?

論馬克思的人性觀及其現實意義

2017-03-04 09:28王冰雪艾藹
人間 2016年33期
關鍵詞: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性

王冰雪+艾藹

摘要:人性是人之為人的本性,是與我們個人切身相關的問題。在人性發展史上, 不同的思想家們對人性往往有著不同的看法,但無一不是從人的某一方面去研究人性。而馬克思的人性觀則是總體人性觀或系統人性觀,是一個有多種屬性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具體、歷史的特點,同時具有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性;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93-01

一、人性概念辨析

在馬克思人性觀研究中的人性概念有“屬性說”和“本質說”兩種觀點。其主要分歧點在于人性是否等同于人的本質。

“本質說”認為人性等同于人的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另一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薄皩傩哉f”認為,人性不等同于人的本質。 袁貴仁在其著作《人的哲學》一書中指出,人性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外在差異性,人的本質則是人成其為人從而區別于動物的根源。折中觀點認為“人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各種屬性的總和,包括自然屬性以及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蔼M義的人性”是指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特征,根本上能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狹義的人性”可以理解為人的本質。

二、馬克思人性觀的內容

(一)人性具有二重性——自然性與非自然性。

人性具有二重性,包括動物所具有的自然性和人所獨有的非自然性。首先,人具有自然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比说淖匀恍允菬o法否認的,但人的自然性不同于動物適應自然的本性,而是以人的尺度作用于自然。

人是二重化的存在。動物可以說自它生來就“是其所應事”,順從生命本能,適應自然。而人是通過兩次生成,在“做人”中成為人。在“做人”的過程中,人的非自然性發生作用,即思維、理性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理性對人的意義不嚴而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到:“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贝送?,馬克思也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的力量”,“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旳的意志”。充分顯示了情感、意志等在“做人”中的作用。

(二)“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

需要的概念是馬克思人性理論中的基本概念。他認為,人性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勞動的內在動力。滿足人的需要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壓抑人的需要是違背人性的。

滿足人的需要是人之本性,但并非所有需要都是合理的。符合人性的需要,在馬克思看來是指那些有利于增強人的本質力量和鞏固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的需要。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對貨幣的需要是實在的需要,但貨幣終究是手段,而很多人卻將之作為目的去追求,對貨幣的過分需要就不是符合人性的需要了。

人的需要可分為三類: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人具有自然性,當然就有吃、喝、性等自然需要。人作為社會活動也具有社會需要。社會需要在馬克思那里是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的需要,因而只能在社會集體活動中才能得到滿足,例如與他人交往的需要、學習的需要等。

(三)人的類本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

“類”是人類進入社會中通過教育、學習等行為而吸納的人類己然形成的人性規定。動物的生存方式是適應型,人的生存方式是創造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勞動生產提供的。

馬克思的卓越之處,就在于把勞動和人性聯系起來,勞動在人的類特性過程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他指出人類通過勞動,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的類本性的自由。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有意識,人能勞動。而在這兩者中,勞動占有更根本的地位,勞動促成了意識的產生,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活動過程。

(四)“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边@里在“在現實性上”,是說明了人性的現實性、具體性和歷史性?!耙磺小笔钦f物質的、精神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等多種社會關系?!翱偤汀币辉~的含義,他說明人的本質不是這些社會關系的簡單堆砌,而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這里將人與社會聯系起來,人不再是一個抽象化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的存在物。

三、馬克思人性觀的現實意義

正確理解人性,在科學人性觀的指導下去教化人,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良性互動,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共同幸福。

首先,人性的自然性與非自然性決定了人性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社會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待中國國民性問題時,要注重其內部矛盾的多元性和沖突性,在實踐中真正實現馬克思對人性的價值追求。其次,馬克思的人性觀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一,既然勞動是人的本質,好逸惡勞就是有違人性完善和發展的,唯有通過勞動才能證明自己和實現人生價值,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實實在在的貢獻。第二,既然人的本質在其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實踐關系決定人的本質,那么,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去,學會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就既是對人的本性的踐行與弘揚,同時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直接實踐方式。最后,既然人的需要是人性進步發展的證明,那么,人就應當是要有點精神的,要追求超越、崇尚高雅、敬畏崇高,求得身心和諧,對于我們大學生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

[2]袁貴仁.《人的哲學》[M].人民出版社.

[3]卡西爾.《人論》[M]

[4]李變變.《馬克思人性觀研究綜述》[J].寧夏大學學報,2013.03

[5]周前程.《馬克思總體人性觀及其現實意義》[J].江漢論壇 ,2008.05

[6]黃明理.《論馬克思的人性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J].河海大學學報, 2008.02-O0004-O03

作者簡介:

王冰雪,女,漢族,碩士在讀,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艾藹,女,漢族,研究生在讀,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學習”反人性嗎
再論唯物史觀的人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推進策略解析
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模式探索
人不是什么:卡西爾批判式人學觀探究
五大發展理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研究
從“人的本質”看犯罪的刑罰預防
淺談人的本質與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