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彷徨,淺論魯迅與屈原的求索

2017-03-04 08:10崔金鳳
人間 2016年33期
關鍵詞:屈原魯迅探索

摘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魯迅與屈原這兩位相距千年的文人身上共同的信條,兩位“戰士”都曾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苦悶彷徨過,卻又共同追尋到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出路。魯迅與其處于不同時代,心中卻存在極為深厚的屈原情結。

關鍵詞:屈原;魯迅;彷徨;探索

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08-01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名句寫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國之道不能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憤地走開了,去尋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在《彷徨》扉頁,魯迅引用了屈原《離騷》中的此句。據史料記載,《彷徨》寫于“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像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夺葆濉繁憩F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來在還曾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笨梢娗汪斞钢g有著最明顯的共性,就是抗爭精神。

一、進退維谷的“屈原”與“魯迅”

戰國中后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兼并戰爭頻發的混亂時代,大國各懷野心,互相傾軋的現象眾多,諸侯紛紛并起稱雄,爭戰屠戮,欲相互取而代之,號令天下。而國內的社會變革一刻也沒有停止,屈原欲舉賢授能,修明法度,連齊抗秦,統一中國。他“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他為國盡心盡力,為民奔走呼號,希望自己能為君引路導君至圣。但“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昏聵不堪的國君,也執迷不悟,忠佞不分,還聽信“爭寵而心害其能。實為國效力之用,卻成為禍國殃民之害,希望成了泡影,這更加深了他的困惑。奸佞小人的排擠,昏聵君王的不解,被疏遠乃至流放,屈原的靈魂難以獲得片刻的安寧。

魯迅生活的時代某些國家境遇與屈原有著相似之處。國之危難,就在眼前,大多數有識之士在積極探索國家與民族的出路,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從信念堅定到理想動搖再到放棄斗爭。魯迅正處于眾人分路的境遇,猶豫中不知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救國救民。結合魯迅的自身境遇大概可推測此時的彷徨應該是在與自己的親弟弟決裂、離開北平偕許廣平南下之間的那段日子。國仇與家恨壓制在其身上,讓他在彷徨中摸索前進。這段時間里,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講,他的心情十分頹唐,這一時期內的作品最大限度地體現出魯迅思想深處的矛盾與痛苦。如《娜拉走后怎樣》是一篇告誡青年人注重實際的文章,也是一個走投無路的人走向夢境的宣言。此時的魯迅連出走的道路也找不著,他面臨的問題比娜拉復雜得多。只有一個走投無路至欲回夢境而不得的人才會發出如此創痛巨深的悲音。

二、靈與肉的超脫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边@是屈原和哈姆雷特所共同面對的矛盾命題,也是每一個人所面對的最真實、最無法抗拒的人生命題。我們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權力,然而選擇生,還是選擇死,卻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屈原一直在去與留的矛盾中作選擇,盡管選擇的過程伴隨著彷徨和猶豫,但卻反映出一種智者與勇者的審慎。生與死的矛盾已在他的心中苦苦糾纏,支撐他身心的政治成就動機和歷史責任感,也隨著理想王國的崩潰,而被徹底摧毀,死就成了他抉擇的最終指向。楚國為南方蠻夷之地,早期受中原諸夏的排斥、侵伐與傷害,形成一種斗爭精神,這種不屈的抗爭精神被屈原自覺地繼承了下來。他的死并非是一種精神病態,他是死于一種熱忱,死于一種抗爭。正如郭維森所說,“屈原的自殺表現了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高潔的品格至死不悔的精神,同時也是對楚國黑暗政治的一種抗議”。這就是屈原彷徨之后的求索與解脫,最終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只是以一種決絕的方式。

魯迅在彷徨后選擇以手中的“筆”作為斗爭的武器,以自己的筆觸喚醒沉睡的人民,借用有力的思想點醒處于迷霧中的民族。將文化改革作為改造國民“劣根性”的主要途徑,他的“武器”和方式都是獨樹一幟的。魯迅是“五四”以來的“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盁o可爭論,文學事業最不能作機械的平均、劃一、少數服從多數。無可爭論,在這個事業中,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這是文學藝術的重要特征,所以從當代大陸文學的經驗教訓看,魯迅堅持創作自由的斗爭確實是很有遠見的。

三、魯迅與屈原的精神聯系

在中國的韻文作品中,對魯迅精神影響最大的不是李白,也不是蘇軾,而是屈原。魯迅喜歡屈原的時間應該很早,他十九歲時所作的舊詩《蓮蓬人》不但借鑒了《離騷》中的植物,而且那種以美好的植物以喻自己高潔志向的明志方式與《離騷》也有貌異神合之處。

魯迅一生思想變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對怎樣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中的方法有不同的認識,而拯救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則始終如一。而在古代中國的大詩人中,愛國意識最強烈的應首推屈原。魯迅從《中國地質略論》高揚愛國主義,學醫以圖促進國人對于維新變法的信仰,到棄醫從文試圖以文學改造中國國民的精神,無一不是拯救民族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驅動。在這種相似的文化語境中,魯迅在精神上與屈原發生共鳴是合情合理的。

參考文獻

[1]郭杰.屈原新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

[2]郭維森.屈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北京:人民文學版社,1973年.

[4]吳小美,肖同慶.是復歸與認同,還是告別與超越—對魯迅與屈原關系的思考.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5]許壽裳著,馬會芹編.摯友的懷念:許壽裳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簡介:崔金鳳(1991.05-),女,漢族,內蒙古赤峰市,研究生,甘肅省天水市天水師范學院,學科教學(語文)。

猜你喜歡
屈原魯迅探索
屈原之死
孔乙己
社會轉型期行政權控制的路徑探索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屈原送米
阿迅一族
屈原的身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