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闡釋學與翻譯

2017-03-04 13:36徐寒瓊
人間 2016年33期
關鍵詞:翻譯

摘要:闡釋學,又稱詮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派系。作為一種哲學派系它形成于20世紀,第二次世紀大戰后對西方學術界產生了影響。闡釋學的形成和發展有三個階段:前闡釋學階段、經典闡釋學階段、現代闡釋學階段。而闡釋學作為翻譯理論的一種又與翻譯的發展息息相關。本文就闡釋學的起源及其與翻譯之間的關系做了簡要費分析。

關鍵詞:闡釋學;翻譯;闡釋學與翻譯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18-01

一、什么是闡釋學?

闡釋學起源于希臘羅馬時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紀,在19世紀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作為一種關于理解,解釋和應用的方法論學說,闡釋學的核心概念是理解,理解是闡釋學最基本的目標和任務?,F代闡釋學的奠基人海德格爾認為:闡釋學是研究“只有通過理解才存在的那種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即闡釋是作為“實在”的人對存在的理解。

闡釋學形成和發展有三個階段:前闡釋學階段,經典闡釋學階段和現代闡釋學階段??傮w而言,闡釋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關注闡釋的目的,闡釋對象,闡釋方法和規則,強調闡釋可能性和能動性,主張文本意義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的經典闡釋學,這是一種認知闡釋學,方法論闡釋學。另一種是從人的存在的歷史性出發解釋了闡釋的條件性,歷史性和相對性的現代闡釋學,這是一種哲學闡釋學,本體論闡釋學。前者專注闡釋文本的原始意義,即作者賦予文的意義,強調對作者意圖和態度進行重構;后者則認為闡釋不是一定要到達對文學文本的始意義的理解,而是強調闡釋者的積極和主動作用,認為他人可以實現對文本與作者完全不同的理解。

二、闡釋學與翻譯

(一)闡釋學的翻譯理論。

翻譯與闡釋學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語言是理解本身得以進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進行方式就是解釋,翻譯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周旋,因此可以看作闡釋學最具代表性的范例。1813年,施萊爾馬赫的論文,“論翻譯與方法”,以闡釋學的角度論述了翻譯與理解的密切關系,從理論上探討了翻譯的原則和途徑,指出翻譯可以采取兩種途徑:譯者不打擾原作者,帶讀者靠近作者,或者盡量不打擾讀者,使作者靠近讀者。而闡釋學派翻譯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當代英國著名學者則以海德格爾的闡釋思想為基礎,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譯”的觀點,賦予翻譯更廣泛的含義,將翻譯分為四個步驟,即信賴:在閱讀或翻譯之前,譯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經歷“信賴”這一步驟,即相信原文言之有物;侵入:在理解原文時發生的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沖突;吸收: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移植,在引進的過程中,譯入語可能變得豐富,也可能將源語通化;補償:譯者只有做出補償才能恢復先前被打破的平衡,才能盡力達到理想的翻譯。

西方現代闡釋學代表人物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則從哲學解釋學角度表明翻譯研究必須尋回譯者這一主體,賦予譯者對理解和闡釋文本一定的主觀性,并表明翻譯是對原文本的闡釋與理解,闡釋的過程極富主觀性。海德格爾從哲學和闡釋學的角度闡述翻譯思想,反對一字一譯,對號入座的譯法,認為翻譯的關鍵在于表達詞語后的“道說”,而“道說”是無法通過字面的直譯傳達的。在他看來,翻譯絕非字面的轉換,而是意義的過渡。要達到意義的過渡,就要借助闡釋學對各類文本進行理解和闡釋。然而一切闡釋都以一種在先的理解為前提。這種在先的理解,又往往牽制甚至規定闡釋。闡釋陷入循環,最終成為一種空想。伽達默爾從海德格爾的闡釋學思想出發,把海德格爾理解的概念擴展到存在性,把闡釋學作為哲學本性論對待,視闡釋學現象為人類的世界經驗,通過強調理解的普遍性,確立了闡釋學以理解為核心的哲學與獨立地位。伽達默爾三大哲學闡釋學的三大原則分別為理解的歷史性和視界融合以及效果歷史。

(二)翻譯與譯者的主體性作用。

譯者是狹義的翻譯主體,而原作和讀者是廣義的翻譯主體,處于中間也是中心地位的譯者無疑是這一整體性的核心,而他的主體性也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而闡釋學的各個學派就很好的表現了長期以來在翻譯過程中被忽略的譯者主體性是如何發揮的。

以斯坦納德闡釋觀為例,其翻譯四步驟無不強調了譯者的主體性。首先,通過譯者自己的判斷來選擇文本,信賴原文本是有意義的,然后,在信賴之后,將原文的意義表達出來的時候,譯者的主觀因素不免“侵入”原文,在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下,譯者對于原文進行消化和接納,傳達出原文的意義,最后做出補償,使得譯文達到理想的平衡。而從伽達默爾的譯論來看,首先,人是歷史的存在,處于歷史的發展演變之中,對文本的理解無疑是歷史性的,由此而導致的誤讀也是合法的偏見。而從視域融合的角度來看,理解者和譯者有自己特定的視域,這是由譯者自己的歷史文化境遇和生活閱歷所賦予的。在翻譯過程中應將譯者視域和源語文本視域互相融合為一體形成新視域。面對文化的多樣性,譯者必須在源語和目的語之間做出取舍,而在取舍的過程中,譯者受到其文化傳統和個人因素的影響,難免會將本人的影子映射在譯文中,顯示出其主體性。闡釋學的效果歷史則支持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發揮其主體性。效果歷史說明文本的意義不是作者賦予和永恒不變的,而是產生于與理解者和譯者的關系歷史中。伽達默爾提出效果歷史,就是說明譯者自身因歷史性的緣由,無法擺脫現在的傳統的限制,對文本的翻譯也受其制約。

三、結語

作為翻譯活動中主體與客體的一級,譯者首先是原作的讀者,譯者在原作品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闡釋,在譯者閱讀與闡釋原文的階段,譯者同樣通過自己認識結構和審美情感的選擇和通化來解讀原文,譯者文本自身知識裝備和語言能力,所處的歷史文化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對文本產生相異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和闡釋??隙ㄗg者的主體性并不是拋棄對理解對象和接受對象的尊重,而是在關注讀者期待的前提下,使翻譯達到理解與表達的和諧效果。

作者簡介:徐寒瓊(1989.10-),安徽人,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學。

猜你喜歡
翻譯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望文生義現象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淺談漢語顏色詞的解析及英譯
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
淺析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