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州市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17-03-06 12:35杜和芬
現代農業科技 2017年1期
關鍵詞:問題對策

杜和芬

摘要 沿海防護林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沿海地區防災減災、改善生態環境及維護生態平衡中發揮了突出作用,但目前沿海防護林的建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為了更好地發揮沿海防護林巨大的生態效能,本文以溫州市為例介紹了目前沿海防護林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沿海防護林;問題;對策;浙江溫州

中圖分類號 S7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162-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Wenzhou City

DU He-fen

(Longwan Agro-Forestry Bureau of Wen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Wenzhou Zhejiang 325024)

Abstract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coastal areas,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At present,the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still has a series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play its huge ecological benefits.This article took Wenzhou City as an example,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construction,and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problems;solutions;Wenzhou Zhejiang

沿海防護林,簡稱“海防林”,是指沿海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沿海防護林體系是由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農田防護林和其他防護林5類防護林組成的“防護林綜合體”[2]。沿海防護林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海水和空氣等方面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而且在沿海地區防災減災、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中也發揮了突出作用。

沿海地區是臺風、風暴潮、災害性海浪、海嘯、洪澇等自然災害的頻發地區,自然災害不僅導致沿海地區極大的經濟損失,也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3]。在長期和自然災害斗爭過程中,沿海地區人民深切地體會到建設好沿海防護林帶、構筑綠色屏障、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是一項意義重大而又非常緊迫的任務。因此,在沿海防護林的建設上,沿海地區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目前建設沿海防護林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建設效率不高、質量良莠不齊、體系不完備、林木樹種單一、林業有害生物脅迫嚴重、生態防護效益呈現整體衰退狀態等,這些問題均嚴重影響了沿海防護林可持續效益的發揮和生態環境的屏障作用[4]。為了保護和鞏固好沿海防護林建設的成果,充分發揮其生態防護效益,本文以溫州市為例淺談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 溫州市沿海防護林體系現狀

1.1 地理環境

溫州市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經濟發達,歷史悠久。東臨東海海域,西與麗水市相連,南接福建省,北部和東北部與臺州市接壤。全市陸地總面積為11 784 km2,海域面積約為11 000 km2,陸地海岸線長達355 km,海岸線蜿蜒曲折,共有436個島嶼,主要水系由甌江、飛云江、鰲江組成,境內大小河流150余條。溫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夏季風顯著交替,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雨量充沛,7—9月有熱帶氣旋,年降水量在1 113~2 494 mm之間。另外,溫州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呈梯狀傾斜,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因而沿海防護林的生態效益更顯重要。

1.2 建設概況

經過30多年的建設,溫州市沿海防護林體系已初具規模。2009—2012年全市共實施完成重點防護林工程30 486.67 hm2,其中基干林帶營造林3 440.00 hm2(泥質基干林帶446.53 hm2)。2013年,全市巖質岸線基干林帶已經全面合攏,泥質海岸基干林帶除由于海涂圍墾、標準堤建設、公路建設未完工等原因無法進行綠化外,大部分宜林地段已經實施綠化。

根據《溫州市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溫州市沿海防護林建設的重心為海岸基干林帶(包括紅樹林)建設,同時加強海岸帶綠化,構筑一道溫州海疆綠色屏障來有效地抵御風暴潮等自然災害危害。促進沿海產業帶生態環境優美;加大投資力度,落實造林用地;加快建設沿海、沿江、環島防護林海岸基干林帶,特別是新圍墾區要按規劃建設沿海防護林,建成泥質海岸基干林帶250 km、基巖海岸基干林帶550 km。2011—2015年,全市已建成的沿海防護林總面積達到24 966.67 hm2,其中人工造林2 253.33 hm2,封山育林8 260 hm2,林帶修復14 453.33 hm2。

2 存在的問題

2.1 重營建,輕養護

在沿海防護林的營建上,重數量輕質量,造林后經營管理方式簡單粗放,管理養護一直未有效跟進,營林技術手段落后。部分防護林帶尤其是海岸基干林帶遭受臺風、寒潮等自然災害后,防護林受損甚至出現斷帶,并沒有及時補植;部分防護林帶雜草叢間的病蟲害現象嚴重,無人監管;甚至部分防護林帶則被人為破壞,林間出現養殖家禽、種植蔬菜及堆放垃圾等現象;還有一些則由于海涂圍墾工程的推進造成防護林帶被破壞,貪圖眼前利益損害了經濟與環境的長遠利益,給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建設、保護及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2.2 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穩定性差

由于沿海地區土壤受海水長期侵蝕,NaCl含量較高,pH值呈堿性,多為鹽堿土[5],因而在防護林中許多樹種栽培后的成活率較低,并且樹種定植成活后其他原因造成的死亡率也很高[6]。沿海防護林還存在樹種單一、群落結構簡單的問題,大部分為單一樹種的純林,有較多的單層林,而復層林較少,導致生物多樣性不足,生態系統穩定性及自我修復調控能力差,從而降低沿海防護林的防護功能和生態效益。

2.3 病蟲害較為嚴重

沿海防護林結構不合理及一些生態因子的改變,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從而制約沿海防護林可持續效益的發揮和生態環境的屏障作用。有害生物種類多、傳播速度快是沿海防護林體系病蟲害現象的重要特征,而防治不利、管理粗放進一步加重了沿海防護林病蟲害的發生。病蟲害發生后,一般以化學治理為主,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影響森林植被的生態安全。

溫州沿海防護林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天牛類蛀干性害蟲和刺蛾類食葉性害蟲等的危害。由于天牛危害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致使天牛等蛀干害蟲發生程度日趨嚴重,對林帶的健康生長和生態效益的發揮造成不良影響。經過調查發現,星天牛(Anaplophora chinensis)、光肩星天牛(Anaplophora glabripennis)和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為沿海防護林優勢天牛種類,而桃紅頸天牛(Aromia bungii)、桑天牛(Apriona germari)、雙斑錦天牛(Acalolepta sublusca)、紅足纓天牛(Allotraeus grahami)等起協同危害作用。這些天牛幼蟲蛀干取食,導致寄主樹種主干中空,個別林帶的樹干風吹即倒,給沿海防護林帶來經濟損失,嚴重損害沿海防護林的防護功能。

3 對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經濟的飛速發展,沿海地區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威脅,增強沿海防護林防護功能,加快沿海防護林建設已經迫在眉睫。針對沿海防護林建設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結合溫州社會經濟生態建設發展的實際,建議應構建一個結構合理、生態效益好、防災減災能力強的可持續發展的沿海防護林體系。

3.1 合理規劃,科學營建及管護

沿海防護林建設綜合配套技術一般包括防護林立地類型劃分與評價、適宜樹種選擇、優化模式配置、造林配套技術、生態經濟效益評價等。應當依靠林業科技規劃和調查沿海防護林體系,建立沿海防護林調查規劃、立地條件及營建檔案[7],加強樹種配置以及林分結構的優化研究,改善防護林生態效能低的狀況。與此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營林,對于立地條件不足的防護林,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并以補育、撫育等手段輔助,構建生態效益與景觀效果兼具的沿海防護林;疏林地、荒山荒地等則在采取封山育林手段的同時,也要加強人工植苗等促進手段來恢復森林植被;對于低效防護林則通過帶狀采伐、帶狀造林等手段,淘汰防護功能低的樹種,逐漸替換為生態效益高效的觀賞樹種。在科學進行沿海防護林營建的同時,還要加強管護,建立健全沿海防護林日常管理制度,分類經營,分區施策,加強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沿海防護林的質量。

3.2 加強適生樹種選擇,增強生物多樣性

由于沿海地區海涂鹽堿地立地條件均較差,可適應生長的樹種少,造林成活率低,所以樹種的選擇直接影響林帶疏透度、生長速度及林木高度,并決定防護林是否能有效發揮諸如防護、改善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等效益。立地的適應性、穩定性、抗蟲能力、樹冠密度、根系特性和自然更新力等是對樹種進行選擇時應著重考慮的要素[8]。一般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搭配經過試驗的引種樹種,重點關注樹種對環境的生態適應性,以抗性大、適應性強、壽命長、防護效能高的樹種為最佳選擇對象[9]。堅持喬灌、喬草、灌草以及喬灌草相結合,增加防護林的生物多樣性,有效提高其結構穩定性,同時注重速生與慢生樹種的合理搭配,從而保障沿海防護林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和生態防護功能[10]。

從2010年開始,溫州市龍灣區在海岸基干林帶上先后試種了烏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和榕樹(Ficus micro-carpa Linn.f.),調研發現榕樹植株矮小并不耐鹽堿,烏桕長勢良好適應鹽堿地,并且基干林帶中還發現長勢良好的榆樹(Ulmus pumila L.),這可能是由于鳥類活動所導致的樹種萌發生長,所以推測烏桕和榆樹適合在鹽堿地生長。2016年3月,開始對棱角山礬(Symplocos tetragona Chen ex Y.F.Wu)、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黃山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et)、女貞(Ligustrum lucidum Ait)等樹種進行試種試驗,以期開發更多的適生樹種。

3.3 加強病蟲害監測,開展綜合防治

森林病蟲害在林木生長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加強病蟲害監測預報以及病蟲害調查工作,科學地評價和分析有害生物危害現狀,對沿海防護林體系有害生物種類、群落結構、發生特點和成災原因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落實防治病蟲害措施,在防治上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使沿海防護林充分發揮其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生態效益促進社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另外,森林檢疫部門要加強檢疫,及時處理劣質病害的苗木,以確保沿海防護林的造林質量。

4 結語

沿海防護林是抵御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中堅力量,加強沿海防護林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生態工程,更有著深遠的意義。要加強管護,維護并鞏固好現有的沿海防護林建設成果,同時加強林業科研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在營建好沿海防護林的基礎上,加強適生樹種試種試驗、選擇配置及抗性研究,增強生物多樣性,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從而充分發揮沿海防護林的多種效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5 參考文獻

[1] 周詩萍.淺談儋州市沿海防護林建設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熱帶林業,2010,38(2):50-51.

[2] 周生賢.全面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 加快構筑我國萬里海疆的綠色屏障:在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J].木材加工機械,2005(3):1-6.

[3] 王祝雄,蘭思仁,莫沫,等.我國沿海防護林保護管理情況調研與對策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08(3):2-8.

[4] 林官樂,馬仁翻,陳炎.溫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現狀及管理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14,28(4):31-33.

[5] 李成,喬勇進,張敦論.山東省沿海沙質海岸防護林樹種的選擇[J].防護林科技,2002(4):64-66.

[6] 譚芳林,徐俊森,林武星,等.福建濱海沙地造林樹種的適應性與選擇研究[J].林業科學,2003(增刊1):100-105.

[7] 肖紀軍.浙江省沿海防護林土壤地理信息系統構建[D].臨安:浙江林學院,2009.

[8] 范志平,關文彬,曾德慧,等.農田防護林人工生態工程的構建歷史與現狀[J].水土保持學報,2000,14(5):49-54.

[9] 柏方敏,戴成棟,陳朝祖,等.國內外防護林研究綜述[J].湖南林業科技,2010,37(5):8-14.

[10] 成向榮,虞木奎,張建鋒,等.沿海防護林工程營建技術研究綜述[J].世界林業研究,2009(1):63-67.

猜你喜歡
問題對策
LabVIEW下的模擬電路實驗教學創新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貨幣錯配的現狀及對策
避開“問題”銀行股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溶解度計算錯誤種種和對策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