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圈席 古老別致的土族風情

2017-03-09 03:45尹生香
中國西部 2017年2期
關鍵詞:糌粑土族酥油

文·圖尹生香

圈圈席 古老別致的土族風情

文·圖尹生香

早晨我早早起床等電話,朋友要帶我們去活佛的家鄉感受土族神秘古老的圈圈席。八點鐘我們驅車途經互助縣城,沿著鄉村公路向北行駛,便來到了一個三面環山的小山村,這里就是仙米寺第五世郭芒·嘉央丹增嘉措活佛的家鄉——互助縣五十鎮奎浪村。深秋時節的山村秋意正濃,農家炊煙,地里的羊群,天空繚繞的云霧,難得的自然和寧靜,讓人心曠神怡。站在村邊高處的農家婦女們朝我們望著笑著,喜鵲在枝頭叫,孩子們嬉鬧玩耍,好一幅祥和的山村美景,使人感到山村靜與美相映,這真是一處世外桃源、人間天堂啊。

佑寧寺

奎浪村

仙米風景

祈福圣地佑寧寺

我們從奎浪村出來,進入一個小山溝里,約走了幾公里路程,就看到了左邊依山而建的寺院。佑寧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南五十鄉境內,距西寧五十多公里,是青海較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是當地土族、藏族、蒙古族群眾心目中的圣地,也是青海省內一處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風景區。寺院的樓宇殿堂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寺與山渾然一體,鍍金的經堂屋頂,金黃燦燦,顯得十分壯觀。走過大經堂,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便到了山腰的各個殿堂。站在這里,猶如置身于云霧之中,有飄飄欲仙的感覺。造型奇特的古樹與殿堂交相輝映,更增添了寺院的莊嚴、肅穆和恬靜的氣氛。站在佑寧寺山頂看見遠處的山頂上還是白雪皚皚,林木蒼翠,長青的針葉松參天挺拔,一片高原特有的風景。

佑寧寺,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藏語全稱“郭隆彌勒洲”,簡稱“郭隆寺”。據有關資料記載,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下詔修復,并賜額“佑寧寺”。佑寧寺在歷史上,以規模大、歷史長、名僧多而聞名于甘青地區。佑寧寺在當地的影響曾經一度超過塔爾寺,被譽為“湟北諸寺院之母”。據史書記載,清代康熙年間,佑寧寺達到鼎盛時期,建有大小經堂、僧舍、昂欠等二千多個院落,僧侶七千余人,信徒眾多,香火旺盛,并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明四大學院,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

望著正在修復中的佑寧寺和忙碌著的僧人們,讀著寺院輝煌悠久的歷史,感悟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因時間晚了,沒能上到山高處細細參觀就返回了奎浪村。

絢麗多彩的土族服飾

村道上,穿著七彩袖衣服的阿姑們就像一片彩霞在來回飄移。我們下車跟隨朋友來到一處院內,這是一個靠山向陽的土木結構的庭院。房屋為平頂,屋頂的右上角建有一間佛堂,院子當中有一方槽,方槽中間高豎嘛呢旗桿,旗桿頂端有木刻吉祥物,桿上懸掛印有平安經的經幡,以避邪除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土族人把村前村后的靠山視為神山。村莊有寺廟,是全村宗教活動的中心。

①手拌酥油糌粑

②吃酥油糌粑

③酥油糌粑白糖

院里房里人們進進出出忙碌著,熱情的主人把我們讓到屋里。土族人重禮節,好賓客,素有“客來了,福來了”的說法,對來訪的客人竭誠相待,十分熱情。我們還沒有在沙發上坐穩,就給我們端上滾燙的熬茶、酥油、糌粑(青稞炒面)、白糖、饃饃,把一小方塊金黃的酥油放到我們碗里,讓我們趁熱喝,第一次在土族人家做客很好奇,看酥油在碗里慢慢融化浮在熱茶上面,朋友讓我們一邊吹去熱茶上面浮的酥油一邊喝,喝差不多再把糌粑和白糖放到碗里攪拌著吃,我端起碗吹一下酥油喝一口熱茶,可喝的時候酥油又退回來粘到嘴唇上,朋友看我喝的吃力,就挖了一勺糌粑放到我碗里,真怪了,糌粑把酥油和茶水隔開了,我端起碗要喝,朋友說再不能吹著喝,再吹會把糌粑吹到臉上,我悄悄觀察別人怎么吃酥油糌粑,他們在碗中加糌粑白糖,用手指拌勻,并捏成小團吃,我也在碗里加糌粑和白糖,用筷子攪拌好拿手捏了一塊酥油糌粑放到嘴里,哇,真香啊,朋友告訴我們,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粉。酥油糌粑具有酥油的芬芳,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是充饑御寒的好食品。

我一邊吃著香甜的酥油糌粑,一邊欣賞在院里房里忙碌的阿姑阿吾們絢麗多彩的土族服裝。土族服飾別具一格,精美的刺繡、多彩的花袖衫、古樸大方的款式,承載著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藝術特征。

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兩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繡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檐氈帽。土族男人服飾最具特色的就是白氈帽,是用精選的羊毛搟制而成,形似元寶。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更顯得別致、飄逸。中老年男裝樸素莊重;青少年男裝精干、得體、鮮艷。

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艷。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縫制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據說這幾種顏色帶有象征意義,如藍色表示天,紅色表示太陽,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繡有花、鳥、蜂、蝶、彩云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

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復雜,各地不一。過去有 “三叉頭”“干糧頭”“羊腔頭”等八九種?,F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發辮,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檐氈帽,顯得雍容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扎紅頭繩,系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繡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每當喜慶節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把庭院、山鄉點綴得五彩繽紛,猶如山花一般,讓人感受到她們身上的那種激情和喜悅。

圍坐成圈吃筵席

我們來到院里,來賀喜的親戚朋友大多聚在院里和院外準備吃宴席,在院里和大門口寬闊處,用木板支起口字型的長條桌,從兩頭往中間依次排列,最中間的位置為上席,然后依次往兩頭類推,最后一個為下席。大家團團而坐,親密無間,圍坐成圈吃著宴席。這種吃宴席形式我平生第一次見,頭道飯是酥油糌粑、油炸麻花、花卷、餛鍋等,待各種面食放到長條桌上后,跑堂阿吾們提起茶壺,在宴席中間內穿梭不停,一邊給客人們不停地敬酥油茶,一邊吆喝著讓大家吃。第二道飯土語叫哈郎,意思是油面包子。包子中有肉包子、糖包子和油面包子三種。其中,油面包子是土族獨有,這種油包子的餡兒是用麥面、植物油、大油或羊油拌合而成,并調入精鹽、花椒粉、蔥花等,做成包子蒸熟后,要趁熱吃,肥而不膩,味美可口。第三道飯是羊肉熬飯。把宰殺后的整只羊,肢解成若干小塊,放在大鍋中煮熟,將土豆、涼粉、粉條和羊排一起做成羊肉熬飯待客。我奇怪地問:“吃宴席怎么不用桌子和凳子,坐在地上?”同去的朋友答道:“這就是土族最古老的圈圈席,也稱馬蹄席,現已不多見了”。

說起圈圈席,朋友向我介紹這與土族的歷史緊密相聯。土族原本是個游牧民族,為了紀念祖先,后人無論遇有喜事還是喪事,在屋內院里院外擺設圈圈席。圈圈席設席時,地上鋪厚厚一層麥草,用木板支成“條桌” ,凡大小賓客在“條桌”外圍盤坐就餐,場面甚是壯觀。飲食分三道飯。頭道是各種油炸點心,倒上香甜的奶茶,而茶壺、酒壺上系有一撮白色羊毛,寓意吉祥之意。第二道飯叫走進土族人家,品味酩餾酒的醇香,體驗三道茶里的深情,感受不一樣的土族文化。第三道飯是全羊席。無酒不成席,尤其在互助酒鄉,設宴待客,更是少不了酒。釀酒在互助有著悠久的歷史,土族人家家戶戶都會釀酒,他們釀造的青稞酒名叫酪餾,酒精度一般在三十度左右,口感清醇爽冽,風味純正自然。到土族人家吃席,從筵席開始到終結,酒不間斷,直到把客人喝得東倒西歪,才算喝好。當酒喝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放開了,歌聲就起來了,歌聲帶著醉意,把人們就進入美麗的夢幻之鄉!

(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計/毛豆)

④吃圈圈席

“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燈?!痹潥v來是中國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是紅紅火火中國年的壓軸大戲。這一天人們會合家團聚,賞花燈、猜燈謎、逛廟會、吃元宵,欣賞舞龍、戲獅、跳儺火、演大戲等表演,歡歡喜喜鬧元宵。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關于元宵節的佳句,美得令人心醉?!盎饦溷y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薄叭ツ暝箷r,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薄棒[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p>

中國西部地區民族眾多、地域廣袤。數千年來眾多民族各自保持著獨特的民俗,創造出絢麗的民族文化。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有不同的鬧法。走,跟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鬧元宵咯!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猜你喜歡
糌粑土族酥油
酪蛋白對攪打酥油品質特性的研究
技能的改進與資源的獲取——以土族《格薩爾》中的傳統手工業為例
黑糌粑營養成分和研究現狀及展望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起酥油的定義與分類
我和糌粑有個約會
糌粑,青稞面團里的原生態
土族聚集區傳統常用野生植物及相關傳統知識的研究
神秘的土族人
童年的酥油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