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洮州萬人扯繩鬧元宵

2017-03-09 05:07敏奇才馬廷義
中國西部 2017年2期
關鍵詞:鬧元宵

文/敏奇才 圖/馬廷義

洮州萬人扯繩鬧元宵

文/敏奇才 圖/馬廷義

臨潭縣城全景圖

在瑟瑟寒風的吹拂中,我們頂著無際的藍天,碾著耀眼的積雪,迎著明晃晃的太陽,驅車來到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接之處的臨潭,這個古稱洮州的地方。

臨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晉置洮陽縣,為建縣之始。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名為臨潭縣。臨潭地處唐蕃古道的要沖,是隴右地區漢藏聚合、農牧過渡、東進西出、南聯北往的門戶。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臨潭既經歷了烽火迭起、兵戎相見、金戈鐵馬、建置多變的紛繁歲月;又創造了民族融合、商賈云集、商貿繁榮、茶馬互市的獨特歷史;更創造了農耕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文化,保留了絕版的江淮遺風和純樸的民俗風情。洮州萬人扯繩鬧元宵就大有看頭,也大有來歷。

走進洮州,感受江淮遺風

元宵節前夕,我們沿著唐蕃古道,走進洮州,為著一睹壯觀的萬人扯繩鬧元宵而來,也為著觸摸這座古城的歷史脈搏,傾聽洮州江淮人家的故事而來。

臨潭各族群眾正月觀大戲

在臨潭那不為人知的山山灣灣里坐落著幾百個莊子,生活著勤勞的漢族、回族和藏族兒女,這里的漢族和回族大部分是江淮后裔,所以,臨潭至今仍保留著明朝初期帶至這里的一些江淮習俗。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在西北考察日記中所書洮州女人“其履尖上翹,所謂‘鳳頭鞋’也,頭上云髻峨峨,蓋皆沿明代遷來時裝束。經行人叢中,如入博物院,亦此生一快事?!倍?,當年洮州繁華的江淮景象已掩藏在歷史的歲月里,只有那絲絲縷縷的江淮遺風散落在洮州忙忙碌碌的各個村莊的角落里。

在炊煙繚繞、深邃幽靜的巷子那頭,偶爾傳出幾聲頗具江淮風韻的吳語。一個稚嫩的聲音在喊道:“阿婆,您在哪兒?家下(一個家族的人)們都到齊了,姨娘要您最拿手的吃食呢!”阿婆在不遠處應聲答道:“先把家下們讓在堂屋里,像往常一樣陪侍著照應看承妥當,我給娃娃們尋幾個盤纏就來?!甭犞@樣的話語,你仿佛來到了清波蕩漾的江南水鄉。

一群頗具江淮風韻的姑娘們擦肩而過,夾雜著江淮吳語的嘻笑在耳際飄蕩,讓人恍惚間以為正信步于江淮的某個小鎮,駐足不前,流連忘返??粗媚飩冞h去,才醒悟過來,確信是走在臨潭村莊的某個角落。

在村莊的任何一處,攔住一位儒雅的長髯老者,與他談其祖上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的祖上是江淮人氏,是南京貯絲巷的?!睆乃脑捯衾锬苈牫龅囊唤z愁緒。然后,老者默不作聲,仰頭望向天空,再深深地嘆息上那么一兩聲。這是600多年來輩輩思憶故地接續記憶的一種方式而已?!敖虾?,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突然間,白居易那首著名的《憶江南》浮現在我腦海中,用于此時此景再合適不過了。

江淮吳語在這里一說就是600多年,從臨潭人身上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江淮遺風在洮州大地上的延續和再現。

源于軍中游戲的萬人扯繩

節慶期間,臨潭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不再是淡淡的,輕輕的,柔柔的,而是濃濃的,熱烈的。

看,臨潭縣城主街道兩旁掛滿了喜慶的大紅燈籠,路邊的燈柱上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整個縣城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傍晚,臨潭要舉行傳統的扯繩活動慶祝元宵節,每晚三局,三晚九局。一切車輛在這三天里改道而行,歡騰的人們聚集在大街上,或參賽,或圍觀,一起迎接那撼天動地的一刻。

臨潭縣城的元宵節“萬人拔河”(扯繩)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春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討之?!倍⒉繉⑹恐卸酁榻慈?。又有唐昇封演《封氏聞見錄》云:“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背独K正是源于軍中“教戰”活動。當年,沐英將軍駐舊城期間,在當地以“牽鉤”(即拔河)為軍中游戲,用以增強將士體力。后來明朝實行屯田戌邊,許多人落戶洮州。據《洮州廳志》記載:“從征者,諸將所部兵,即重其地。因此,留戌?!倍独K之俗也遂由軍中轉為民間,在臨潭縣城一直留傳下來。后來,當地百姓還把扯繩作為“以占年歲豐歉”(《洮州廳志》)的象征。在扯繩時連繩的樺木楔子造型像一棵飽滿的青稞,象征了此地以青稞為主的五谷豐收,既鼓勵人們積極參與扯繩,也反映了各族群眾渴望豐衣足食、國泰民安、民族團結、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

三石一頂鍋 扯繩鬧元宵

臨潭人鬧元宵聲勢浩大,參加扯繩大賽的人數眾多。

看!一群群虎騰騰茂生生的各族雄壯后生從四面八方奔涌而來;一簇簇花枝招展婀娜多姿的各族姑娘從四鄉八路結伴而來。

他們踏著積塵,頂著昏日,任憑寒風吹徹,歡騰的嘻笑聲在潔雪上迅疾地滑過,飛翔在空寂的山野里,像遠山里不甘寂寞的風笛,吹奏著歡愉的樂章。

她們踩著冰雪,迎著疾風,輕溜溜地像一群飛翔的哨鴿,狂舞在空曠里,飛揚的流蘇,飄揚的絲帶,點燃紅紅綠綠的生命,彈奏起一曲曲情調撩人的輕音樂。

臨潭縣城漢族群眾耍社火

這個時候,縣城里各家各戶住進了不同民族的親戚和朋友。臨潭是一個團結之城,友愛之城,更是和諧之城,有一句古話叫“三石一頂鍋”,就是說臨潭是漢、回、藏三個民族共同支撐的團結友愛的“大鍋”。臨潭人從小耳濡目染,就是在“三石一頂鍋”的氛圍中成長的。每個人都是支撐一頂鍋的一顆石子。元宵節萬人扯繩活動就是“三石一頂鍋”的絕版再現和各民族團結友愛的象征。

傍晚,華燈初上,臨潭城南北走向的主街道人如海聲如潮,花燈耀人。洮州萬人扯繩用的可不是一般的繩子,而是直徑達16.5厘米的鋼纜繩!看,兩條早已準備好的鋼纜繩橫鋪在街心,繩頭猶如游龍似地頭碰頭靜臥十字街中央,正在等待那千鈞一發的時刻。

據《洮州廳志》載:“其俗在西門外,以大麻繩挽作兩股,長數百十丈,另將小繩連掛于大繩之中,分上下兩股,兩鉤齊挽。少壯咸牽繩首,極為扯之,老弱旁觀,鼓噪聲可撼岳,為上古牽鉤之遺俗?!?那時扯的繩,是各戶捐來的麻繩,尚且“鼓噪聲可撼岳”,可見當時扯繩場面之壯觀。

改革開放以后,洮州扯繩用的就是總長1808米、重約8噸的鋼纜繩。比賽前,雙方各自將繩捆扎成頭連、二連、三連、連尾(俗稱雙飛燕)。2001年7月,“萬人扯繩”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2007年,扯繩大賽參與人數達15萬,是扯繩史上繩最重、直徑最大、長度最長、人數最多的一次比賽,盛況空前,堪稱世界之最。2008年,臨潭縣被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拔河協會授予“全國拔河之鄉”榮譽稱號。

扯繩比賽開始前,雙方需各推舉20來位少壯(青壯年)擔任連手,負責與對方聯結“龍頭”(即繩頭),并判定每局的勝負。待到月華東升之時,賽開始。一捶下去,木楔緊扣,龍頭相連。參賽者按居住地域呼擁而上,迅速分成上下兩片,分別挽起繩的兩端,雙方連手將剛硬的樺木楔子串在龍頭中央,以鳴炮為號,開始角逐。霎時,爆竹聲、哨子聲、吶喊聲、音樂聲、觀眾的喝彩聲融為一體,山岳為之震動!大河為之沸騰!人心為之震撼!這時候,整條大街上沒有一個閑人,加油助威的聲音不絕于耳、震耳欲聾,就是那耄耋長者,也會拄著棍子使勁地吶喊,為參賽者加油助威。而每一個參賽者都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扯得汗流浹背、暢快淋漓。

①洮州萬人扯繩前,青壯年舞"龍頭"

此時此刻,雄健的后生們齊吼著舞耍著的龍頭翻涌著起伏著相吻相擁。一根繩,一條心,向各自的方向奮力拼搏,成千上萬個服飾各異但目標一致的后生們就發狠了、忘情了、瘋狂了,忘記了往日的辛勞、疲憊、憂愁、煩惱,充分體現著大西北人的粗獷、豪放與執著。那繩如巨龍游動,忽左忽右、或動或靜、相爭相持,猶如在青藏高原的洮州跳起了一場壯闊、豪放、令世人震顫的巨型舞蹈。

②洮州萬人扯繩熱身中

③洮州萬人扯繩正在進行中

一聲齊吼,驚天動地,吼出了臨潭各族兒女的團結、奮發,也吼出了一方水土的韻致。讓我在瞬間驚異于他們居然能釋放出那么撼天動地的能量。這,是一場600多年驚心動魄的搏擊和凝聚!

好一個洮州萬人扯繩!讓揮灑的汗水化解了洮州人遙遠記憶的苦戀,把思戀江淮故地的念想化成了一種團結的力量。

好一個洮州萬人扯繩!把洮州人的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想、向往和追求,濃縮交織在那一聲聲的吶喊中,而后升華成一種象征,一種萬民齊仰的象征。(責任編輯/凌云 設計/毛艷梅)

猜你喜歡
鬧元宵
虎“笑”迎新春 開“新”啟征程
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
張燈結彩鬧元宵,火樹銀花不夜天
張燈結彩鬧元宵
鬧元宵
莆田鬧元宵
第十四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系列活動啟幕
福州電信助力“兩馬同春鬧元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