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融合視閾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發展路徑研究

2017-03-10 13:21楊永海
紅河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紅河哈尼族哈尼

楊永海

(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昆明 650091)

產業融合視閾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發展路徑研究

楊永海

(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昆明 650091)

基于全球化、新媒體技術以及大眾文化消費模式轉變的視閾,民族地區的在地性文化成為特色文化旅游的寶貴資源。紅河哈尼梯田文化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當下,哈尼梯田文化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進入了一個發展的瓶頸。從理論和現實的雙重角度來看,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無疑契合了未來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有利于促進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產業融合;哈尼梯田文化;文化旅游

一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概述

紅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集中于分布在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地區(以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為主要分布區),山高谷深,氣候類型隨海拔差異化明顯、立體性強,基于自然地理、氣候等環境特點,哈尼族人們在長期農業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如今的耕作模式——山地梯田耕作。紅河哈尼梯田面積約85萬畝,約1500米的垂直海拔差,梯田層次清晰、條理有致,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秀美梯田文化景觀。其中,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9萬畝左右,級數最高可達5000多級,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樣式,是在民族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積累形成的,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及進行內外部世界交流溝通的工具和手段。[1]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是指生活在紅河南岸世世代代的哈尼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基于民族生存和延續的考量,通過對自然資源、哈尼族物質、精神文化資源的創造和利用,在長期的耕作實踐和生活中,積淀而形成的一種以哈尼文化樣態為基礎,以梯田景觀為表現形式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復合文化系統。這種文化系統與自然緊密相連,體現了人與生態自然高度的統一與和諧。紅河哈尼梯田文化資源種類多樣豐富,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的資源。有形資源有梯田文化景觀、民族村寨、生產與生活工具、梯田的灌溉設施、原始森林、水系等;無形資源包括梯田文化、與哈尼梯田相關的農事經驗、知識、農耕信仰以及哈尼族的民俗節慶、服飾等。梯田文化悠久的歷史、文化,濃縮在哈尼族生活的每個角落。

二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融合依據

(一)旅游興起與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利用層次低的矛盾

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全球化的影響力滲透到了民族地區,加快了人際流動,拓展了文化消費市場,尤其是外來文化消費,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大大提高,為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創意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極大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繁榮。紅河哈尼梯田地區壯美的梯田景觀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受游客的熱捧。尤其2013年,“哈尼稻作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文化遺產”,隨后紅河哈尼梯田成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名聲鵲起,其經濟價值愈加凸顯?!笆濉蹦?,僅元陽縣就接待游客156.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9.88億元,分別是“十一五”末的2.11倍、2.97倍。①隨著旅游業不斷的發展,紅河哈尼梯田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的速率不斷加快,但由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要素,經濟社會、科技、人才、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的不足,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發展層次一直停留在開發的初級階段,開發模式依賴于政府的宣傳驅動文化旅游,較少地發揮市場對區域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與其他產業業態的合作僅僅是簡單表層上的,產業間內在的、深層的、相互作用的關系運用不足。旅游興起與紅河梯田文化利用層次低的現實矛盾,成為其優化發展的巨大瓶頸。

(二)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融合的理論支撐

產業融合起源于信息產業,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部門)相互滲透與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的產業或增長點的動態發展過程。[2]無論是“互聯網+”還是“文化+”,都說明產業間的融合現象越來越頻繁,聯系愈加緊密,邊界逐漸消解或淡化,不同的產業發展都尋求著與其他產業的合作,實現各自的發展需求,這就是產業融合的過程。這種產業融合不僅僅是一種產業間表層的一種合作,而是產業間要素的優化組合和配置,從而產生產業間的“化合反應”,最終形成一種合理、穩定、可持續的內外協同的機制。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文化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從國家頂層設計的層面獲得了認可,實施意見立足于云南經濟發展的實際,充分發揮云南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重點選擇基礎好、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加快融合發展,力爭打造特色化、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模式,這為民族文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索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未來發展的出路,應加強對文化資源、資本、科技、人才、基礎設施等核心要素的整合,分析各要素之間內在關系,探索出一條多元產業之間融合的發展機制,為催生新的產品形態、服務、延伸產業鏈和打造新發展模式帶來新的機遇。

(三)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實踐證明,影響產業融合的基礎和發展水平的因素包括內部的因素和外部的因素:內部因素反映了發展基礎的強弱;外部因素反映了發展環境和外在推力的大小。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的產業融合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涉及民族經濟、民族文化、科技、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對于元陽哈尼族梯田文化產業融合的研究,首先要廓清其產業融合的內、外部環境因素。

1.內部因素

經濟基礎是反映城市的發展水平,是決定產業發展水平先決要素。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尤其是民族文化資源的中西部地區,盡管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依舊不理想,很大程度是經濟基礎薄弱的制約。對于作為民族地區來說,在新型城鎮化構建的背景下,旅游業持續帶動下經濟基礎更加鞏固?!笆濉蹦?,元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66億元(預估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長12.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3.8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51倍,年均增長20.1%,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96.71億元,是“十一五”的3.7倍,年均增長31.58%。②經濟發展為文化旅游發展所需的金融、交通、餐飲、住宿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奠定基礎,有利于文化產業市場空間的培育,進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拓展文化產業的消費空間,為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的融合奠定基礎。

文化資源是進行文化創意的源泉和靈感的啟發地,承載著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精神元素,文化產業的融合之路,文化資源是不可回避的因素。民族地區文化資源類型多樣、體量豐富、特色鮮明,存在著許多契合現代生活方式可進行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的具體形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是一個人與自然互生共融的文化體系。紅河哈尼族傳統的梯田式的耕作方式,世代延續,其文明早已凝結在哈尼族的文化基因中。梯田文化元素體現在民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哈尼族以梯田為載體進行文化活動沉淀形成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集合,具體的文化資源形態包括壯美的梯田文化景觀、哈尼族節慶文化、哈尼族飲食文化、哈尼族宗教文化、哈尼族的音樂與舞蹈以及哈尼族的傳統手工藝。文化旅游背景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以及哈尼族的“節、宴、歌、舞、食、藝”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極大程度上滿足了游客釋放壓力、獵奇、美的追求等文化消費的心理,這為以休閑娛樂、鄉村文化體驗、民族工藝品業、節慶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有著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在全國旅游業如春筍般興起的大潮流下,旅游沖擊下的民族文化開發出現了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特色文化塑造的問題,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文化特色的東西被拋棄。作為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的一種重要標識,品牌的獨有性成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本,同時影響著一個行業或地區未來發展潛力的大小。通過強化品牌個性來體現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差異、凸顯競爭優勢的空間是很大的,品牌是驅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3]可見,民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作為有別于其他一般文化資源的優勢資本,影響著文化產業市場空間的大小。在依托進選世界遺產名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元陽哈尼梯田)、獲批籌建的“全國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的契機下,受到了國內外眾多旅游者的青睞,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已經了有著較高的品牌知名度。近年來,隨著哈尼梯田國際攝影展、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節影響力的擴大,哈尼梯田的品牌知名度所帶來的效應將越來越明顯,更推動著梯田文化成為旅游市場的熱點,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發展巨大的經濟潛能必將吸引著其他產業與其融合。

2.外部因素

全球化、現代傳媒技術驅動背景下的龐大旅游市場空間是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最根本的動力?,F代傳媒技術推動了全球化的不斷擴展,跨地區旅游的興起引起了區域間的人際、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不同文化之間不斷交流和碰撞中,民族地區的文化為了滿足外來游客的文化體驗,出現了變遷與重構的現象,契合了大眾旅游消費的口味。在這種趨勢下,那些位于邊緣、半邊緣地位的民族文化,實現了在全球版圖中的地位、身份認可和正名。據統計,2016年黃金周期間,元陽縣旅游總收入達4513萬余元,接待游客5.34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7.4%和3.1%。③全球化、現代傳媒技術所帶來的巨大效應,正在不斷地拓展著民族文化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的空間和市場。

消費觀念的轉變。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眾生活的消費選擇也發生了巨大變遷,由生存消費1.0模式到追求生活產品質量的2.0模式再到追求美和自我價值的定位的3.0模式,實現了人們的消費支出從過去的物質層面轉化到對文化體驗、個人價值的實現等對美的追求的消費。與大都市冰冷的鋼筋水泥相比,民族地區有著優美的環境、獨特的民族風情,契合了現代人釋放壓力、尋求體驗、探索美、尋找自我價值的愿景。目前元陽縣投資了5.1億元進行哈尼小鎮的建設,有15個傳統村落也在改造完成,為哈尼梯田文化參觀、鄉村體驗、哈尼文化展演、民族工藝等體驗性、個性化的產業業態提供了契機,契合了文化生產向文化體驗的消費市場的選擇。

政府主導下的現代服務體系的建設初見成效。隨著旅游業在元陽地區的不斷興起,外來龐大的旅游消費市場涌入,原來的服務體系的水平完全無法支撐旅客的要求,嚴重影響著旅游的體驗、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業的雙重刺激下,元陽縣加強現代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在交通方面,針對旅游高峰時期游客過多所造成的路線擁堵、疏散不力的情況,政府加大對旅游主干路道路建設,分別投資5.7億元和53.72億元建成了逢蠻、安賽和元綠、紅南二級公路、新街過境公路。目前元陽縣通車里程達1935公里,自然村通路率達99%,初步形成了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綜合交通網絡;在食宿方面,重點打造金灣梯田大酒店、紅葉溫泉度假酒店等項目,開發特色旅游村11個、鄉村客棧和農家樂190家;在通信服務上,建成通信基站488座,寬帶網絡、3G和4G網絡城鎮覆蓋率達100%,互聯網普及率達44%,行政村通寬帶率達38%④,信息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梢?,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將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體驗服務。

通過哈尼梯田文化產業融合的內外部因素的分析,產業融合有著必然性的要求,也具備了一定可行性,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從內部的因素來看:(1)紅河哈尼梯田季節性強,最具美的體驗的時間段集中于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份左右,游客也最為集中,游客集中與分散度兩級分化明顯,造成了市場在時間維度上的體量不均,階段內的服務資源浪費和供應不足矛盾突出;(2)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品的開發形式單一,衍生品的創作缺乏;(3)現代公共服務能力相比于昆明、大理、麗江等旅游城市,仍有很多不足;(4)人才的匱乏。一方面,熟悉哈尼梯田文化的人才與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的不能實現有機對接,另一方面,現代大眾文化的影響下,年輕哈尼族一代很多走出村寨,傳統的梯田耕作生計方式得不到傳承。從外部因素來看:(1)同質化競爭。既有同為文化梯田類的景觀(龍脊、紫鵲界梯田等),又有大理、麗江等民族文化類的開發,造成了產品同質化突出,差異化不足;(2)哈尼梯田系統是一個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復雜文化生態系統,一個因素的改變必然影響其他的因子。在梯田文化開發的過程中,大量游客的進入,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巨大挑戰。

三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的產業融合路徑的實踐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和實踐調查,對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融合開發提出以下構想。

(一)梯田文化與農業生態旅游融合模式

紅河哈尼梯田作為一種農業類文化遺產,具有多重的屬性,文化旅游的興起,其經濟屬性愈加凸顯。通過實地的觀察和體驗,紅河哈尼梯田以其特色遺產價值、生態體驗價值、審美價值和哈尼族文化等方面與現代生活的需求契合度高,有巨大的吸引力,旅游市場空間發展潛力大,元陽哈尼梯田文化與農業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應充分抓住自己的優勢,深度發掘梯田休閑觀光、民族文化體驗的市場。梯田文化是紅河哈尼族地區農業生態旅游的核心,農業生態旅游是梯田文化發展的重要平臺,兩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梯田文化與農業生態旅游融合,可實現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二)梯田文化與影視融合模式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既有令人陶醉的梯田文化景觀,又有濃郁哈尼風情的人文資源,在旅游興起的今天,成為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產業化可開發利用的最具靈魂的資源、最能吸引游客的東西。影視的創作與旅游地的文化息息相關,影視的創作都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優美的自然風景、獨特的人文風情、民族文化成為影視創作的基本素材,通過現代媒體的傳播,地方的、民族的文化旅游依托影視平臺獲得新的機遇。2006年的電視劇《喬家大院》推動了山西省祁縣旅游業的大發展,2012的電影《泰囧》播出,中國人去泰國旅游的人數出現了井噴式的激增,2016年的中央一臺新節目《了不起的挑戰》以桂林龍勝小寨村作為拍攝地點,龍脊梯田的知名度獲得很大提升,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影視作品一定程度上宣傳了地方的自然景觀和民族風情,可見,文化與影視具有很強的融合性和互補性。梯田文化與影視融合模式是梯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哈尼梯田文化與金融業融合模式

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是一個依托文化資源、創意和資本進行整合的過程,資本是其產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資本的注入,為哈尼梯田文化產品的開發、創意元素的發掘、產業鏈的延長提供了巨大的資金的支撐,同時也為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升級提供資金保障。加快文化與金融業融合,金融機構應以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優化投融資的體系,鼓勵多種資本形式進入梯田文化產業的開發。同時,加強文化與金融的創新,培育具有哈尼梯田特色文化印記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動文化與金融業的深度融合。

(四)哈尼梯田文化與科技融合模式

哈尼梯田文化有著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但是科技實力的不足嚴重制約著文化產品的創意開發和服務能力的提升,文化生產力效率低下,無法將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優勢,產業化的發展要求得不到滿足。加強紅河哈尼梯田文化與科技融合,需構建一個以政府支持為后盾,以企業、市場為主體的產、學、研多元互動的文化、科技融合體系。

結 語

隨著紅河哈尼梯田地區文化產業化的深入,產業融合式的發展模式將在地區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產業融合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需要處理好政府、企業與哈尼族群體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處理好作為哈尼族群體與外來游客的關系,處理好服務質量和游客體驗的關系,處理好梯田文化利用開發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這樣產業融合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它的作用。

注釋:

①參見2015年度元陽縣政府工作報告旅游概況部分。

②數據來源2015年度元陽縣政府工作報告中綜合實力部分。

③根據2016年10月09日元陽縣政府官網公布的數據整理。

④數據來源2015年度元陽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基礎設施建設成果部分。

[1]施惟達.民族文化的價值及其經濟化[J].思想戰線,2004(3).

[2]厲無畏,王振.中國產業發展前沿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9.

[3]張海燕,王忠云.產業融合視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

[責任編輯 龍倮貴]

On the Path of Culture Development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YANG Yong-hai
(Cult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change of mass culture, the local cultures in minority areas become valuable resources in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urism. Honghe Hani Terrace is rich in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develop. So far the Industrial level of the Hani Terrace culture was relatively low and entered into the bottlenecks of development. Form the double angles of theory and realit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ill undoubtedly fit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the Hani terrace area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culture of Hani Rice Terraces; Cultural tourism

C95-0

A

1008-9128(2017)03-000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3.002

2016-10-19

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研究生科研資助重點項目(2016YDWFY04)

楊永海(1989-),男,山東德州人,碩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產業研究。

猜你喜歡
紅河哈尼族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魅力紅河 大美梯田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單核苷酸位點多態性與哈尼族人群痛風的關系
紅河學院作品選登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紅河書法作品欣賞
特朗普放話要會魯哈尼
哈尼幸福萬年長
哈尼之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