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廟祭祀與儒家道德信仰

2017-03-12 09:47
關鍵詞:先師文廟孔子

房 偉

(中國孔子研究院,山東曲阜 273100;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曲阜 273165)

《禮記·祭統》有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奔漓肱c社會人心密切相關,具有“昭孝息民,撫國家,定百姓”①《國語》卷18《楚語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67頁。的功用,對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是治理國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而,古人將之與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相提并論,言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文廟祭祀繼承了學校釋奠尊師重道、傳承文明的傳統,同時經過后世儒家的意義轉化,也成為傳統社會中道德信仰的表征。也就是說,文廟之中主祭孔子并以歷代儒家圣賢從祀關乎社會道德信仰,其根本用意在于表達對孔子及其所創立價值觀的禮敬與尊崇。前輩學者的文廟祭祀研究多以政治、文化為切入點,尚少有學者從道德信仰的角度來探討文廟祭祀的作用。故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從文廟祭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找尋其對社會道德信仰建構的意義,不當之處,尚祈指教。

一、孔子之先的學校釋奠

祭祀孔子在中國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其祭祀儀程雖屬后創,但禮之依據卻淵源有自,可以追溯至古時的學校釋奠。釋奠,又稱“舍奠”,是通過設置酒食以奠祭的儀式。古人重視知識傳授與經驗傳承,對于前代圣哲及德行高尚的人有著特殊的尊重,而這種尊崇之義、報功之情正是通過在學校中舉行“釋奠”祭祀的方式來實現的。

(一)學校釋奠“常時”與“非時”之別

《禮記正義》曾言及學校釋奠:“釋奠有六。始立學釋奠一也,四時釋奠通前五也,《王制》師還釋奠于學,六也?!雹谛l湜:《禮記集說》卷51,《四庫全書》本。然而,此種概括并不全面,僅就學校釋奠來說,共有七種形式,分別是四時釋奠、始立學釋奠、師還釋奠以及天子視學釋奠。

四時釋奠、始立學釋奠的記載同見于 《禮記·文王世子》篇: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

春、夏、秋、冬四季,學官都要在學校舉行祭祀先師的釋奠禮,以表達對先師的敬仰,稱為“四時釋奠”。學校始立之時,也會同時祭祀先圣和先師。

天子率軍出征前和勝利回師之時也會在學校行釋奠禮,《王制》曰:

天子將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

學校與戰爭的關聯典籍中多有記載,《詩經·魯頌·泮水》曰:“矯矯虎臣,在泮獻馘?!薄般奔粗腹糯T侯國設立的學校?!犊讌沧印栜姸Y》亦曰:“舍奠于帝學以受成……舍奠于帝學以訊馘告,大享于群吏,用備樂?!背稣髑?,定兵謀于學;出征歸來,則需要向先師獻俘,以報告成功。

軍旅征伐與祭祀先師看似毫不相關,實則有著密切的關聯。一方面,古人認為,學校乃人才之所出,資之于學然后行,必有功于征伐,有功則不可以不報。另一方面,釋奠禮也是彰顯帝王文治武功的絕佳時機。宋人司馬光說:“受成獻馘莫不在學,所以然者,欲其先禮而后勇也?!雹偾鹂#骸洞髮W衍義補》,《四庫全書》本。明人李之藻也認為:“武事之不忘告也,而況文德乎哉?”②李之藻:《宮禮樂疏》,《四庫全書》本。清人溫達更是直言:“受成獻馘一歸于學,此文武之盛制也?!雹蹨剡_:《圣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庫全書》本。

此外,天子視學時也會舉行釋奠禮,亦見于《文王世子》:

天子視學,大昕鼓征,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于先老。

天子來到學校,首先命令學官各行其職,按照常禮祭祀先圣、先師。學官們祭祀完畢,開始行養老之禮。這時天子會來到東序,以祭奠先老。天子視學之時,同樣會舉行釋奠禮,這正是《禮記正義》所言及的六種學校釋奠中未曾提及的。

釋奠禮儀也會出現在學校以外的祭祀活動中,如《周禮·春官宗伯·大?!吩唬骸按髸?,造于廟,宜于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行舍奠”。據賈公彥疏,此時釋奠禮用于宗廟,《周禮·春官宗伯·甸?!酚衷唬骸暗樽U扑臅r之田,表貉之祝號,舍奠于祖廟,禰亦如之”。祭祀山川、先祖亦會有釋奠禮。需要指出的是,“釋奠”對于學校的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在學校中祭祀先圣、先師只能采用釋奠之禮,而山川廟社之中尚有封禪、禘禮、饗禮等儀式,故馬端臨言山川廟社之祭不止于釋奠,而學校祭祀僅釋奠而已。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43,中華書局,1986年版,考四〇三。

學校是舉行釋奠禮的主要場所,概言之,可有“常時釋奠”與“非時釋奠”之別。⑤賈公彥曰:“非時而祭曰奠”。馬端臨認為:“此為山川廟社而言之也。學之釋奠則有常時者有非時者”。參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43,考四〇三。所謂“常時釋奠”,指春、夏、秋、冬四時所舉行的釋奠。鄭玄曰:“不言夏,夏從春可知也?!彼^“非時釋奠”,指的是沒有固定時間的釋奠儀式,“始立學釋奠”“天子視學釋奠”“出征返釋奠于學”以及在山川、廟社中的釋奠就同屬于這一類型。

(二)學校釋奠祭祀“先圣”“先師”

依文獻所記,學校釋奠以“先圣”“先師”或“先老”為祭祀對象,根據不同的釋奠類型,或需要同時祭祀先圣、先師,或只需祭祀先師?!抖Y記·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编嵭ⅰ跋仁ァ睘椤爸芄艨鬃印???追f達進一步解釋曰:“以周公孔子皆為先圣,近周公處祭周公,近孔子處祭孔子。故云‘若’。若是不定之辭,立學為重,故及先圣,常奠為輕,故唯祭先師?!逼涫杞庖浴傲W”與“常奠”對言,立學為重而常奠為輕,故立學時必釋奠先圣先師,“常時釋奠”時則僅祭祀先師。陳澔注亦云:“立學事重,故釋奠于先圣先師。四時之教,常事耳,故惟釋奠于先師,而不及先圣也?!雹揸悵唬骸抖Y記集說》,世界書局,1990年版,第114頁。

學校釋奠之“先圣”“先師”具體何指,典籍中或未提及,或有違事實。鄭玄釋“先師”言:“周禮曰:‘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酥^先師之類也。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可以為之也?!秉S進興認為,鄭玄顯然是受到所處時代學術氛圍的影響,以“偏善一經”的經師解“先師”之意。⑦黃進興:《圣賢與圣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頁。李紀祥則更進一步指出:“鄭玄又以漢時經師作經文‘先師’之模擬,則或恐與事實有違,蓋平民于周代立制必不能為天子興學之‘先師’,凡得列為周室學官執‘釋奠’‘釋菜’禮中之‘先師’者,即令不與天子同宗,亦必為百官貴族也?!雹嗬罴o祥:《前孔子時代的古釋奠禮考釋》,《文史哲》2012年第2期。

如前所述,前人對“先圣”“先師”的注釋與疏解,顯然受到自身所處社會學術思潮的影響,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實際上,以“先某”作為祭祀對象,在傳統祭祀中并非特例,除“先圣”“先師”外,還有先農、先蠶、先火、先炊、先醫、先卜等見諸典籍。這類祭祀對象都是為后人帶來無限福祉的文明先驅,是某一技能或領域的創始者。只是由于時間久遠,他們的姓名已不可考證,因而祭祀時只能用“先農”“先蠶”“先醫”等來代替。學校釋奠中所祭祀“先圣”“先師”“先老”即屬此類,“古人每事必祭其始之人,耕之祭先農也,桑之祭先蠶也,學之祭先師也,一也”⑨顧炎武:《日知錄》卷14《嘉靖更定從祀》,《四庫全書》本。??梢?,學校釋奠所要表達的正是對古老中華文明的敬意,具有鮮明的提倡文教的特點。⑩彭林:《祭祀萬事師表:釋奠禮》,《文史知識》2003年第10期。

(三)學校釋奠儀程

考諸經文,有關于學校釋奠儀程的記載十分有限,我們只能從后儒對經文的注疏中去找尋某個程序的細節。

依據鄭玄的解釋,學校釋奠儀程并不復雜,他認為:“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無迎尸以下之事”??追f達疏:“直奠置于物,無食飲酬酢之事?!贬尩熘皇前鸭榔窋[放在神主之前,禮畢,致祭者之間不需要互相敬酒,而且沒有迎尸以后的環節?!坝笔俏覈糯漓霑r的一個重要儀式,指以活人代死者接受祭奠。至于學校釋奠時為何不用“尸”,孔穎達解釋說:“所以無尸者,以其主于行禮,非報功也”。學校釋奠主要在于行禮,因此無迎尸之事。

馬端臨《文獻通考》云:“釋奠之禮,有牲幣,有合樂,有獻酬?!逼浜?,明人李之藻《宮禮樂疏》又謂:“釋奠有牲幣,有合樂,有獻”。牲幣、合樂、獻(酬)乃是釋奠的應有環節,但是否均為學校釋奠所必有程序,則應分別進行考釋。

學校釋奠中有幣帛,這主要是指始立學釋奠而言?!抖Y記·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以幣?!迸c其他學校四時之釋奠相較,“始立學”顯然是較為隆重的。貴族子弟入學的始年,舉行“始立學”之禮,不但要“釋奠”“先師”,對于“先圣”也要一并舉行。不僅如此,始立學釋奠還需要使用幣帛,陳澔注云:“行事謂行釋奠之事必以幣,必奠幣為禮也。始立學而行釋奠之禮,則用幣。四時常奠不用幣也”??梢?,用“幣”與否,成為學校釋奠禮輕與禮重之差異的重要體現。需要指出的是,馬端臨與李之藻所言“牲幣”,主要見之于山川廟社之釋奠而非學校釋奠?!吨芏Y·春官宗伯·大?!匪d“反行舍奠”是一種祭宗廟告祖先的儀式,屬于告祭的范疇。而《禮記·曾子問》曰:

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乃命國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過是非禮也。凡告用牲幣,返亦如之。

因而,學校之釋奠始立學方有幣帛,而山川廟社之釋奠皆有牲幣。

學校釋奠中有“合”,即“合樂”?!抖Y記·文王世子》曰:“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老?!编嵭⒃唬骸皣鵁o先圣先師,則所釋奠者當與鄰國合也。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則各自奠之,不合也?!彼J為“必有合”是指與鄰國合祭,而“國故”則是指一國故有之文明先驅,有如夔、伯夷之于堯舜時代,周公之于周代,孔子之于魯國等。這種理解可能并不準確,劉清之以為此處之“合”系指“合樂”。他說:“合謂合樂也。春釋菜合舞,秋頒學合聲,釋奠則并合之,以侑神也?!雹傩l湜:《禮記集說》卷51,《四庫全書》本。陳澔也以“合”系指經文后所云之“大合樂”,而鄭玄“舊說”則“未知是否”。陳氏云:“凡行釋奠之禮,必有合樂之事。若國有兇喪之故,則雖釋奠,不合樂也。常事合樂,不行養老之禮;惟大合樂之時,人君視學,必養老也。舊說:合者,謂若本國無先圣先師,則合祭鄰國之先圣先師。本國故有先圣先師,如魯有孔顏之類,則不合祭鄰國之先圣先師也。未知是否?!雹陉悵唬骸抖Y記集說》,第114頁。細較之,陳氏較能扣緊經文為釋,于義為長。至于“國故”,陳祥道認為,“國有故則否,與《曲禮》曰:‘歲兇,祭祀不縣’同意”③衛湜:《禮記集說》卷51,《四庫全書》本。。朱熹也認同這種看法,他說:“國故當為喪紀兇札之類”④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四庫全書》本。。因此可知,學校釋奠必會演奏合樂,但國家遭遇變故除外。

馬端臨與李之藻所言“釋奠有獻(酬)”者,乃指“聘賓釋奠”并非指學校釋奠。根據《儀禮·聘禮》,諸侯間相聘問,國君派遣卿大夫為使者,出聘前后會進行一系列的禮儀活動。使者將出聘之前會“釋幣于禰”,而后“釋幣于行”;歸,則亦“釋幣于門”,最后“釋奠于禰”。使者返國,于禰廟之中行釋奠禮,此時會有“獻(酬)”的儀程。根據鄭玄所注,此時初獻由主人即出使者以酌進獻,室老亞獻,士三獻。⑤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22,《四庫全書》本?!矮I(酬)”雖未明確于學校釋奠中施行,但其三次進獻的程序與后世文廟祭祀之“三獻禮”有顯著關聯,故可將其視為后世禮制之依據。至于馬、李二氏所言存在“獻酬”與“獻”之區別,李紀祥則認為李之藻所云之“獻”似較馬端臨所云“獻酬”為更準確。他提出,“獻”“酬”義不同也,“獻”指行“釋奠”祭于禰廟,以酒進奠之禮,而“酬”則謂禮成后酬賓之事。故言釋奠,當以李氏所言“有獻”為確,蓋“有獻”即是“三獻”之“獻”⑥李紀祥:《前孔子時代的古釋奠禮考釋》,《文史哲》2012年第2期。。

綜上所述,學校祭祀是施行釋奠之儀節的主要場所,有“常時”與“非時”之別。同時,祭祀對象會有所不同,如四時常祭僅祭祀“先師”,而“始立學”釋奠則同時祭祀“先圣”與“先師”。至于“先圣”“先師”具體何指似難以明確,但以“先”字為名則顯然蘊含有文明傳承的意味。就儀程而言,學校釋奠主要是供獻幣帛等祭品向先圣先師表達敬意,同時配以樂??傊?,學校釋奠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血緣祭祀,其體現的是尊師重道、傳承文明的傳統。

二、孔子之后的文廟祭祀

孔子之前的學校釋奠固然與祭祀孔子毫無關聯,但從根本上講,學校釋奠是一種與“學”和“教”有關的活動,體現著對于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敬意。在保持學校釋奠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后世儒家通過提升儀制、增刪儀程等方式,將學校釋奠轉化為祭祀孔子及儒家圣賢的文廟祭祀。

(一)主祭孔子

學校釋奠祭祀“先圣”“先師”,其主祭對象因時而異。文廟祭祀主祭孔子,然而這一過程也相當漫長。

孔子去世后,民間就開始了自發的祭祀??鬃拥茏幼迂暋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且“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①司馬遷:《史記》卷47《孔子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945頁。帝王親祀孔子則肇始于漢初,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劉邦自淮南過魯,以太牢祭孔子,首開先河。后光武帝劉秀營造太學且親自臨幸,然史書并沒有記載當時所祭祀之先圣、先師為何人。漢明帝永平年間,修明養老習射之禮,郡縣道學校皆祭祀周公、孔子,于是孔子始祀于庠序之間。漢靈帝建寧二年(170),魯相史晨上書請求祭祀孔子應“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禮”②劉續兵輯錄:《建寧二年史晨前后碑》,楊朝明主編:《曲阜儒家碑刻文獻輯錄》(第1輯),齊魯書社,2015年版,第27-46頁。,靈帝下詔準許。此時祭祀孔子已經享受和社稷同樣的規格,不過此舉似乎應該僅限于闕里孔子廟??梢?,秦漢時期民間性質和官方性質的祭孔都已出現,學校祭祀的對象依然是周公和孔子兩人,專屬孔子的祭祀還僅限于闕里,故此時孔子的地位只能說是尊而不貴,恰如梅福所言,“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氏子孫不免編戶”③班固:《漢書》卷67《梅福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925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學校祭祀更加興盛。一方面,帝王或太子每通一部儒家經典,必釋奠于辟雍,并且這種“通經釋奠”的形式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另一方面,在舉行祭祀的過程中開始使用樂舞。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皇太子釋奠于太學,樂用登歌;永明三年(485),朝廷商議釋奠釋菜當行何禮,用何樂及禮器,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規定了學校祭祀的樂舞、祭器和祭品。④蕭子顯:《南齊書》卷9《禮志》,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144頁。

周公、孔子共享釋奠禮是一直以來的傳統,但孔子取代周公獨享學校祭祀則成為發展趨勢,然而這一過程卻十分復雜。魏晉南北朝時,學校祭祀雖仍以周公、孔子為主祭,但周公地位逐漸淡化。東晉成帝時,時人范堅與馮懷書問對答,其中就談到“漢氏以來,釋奠先師惟仲尼,不及公旦”⑤李昉:《太平御覽》卷 535《釋奠》,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427頁。。唐武德二年(619),高祖令國子學立周公、孔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七年(624),高祖親臨國子學祭祀,以周公為先圣,孔子配享,此舉引發儒者的不滿。貞觀二年(628),唐太宗采納左仆射房玄齡、博士朱子奢的建言,“罷周公,升孔子為先圣,以顏回配”⑥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5《禮樂志五》,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73頁。。到了高宗永徽年間,又復以周公為“先圣”,孔子則降為“先師”,以配享周公。不過,高宗顯慶二年(657),太尉長孫無忌、禮部尚書許敬宗等領銜上疏,祈求“改令從詔”,恢復貞觀舊制,“進”孔子而“出”周公。在他們看來,周公踐極攝政,輔佐成王,功比帝王,因此周公應納入治統祭祀,以配享成王。他們的主張得到了皇帝的肯定,最終孔子復升“先圣”,而周公則配享武王。至此,文廟祭祀制度基本定型,孔子穩居享主之首,明列國家祀典,再未動搖。

(二)以文廟為祭祀場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歷朝歷代不斷修建文廟,正是為了彰顯崇儒尊道的國策。在這一過程中,文廟由單純祭拜孔子的“家廟”轉而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廟”。文廟已經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筑的功用,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

文廟源于闕里?!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故所居堂,弟子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漢代二百余年不絕?!逼湟幠?,僅是“塋不過百畝,封不過三版,祠宇不過三間”⑦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11,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年版,第522頁。,這是一種家廟建筑與祭孔建筑合為一體的場所。東漢桓帝時,司徒吳雄、司空趙戒以魯相乙瑛之言,上書請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廟,春秋享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①房偉輯錄:《永興元年乙瑛置守廟百石卒史碑》,楊朝明主編:《曲阜儒家碑刻文獻輯錄》(第1輯),齊魯書社,2015年版,第12-26頁。。守廟官的確立,表明闕里孔子廟的管理由孔子后裔的家族行為變為國家行為。

孔子廟與學校的結合,推動了其“走出”闕里的進程。魏晉南北朝時,京師及地方官學中開始建立孔廟。東晉太元九年(384),尚書謝石上書建議修建學校,“請興復國學,以訓胄子”。孝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其年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增造廟屋一百五十五間”②沈約:《宋書》卷14《禮志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65頁。。這是建在首都國學的第一所孔廟,為孔廟與學校的結合奠定了基礎。據 《隋書·禮儀志》記載:“后齊制,新立學,必釋奠禮先圣先師……郡學則于坊內立孔、顏廟?!雹畚赫鳎骸端鍟肪?《禮儀四》,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1頁。因此,國家規定地方官學建造孔廟最晚不會遲于北齊時期。

直到唐朝,這種廟學布局才最終確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天下略定,即詔有司立周公、孔廟于國學,四時祠”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98《儒學傳》,第5635頁。。貞觀四年(630),唐太宗又詔“州、縣學皆作孔廟”⑤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5《禮樂志五》,第373頁。。這種“廟中有學、學中設廟、廟學合一”形制的確立,極大地促進了孔廟的建設。從此,“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師之廟矣”⑥馬端臨:《文獻通考》卷43,考四一一。?!皬R學合一”的形制使得文廟的數量大為增加,到清代時,中國有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廳學、鄉學等各級學??鬃訌R1740多所。⑦孔祥林:《世界孔子廟研究》(上卷),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8頁??讖R由闕里而遍布華夏大地,縣及縣級以上城市皆有孔廟,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的“標配”。

(三)建立文廟從祀制度

文廟中除主祭孔子外,還會附祭歷代官方認可的儒家圣賢,諸如顏回、曾參、朱熹等均享受此殊榮。此制度的形成,既有上古禮制作為依據,又有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動。

在傳統禮制中,有祭祀必定有配享,如祭天要主日配月,祭社以句龍配,祭稷則以周棄配。文廟從祀制度無疑會受此影響,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平十五年(72),明帝東巡過魯,祀仲尼及七十二弟子,這是孔門弟子從祀文廟的濫觴。三國曹魏正始年間,齊王曹芳通習儒家經典后派遣太常于辟雍祭祀孔子,同時以顏淵配享。晉宋時期,國學釋奠基本沿用此形制,以顏淵配享孔子。文廟從祀制度自東漢以來漸次形成,基本上形成了以顏回為代表的仲尼七十二弟子從祀體系,奠定了文廟從祀制度的初步基礎。

唐代是文廟從祀制度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孔子獨居學校祭祀,從祀人物的選取標準也得到進一步完備。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以左丘明、公羊高等二十二位先儒從祀文廟,但孔門弟子除顏回、子夏外,全都不在從祀之列。這種局面在唐開元八年(720)得到改觀,玄宗李隆基命以“圣門四科”的顏回、子夏等十名弟子從祀文廟,并圖畫孔門弟子及二十二賢于廟壁之上。這為今后的文廟從祀制度樹立了典范,孔門弟子及儒家圣賢同時從祀文廟成為定制。

文廟從祀諸儒雖入祀原因各異,但無一不是“文章”“道德”俱佳的楷模,儒家思想的精義正是通過他們得以傳承和深化。于是,在文廟中出現了以孔子為中心,從祀賢儒相環繞的教化體系,有效促成了儒生“成圣希賢”的歸屬感。因此,文廟從祀對于傳統社會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故明人瞿九思曾言:“從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⑧瞿九思:《孔廟禮樂考》卷5,《續修四庫全書》本。。

(四)完善祭祀儀制與儀程

文廟祭祀時配有樂舞和歌章。文廟祀典的專用樂歌出現于隋朝,稱為《諴夏》,取“至諴感神”之意⑨“至諴感神”,孔傳:“諴,和”,孔穎達疏:“帝至和之德尚能感于冥神”,參見阮元??蹋骸妒涀⑹琛?,中華書局,2009年版。,是在古代郊祀樂《五夏》及周代“文武”二舞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此后,歷代都會為文廟祭祀制定專門的音樂。各朝樂章名稱雖不同,但均取嘉名,以昭一代之制,如唐用“和”、宋用“安”、金用“寧”、元用“安”、明用“和”、清用“平”。歷代文廟祭祀樂歌曲調旋律變化不大,歌詩內容也以贊頌孔子功德為主,基本保持了六代之樂中《韶》《武》二樂的基調。

文廟祭祀中,與音樂、歌聲相伴的是祭祀舞蹈。國學釋奠用舞始于東漢,《后漢書·儒林傳》中記載:“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于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但舞蹈的形式和等級并沒有明確記載。宋元嘉年間,“元嘉立學,裴松之議,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權奏登歌”⑩蕭子顯:《南齊書》卷9《禮志》,第144頁。。到南齊永明三年(485年),朝廷決定文廟祭祀采用“軒縣之樂”“六佾之舞”。應當說,南北朝時期是文廟祀典采用六佾舞的開端,也是歷史上孔子廟堂使用歌、舞、樂三位一體形式之始。

相比于學校釋奠,后世文廟祭祀程序更為完備。文廟祭祀儀程以“三獻禮”為中心環節。所謂“三獻”,是指祭祀時獻酒三次,包括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最遲到北齊時,祭祀孔子已經開始采用這種形式?!昂簖R將講于天子,先定經于孔父廟……講畢,以一太牢釋奠孔父,配以顏回,列軒懸樂,六佾舞。行三獻禮畢,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升阼,即坐?!雹傥赫鳎骸端鍟肪?《禮儀四》,第180頁。

唐代時則專門制定了以此為核心的祭祀儀程,同時用于“皇太子釋奠孔宣父”和“國子釋奠孔宣父”②根據《大唐開元禮》的記載,除獻官和祝文略有不同外,皇太子釋奠和國子釋奠的儀式相同。。隨后歷代文廟祭祀儀程雖仍有不少改進,但均以此為底本。

概言之,孔子后,人們對其祭祀一直未曾中斷,由自發轉向自覺。所謂“自發”,是指孔子祭祀尚僅限于闕里一地,多為周邊民眾的自發行為。至太史公游歷曲阜之時,此情此景尚在。所謂“自覺”,乃是指孔子成為文化正統性象征后,孔子祭祀已非孔氏一家之祭祖行為,而成為國家祀典的組成部分。國家祀典層面的文廟祭祀顯然與前述學校釋奠有著密切關聯,尊師重道、傳承文明的精神實質一脈相延??梢哉f,文廟祭祀的產生進一步凸顯了人文色彩,不僅具有宣揚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功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中國的信仰建構。

三、文廟祭祀對傳統社會道德信仰建構的作用

文廟祭祀蘊含的文化信息極其豐富,有著鮮明的宣揚文教的特質,在傳統社會道德信仰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尊“道”而非祭“神”

天下通祀孔子,并非使孔子神圣化,而是推崇其“道”與“教”,這使得文廟祭祀的人文意識凸顯而宗教色彩淡化。

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文廟祭祀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此舉遭到當時刑部尚書錢唐、侍郎程徐等大臣的明確反對?!睹魇贰酚涊d,錢唐“伏闕”上疏:“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侍郎程徐更是提出:“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眱晌蝗宄颊J為,孔子“以道設教”“垂教萬世”,天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世道人心因之穩定,社會得以有序。所以,后世祭祀孔子首先在于“報本”,報答孔子教化之功。但從更深層次而言,文廟祭祀并非僅祀其人,而是祭祀由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侍郎程徐所謂“祀其教”與“祀其道”。也就是說,通過文廟祭祀向天下表明對孔子所確立價值觀的推崇,以此來達到社會的安定有序。

柳詒征先生說:“蓋自漢以來,雖已舉國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廟奉祀,近于宗教性質者,乃由人心漸演漸深,踵事增華之故?!雹哿r征:《中國文化史》(上),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252頁。這表明,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非常富于理性精神,而不是像西方文明那樣具有深沉的宗教意識。文廟祭祀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祭祀孔子,以尊崇孔子之道,最終求得社會的安定有序。不論是祭祀的手段,還是祭祀的最終目的,文廟祭祀始終著眼于現實社會,而非虛幻的彼岸世界。

(二)以教化為大務

如前所言,文廟祭祀通過舉行各種祭祀儀式來推行孔子之道,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換言之,如果說文廟祭祀的儀程只是外在形式,那么維人心、扶世教則是祭祀的目的和追求。因此,文廟祭祀始終以教化為大務。

文廟祭祀的教化功能集中體現在文廟從祀體系中??鬃又谌寮揖哂袆摿⒅?,但孔子之道的傳承延續則離不開后儒的闡發和弘揚。故歷代將有功于儒家傳承的先賢、先儒從祀文廟,以此為士人提供“榜樣”與“模范”,成為他們效法的對象。

文廟從祀使士人耳濡目染成圣希賢的榮耀,對于他們的道德信仰有著顯著的塑造作用。王陽明于萬歷十二年(1584)獲準從祀文廟,這是明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大事。但在此之前,對于他能否入祀文廟,朝廷中已激辯了數十年。反對者認為,朝廷已冊封他為“新建伯”,不需要再將他納入文廟從祀;但贊成者卻認為,伯爵之名只是一個時代的榮耀,而文廟從祀卻是“萬代之典”。

王陽明及其后學爭入從祀文廟,其背后既體現出傳統士人對“事功”的復雜態度,也顯現出文廟祭祀之教化的深刻影響。其實,王陽明本人在晚年講學時幾乎很少提及他早年在平定“宸濠之亂”時的輝煌功績。除去刻意回避的因素外,或許可以表明王陽明本人也認為自己的生命價值更應該體現在儒家道統的傳承上,而不是單純局限于外在的事功之上?;蛘哒f,王陽明的目標是要做 “圣賢”,而不是做事功上的“一代豪杰”。

文廟從祀的教化作用在傳統社會中影響深遠。直到晚清時期,遠在山西太原赤橋村的劉大鵬在其編著的地方志《晉祠志》中還說到:“人至末世而莫能分食一塊冷肉于文廟,則為虛生”①劉大鵬:《晉祠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頁。??梢?,從祀文廟的象征意義已經深入人心。

可以想見,當士人進入文廟祭拜,雖然圣人往矣,但遺容尚存,遺言尚在,此時一種儼然若見圣人的情感仍會油然而生。后退而就學,誦詩讀書,體之身心、驗之踐履,無不期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能夠無愧于圣人,人的情感也由此得到升華。因此,通過文廟祭祀以教民之意得以實現,“然后以之孝親敬兄,忠君愛民,隨所施而皆當,風俗有不歸于厚者,鮮矣”②《青州府學先圣廟記》,杜思修、馮惟訥:《青州府志》(嘉靖)卷9,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

(三)禮不往教

文廟祭祀作為傳統社會道德信仰建構的一種方式,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而且還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3世紀左右,朝鮮就開始舉行文廟祭祀。11世紀時,越南開始興建孔廟祭祀孔子。15世紀起,日本建立了大量孔子廟進行祭祀。時至今日,這些國家依然延續著文廟祭祀的傳統。

文廟祭祀是儒家思想的載體,日本、韓國、越南等國與中國一樣祭祀孔子則體現出他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文廟祭祀在這些國家的開展,推動了當地文明的進步,成為這些國家尋求真知的見證??梢哉f,文廟祭祀是“東亞文化圈”的重要標識。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引入中華文明后,還結合本民族原有文化進行創新,發展出了新的文化傳統。以朝鮮文廟祭祀為例,其祭祀禮制多依據中國,但配享人物卻與中國有差異,他們以朝鮮歷代的18位儒學家即“東國十八賢”從祀本國文廟,從而體現出民族文化傳承的脈絡??梢?,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文廟祭祀既保持了原有的文化內涵,表達出對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尊崇,同時又發展出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文廟祭祀之于“東亞文化圈”內諸國家道德信仰建設的影響,體現出文廟祭祀“禮不往教”的特點?!抖Y記·曲禮上》曰:“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币饧磩e人可以來學,但不會主動或強行去教授,即學習與否全憑對方自愿。朝鮮、日本、越南文廟祭祀,就是他們主動學習中華文明、自愿崇儒尊孔、引入文廟的結果。文廟祭祀著眼于儒家文化傳承,不僅有效地傳播了中華文明,而且與當地文化融為一體,推動了整個區域的文明進程。它不是依靠暴力與戰爭,這與西方文化傳播的“傳教模式”有顯著區別。

總之,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評價體系,并由此確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方向,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文廟祭祀恰是通過宣揚孔子及其所創立的價值觀來進行道德信仰建構的。經過了2500多年的歷史沉淀,文廟祭祀蘊含著太多的文化內涵,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儀式,更關乎中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看法、對民族歷史的態度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與覺醒。文廟祭祀不應該僅存在于冰冷的典籍記載中,更應該成為每一位國人修煉內在品質的必由之路,一場必不可少的人生禮儀。

猜你喜歡
先師文廟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云南文廟介紹
——保山縣學官先師殿
四川省資中文廟的建筑發展史及其修復研究
“祭如在”與文廟祭祀
先師(外三首)
云南文廟介紹
——巍山文廟
文廟開筆大典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顧誠門下問學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