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務輸出導向:民族地區職教扶貧模式的理性審視

2017-03-14 20:06楊智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24期
關鍵詞:勞務輸出民族地區

楊智

摘 要 民族地區貧困問題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從勞務輸出的視角而言,民族地區的脫貧主要解決貧困人口的轉崗就業難題與“遺傳性”貧困問題,構建以勞務輸出為導向的職教扶貧模式有助于民族地區貧困問題的解決。該模式主要包括職教扶貧對象的識別、職教人才的培養培訓與職教成果的轉化三個主要環節,其有效實施需要政策與經費的資源保障,實施與監管的過程保障,保教與保職的質量保障。

關鍵詞 勞務輸出;民族地區;職教扶貧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24-0052-04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扶貧工作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職教扶貧作為扶貧的重要措施逐步受到國家的重視。據研究顯示,“農村職業教育對于農村家庭收入有著顯著的作用,平均回報率約27%”[1]。在此意義上,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具有促進脫貧與防止“返貧”的功能。民族地區是扶貧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如何根據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以脫貧與防止“返貧”為終極目標,構建有效的職教扶貧模式是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的重要路徑。職業教育本身是以學員直接創造社會財富能力的提升為導向,因此立足民族地區農業勞動力相對富余的現實境況,從勞務輸出視角構建職教扶貧模式有助于推動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愿景的實現。

一、民族地區職教扶貧模式的邏輯起點

職教扶貧并非一種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宏大敘事,而是基于社會現實的實踐審思。尤其把其置于精準扶貧政策境遇中,其實踐導向尤甚。民族地區職教扶貧的核心任務是致力于解決民族地區農民收益的問題,而增收的潛在假設是民族地區具有通過職教扶貧增收的潛力和通過職教扶貧增收的現實需求。

(一)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內涵詮釋

精準扶貧是有別于傳統粗放式扶貧的新概念,其不是對傳統的救濟式扶貧的否定,而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扶貧工作的新要求?!吨袊珳史鲐毎l展報告(2016)》認為,“中國的精準扶貧是運用統籌、協調、分類的科學方法,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堅持全過程責任式管理,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扶持、精準管理的綜合治理貧困新方式?!盵2]精準扶持是對扶持方法有效性的規約,強調“精準扶貧不應該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幫扶,而且要有教育、技能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幫扶?!盵3]其“是為了抵消經濟增長減貧效應的下降而必需采取的措施,也是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擺脫貧困的根本保證?!盵4]然而,就民族地區的貧困現狀而言,當前的貧困主要屬于相對貧困,造成這種貧困的原因除經濟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外,人口的教育水平、人口掌握技能專業性與相對滯后的思想觀念也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因素。職業教育是提升教育水平與專業技能,轉變思想觀念,推動就業的長效方式,與精準扶持具有天然的邏輯聯系。因此,強化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工作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推動二者的相互銜接與支持,是把民族地區潛在勞動力轉換成現實勞動力,促進民族地區人口經濟收益增加,推動社會穩定的有效方式。

(二)民族地區居民轉崗就業的現實困境

民族地區貧困的本質問題表現為財富的創造與實際的財富消費不對等,即實際消費需求大于創造的財富總值。職業決定著居民的收入,因此為擺脫貧困,求職與轉崗問題的解決是民族地區貧困問題的必要途徑之一?!巴评碚摗保╬ush and pull theory)認為,“流入地的那些使移民改善生活條件的因素就成為流動人口的拉力,而流出地的那些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就成為流動人口的推力。人口遷移就是在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兩種力量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盵5]民族地區經濟與發達地區經濟之間的差距逐步加大促使推力與拉力共同增強,因此民族地區勞動力“候鳥式”遷徙已成為常態。然而,在這種“候鳥式”遷徙的背后,缺乏技術支撐的體力型職業的不穩定性使得多數民族地區居民收入不穩定,容易造成“季節性”貧困。如在建筑業不景氣的境況下,依靠在建筑業做體力勞動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很多民族地區家庭收入急劇下降,“季節性”貧困成為多數民族地區家庭貧困的常態。鑒于此實況,通過職教扶貧的方式促使民族地區靠出賣體力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獲得專業性技能,以此謀取相對穩定的職業,這有助于脫貧與防止“返貧”。

(三)民族地區遺傳性貧困的惡性復演

據研究顯示,全國的基尼系數從1981年的0.288提高到2012年的0.474,不平等程度增加了65%。農村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2124提高到2011年0.3897,增加了83%。不平等程度的擴大意味著處于收入分配底端的貧困人口越來越難以享受經濟增長的好處,即經濟增長的減貧效應下降[6]。具體表現為“遺傳性”貧困,即貧困基因成為一種文化基因,呈現出家族特征。遺傳性貧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貧困家庭因經濟收入偏低,無足夠的資源用于子女教育,從而使得子女只能“遺傳”祖輩的“體力活”職業,周而復始地重復著貧困的生活,這屬于教育上的“遺傳性”貧困。二是因缺乏現代教育,貧困家庭的文化屬于“享受型”階層認同文化,他們認為貧困屬于自己家族的“命”,因此家族愿意接受現有的貧困生活方式,這屬于觀念上的遺傳性貧困。三是民族地區由于地方經濟發展難以消耗現有的勞動力,因此大量勞動力常年漂泊于城市,貧困的相關政策其完全不清楚,加上部分農村富人階層與村委力爭占有扶貧資源,因此在外務工人員很難被識別為貧困對象。這屬于政策落實錯位導致的“遺傳性”貧困。四是現代社會的“職業遺傳”性貧困。因缺乏教育,民族地區的社會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外出務工人員通常是先外出的帶后外出的,因此其從事的職業單一,致貧風險高。如貴州省S縣的貧困村M村,全村1921名成年勞動力中有85%從事建筑業,其中,有50余戶是一家三代人同時在建筑工地從事體力勞動。這種“職業遺傳”既降低家庭乃至村莊的抗貧困能力,也使貧困在代際間傳遞。以勞務輸出為導向的職教扶貧模式有助于減輕遺傳性貧困的惡化。

二、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模式的邏輯結構

勞務輸出本身屬于民族地區實然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式,傳統的扶貧模式也認同職教與勞務輸出之間的邏輯關系,然而由于缺少精準管理致使職教促進勞務輸出的效率不高,因此以勞務輸出為導向,從職業教育的視角構建職教扶貧的理論框架是研究的核心任務。

(一)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模式的內涵解讀

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模式探討的邏輯起點主要包括職業教育、扶貧與勞務輸出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民族地區勞動力轉崗就業的現實困境與民族地區“遺傳性”貧困的惡性復演。在此基礎上,職教扶貧目的在于通過職業教育促進勞動力轉崗就業,減少或防止“遺傳性”貧困問題以達致減貧與脫貧的效果。就研究的核心詞匯而言,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核心詞匯,即勞務輸出、職業教育、扶貧模式。勞務輸出是該模式構建的目標導向,職業教育是該模式所蘊含的方法或路徑,扶貧模式是對職業教育與勞務輸出在該模式中所發揮的功能的規約,而且最終目的促進民族地區脫貧。三個關鍵詞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是:職業教育促進勞務輸出,勞務輸出推動“脫貧”與防止“返貧”,這即是基于勞務輸出職教扶貧模式內涵解析的內在邏輯。

(二)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模式實踐框架

職教扶貧本身是指向扶貧的實踐路徑,其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與思路的明確性,這是職教扶貧模式指導民族地區扶貧實踐工作的必然要求?;趯γ褡宓貐^現實境況的研究,結合職業教育自身的內在邏輯,設計出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模式實踐框架,該框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何人接受職業教育、怎么培養人才與怎么實現脫貧。

1.職教扶貧對象的識別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實施職教扶貧模式的首要環節。勞務輸出模式之所以適應于民族地區,其原因在于民族地區因經濟落后致使其勞動力“自消耗”能力較差,因此民族地區勞務輸出的潛能相對較大。勞務輸出是輸出方與接收方的雙向行為,因此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對象的識別應從輸出方與接收方同時著手。接收方即勞動力市場,需要對勞動力市場展開調查,確定現實的勞動力市場需要何種人才。同時對民族地區的勞務輸出潛在對象展開學習評估,評估其適合接受什么類型與層次的學習。在勞動力市場需求與評估結果之間尋求契合點,處于契合點的勞動力即可歸為職教扶貧對象。此外,關于勞動力市場真實需求的調研要對職業具有預見性,盡可能避開短期即會消失的職業,因民族地區人口本身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其在城市求職存在困難,因此穩定性相對較強的職業對其尤為重要。

2.職教人才的培養培訓

職教人才的培養培訓屬于職教扶貧模式的核心環節。按照職教的規律,在對象識別清楚之后,需要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已確定的對象制定人才培養培訓的標準與規格。人才培養培訓規格的確定需扶貧主體、勞動力市場(用人單位)與相關職教專家三方參與,以確保規格的實效性。根據確定的人才規格,培養培訓主要采取三種模式,即基地培訓模式、駐村培訓模式與職校培養培訓模式?;嘏嘤柲J郊捶鲐氈黧w把培訓對象直接送到未來的生產與工作現場進行培訓的模式,在培訓期間扶貧主體承擔著組織者與監督者的角色,對學習過程進行全程監控。駐村培訓模式指把勞動力市場的相關技術人員聘請到學員居住地開展職教培訓的模式。扶貧主體承擔著組織者、監督者與資源調配的任務,這種培訓模式的成本消耗較基地培訓模式低,與居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易于組織與實施。職校培養培訓模式指把學習者直接送到職?;蚣夹⑴c培訓的模式。針對民族地區的實際,職校培養對象主要指民族地區初中畢業的青年,他們可以進入職校接受學歷教育。培訓主要針對已難以進入職校接受學歷教育或不愿意進入職校接受學歷教育的人口,通過短期培訓,他們可以掌握一門就業技能。

三種模式各有優劣,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職教模式?;嘏嘤柲J酵ǔE嘤柕膶嵭愿鼜?,但可能在現代職業理念的引領上較為缺乏,且培訓成本較高。駐村培訓模式實施較為便利,成本也較低,但從勞務輸出的視角而言,學員最終需進入發達地區就業,因此相關的技術性培訓在居住地難以獲取實踐訓練資源。從理論上而言,職校培養培訓模式專業性較強且培訓效果較好,然而需要關注的問題是職校能否有足夠的模擬訓練場所或其實踐基地能否滿足短期培訓的需求。

3.職教成果的現實轉化

職教成果轉化的過程即職教達致脫貧目的的過程。職教成果可視為學員掌握了現代職業教育觀念,了解現代就業市場發展的基本趨勢,同時掌握相應行業所要求的員工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實現職教成果的轉化即學員順利走上與其職業學習相對應的崗位,且此類崗位具有相對穩定期。這樣培訓學員才不至于勞命奔波于各就業崗位。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依次需要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宿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穩定的就業帶來的是穩定的收入,基本的衣食得以保障,同時能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與社會歸宿感,生活的自信心得以提升,相應地其才能得到同輩群體的尊重而非憐憫。在此意義上,職教扶貧成果的轉化是解決農民物質與精神貧困的重要路徑。職教扶貧要達致扶貧的目的,最后的環節則是協助參訓學員走上相對就業工作崗位,甚至可能的情況下協助其構建自身的職業愿景,這樣職教扶貧的使命才算基本完成。

三、基于勞務輸出的職教扶貧模式的實施保障

以勞務輸出為導向的職教扶貧模式是職教扶貧的理論構架,是對基于職教扶貧的民族地區長效扶貧模式的探索,然而落實以勞務輸出為導向的職教扶貧模式需要相關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與資金支持:職教扶貧模式的資源保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先于經濟的發展,這在人類歷史上大概還是第一次?!盵7]民族地區職教扶貧模式作為智力幫扶模式,是國家關照民族地區弱勢群體的一種方式。政策支撐與資金投入是該模式得以實施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既表明國家對職教扶貧的重視,能提升職教扶貧的社會認可度或“正式”性。民族地區扶貧本身是資源消耗的事業,從職教扶貧的規劃、實施、監管與后期的就業等環節都需要資金的投入。況且民族地區經濟條件本身不好,扶貧對象難以自身出資參與學習,因此職教扶貧模式的實施需要充裕的經費支撐,否則職教扶貧目的難以實現。

(二)實施與監管嚴格:職教扶貧模式的過程保障

實施與監管嚴格同屬于過程性保障的重要內容。精準扶貧的實施要突出“精準”,要求扶貧對象識別要精準,職教實施過程要精準與就業支持要精準。扶貧對象識別要精準指幫扶真正的貧困戶,尤其是已在職教扶貧行動計劃中的貧困人員。職教實施過程的精準指職教目標確定要精準,既符合市場需求,同時也符合學員自身的學習水平與特點。就業支持的精準指職教扶貧主體要幫助學員走上符合其自身水平、與其學習內容對應的就業崗位。監管是從管理的視角而言的,要求職教扶貧模式的落實需要加強監管。監管包括從職教扶貧計劃的制定直至就業追蹤的全過程,就業前的監管在于監管職教扶貧的計劃與實施質量。就業后的監管重點在于評估,即通過就業后的工作情況反思與審視職教扶貧計劃實施存在的問題,以便后期的改進。監管除扶貧主體外,建議由第三方實施監管,這樣能保證監管的公正性與實效性。

(三)保教與保職有效:職教扶貧模式的質量保障

民族地區職教扶貧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地保職,保職才能保證工作穩定、保證收入,保證收入的前提是保證教育質量。保證教育質量需重視三個維度的問題:一是重視對市場需求的調研,注重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共同確定定向培養的規格與內容,確保定向培養成果“出口順暢”,提升定向模式的整體水平[9]。二是重視教育資源的配置,包括教師的水平、教育教學所需的各類材料,從資源配置上滿足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的需求。三是重視教育教學過程的質量。細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目標,加強目標的監管與調適,提升培養培訓質量。職教扶貧不僅重視教,也必須重視就業,只有把職教與就業有效結合起來,職教扶貧的內涵才得以體現。一是通過各種形式促進職教學員走上適合其自身職業發展的就業崗位。二是建立職業追蹤機制,對就業人員的職業發展進行定期的了解,幫助他們發展自身的職業。盡可能減少其失業“返貧”。

參 考 文 獻

[1]周亞虹,許玲麗,夏正青.從農村職業教育看人力資本對農村家庭的貢獻——基于蘇北農村家庭圍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0(8):55-65.

[2]闞楓.報告析精準扶貧內涵: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0-17/8033781.shtml.

[3]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57-163.

[4][6]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47-150.

[5]徐祥運,劉杰.社會學概論(第4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264.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35.

[8]曾湘泉.勞動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48.

Labor Services Exporting Orientation: Rational Re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Yang Zhi

Abstract The poverty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y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inority Areas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job and "hereditary" poverty problem.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construction of labor service exporting-oriented vocational train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ould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links, the first is to identify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second is to tra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third is to trans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achievements. To apply this model effectively, it is of needed to ensure policy and funding resources, rigid guarantee for implementing and supervising, and quality guarantee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Key words labor service exporting; ethnic minority are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uthor Yang Zhi, research associate of Guizhou Teachers College(Guiyang 550018)

猜你喜歡
勞務輸出民族地區
關于油田企業勞務輸出存在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中國對日研修生派遣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單片機課程教學現狀與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我國勞務輸出法律體系及保障機制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