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質量人才培養的窘狀

2017-03-15 18:12楊鋼
中外書摘 2017年3期
關鍵詞:質量管理企業

楊鋼

早在 1997 年,管理大師德魯克即斷言:“過去十年,日本管理哲學之類的書盤踞西方書市;未來十年,相信與中國管理哲學有關的書將會成為暢銷書?!边@一切的基點,就是——質量人才的培養。

風水輪流轉。當年朱蘭博士是寄希望由美國人來主導“質量世紀”的,但事實越來越清楚,未來世界將會由中美兩國協同主導。所以,Chimerican(中美國)一詞的出現,并非把 China(中國)和 America(美國)合并起來那么簡單,而是一種對順應時代呼喚的自然回應,同時也是一種抗風暴、防蕭條的心理上的需要。它起碼向世人表明:歷史把質量復興的重擔和希望寄托在“中國制造”身上了。

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已經不是“是否去應對”而是“如何去應對”的問題。那么,自身檢討一下:我們到底缺少什么?答案是:人才!如果說作為人口大國所產生的優勢造就了“生產力時代”中國制造數量上的輝煌,那么,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能夠確保中國制造攀登“質量世紀”的高峰。換句話說,如果不經過培養,大量的人口將成為縮小中國制造的“分母”,反之,則會變成放大力量的“分子”,成為“中國品質”的推進力量。鄰邦日本“二戰”后的“品質崛起”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說的:“日本經濟實力世界第二,是日本普及、發展教育所帶來的成就?!?/p>

然而,讓人震驚的是,目前培養質量人才居然不入主流,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就質量教育而言,由于質量管理專業一直沒有列入教育部學科目錄,從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沒能夠引起主流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的興趣。商學院則深受華爾街勢力的影響,學生多蜂擁選擇金融、營銷等專業,而很少問津運營管理的,基本上無人對制造業感興趣,甚至學 MBA 的目的就是要脫離制造業。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為例,長期以來只有一兩位老師教授運營管理,學生畢業論文每年也只有一兩人以此開題,寫“質量”的基本為零。

只是近幾年由于企業強勁的需求推動,將近有 80 所二三流的地方性大學紛紛開設了與質量相關的課程,比如,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工業工程(質量工程方向)等;一些一流大學只好采取與境外大學合作拿外方學校證書的方式辦學,比如,浙江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辦的“品質管理碩士”;另外,也有一些大學采取與社會力量辦學的方式,比如,武漢大學與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合作開辦系統內的“質量工程方向碩士學位班”;同濟大學與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合作開辦“工業工程(質量管理方向)碩士班”。

可喜的是,專門從事中國質量檢驗與計量人才培養的中國計量學院,在三年前得到教育部正式批準開設“產品質量工程”本科專業,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這一專業。而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華爾街大逃離”之后,寫運營管理論文的 MBA 學生猛增至 12 人,其中竟然有兩位用“質量”開題。從中也可看到輿論導向的力量。

就在職培訓而言,應分為三個部分: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質量素養、企業各級管理者的質量管理思維與實踐、企業質量專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培訓。

也許由于國家近來并未強調“質量強國”之策,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專門的國務院質量工作會議屈指可數,而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考核依據也多為“做大做強”的數量指標,質量基本上不在考慮范疇,甚至還存在著“抓質量沒飯吃”的低級錯誤認識,可以說是從另一個方面助長和放縱了各地此起彼伏的質量與安全事故,嚴重損害了“中國品質”的形象,尤其是廣大消費者的信心。所以,所謂“質量第一”絕不是說給下屬的,必須要把質量責任賦予組織里的第一把手。

對于企業里的管理者和專業人員的培訓,基本上靠國際和本土的各種民間培訓機構在實施。選擇范圍不可謂不廣,競爭不可謂不激烈。但是,由于質量管理或管理質量是一門實踐性、工程性和藝術性都非常強的綜合學科,因此,基本上沒有幾家培訓機構能夠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大多是強調某一個方面,因此,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更加有害的是,它大大誤導了企業的各級管理者:或誤認為它是一種意識,在“質量月”搞搞動員和活動就算重視質量了;或誤認為它是一種技術,于是就把質量的責任轉嫁給了基層的工程技術人員;或誤認為它是一種實踐科學,無須學習,自己“實踐”慢慢做就行了。

正是針對上述種種情形,當年克勞士比大師創立了“品質學院”,并獨創了一套針對成年人學校和管理干部培訓的模式——“質量教育系統”(QES),不僅廣泛應用于超過一半的“財富 500 強”企業,以及美國的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還曾為 IBM、TI、GM、摩托羅拉和施樂等集團建立了“品質學院”。在中國,克勞士比學院執著于“致力把‘中國品質塑造成為全球消費者信賴的國際新形象”的愿景,十年來努力用“零缺陷”的語言幫助中國企業提升質量競爭力,從航天航空到家用電器,從汽車到鋼鐵,從石油化工到軟件通信,都能夠看到其品質影響力,在業內享有中國品質“黃埔軍?!钡拿雷u。

我們堅信,中國式的全球質量復興,是推動完成從“制造數量”向“制造質量”跨越,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品質”跨越的關鍵所在,同時,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又切切實實地發現了一個長期被遺漏或省略的,也是能否轉型成功的關鍵制約要素——質量人才培養的缺失。

人才缺失的后果,是“剎車系統”的失靈,必然造成中國制造的“迷圈”。而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的,這個怪圈,從整體來說實際上就是我們“中國制造”的質量管理或質量的幼稚病所引發的。

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制造,為何走不出這個怪圈?

美國企業的主流價值導向是為股東創造價值,日本企業更愿意為員工謀福利,歐洲企業則更傾向于承擔社會責任。那么,中國企業為什么,為做大做強?

于是,問題就來了,企業為的是市場第一,不是為消費者,于是消費者被忽視了,員工被忽視了,基層員工流失率非常之高,甚至淡季裁掉了,供應商的利益也忽視掉了,根本談不上共贏。

在這個系統鏈條中到底看中誰的利益,不知道!無論國企領導人還是民營企業家,似乎目的都很單純——名利,而做法也同樣簡單——做大。越大就越有影響力,也就越有成功感,越想成為“神”。唯一能限制他們的是政府,但政府在處理與企業的關系時又時常變得角色模糊不清。

可見,這種先天的“零缺陷缺失癥”,導致了中國制造的“迷圈”的形成,而后果則是各方面利益的失衡和各種非和諧因素的滋長——企業拼命地擠上高速公路,然后把油門踩到底,一路狂奔,不知疲倦……

所以,要想打破這個怪圈,只需要修復長期不用的或重新安裝被拆卸下來的“剎車系統”——零缺陷管理系統。只有讓油門和剎車取得平衡,松緊適度、快慢可控,才是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或永續成功的不二法門。

問題是,做到這些的關鍵何在?也許,日本質量管理之父石川馨道出了日本人成功的秘訣:“質量,始于教育,終于教育?!倍鵁o論是美國品質的 1.0 時代,還是日美品質的 2.0 時代,都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質量教育與人才培養是經濟復興的關鍵所在。

猜你喜歡
質量管理企業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企業
企業
企業
質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做夢導致睡眠質量差嗎
質量投訴超六成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