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與創新發展途徑

2017-03-18 08:33武文靜
學周刊·中旬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發展途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武文靜

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不同,它不僅僅是知識傳授和積累,還是最好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歷史教師應不斷審視歷史教學現狀,進行創新教學。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現狀;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108

新課程改革多年,歷史教學也取得了相應的進步,各地區都有自己階段性的教育教研成果出現。人們對于中學歷史教學投入了極大的興趣和精力,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育人觀念上進行了各種積極的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探索嘗試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實行啟發式教育,鼓勵小組間的合作、師生的合作,通過合作進行討論式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

教育改革就是要走一條創新的途徑,一時間,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打破傳統的僵化的教學模式成了時代的潮流。教育改革的理念很好,然而,我國教育的考核機制卻沒有發生多少變化,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標準,以升學率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機制。從小學到大學,學生要面臨無數次考試,考試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迫使學生不得不依照標準答案來學習和備考,思維也被限制在學習為了考取試卷高分上來。缺少了創造性發揮,其注意力也從學科學習本身轉移到對試題和試卷的關注和研究上,結果學生得到的大多是一些未經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實的知識。這種現象在中學歷史教育中也同樣很嚴重,不得不使我們警醒和反思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

二、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師生的反映來看中學歷史教學現狀。首先需要確定下可以參照的教育教學原則,一是規范化原則,要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專業術語的規范化;二是探索性原則,教學不是停滯的過程,而應該是探索的過程,是師生一起進行探索的過程,更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三是活動性原則,讓學生充滿活力,通過各種活動加深對于知識的印象,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四是個性化原則,教育的本質是發現學生個性,而不是壓制學生個性,違反了這一原則的教育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矯正的教育。五是終身學習的原則,教育的目的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好的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進行終身的學習。只有那些不被學生喜歡的學科,才被學生當做中高考的敲門磚,用后就扔到一邊了。根據這些原則,來對照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就能發現許多問題。

首先,對歷史教學的考核手段過于單一。單一的考核方式帶來了許多惡劣的影響,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了教學的各個環節。盡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上推行了許多年,但教學改革的設計者失之于理想化,沒有充分考慮考核手段這根指揮棒對歷史教學的深遠影響。圍繞著各種各樣的考試,教師煞費心機,把百分之九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應考上。在課堂教學中,很多人放棄小組合作探究、問題啟發式教育等教學手段。究其原因就在于,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帶來更好的教學成績,教師普遍反映這樣做更加“浪費”時間,遠比不上讓學生多去背誦一些知識更能拿得高分。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學生的人文素養、思想教育、人格特質、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方面不得不被人為淡化。學生主要記誦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以應付各級各類考試,這與新課標極不協調。

其次,教學方法不夠豐富。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方法仍然存在單一化傾向,固定的缺少變化的教法讓學生昏昏欲睡,課堂死氣沉沉,沒有生機。歷史本應該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活動和事件聯系,但在歷史課堂上卻喪失了這些血肉,被抽象地概括成幾條。在課堂提問方面,采用以講臺為中心的問答形式;以知識中心理論為主導,強調專業知識素質的養成,潛在地培養“小史學家”;以考試帶教學,將學習內容“學問化”,只講選拔不求發展等教學模式。

再次,中學歷史教材也備受詬病。有人認為雖然歷史教材做了多次調整,但大體上卻是換湯不換藥,歷史更新內容遠遠跟不上時代文化的發展。在教材編排上,過多地注重橫向的整合和概況,而忽略了縱向脈絡的描述,這讓許多歷史老師經過多年的磨練,都沒有習慣過來。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編排更加抽象,不生動,缺少幫助記憶的有用信息和符號。還有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中學歷史教材注重了歷史的全面印象,而沒有突出重點。有人認為,中學歷史教學應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應該用更加充實生動形象的歷史素材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展現更多中華民族輝煌的過去和悲苦的近現代。

最后,對學生歷史敬畏感培養不夠。歷史不是書面知識,是曾經的過往,也是社會統治階層的敘述。學習歷史如果缺乏對歷史的敬畏,如果只是為了考試學習,或者只知道學而不知道學什么,往往就會迷失,連基本的國家概念和民族立場都未必能夠樹立起來。等到畢業到了社會上就很容易被網絡流行的不健康思想腐化。所以,有人感慨,在校學生和離校歷史知識的遺忘達到驚人的程度。

三、中學歷史教學的創新方向

搞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憑想象就可以創新出路子來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學習,需要不斷地摸索前進,只有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有量變發展到質變,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方法上才能有所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畫出輪廓,給學生充足的課下時間去泡圖書館,自己找出和補充更為豐富的歷史細節,用更多更形象可感的歷史資料幫助學生獲得對教材的理解,而不僅僅是用識記的形式去學歷史。

最后,未來歷史教學應該更傾向于對歷史的接觸和思考,讓學生接觸歷史遺跡以及各種歷史素材,把歷史課進行必要的延伸,從課堂上出來,到歷史中去,最后再回歸到課堂,如此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獲得真正的歷史素養,切實提高歷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儉蘭.淺談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新課程(教研),2010(2):

16.

[2] 王秀花.如何利用中學歷史教學促進素質教育[J].青海教育,2009

(8):45.

[責任編輯 齊真]

猜你喜歡
發展途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農民發展致富途徑
淺論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作用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展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影響
初中語文教學現狀與改進對策
貴州布依儺戲傳承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