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初探

2017-03-20 07:37應治榮
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 2017年6期
關鍵詞:創新能力發展教學

應治榮

摘 要 本文從激活興趣,結合教材,強化實驗,啟迪思維等四個方面論述了作者對“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認識,總結并突出了作者對學生創新能力與社會發展競爭力成正比的觀點。

關鍵詞 教學 創新能力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6-0003-02

江澤民書記曾經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開展創新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已成為世界性教育現代化的潮流。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及技能等?;瘜W作為未來世紀是中心學科,如何發揮其教育優勢,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學科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作為任課教師應著力研究、探討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結合日常的教學實際,我認為,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活興趣: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是老師”。在教學中為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多引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實例,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討論和鉆研,引導學生探索奇妙的化學世界,使學生感到化學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息息相關的。營造一個教學民主的氛圍,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多加肯定。多加鼓勵,培植求是創新的教學風氣。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欲望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例如,講“化學與材料”可以利用“兩件襯衫穿著的不同感受”(一件舒服,一件渾身冒汗,不舒服)的故事創設情境,學生產生了共鳴,從而引發可爭先恐后索要衣料,積極探究原因的課堂場景。源于生活的真實情景,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化學,積極探究,體驗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樂趣,使學生始終保持可持續性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結合教材:培養創新能力的載體

1.想象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識地讓學生聯想。如講到CO2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時,要聯想到O2和H2的實驗室制法;講到C單質的化學性質時,聯想到H2和CO的化學性質;講到硬水軟化時,聯想到水壺為什么容易起水垢;講到濃硫酸的強烈腐蝕性時,聯想到皮膚沾到濃硫酸如何處理。二是鼓勵學生猜想、幻想、異想天開。如講到原子核外的電子排布時,有的同學聯想到一個人牽著幾條小狗在轉圈跑。對于這種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師要及時加以肯定、贊揚。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2.創新思維的培養

創新思維具有求異性、靈活性、獨創性和靈感等,其主要體現在靈活性。一是思維方向靈活,善于從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從分析到綜合,從綜合到分析,全面靈活地進行綜合分析;三是遷移能力強,能舉一反三,多解求異,進行發散思維。在教學中要進行一定的訓練,學會從不同方面不停角度去思考,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例如,將一個鋁制的盛飲料的易拉罐內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往罐內注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立即用膠布將灌口密封,反應一段時間后可能出現的現象是什么?分析物質發生變化,從加入的物質考慮,這是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勢,所以一般學生只分析NaOH溶液與CO2的反應,得出一個易拉罐內凹變癟的結論。而忽視了容器本身“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因此漏了“癟了的罐重新又鼓起來的現象”。

三、強化實驗:培養創新能力的手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驗證性實驗,規范學生的實驗行為,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善于從紛繁的實驗現象中,捕捉到那些不奇異卻代表著事物變化的最本質的屬性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要有目的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促進學生產生質疑、困惑、探索求解的性學習動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需要有一定的激發條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問題,營造一種學生能夠明顯意識到的疑難情境,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困惑;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試驗能力,創設探究活動引導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情境,教師在實驗中要有目的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促進學生質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創造性學習動機。

四、啟迪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核心

思維是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和概括方式發現事物最本質屬性的心理過程,科學思維是進行創新活動的最活躍因素。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學會反思。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聯想事思維和逆向思維,鍛煉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如在元素周期律教學中,面對教材中枯燥的數據,教師應深人挖掘知識內涵。通過讓學生:(1)繪制1-18號元素原子示意圖;(2)作出R-Z圖像;(3)列表比較1-18號元素主要化合價等,自己總結元素周期律的結論。然后通過比較Na、K與水反應實驗,Cl2和NaBr溶液間置換反應,得出元素性質變化不是性質的簡單重復,而是螺旋式發展。使學生學會用列表、圖像、試驗和模型等手段處理實驗數據,發現規律。再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最本質屬性,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實質。

化學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有其自身的思維模式和方法。教學中要注意善于應用化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如在Na與水反應試驗中,通過酚酞試液容易判斷產物有NaOH;但在認識無色無味氣體時,根據元素守恒分析可能為H2或O2。這時,可引導學生應用電子得失守恒得出該氣體為H2而不是O2,再通過實驗加以證明。只有這樣應用科學思維,才能使知識靈活地聚合、置換、跳躍、碰撞,并發出創造的火花。

參考文獻:

[1]蘇玉堂.創新能力教程[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陳 利)

猜你喜歡
創新能力發展教學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