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阿卡貝拉演唱形式進行音樂技能訓練的思考與實踐

2017-03-21 12:37婁紅芳
河北傳媒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阿卡貝拉聲部

婁紅芳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71)

當前,高校音樂教學普遍存在著講課形式枯燥、課堂氣氛沉悶、訓練效果不理想的狀況。經過多年的思考與實踐,本文認為采用阿卡貝拉演唱形式,不但可以活躍音樂課堂氣氛,而且還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一、阿卡貝拉基本概念

阿卡貝拉譯自意大利語“A cappella”,屬于一種無伴奏的純人聲合唱形式。它起始于15世紀的教堂音樂。當時,阿卡貝拉演唱還局限于意大利的美聲發聲,具體演唱內容也被局限在傳統的無伴奏人聲合唱領域。直至20世紀,阿卡貝拉演唱方式才漸漸受到音樂人的關注,因而得到迅猛發展,一些較為流行的阿卡貝拉曲風隨之問世,這種表演形式逐漸顯現出某些獨特的時代特征。

與傳統合唱相比,阿卡貝拉具有三個突出的特征:一是非實義音節。非實義音節,主要是指演唱中所發出的沒有實際意義的音節,如 “fa-la-la”“duwa”等。在阿拉貝卡曲目中,這種襯詞出現的頻率遠遠高于傳統合唱形式。二是人聲打擊。在專業的音響技術協助下,阿卡貝拉演唱者能夠利用自身的聲線進行樂器聲音的模仿,其中打擊樂器是阿卡貝拉演唱最具特點的模仿樂器。除此之外,它還能夠為樂曲增加音色上的變化,使演奏曲目更豐富、飽滿。三是器樂化的旋律和節奏。阿卡貝拉演唱者通常需要對較為器樂化的旋律、節奏進行描述,因而可以輕松塑造較高難度的音色;此時,演唱者自身各個聲部的音域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考驗與挑戰[1]。具體來說,就是在進行阿卡貝拉演奏時,其節奏、和聲以及整體的表現風格會凸顯出一定特殊形態以及極強音樂層次感的特點。鑒于阿卡貝拉具有上述多種獨特魅力,在我國各大院校的音樂課程中,阿卡貝拉也越來越受推崇。

二、采用阿卡貝拉演唱形式進行音樂技能訓練的途徑與方法

采用阿卡貝拉演唱形式訓練學生的音樂技能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經過幾年的摸索,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這種方式訓練學生的音樂技能和音樂感覺,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是可以應用于學生的節奏訓練。傳統音樂課程教學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模式就是“講授—接受”形式。例如,在視唱練耳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需要一架鋼琴,先把視唱曲中的節奏以揮拍式打出來,然后由學生跟著節拍訓練。這也是通常說的記憶式教學。對于音樂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訓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但運用于節奏的認識和學習則過于生硬與刻板。筆者認為,當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節奏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對部分節奏進行變體訓練。這不僅能夠豐富音樂課堂內容,而且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與興趣。眾所周知,阿卡貝拉的演唱形式在聽覺上十分豐富,所以在視唱練耳的節奏訓練中可以適當應用阿卡貝拉[2]。這種演唱形式,使相對單調的視唱練耳內容變得豐富多樣。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右手擊分拍、以左手擊單位拍,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二聲部的節奏訓練。

二是可以應用于學生的視唱訓練。在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課堂上,教師通常都是先將演唱曲目進行示范,之后再對這一曲目進行伴奏并由學生跟著鋼琴哼唱,通過反復哼唱旋律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于這條旋律的記憶,直到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唱準音為止。然而,這樣的教學方法卻使學生收獲、領略到的音樂樂理知識十分有限。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日常的單聲部視唱訓練過程中融入阿卡貝拉演唱方法,就可以使學生在掌握視唱練習基本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阿卡貝拉音樂和聲的美妙效果[3]。例如,在課堂練習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一組學生演唱曲目中的和聲部分,另一組學生在和聲織體襯托基礎上進行旋律聲部的演唱。這樣的課堂練習可以強化學生對音樂和聲聽覺的感知能力。此外,當學生音準達到一定標準之后,阿卡貝拉演唱形式還可以應用在更多聲部,進行相應的三度和聲練習。

三是應用于學生的體態律動訓練。一位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曾說,音樂不應該是單純的技能訓練,也絕不是脫離音響的音樂理論知識,它應該是音響運動與演唱者本身身體情感的共同體驗。換言之,演唱者身體應與音樂之間緊密關聯,通俗地說就是體態律動[4]。在音樂教學課堂上,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養成打拍子的習慣。這一看似簡單的體態律動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想形成良好的樂感,掌握好節奏節拍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跟隨音樂旋律打拍子時,他們肢體所產生的律動狀態能夠充分反映出他們因為音樂而做出的相關反應。因此,筆者建議在進行學生體態律動訓練時可以適當應用阿卡貝拉演唱過程中常會用到的一些肢體動作,如跟著節奏點頭、左右搓步、捻指打拍等,這樣可以有效提升訓練效果。

四是應用于學生的合音訓練。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阿卡貝拉演唱形式會更加注重每位團員的聲部意識及其相互配合的合音概念,所以阿卡貝拉演唱應用于學生的合音訓練時,教師則應針對學生的具體訓練需求對其展開針對性聲部訓練。例如,在進行二聲部訓練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相對流動的“復調式二聲部”與相對靜止的“和聲式二聲部”練習;進行三聲部練習時,由于這一聲部訓練具有色彩更加充實飽滿的特點,所以,教師可以在訓練時從上述方法著手。通常情況下,傳統混聲四部合唱是由男女高音、男低音以及女中音組成,在節奏的對位方面較為復雜,而它的和聲又較為飽滿充實,因此加強四聲部的練習十分重要。另外,在進行流行合音練習時,教師可以先對樂團的“合音組”情況充分地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的結果制定聲部;在練習方法上則可選擇風格各異的四聲部練習,從而促使演唱者能夠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風格及節奏的豐富特征。在進行多聲部的練習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理解多聲部的特征。

三、采用阿卡貝拉演唱形式進行音樂技能訓練的做法與體會

在合音訓練課中涉及訓練學生的視唱、練耳、節奏、音準、和聲、肢體等多方面內容。筆者在學校擔任“合音訓練”課程,已經教過幾屆學生。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與體會。根據河北傳媒學院音樂表演專業課程安排,“合音訓練”課程是在“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合唱指揮”等綜合性基礎課程之后的承接課程,但由于學生的基礎素養較弱,在這些方面需要提高的就更多,這對于開展“合音訓練”課程構成一定的障礙?;谶@種情況,筆者在課程進度安排、授課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豐富課程內容的安排?!昂弦粲柧殹闭n程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以及相對全面的和聲知識,在學生不完全具備這方面知識和能力的情況下,筆者利用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有效提高其基本素養。無論是偏古典或偏流行的合音作品中,大多都會有人聲模仿樂器的情況出現,那么了解樂器種類、聽辨音色對于學生是很必要的。每節課都會安排視唱練耳、節奏訓練、聲部訓練、音色聽辨、樂器介紹等等內容。學習音樂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節奏,在節奏的訓練中運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手腳并用的訓練與傳統音樂教學中對于節奏的訓練內容相比要豐富了很多。阿卡貝拉這種演唱方式的特點之一即對各個聲部的內容都要了解與熟知。在教學中大膽嘗試新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節奏的魅力。例如,簡單的單聲部節奏練習,可以將其分工,左手打單位拍,右手則要打出節奏,口中要念出節奏的內容;這樣的練習會給學生一種很具挑戰性的感受,每個人都很想嘗試一下,并從練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升級版的練習,則為了增加讀譜難度,由單聲部節奏改為二聲部節奏,由雙腳交替踩地的方式打單位拍,左手低聲部,右手高聲部,口中則要唱出其中一個聲部的節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的反應是每完成一項后就更想去嘗試更難的內容,達到了刺激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和實踐的目的。這樣的練習可分組進行,組與組之間競賽,既鍛煉了手眼口腳的協調配合能力,也能夠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開始時,學生會覺得太難,不敢去嘗試,難度不妨相對降低一些;隨著課程的推進,單純的節奏練習可以升級為將旋律對位的練習。即在以前節奏練習的基礎上,把節奏的部分替換成固定的旋律,如果是二聲部還有和聲的編排加入其中,既豐富了學習內容,也增加了難度,在訓練中學生反而更有興趣去突破每一次疊加進來的新內容。例:

再如:1357i這條練聲曲,5人為一組圍成一個圈站立,每人演唱一個音,依次疊加進來,疊加音的同時,身體做向中間聚攏的動作,按4/4拍的節奏演唱,在高音i處做四拍的保持,結束后五人均向外打開身體說“WOW”的音。例:

此類練習,能夠讓學生在旋律行進中合理加入自己的肢體動作,讓肢體能夠在音樂的律動中得以訓練。

二是活躍課堂氣氛。大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聽課效率低屢見不鮮,如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從中學到知識并能夠運用于實踐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借鑒了一些學校以及優秀教師的經驗后,筆者將阿卡貝拉融入課堂并以阿卡貝拉的形式做游戲,使學生從游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巧,因而受到學生的喜愛。例如做接龍游戲??蓪?名學生分為一組,第一輪旋律創編4人一組:在固定的節奏下,一名學生即興演唱一小節旋律,第二名學生重復前一位同學的旋律同時還要再多演唱一小節自己即興創編的旋律,后面兩位同學以此類推,四小節一個完整樂句。第二輪和聲創編:以同樣的方式編出四小節和聲(低音),創編好的旋律及和聲由第五、第六名同學演唱。這樣的練習將一個班分成幾個組,設定時間后,大家相繼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取長補短。再如做警察與小偷游戲。在練聲中以往都是所有學生站好,教師指定一條練聲曲,學生按音階上行下行演唱,這往往會使學生覺得枯燥。改革后,讓學生在教室里分散走動演唱,指定一名同學為警察,大聲演唱并在演唱過程中負責捉人,其余學生均扮演小偷,以半聲演唱。當警察捉住小偷時,被抓者換作警察并聲音洪亮地演唱練聲曲而其他人依然半聲演唱。此外,筆者還在練聲曲的編排上做了一些調整,選擇更適合在行進中演唱的練聲曲。這樣,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熱情,達到了練聲的目的,同時也做了課前熱身。

三是培養學生能力。合音訓練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每個學生的聲部融合能力和作品創編能力。隨著課程進度的深入,筆者逐步加強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即興創編作品。先將旋律聲部確定下來,接著配上合適的低音聲部,內聲部配備音色盡量相近的成員,在每個聲部上做節奏的對位變化,低音旋律盡量平穩、節奏不可太過復雜。選擇2~3個內聲部作鋪墊式和加花式的旋律,如果作品風格偏古典,則每個聲部可以增加一倍的人數,以達到古典作品需要呈現的圣詠式的豐滿音響;如果屬于偏流行風格的作品,則可以嘗試加入人聲打擊聲部,以營造一種電聲樂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依照作品風格來編配聲部,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編配所產生的不同音響效果;而訓練中每個學生互相演唱其他聲部的旋律,可以使學生建立起和聲的概念。按照這種辦法從兩屆不同年級的學生中選拔出幾個相對優秀的學生組成一個清唱團,參加河北省專業賽事時取得了名次并在與國外阿卡貝拉合唱團合作演出中得到認可。因此,這種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結束語

將阿卡貝拉演唱形式應用于高校音樂課程教學實踐中,不僅能夠改變傳統音樂課堂中單一、簡單反復的訓練現狀,而且能夠為教學訓練課堂融入新鮮元素,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

[1]趙嘉,吳丹.以阿卡貝拉豐富高專音樂選修課程的實踐[J].戲劇之家,2015(05):197.

[2]任思樺.臺上一分鐘,臺下編曲功——阿卡貝拉中的和聲、節奏和織體編配[J].歌唱世界,2015(4):47.

[3]倪洨.阿卡貝拉的演唱形式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J].音樂創作,2015(10):178.

[4]謝飛.從沉睡中蘇醒的天籟之音——“阿卡貝拉”,淺談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A cappella)”的產生與發展狀況[J].才智,2012(25):173.

猜你喜歡
阿卡貝拉聲部
山脈是怎樣形成的?
梅花
——為混聲四聲部合唱而作
老狗貝拉
冬天來了!
大自然的一年四季
小學中低段合唱中聲部配合的有效教學
四十九條圍巾
合唱的音響效果之我見
三根橫線的秘密
HPLC法測定雷貝拉唑鈉腸溶微丸的有關物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