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探析

2017-03-22 11:11時群
祖國 2017年5期
關鍵詞:資源優勢校園文化融合

摘要:作為泰山文化的精華,泰山精神蘊含了登攀向上的進取精神、頂天立地的擔當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等五方面內容,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諸多契合點。同時,泰山精神具備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的資源優勢與時代要求,通過激活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充實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拓寬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三方面創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一方面可以使泰山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蘊、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彰顯高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 泰山精神 融合 資源優勢 路徑

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是大學品格和個性特征的體現。建設科學、健康、有效的校園文化需要依托源遠流長、內蘊豐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泰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幾乎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所有精華。充分利用資源的優勢,將泰山精神融入駐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使泰山文化與校園文化水乳交融,讓青年學子在濃郁的泰山文化熏陶中陶冶性情、涵養氣質、擔當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泰山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之間的契合

文化承載精神,精神體現文化。作為泰山文化的精華,泰山精神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與中華兒女的意志、追求、性格相融合。尋找泰山精神與校園文化之間的諸多契合點,可以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開辟新思路。

一是登攀向上的進取精神。泰山宏偉高大, 大約七千級的盤道直通其頂峰。在登山沿途中,有很多代表“登” 的題刻:紅門有“登高必自”,壺天閣有“勇登仙境”,云步橋有“若登天然”,快活三有“從善如登”,到了盤道中最險峻最難登的十八盤,有鼓勵人們再接再厲的“努力登高”、“共登青云梯”等,大觀峰有“登峰造極”……這些題刻宣揚的都是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登攀精神,昭示著人們要實現人生理想,必須不畏艱險、勇于攀登。內涵豐富的登攀精神,通過融入校園文化,可以成為青年學子的精神食糧,引導他們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強烈的進取心面對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腳踏實地,勇往直前。

二是頂天立地的擔當精神。在中華文化典籍中,我們常見“穩如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壓頂不彎腰”、“責任重如泰山”等寓意。特別是“泰山石敢當”,在長久的流傳中,已經成為頂天立地的化身。2006年,“泰山石敢當習俗”被國務院公布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的吉祥物——“泰山童子”,也是從泰山石敢當幻化而來。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希望山東勇做“泰山石敢當”,努力攻堅克難,在改革發展上為全國積累經驗、提供借鑒。這是國家領導人首次在講話中倡導“石敢當”精神。國家領導人對“泰山石敢當”精神的肯定,無疑為泰山石敢當文化保護、開發提供了一個歷史契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融入“石敢當精神”,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敢于擔當、善于擔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承擔時代責任的品質。

三是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泰山古稱大山,是比大還大之山,故曰“太山”。泰山之“太”,不僅有其巖巖氣象的自然因素,更體現為人文的崇高和博大的胸懷。與國內其他文化名山相比,泰山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因為廣泛吸納了各區域、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因此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所以,秦朝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千古名句來高度禮贊泰山包含萬物、博大虛懷的氣象。校園文化融入泰山包容精神的培養,一方面有益于幫助大學生學會寬容、禮讓,以謙虛謹慎的包容精神待人接物,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和現代大學精神的精髓,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四是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泰山現有的文化遺存,主要是建筑和石刻。在現存的26座古建筑群中,大部分依山傍水,因地制宜,與泰山自然環境水乳交融,建筑實體與自然環境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泰山南天門的建筑,無論是位置的選擇,還是建筑藝術的創造,都生動地體現了自然“天門”有“境”,人工“天門”有“意”,意與境的高度融合,這是中國古代園林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還有坐落在岱頂的碧霞祠建筑群,結構嚴謹,布局緊湊,因山就勢,將天街盤道挽于庭中。游人置身其中,豁然感受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融洽關系。此外,泰山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碑碣,都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融為一體。正因為如此,泰山成為世界首例文化與自然為一體的雙遺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天人合一”,可以把文化建設與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共同體現對生存環境的熱愛,對人生命價值的尊重與關懷。

五是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精神是傳承的,也是與時俱進的。它是一條流動的河,時代會給它注入新的源頭活水。泰山自古就給人以凝重、穩重的視覺感受,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于鴻毛”,以蒙受奇恥大辱的人生體驗為代價,感悟出泰山所蘊含的人格價值。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又引申此義,稱:“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賦予“重如泰山”以時代精神。這種與時俱進的泰山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脈相承的,因為校園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改變的。高校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用豐富和珍貴的歷史經驗為校園文化添磚加瓦,另一方面要吸收時代所賦予的新內涵,從而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蘊又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彰顯高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二、泰山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資源優勢與時代要求

當前,高等教育正處在持續發展、轉型發展、變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高校不僅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校園文化建設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亟待解決。尤其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手段日益多樣化,各種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信息通過多種渠道大量涌入高校,不斷沖擊著廣大師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功利性傾向突出,缺乏主流價值觀體系引導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探索利用資源優勢把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資源優勢

泰山文化是地域性文化,在齊魯大地上發育、繁榮。打開中國的歷史典籍,多處可見對泰山的記錄和描述。戰國時期,泰山已經由區域性名山進入國家名山行列,到了近代,已經成為季羨林先生所說的“泰山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 必先弘揚泰山文化”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謂是“近水樓臺”,尤其是駐泰高校,地域資源的優勢非常明顯。如,坐落于泰山腳下的泰山學院、泰山醫學院、泰山職業技術學院等幾所駐泰高校,相繼成立了泰山研究院,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學術優勢和特色教育資源,已經在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中積累了可資借鑒的豐富經驗。通過校際合作與交流,可以使山東省甚至是全國高校都建立起濃厚的泰山文化氛圍,共同推進泰山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二)時代要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泰山融匯五千年中國文化,其蘊含的泰山精神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例如,“國泰民安”作為泰山文化的內核,與“中國夢”的時代主題相吻合;泰山挑夫的光輝形象體現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頑強毅力;石敢當習俗則體現了頂天立地的擔當精神,凸顯了對人民的責任與擔當。這些思想和理念對高校大學生塑造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以及成長成才都會產生積極影響。然而,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是通過旅游等方式獲得對泰山文化的感性認識,無法了解泰山文化的全貌,難以領會泰山精神的博大精深。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大學生對泰山精神深入理解的缺失,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時代要求和融入契機。

三、泰山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高校是文化知識聚集、傳播和創新的主陣地,大學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肩負著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隨著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及泰山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駐泰高校將會越來越重視泰山精神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影響。但是,與時代發展的大趨勢相比,泰山精神在高校的傳播還不夠深入,對師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塑造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駐泰高校要想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泰山精神,還需要加強各方面的努力。具體到校園文化建設路徑上,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活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增強青年學生對泰山精神的認同感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尤其是駐泰高校的學子們,時時處處領略著和諧的泰山美景,感受著優質的泰山文化,對泰山精神的傳承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激活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可以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對泰山精神的認同感,使泰山精神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1.開設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都很強的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通過開設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使青年學生全面了解泰山的歷史,真正使泰山精神融于學生頭腦。如,泰山學院在全校開設了《泰山文化研究》《泰安地方歷史與文化旅游》《泰山碑刻書法》等選修課,通過課堂講授泰山文化,讓莘莘學子領略了泰山的博大精深和特有魅力。通過開設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加強泰山精神教育,給其他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經驗。

2.開展生動有趣的泰山文化實踐活動

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物質承擔者,通過開展生動有趣的泰山文化實踐活動,大學生更能感受到泰山精神的深厚。一是打造富有特色的泰山文化活動品牌,鼓勵、支持大學生開展和參與以泰山精神為主題的創作演出。如,鼓勵藝術專業的學生積極參加《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泰山情緣之石敢當》等大型演出活動。二是引導大學生學習傳承泰山民間藝術。泰山民間藝術種類繁多,技藝高超,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被譽為泰山文化“活化石”之稱的泰山皮影,泰山桃木雕刻、泥塑、剪紙等民間藝術都可以在大學校園發展成課外社團,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3.營造體現泰山精神的人文景觀

校園環境,與大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幾乎都在校園中度過。因此,高校在進行學校整體布局、規劃和設計時,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特色和培養目標多營造一些體現泰山精神的人文景觀。一方面,可以直接引入“泰山元素”,只要是大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地方,如教學樓墻壁、大廳、走廊,校園廣場、人工湖、宣傳欄等都可以盡量充實體現有關泰山精神的信息,以達到文化性、藝術性、教育性、人文性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鼓勵參與和創新,讓學有專長的大學生自己規劃設計。如,將繪畫、雕塑、石刻等藝術形式與現代創意對接和交融,促使學生在參與創作校園文化景觀的實踐中承接起泰山所傳遞出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

(二)充實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展現泰山精神的現實價值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的長期工程,需要穩定主題、持續發展,逐步成熟。它承載著廣大師生的希望和夢想,傳播主流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因此,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徒有形式,必須要有靈魂和豐富的內涵。注重內涵,文化育人,挖掘、充實、豐富內涵,是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博大精深的泰山精神無疑為高校校園文化豐富的內涵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如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攀登意志,“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博大胸懷,“責任重于泰山”的價值取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擔當精神……都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的重要內容。只有充分挖掘泰山精神內涵,以泰山精神充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才能不斷培養大學生進取、擔當、寬容、和諧、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從而展現泰山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

(三)拓寬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豐富泰山精神的傳播載體

要拓展泰山精神在高校中的傳播,就要豐富傳播手段,充分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將泰山精神呈現出來。

1.發揮好傳統媒體的作用。以報刊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具有史料價值,作用不可小覷。各高校要通過在???、校報、廣播站、宣傳櫥窗等陣地,開辟富有泰山文化特色的專欄專題,加大泰山文化的宣傳力度。泰山學院主辦的《泰山學院學報》以豐富的泰山文化為背景,以弘揚和傳承泰山精神為主旨,開辟了“泰山文化研究”專欄,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此外,泰山學院與泰安電視臺從2007年就聯合創辦了“泰山論壇”系列文化講座,匯集了泰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些做法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鑒。

2.借助新媒體傳播泰山精神。新媒體融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超文本等多種傳播手段,是大學生特別是90后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延續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的同時,也必須順應時代要求發展校園網絡文化,探索利用專題網站、QQ、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媒體手段把泰山精神滲透進學生關注的各類平臺,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泰山精神的熏陶。如,泰山文化學者周郢開通的博客——“周郢讀泰山”深受學生喜愛,目前博客訪問量已達數十萬。泰山學院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創建的“泰山有聲”微信公眾平臺,通過設立泰山文學、泰山文化、學子園地等小欄目,不僅生動形象地向我們講解泰山歷史、泰山民俗、泰山碑刻等有關泰山的知識,還實現了與青年學生的在線交流,成為展示學子風采的舞臺和弘揚泰山精神的陣地。

參考文獻:

[1]周郢.泰山石敢當:從禁廢到弘揚[N].齊魯晚報,2015-03-18.

[2]李傳旺.獨具特色的世界遺產——泰山[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3]徐濤.泰山文化的時代價值及保護利用[J].人文天下,2015,(08).

(本文系2016年度泰安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泰山精神與駐泰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16skx045;作者簡介:時群,法學碩士,泰山學院黨委宣傳部校報編輯,研究方向:高校校報建設和宣傳思想工作。)

猜你喜歡
資源優勢校園文化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河北承德礦泉水(山泉水)資源優勢分析
《融合》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發揮高校資源優勢推動唐山創新發展
發揮四川資源優勢,實施中藥產業扶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