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撤點并?!睍r代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現狀及對策

2017-03-24 22:34姜綿茹
求知導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小規模學校管理

姜綿茹

摘 要:在這個被稱為“后撤點并?!钡臅r代,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成為相關學者呼吁關注的焦點。本次調研通過對河南省商城縣X鄉的兩所教學點和兩所完小以及鄰鄉一所教學點校長的訪談,發現當地農村撤點并校中出現教學點管理松弛、優質師資分配不均、亟須建立寄宿制小學等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后撤點并?!?;小規模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一、調研背景

隨著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逐年增加,農村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農村學齡人口不斷下降,各地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進行的布局調整開始考慮撤并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撤點并校已經進入了政策反思以及嚴格規范階段,即“后撤點并?!睍r代。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近十年來農村教育的變局產生了三類特別值得關注的學校就是城鎮地區的大班額和大規模學校、農村寄宿制學校以及村小、教學點,或稱為小規模學校[1]。

在“后撤點并?!睍r代,政策反思、實地調研以及國際經驗比較使得不少學者將目光轉向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關注上。杜屏、趙汝英(2010)通過對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政策變化的分析指出小規模學校對學生尤其是弱勢群體在學業成績、課外活動的參與程度與質量上的優勢,因而提出因地制宜,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并加強對小規模學校的研究[2]。安曉旭(2014)通過對美國鄉村學校合并運動的研究,指出在規模效益弊端顯露的時候,小規模教育的優勢凸顯,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環境,降低輟學率,因此提出應支持必須保留的小規模教學點改善辦學條件,做到雖“小”卻“精”[3]。學者周洪新(2013)在其博士論文中通過對山東省N縣農村中小學的調研和分析提出開展農村“小微學校振興行動”,也就是指對于學生數量少、學校規模小的教育場所,主要包括村落小學和偏遠地區教學點,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創新管理模式等方面解決好小微學校的生存發展問題[4]。楊蘭、張業強(2014)通過對2009~2011年三年間貴州省小學撤并的調研,指出了小規模學校資源緊縮并且其價值被大規模學校的價值預期所掩蓋的發展困境[5]。孫剛成、翟昕昕、馬婷婷(2015)提出村小也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自救,根據所處村落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通過與城鎮教師輪崗以及走教保證優質師資條件[6]。此外,閆榮國(2016)基于對陜西省2014年1655個農村教學點資源配置水平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正是資源配置的低水平導致農村教學點規模不斷萎縮,提出了國家應加大支持力度改善教學點的師資、硬件設施及信息化水平以穩定教學點的規模,并提出適時取消“教學點”稱謂,與小規模完全小學統稱為小規模學校的建議,給予相同的獨立撥付、支配公用經費的地位和管理權限[7]。

由此可見,對于撤點并校的研究已經逐漸從分析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轉向如何在以人為本保障農村兒童就近入學的權利的基礎上實現對小規模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化均衡配置,使農村小規模學校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辦成小而精的優質學校。

本次調研所討論的小規模學校主要是指在校生不足百人的教學點和小規模的完全小學。河南省商城縣X鄉位于大別山北麓,屬低山丘陵區,轄十二個村委會,是商城縣較為常見的山區鄉。在進行小學撤并以后該鄉一共有十二所小學,其中三所中心小學是完小,設置在鄉鎮人口較為密集的地點,包括一至六年級,承擔全鄉90%的教學任務,剩余九所教學點根據生源情況各異,設置在各村,共有教師一百多名,承擔大約10%的教學任務。X鄉在一所中學、三所中心完小和九所教學點之外另設有一個教育管理站,有分別負責中學和小學的中心校校長。該鄉所有教學點和中心小學由一位小學中心校校長統一管理。每所小學教學點和中心小學又有自己的管理者。

二、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主要通過2016年1月份學期末對河南省商城縣X鄉的兩所教學點(四顧墩小學和連二塘小學)、兩所中心完?。ǖ谝恢行男W和第二中心小學)、鄰鄉Y鄉一所教學點(曾剛小學)進行走訪并訪談到其中四位校長,了解幾所學校所在地的生源情況及其所經歷的撤并過程。訪談主要從學校規模、生源變化情況、教育投入、課堂教學方式、教學質量、管理困境以及發展思路幾個方面進行。對保留可能性較大的村小和教學點進行重點訪談,從學校管理者那里了解他們對撤并的看法以及學校的發展前景和規劃,對他們在小規模學校管理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同時,對幾所學校的學生和家長進行隨機訪談,了解他們的撤并意愿以及對村小教育質量的滿意度和期待,為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因地制宜提出可以參考的建議。

三、調研結果與討論

1.教學點的資金投入較少,主要來源于生均經費

接受訪談的三所教學點雖然都根據國家投入配備了圖書館、多媒體教室、體音美器材、標準的食堂,進行了標準化驗收,但其資金主要來源于生均經費,無法進行大的建設,如進行危房改造、操場改造等。發展得不好的教學點則投入更少。除了Y鄉的曾剛小學由于是完全小學所改成的教學點,保留了兩個多媒體教室,投入使用比較正?;酝?,其余的教學點因為只有一間多媒體教室,教師之間不太方便協調,使用率很低。

四顧墩小學剛剛進行了危房改造,但申請的經費還未到位,王校長說:“像我們學校每年給的那點錢牽扯到辦公,牽扯到安排其他的一些事,已經所剩無幾了?!倍鴦傂W也面臨著這樣的危房改造的資金申請問題。由此可見,教學點專項經費使用的自主權較低。

2.教學點與中心小學的優質師資分配不均衡問題嚴重

(1)小學年輕教師分布不均衡。通過走訪,筆者發現幾所教學點和中心小學的師資情況參差不齊,毫不例外,每所學校年輕教師被視為學校教學的中堅力量,因為新教育技術的使用以及教育信息化均主要依靠這些新生力量來實現。四顧墩小學共六七十個學生,連二塘小學共三十幾個學生,各有十位教師,其中兩三個是年輕教師,學校均處于較為便利的馬路邊。從幾位校長口中了解到的交通不便的王灣教學點有學前班和一年級的十六個學生、一個公辦教師,剩余兩位是代課教師和退休返聘的老教師。而Y鄉處于街道中心的教學點曾剛小學有八十多個學生、六位老師,除校長外均為年輕教師。X鄉處于街道附近的第一中心小學有學生四百余人,年輕教師有27位。處于X鄉邊緣一個大村的第二中心小學則有二百多名學生,一共十二位老師,近兩三年面臨退休的有六七個,極為缺乏年輕教師。無論從兩鄉教學點之間、完全小學之間還是教學點與完全小學之間比較來看,年輕教師的分布都不太均衡。

地理位置是影響年輕教師分布的重要原因,很多年輕特崗教師是通過招教考到當地,自然優先考慮交通便利的中心街道。此外,鄉村教師分層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年輕教師的流動,根據對鄉村教師補貼的規定,對交通不便的村教學點的鄉村教師每月補助500元,對交通較為便利的教學點和不便的中心小學補助為300元,對交通便利的中心小學補助為100元。雖然分層補助有利于教師流動,但這一點在第一中心小學校長彭校長看來極為不合理,易導致完全小學教師心理壓力大,有怨言。

“我們這里的年輕教師一月工資就一千四五百元左右,這樣相差四五百就很大了,占了工資的四分之一,導致(本地)年輕教師反而愿意往教學點跑,人少活輕責任小?!?/p>

(2)鄉教學點及偏遠完小師資力量堪憂,影響教學理念的更新。作為布局調整減少資源投入的學校,教學點的教師大多是20世紀入職的本村老教師和代課教師,一般只有一兩個年輕教師支撐著學校的多媒體使用,進行新課標改革等。雖然教學點校長們也通過培訓了解多媒體使用、翻轉課堂等新理念,教師們也參加國培計劃,但作為以應試教育為傳統的X鄉,少量的新教師并不足以改變傳統課堂的現狀。小班教學的優勢難以很好地發揮,學生合作學習氛圍差。

不僅教學點,第二中心小學的李校長也說,因為學校的年輕教師少,新課標理念很難實施,多媒體使用率也很低。

新課標、小組合作提了很多年,合作探究等理念可能在年輕老師的課堂體現得明顯一點,年紀大的老師的課堂上等于沒有什么變化,新提法老路子……年輕老師對新課標落實得也不是很好,很多人傾向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自己摸索。

3.X鄉教學點和中心小學管理規范有待加強

去連二塘小學走訪那天是學期末周五的下午,校長恰好不在。教學樓一層的三個教室里,一到三年級的孩子們在復習備考,學生都集中在講臺前幾排,教室后有一半座位是空的。雖然有教師值日表等安排,但是隨著學生的減少以及管理的松弛,學校只有有課的三位老師在學校里守著學生。在對附近村民的訪談中,家長們表示了對孩子上三年級之后去中心小學的大班里上學可能跟不上進度的擔憂,但覺得新來的年輕教師還是比較盡責的。

在Y鄉教學點曾剛小學,王校長拿出了近幾年學校在Y鄉的成績排名,均名列前茅。在各種要求上對教師很嚴格,有沒有課也一樣要去學校,每月一次校本教研。該校體育、音樂、美術也都有專業的教師進行走教,而X鄉的教學點甚至中心小學都只能由本校非專業老師兼任。

曾剛小學師資基本上跟完小差不多,學校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學生糾錯檢查都很嚴格,來檢查時都按照中心校的制度來檢查。

相反,在管理上X鄉的中心小學和教學點各自為政,聯系較小,遠遠沒有達到以完小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教學點的效果,各方的利益訴求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對于年輕教師的分布,第一中心小學的校長希望優秀師資集中于該校,補助也要合理,年輕教師去教學點是人力資源的浪費;而對于教學點和較偏遠完小來說,年輕教師的缺乏將會造成學校師資的進一步弱化,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4.X鄉建立寄宿制小學的需求較為強烈

考慮到學校的師資和生源,X鄉第二中心小學的校長提出,學校位置較為偏僻,師資力量弱,繼續在生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進行投入會造成資源浪費,不如在X鄉內只設置兩所完全小學,并實行寄宿制,這在商城縣其他鄉以及外縣已有較好的先例。設置學校住校的外地老師作為生活老師負責住校小學生的生活起居與安全問題,可以大大減少學生在上下學途中的安全問題。

南部山區達權店是這樣整合的:全鄉特崗老師全部集中在幾個完小,特崗老師都是外鄉的,離家比較遠,平時就住在學校,除了上課以外,撫育員、生活輔導教師都是這位老師。特崗教師就住在學生隔壁,負責隔壁寢室學生的生活起居。因此,整體而言,在X鄉投入建設兩所寄宿制小學要比建設三所非寄宿的完全小學更加符合X鄉人口結構變化以及資源均衡配置的原則。作為一個傳統的重男輕女的農村鄉鎮,雖然近年來思想觀念已經開放很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數,X鄉的學齡人口受二孩政策的影響并不是很大,較為偏僻的完小的生源(如第二中心小學)依然會減少。因此,為了縮短山區學生的就學距離,解決交通隱患,規范管理的寄宿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筆者針對X鄉完小、村小和教學點在經費投入、師資力量以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對類似X鄉的偏遠山區小規模學校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第一,在管理上,有效采取一校多點的模式,由中心校管理幾個教學點,加強教學點與中心校的連帶關系。一方面可以減少行政人員編制,在教學上統籌安排,規范考核,資源上互補共享;另一方面又保障了弱勢群體的教育權。

X鄉教學點與中心小學之間各自為政,鄉村教師補助不同,很難形成辦學合力。雖然X鄉所有小學由教育管理站的小學中心校校長(以前稱為站長)統一管理,但不處于小學教育一線的中心校校長并不能完全了解小學的具體情況,難以做到資源合理調配。而在一校多點的模式下,首先對教學點的常規檢查和要求要更加嚴格,與中心校保持一致,加強片區教研;其次由于每年升學人數和新生數是動態的,二孩政策也會在幾年后顯示部分影響,教學點和中心小學的教師可以實行動態管理,隨學生流動而流動,也可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只是切忌變為考核流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點的師資力量。

第二,在資金投入上,由邊鄙往中心,布局調整以學生家校間的實際行走距離為基準,在硬件設備的投入上實行傾斜政策,優先考慮其校舍安全和師資配備,給予教學點及其所屬中心校更大的專項資金自主使用權。對于由于辦學效益低下、地域過于分散、人口自然減員等特殊原因最后撤掉的學校,在征求村民意見的前提下,可重點投入生源所流入完小的寄宿制,保證寄宿制的規范與安全。

第三,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國家投入資源促進年輕教師流動。首先,實行反向激勵機制鼓勵當地優秀年輕教師去邊遠村小和教學點發揮作用,優先提供晉級、培訓的機會,增加邊遠地區補貼和福利。目前X鄉教學點已經出現了當地年輕教師回到教學點的趨勢。其次,實施中心小學體育、音樂、美術教師走教制度。對X鄉來說,教學點的教師編制按照國家標準,即小學師生比為1:19是超標的,但是如果考慮了校點分散、規模小、班級多、課程重及一師一校的因素,教學點的體育、音樂、美術等科目缺乏專業教師授課,教師依然不足。對此,中心完小所招聘專業教師可以在該校及其所覆蓋的教學點進行走教,使得邊遠完小和教學點的學生能夠接受專業的美育、體育及音樂教育,以利于學生特長愛好的發掘。最后,投入專項資金培訓邊遠校點的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方法。邊遠地區小學年輕教師較少,即使因為與職稱掛鉤,所有教師基本都能夠參加國培畢業,但比較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等教學形式的還是年輕教師,他們是小規模學校振興的中堅力量。因此需要針對小規模學校的特點,投入專項的資金組織優秀教師進行持續培訓、示范教學或輪崗進修。

第四,在教學方法上,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對于山區必須存在的教學點,可參考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開發的垂直式復式教學,其特點是在內容上將不同科目相同主題的部分結合起來設計教學單元,甚至不同的班級上同一節課,高年級帶動低年級,促進同齡人的合作學習。

第五,在課程上,加強校本教研,對具有豐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鄉村學校實行特色教育。撤點并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鎮化進程,使孩子們因為進城上學或寄宿過早,輕易切斷了對中國鄉村文化的傳承,促進了“離農教育”。而辦在家門口的小規模學校,可以透過鄉土課程的構建與參與式的體驗教學,親近鄉村和社區,將優秀地域文化和鄉村文化引進校園,在實施特色教育的過程中實現素質教育,從而鏈接鄉村文化的傳承通道。

五、結語

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除了依靠政策方面的資源傾斜,爭取到更多的專項基金之外,更重要的是基層的教育管理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學習政策文件中有利于本校發展的管理規定并積極落實,并且不以學校小為借口放松對教師的考查以及培養,加強鄉村學校各部分日常管理的規范化。如教育部自2012年啟動的“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已經在云南、湖北等地取得了成效,“專遞課堂” “同步課堂”等已經將音樂、美術、英語等科目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多媒體從中心校有效輻射至偏遠教學點,也解決了教師走教所面臨的交通不便問題。因此偏遠山區的教學點完全可以根據本校需求將國家投入的電教設備有效利用起來。唯有如此,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升,并與配置較好的中心完小保持平衡,才能保障偏遠地區兒童享受優質公平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楊東平. 破解新“上學難、上學遠、上學貴”的難題[J]. 探索與爭鳴,2015(5):15-17.

[2]杜 屏,趙汝英.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政策變化分析[J]. 教育發展研究,2010(3):66-69.

[3]安曉旭.我國“撤點并?!闭叩某雎贰谥忻缹W校合并經驗的比較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14(1):173-176.

[4]周洪新.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中小學“撤點并?!钡膯栴}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5]楊 蘭,張業強.“后撤點并?!睍r代小規模學校的復興[J].教育發展研究,2014(6):68-72.

[6]孫剛成,翟昕昕,馬婷婷.村小恢復重建的必要性及趨勢[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9):5-10.

[7]閆榮國.資源配置水平與農村教學點校際規模的關系——基于陜西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6(3):51-57.

猜你喜歡
小規模學校管理
管理漫畫
淺議5S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淺談農村小規模學校個性化作文教學方法
法國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情況研究
現代化進程中村小發展的現實反思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規則
淺析小規模學校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
營銷管理
少數民族地區小規模學校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校本教研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