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羽鵪鶉種質特性研究進展

2017-03-24 22:42楊帥白俊艷吳勝軍龐有志
現代農業科技 2016年22期
關鍵詞:研究進展

楊帥++白俊艷++吳勝軍++龐有志++王旭++史敦勝

摘要 針對黑羽鵪鶉新品種的遺傳機制、生長發育、生產性能、染色體核型、微衛星標記、羽色相關基因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揭示黑羽鵪鶉的種質特性,希望為黑羽鵪鶉的進一步生產利用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黑羽鵪鶉;遺傳機制;種質特性;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83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240-02

黑羽鵪鶉是龐有志題組2004 年在推廣蛋用朝鮮鵪鶉與黃羽鵪鶉配套系雜種群體中發現的新的羽色突變體,這是我國蛋用鵪鶉生產中繼白羽、黃羽鵪鶉發現和培育之后的又一重要發現。研究發現,黑羽鵪鶉不僅有別于朝鮮鵪鶉、北京白羽鵪鶉和中國黃羽鵪鶉的羽色特征,而且還可以與北京白羽鵪鶉和中國黃羽鵪鶉組成自別雌雄配套系,因而是我國蛋用鵪鶉重要的育種素材。2008 年河南科技大學以“蛋用黑羽鵪鶉突變體分離、純化及新品系培育研究”為題得到批準立項。經過近10 年的研究,黑羽鵪鶉已得到分離和純化,目前已有種群3萬只,不僅生產性能穩定,作為母本,還可與北京白羽鵪鶉和中國黃羽鵪鶉組成自別雌雄配套系,具有較高的育種價值和市場應用前景。因此,黑羽鵪鶉的發現和培育是繼我國白羽鵪鶉和黃羽鵪鶉培育之后的又一項重要的科研成果。黑羽鵪鶉的培育不僅豐富了我國鵪鶉品種的基因庫,也為蛋用鵪鶉育種提供了新的素材[1]。本文則從黑羽鵪鶉遺傳機制、生長發育、生產性能、染色體核型、微衛星標記、羽色相關基因、配套雜交效果等方面來闡述黑羽鵪鶉的種質特性研究進展。

1 黑羽的遺傳機制

龐有志等[2]對蛋用鵪鶉中發現的黑羽突變體進行了雜交驗證。共設計3個試驗,包括雜交試驗、回交試驗l和回交試驗2。雜交試驗將6只黑羽突變體公鶉按1∶3的比例與18只純系黃羽母鶉進行雜交,共分6個雜交組;回交試驗1是從雜交試驗的F1代中選擇1只不完全黑羽公鶉與3只親本黃羽母鶉進行回交;回交試驗2是選擇1只不完全黑羽母鶉與黑羽突變體親本公鶉回交。

研究表明,控制黑羽性狀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Z上,與基因座B/b和Y/y具有連鎖關系。黑羽基因h對野生型基因H為不完全顯性,H基因具有維持正常栗羽或黃羽的作用,黑羽基因h對Y/y基因座為隱性上位,對栗羽(Y)和黃羽(Y)有加黑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公鶉而言,hh純合時與Y-互作(YY和Yy)使栗羽變黑,與yy-互作使黃羽變為深灰色;雜合時,Hh與Y-互作(YY和Yy)使粟羽變為不完全黑羽,與yy-互作使黃羽變為淺灰色。然而,對于母鶉而言,h與Y互作即可使栗羽變為不完全黑羽,h與y互作使黃羽變為深灰色。

2 生長發育

于美琴[3]研究了黑羽公母鶉的1~10周齡體重變化情況,研究表明:黑羽公母鶉增重均值在出殼后前7周體重增長很快,這一結果在梁小芳等[4]的研究結果中得到證實。于美琴[3]研究還表明出殼時母鶉體重均值為6.88 g,第10周體重增加到出殼體重的22倍,達到151.25 g。2~5周齡是其絕對生長較快的時期,到第6周齡體重增加的速度則迅速下降。從第5周起,母鶉體重增加的速度明顯快于公鶉,通常公鶉從第7周起體重增加的速度已經顯著下降,而母鶉則直到第10周的體重仍有明顯的增加。黑羽公母鶉體重1~10周齡的變化規律均符合cubic型曲線,擬合后體重變化的最優回歸方程為如下:

Y1=3.990+17.227x+1.259x2-0.153x3,R2=0.998

Y2=2.207+19.791x+0.283x2-0.112x3,R2=0.991

公式中,Y1、Y2 分別表示母鶉和公鶉的體重,x表示周齡。

3 生產性能

于美琴[3]研究表明,公鶉10周齡的體重為120.62 g,而母鶉10周齡的體重則為151.25 g,開產日齡為52.6 d,開產后的周產蛋率可以達到84.8%以上,蛋的重量平均為11.2 g,種蛋的受精率為77.4%,82.8%的受精蛋可以順利孵化。而公鶉通常會被屠宰,屠宰率高達93.47%。研究發現,蛋重和周齡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蛋的重量隨周齡的變化規律符合cubic型曲線,經擬合最優回歸方程為Y3=8.838+0.891x-0.115x2+0.005x3,R2=0.976。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蛋形指數和產蛋周齡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蛋形指數隨產蛋周齡的增加而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蛋形指數隨周齡變化規律符合cubic型曲線,經擬合方程為Y4=0.782-0.006x+0.001x2-4.662 ×10-5x3,R2=0.800。

4 染色體核型

于美琴[3]研究表明,黑羽鵪鶉二倍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78,其中38 對為常染色體,1 對為性染色體。這一研究結果與徐 琪等[5]和孫永強等[6]對其他品系鵪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黑羽鵪鶉No.1染色體為sm型,No.2和Z染色體為m,No.3~9和W為t,徐 琪等[5]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但是于美琴[3]與陳愛葵等[7]則認為位于No.8和No.9之間有所不同。上述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在制片過程中染色體收縮程度、染色程度以及測量數據分析樣本數等因素不同所致,當然并不能排除可能就是黑羽鵪鶉與其他品系鵪鶉在細胞遺傳學上存在著差異的原因。因此,有關黑羽鵪鶉染色體核型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5 微衛星標記

龐有志等[8]用9個微衛星分析了黑羽鵪鶉的多態性,結果顯示9個微衛星座位共檢測出46個等位基因,平均每個座位檢測到5.111 1個,平均雜合度為0.695 2,平均多態信息含量為0.620 4。白俊艷等[9]利用12個微衛星標記分析了包括黑羽鵪鶉在內的3個鵪鶉群體的遺傳結構和親緣關系發現,中國黑羽鵪鶉的平均多態信息含量和平均雜合度分別為0.640 1和0.695 7,這一結果與龐有志等[8]研究結果相一致。白俊艷等[9]聚類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黑羽鵪鶉和朝鮮鵪鶉的遺傳距離最小為0.062 8,因此中國黑羽鵪鶉和朝鮮鵪鶉先聚為一類,而后與中國黃羽鵪鶉聚合在一起。這也更進一步證明了中國黑羽鵪鶉和朝鮮鵪鶉有更近的親緣關系。白俊艷等[10]在黑羽鵪鶉中成功的開發出了6個EST-SSR標記,EST-SSR標記在黑羽鵪鶉的平均多態信息含量(PIC)和雜合度(He)分別為0.496 2和0.575 9。6個EST-SSR標記中P1和P2為高度多態標記,其他4個EST-SSR為中度多態標記。新開發的6個EST-SSR標記可用于黑羽鵪鶉的遺傳多樣性分析,EST-SSR標記與鵪鶉的糖類代謝、黑色素的合成等有關系。

6 羽色相關基因

許華偉等[11]研究表明,在鵪鶉MC1R基因上發現1個T/C突變位點,該突變位點的不同基因型在4種羽色鵪鶉群體間的分布有顯著差異(P<0.05)。4種羽色鵪鶉皮膚組織中MC1R基因的表達量有明顯的差異,MC1R基因在栗羽鵪鶉皮膚組織中的表達量明顯高于黑羽鵪鶉,并且4種羽色鵪鶉呈現栗羽>黃羽>白羽>黑羽的規律。許華偉等[12]研究表明:在鵪鶉MC1R基因上存在一個A/G突變位點,導致編碼蛋白發生Ile58Val 突變,PCR-SSCP分析結果表明,該突變位點在4種羽色鵪鶉群體間并無顯著差異(P>0.05),也沒有發現與日本鵪鶉相同的Glu92Lys突變位點,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朝鮮鵪鶉的黑羽突變與日本鵪鶉黑羽突變可能有著不同的機制,而且朝鮮鵪鶉的黑羽突變可能還與其他基因突變有關。因此,這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以說明朝鮮鵪鶉黑羽突變的作用原理和可能機制。

7 參考文獻

[1] 龐有志,趙淑娟,張小輝,等.蛋用黑羽鵪鶉突變體的分離、純化及新品系培育研究[J].中國成果科技,2015(16):76-78.

[2] 龐有志,王麗莎,趙淑娟,等.蛋用鵪鷸黑羽基因遺傳機制及其與栗羽基因的互作關系[J].中國家禽,2008,35(15):6-10.

[3] 于美琴.蛋用黑羽鵪鶉突變體的遺傳機制及其種質特性的研究[D].石家莊:河南科技大學,2010.

[4] 梁小芳,趙淑娟,孫文強,等.突變體蛋用黑羽鵪鶉0~10周齡生長發育規律[J].江蘇農業科,2011,39(3):262-264.

[5] 徐琪,陳國宏,張學余,等.鵪鶉的核型及G 帶分析[J].遺傳,2004,26(6):865-869.

[6] 孫永強,趙宗勝,孟慶美.雞與鵪鶉染色體核型比較研究[J].福建畜牧獸醫,2007,29(2):3-5.

[7] 陳愛葵,馮肇松,李愛群.鵪鶉和石雞的核型及C 帶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95-99.

[8] 龐有志,白俊艷,張小輝,等.北京白羽鵪鶉微衛星多態性分析[J].江蘇農業學報,2015,31(5):1110-1114.

[9] 白俊艷,龐有志,張小輝,等.3個鵪鶉群體的微衛星標記多態性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2015,42(9):2444-2452.

[10] 白俊艷,龐有志,楊又兵,等.黑羽鵪鶉的EST-SSR標記開發與應用[J].中國畜牧獸醫,2016,43(5):1323-1328.

[11] 許華偉,張小輝,龐有志,等.朝鮮鵪鶉黑素皮質素受體1基因多態性及其在不同羽色個體中的表達[J].中國獸醫學報,2012,32(9):1381-1385.

[12] 許華偉,張小輝,龐有志,等.MC1R基因與朝鮮鵪鶉羽色關系的研究[J].中國家禽,2012,34(8):17-20.

猜你喜歡
研究進展
納米流體強化吸收CO2的研究進展
近50年自然保護地旅游研究進展與啟示
阿爾茲海默癥發病機制及相關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
中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
小細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進展
近十年國際STEM教育研究進展
肉品中水分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河口海岸環境監測技術研究進展
磁弛豫開關傳感器在醫學診斷及食品安全檢測中的研究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傳感分析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