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聊齋志異》對人性的啟示

2017-03-30 15:12蘇曉燕
課外語文·下 2017年2期
關鍵詞:聊齋志異傳統美德啟示

蘇曉燕

【摘要】文學即人學。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在人性中應當具備哪些品質?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中以儒家倫理為基準,為我們展現了他對于人和人性的一些看法——仁、孝、義、心正、輕利等一系列美好的傳統道德,他認為這些應當是人性中所不能缺失的,給生活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的人以莫大的啟示?!读凝S志異》這部藝術的瑰寶,其精神價值對現代生活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聊齋志異》;傳統美德;人性;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關于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這個古老的話題,人類一直沒有放棄對它的探索,可是直到今天,仍舊相當茫然。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刻著這么一句神諭:人啊,你要認識自己。大哲學家盧梭曾經也說 過:我覺得在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最不完美的,就是關于人的知識。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優秀之作也有過對人性的探討。如《紅樓夢》中關于寶黛愛情的破滅,就是反映了陳舊的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殘害與扼殺;又如《詩經》中很多篇章都寫到了男女之間互相愛慕、思戀,這說明盡管在先秦時期,人類那種純凈、天真、原始的自然人性美也是不可遏制的。同樣,蒲松齡在他的《聊齋志異》中,樂此不疲,孜孜不倦所追問的,同樣是人性的問題!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用于衡量人性的標準是儒家倫理。儒家主張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睹献印吩唬骸叭室舱?,人也”。[1]

所以,傳統儒學就是一門關于人得科學??鬃赢斈昝鎸ΧY崩樂壞的社會現狀,正是以人作為出發點,從人的立場提出了很多做人的準則,并且以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仁學思想,它嚴格地規定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三綱五?!薄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提出“入則孝,出則悌”等以規范人們要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統治者要施仁政。而這些在《聊齋志異》作為品評人性的標準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金陵乙為富不仁,貪財且好色,于是蒲松齡把他幻化成為一只淫狐(《金陵乙》);丘生素有隱惡,品行不端,所以被化作供人趨勢的馬(《彭海秋》);武孝廉石某受狐女再造之恩卻妄圖加害于狐女,故舊病復發,咳血不止,半載而亡(《武孝廉》)。而富貴且仁,樂善好施,周濟百姓的張不量卻可以得到上天的佑護(《張不量》);羅祖,當親眼看到自己的妻子與別人通奸,雖然當時殺意頓起,可是轉瞬之間就又棄刀作罷,隱姓埋名,苦心修煉。經過努力,最終成為萬人敬仰的佛祖,澤被后人(《羅祖》)。在《聊齋志異》中,主人公因行善舉而得善報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花姑子》《西湖主》《小翠》等作品。在蒲松齡眼中,人活著就應當有基本的人倫修養?!堕贅洹芬黄?,他在陳述完橘樹和劉女的那種同生共死的故事后,不禁地感嘆道:“橘其有夙緣于女也?何遇之巧也?其實也似感恩,其不華敢似傷離,物尤如此,而況人乎?”縱覽整部小說集,只要是仁孝之人都會有好的結果,如《鐘生》的主人公,因為行仁孝,使得命懸一線的母親起死回生,同時自己也高中科舉,最后化險為夷,大難不死,抱得美人歸。再如陳九錫,因仁孝而感動天地,使他夫妻團聚,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反面例子,如杜小雷那喪盡天良的妻子,沒有仁孝之心,蛇蝎心腸,在雙目失明的婆婆飯菜中放進臭不可遏的蜣螂,簡直沒有人性,最終她也不配做人,被蒲氏“變”成了豬。

對于統治者,蒲松齡覺得為官之道最重要的品質應當是“孝德”,所以他把《考城隍》作為開卷制作,描寫關壯繆管神選擇城隍官時首先考核的就是孝道,其意在表明,居官者只有在家盡孝道,出仕后才能盡忠心,行德政。在儒家倫理中,為政之人還應該是忍著,善者,賢者,因此蒲松齡有意識地描寫了一批清正廉明的為官者的形象。在《李伯言》一篇里,作者寫沂人李伯言如冥府帶攝閻王之職,當處理王生因廉價買婢而被誣告的案件時,“隱存左袒意,忽見殿上生火,”在小吏“陰曹不與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它念,則火自熄”之語的提醒下,“李斂神寂慮,火頓滅?!苯Y果按律罰王生以笞刑。以此肯定李伯言能摒棄私念、持法以公的品德。

在談到交友和助人的問題時,我們固然要提及另一種品質——知恩圖報。這不是為謳歌知心之交,而是為了宣揚“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項道德準則?!读凝S志異》中這類作品比比皆是,它們大概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受人之恩以后,施恩者并不需要任何代價,而受恩者卻主動給以報答;此種類型可以《大李將軍》一篇為例,篇中寫到名賢查伊璜偶然舍食于一個大力乞兒,并助資斧勸其從軍。十余年后,小乞丐成了將軍,盛情招待伊璜,并決意將所有的資產平分給他。贊頌了兩賢相遇的慷慨豪爽,更加贊美了這種“一飯之德不忘”的崇高品質。另一種是施恩者施恩之后,適逢某種災難,于是受恩者挺身而出加以援助。比如在《田七郎》中,田七郎是個貧窮卻正直的獵手,在賢母的教育下,嚴守這樣一條為人處世的準則:不輕易受人一錢一飯,而一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了,則必須予以報答。富人武承林出于個人的需要,想要結交一位“可共患難”的高友,便通過親訪、饋贈、宴飲等手段致使田七郎不得不接受援助之手,于是,田七郎母親所說的“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這一道德義務,便擔負在七郎的肩上,最后不得不舍身去為武承林手刃仇人,鏟除奸官。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大文學家的話我們無可厚非,可是他只是看到了其中的某個方面。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最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在這些珠璣之言中去尋找真、善、美的東西,并加以繼承、發揚。

《聊齋志異》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學史庫中的一部文化史,更是一部思想史,給后人以莫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六章)[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2]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78.

[3]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

(編輯:龍賢東)

猜你喜歡
聊齋志異傳統美德啟示
身邊的傳統美德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憑借傳統技法傳承傳統美德——評李保均的長篇小說《花農》
用中華傳統美德涵養黨的道德建設
論《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
《弟子規》與傳統美德研究中心簡介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