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是無情卻有情:把愛融情于法

2017-04-02 14:56趙云芳
世紀之星·交流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法治觀念愛的教育核心素養

趙云芳

[摘 要]為了突破法律教學的艱澀、枯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把陶行知先生的“愛的教育”理論運用于法律教學中。用“愛”引入法律知識的學習開端,將“愛”貫穿法律知識的學習過程。把愛升華,融進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追求學習法律的至高境界。愛在實踐,實現學習法律的最終目標——大愛滿天下。通過這些措施增強了學生的法治觀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大愛精神,讓世界充滿愛。

[關鍵詞]愛的教育;學習法律知識;把愛融情于法;愛的實踐;法治觀念;核心素養

俗話說,法不容情,法律自帶國家強制力,甚至和生命的自由、死亡聯系在一起,所以,它總給人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覺。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時,感到非??菰?、乏味、艱澀,老師感覺也很累。而樹立學生的法治觀念是思品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需“營養”,是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為了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更好地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我用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動力,把愛融情于法,道是無情卻有情。上好一堂法、情、意、理相結合的課。

一、用“愛”引入法律知識的學習開端

學生第一次學習法律知識,他們會有種種疑惑:法律是什么東西?和我有關嗎?我為什么要學習它?等等,那么,教師應如何為他們解惑呢?我先介紹了陶行知先生的豐功偉績,然后引問學生“是什么情感支撐他的教育事業?”學生回答是愛。

陶行知先生能提出和實踐愛滿天下的思想,首先是因為他本身就充滿著對人、對自然、對社會的愛。他是愛的化身。社會需要他,社會需要愛。如何把他的愛心傳遞、感染他人、社會、自然?這就需要把愛這一抽象的意識形態制度化、規范化、物質化、社會化、系統化、具體化。而法律就是其中的一種手段和途徑。法律在本質上是一種對人、社會、自然的尊重、敬畏、愛護,它是公平、正義的化身。通過這種具體和抽象的結合,學生既感受了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也感知了愛滿天下的重要,更感悟了法律的“愛心”,法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不可或缺,從而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的目標,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法律知識的開端。

二、將“愛”貫穿法律知識的學習過程

陶行知先生的愛,不是一種“小愛”,一種狹隘的愛。它是一種大愛,是一種純粹的愛,不摻雜任何私利。而法律的愛就是這樣一種大愛。如果你斷章取義地理解法律條文,那你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法律的“恨”和無情。我們必須從宏觀的角度向學生詮釋法律的愛。

學習一部法律,我們首先要學習的是創制這部法律的目的和意義。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你認為這部法律就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那么你的認識就是狹隘的、片面的。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他既可能是生產者、也可能是經營者,當然更可能是消費者,所以保護消費者,就是保護全體社會成員。法律就是這樣愛滿天下,公正平等地愛護每一位社會成員。以上我舉了一部具體法律,其實任何一部法律的創制都是基于公平正義,都是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它不是對一些人的愛,對一部分人的喜歡,它是對所有人的愛和對愛的回報。就像陶行知先生的愛一樣,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學習任何一部法律,都必須向學生闡述以上觀點,學生才會樂意學法,增強法治觀念,改變學生認為法律假大空的誤區。

其次,在法律條文的學習過程中也要滲透愛的思想。法律是如何實踐愛的呢?法律條文就是對愛的具體化、行為化、可操作性。就是對人的點點滴滴、一言一行、真情實意的愛。用愛的情感來學習法律,那法律就不再是枯燥的,是一件件滿含愛的事。做法律規定的事,或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我們就是在奉獻愛,在享受愛,在提升人生價值。如《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父母應讓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這就是父母對我們愛的行為,我們享有他們給我們的愛,我們接受義務教育,健康成長,也就是對父母愛的回報。這樣學習法律知識,析出愛的精髓,學生將樂在其中。

三、把愛升華,融進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追求學習法律的至高境界

我們學習陶行知,就是為了塑造千千萬萬個“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我們可以說:無論是“瓦特”還是“牛頓”、還是“愛迪生”,他們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是一個“有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才能真正樹立法治觀念。像陶行知先生一樣有大愛精神的人,他不可能家暴,不可能銷售地溝油,不可能盜竊搶劫……。心中有愛,才能做到有法似無法,無法勝有法。

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逐漸形成的。外在的各種信息不斷刺激心理,大腦不斷思維判斷,最后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人生觀。但是,各種信息刺激的程度有強弱、時間有長短、效果有正負、次數有多少,總之,各種信息在人生觀形成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我們要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創設法律知識信息為某種情境下的條件,然后在這一條件下反射“愛”。例如:學習《憲法》中的監督權,我們用多個案例分析,并進行社會實踐,(如我在課堂上就讓學生向園區管委會打了一個建議電話,建議淞澤家園九區開通公交),這樣通過對“監督權”這一法律信息的多次刺激,建立一個條件發射:遇到問題,可以通過監督權解決。以此類推,達到至高境界是:法律可以治國,法律可以愛民、可以護民。這成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中的一部分。有了對法律的熱愛,就能向陶行知先生一樣,大愛滿天下。

四、愛在實踐,實現學習法律的最終目標——大愛滿天下

愛首先是一種精神力量、精神支撐。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實踐愛滿天下的呢?在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中,創辦了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孩子劇團、中華業余實習學校、育才學校、,主辦《民主》星期刊、主編《民主教育》雜志等。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他把心中的愛源源不斷傳遞給了他人、社會、民族、國家。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法律的最終目標。把法律作為媒介,實踐法律,實踐愛,然后把愛擴展到“無法”的領域,擴展到任何一個領域,讓世界充滿愛。

把愛融情于法,那么法律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快樂的,學習的效果是豐富多彩、意義深遠的,更好地達成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昂诵乃仞B”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 ;不僅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本國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學生具備了這些核心素養,既促進自身的發展,更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江蘇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巴甫洛夫選集.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

[3]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猜你喜歡
法治觀念愛的教育核心素養
教師職業道德培養
愛在字里行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