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吳文化視角看昆曲傳承

2017-04-10 07:44郭炎孫金麗雯
藝術評鑒 2017年2期
關鍵詞:傳承與保護昆曲

郭炎孫 金麗雯

摘要:昆曲是我國的百戲之祖,也是吳文化孕育而出的藝術奇葩。時至今日,它的藝術魅力與影響力仍然深巨,并已成為我國“非遺”藝術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當下,對其的保護傳承研究可謂“見仁見智”,而對于吳文化滋養下的昆曲藝術來說,若能以吳文化視角對其進行保護傳承之研究,乃不失為一種新的理念和視閾。

關鍵詞:吳文化 昆曲 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166-03

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吳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末至春秋七百年歷史是吳文化的發展史:中原文化與荊蠻土著文化的融合構建了既具中原文化色彩,又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吳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吳文化不斷演化、更新,形成了經濟領先、水運便利、教育興盛、人文薈萃、開放創新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戲曲文化里,昆曲是具有幾百年的歷史積淀的高雅藝術,同時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戲曲品質。昆曲根植于吳文化的滋養,乃戲中雅品,它的雅主要體現在豐富的文化背景醞釀的文化底蘊。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逐漸開始衰退,因此,加強昆曲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勢在必行,尊重昆曲的藝術個性與特色,尊重昆曲的文化差異,以及樹立正確的昆曲保護觀念尤為重要。

一、吳文化

吳地區域文化簡稱吳文化,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也叫吳地文化、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等。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的太湖流域以及上海、浙北等江南地區,其中蘇錫常一帶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吳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錘煉中,凝聚了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奉獻精神。這是一種追求社會發展和實現人的發展的創造精神,是一種在面臨挑戰和機遇時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是一種在時代變遷時既不能消融主體又善于接受外來文化的開放精神。吳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方針的具體內容,是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子孫后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活教材,是馬列主義與吳地的實際結合,培養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徑。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中,應從蘇州的歷史特點和當今實情出發,從數千年的歷史經驗中,吸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二、昆曲文化

昆劇[1](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作為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以昆劇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此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昆曲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許多唱詞即是婉約凄美的詩詞,文學性很高;昆曲擁有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發音吐字比較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它的曲調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曲牌體,每出戲曲都由成套曲牌構成;昆曲的表演舞蹈性很強,并與歌唱緊密結合,是一門集歌唱、舞蹈、道白、動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形式。中國戲曲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樂隊的編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發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三、吳文化滋養下的昆曲藝術

昆曲藝術的形成,以及在明清文化史、藝術史、戲曲史上產生的深遠影響,離不開吳文化的孕育和滋養。

在明清兩代被奉為劇壇“正聲”“雅音”和“官腔”的昆曲藝術,是宋元和明初的南曲戲文的繼承和發展。宋、元和明初的南曲戲文,其演唱所用聲腔,有四大聲腔或五大聲腔之說。這些聲腔,從南宋后期經元代到明代中葉,或盛極而衰,或仍有發展,或銷聲匿跡,或日趨衰微。發源于吳中昆山縣的昆山腔,雖然原來只流行于吳中一隅,其影響遠不及其他聲腔。但是,元末和明代中葉的兩次改革促使昆山腔博采南曲諸腔之長,同時吸收了北曲的優點,最終脫穎而出,形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昆曲藝術,稱雄劇壇達兩個多世紀,把我國的古典戲劇推上了藝術的最高峰,究其原因在于吳文化的孕育和滋養。

吳地豐富的文化遺產為昆曲藝術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準備,吳地的經濟發展也帶來了昆曲的進一步形成和發展。昆山腔原本“體局靜好”的長處,經過元末顧堅等人的革新,同時具有了典雅化的特點。明中期,吳中地區的文人雅士、曲師樂工和戲曲作家的改革終于使昆山腔脫穎而出,既博采眾長,又吸收了北曲的特點,風靡大江南北。后又經過魏良輔等人從唱腔到唱法再到伴奏樂器的全面改革,其長處和特點更得到充分體現。后由昆曲而昆戲,轉向舞臺。如今昆曲在吳文化的滋養下,又凝結并體現了吳文化的地域特色——典雅、柔婉和香軟,開始成為一種流麗、悠遠、輕柔、妙曼的戲曲聲腔,成為與吳文化更相吻合的劇種。

四、昆曲的傳承與保護

(一)尊重昆曲的藝術個性與特色

為了更好的對昆曲進行傳承與保護,就必須要對吳文化清楚正確的認知屬于文化的個性與特色,理解吳文化的發展歷史,貫徹吳文化的發展內涵。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清代著名昆劇作者李玉就在《南音三籟序》中說道;“原夫詞者,詩之余,曲者,詞之余也。字太白《憶秦娥》一闋,遂開百代詩余之祖。趙宋時黃九秦七輩竟作新詞,字戛金玉,東坡雖有鐵綽板之誚,而豪爽之志,時溢筆端,南渡后爭講理學,問為風云月路之句,遂遜前哲,至今金、元、詞變為曲,實甫、漢卿、東籬諸君子,以灝瀚天才寄情律呂,即事為曲”。在李玉的詩詞中可見昆曲的出現與發展,是時代的發展需求,也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對當時的時代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昆曲藝術的繼承與發展,離不開對前者的繼承,但是不能一味的盲目繼承,甚至出現“復制”的狀況。這樣隨意復制粘貼的現象,表達不出真實的藝術情感,因此,在繼承、發展昆曲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昆曲的藝術個性與特色,個性與特色代表了昆曲的特點,如今,我們表達情感的藝術方式豐富多樣,如果不恰當的運用古老傳統的藝術形式,那么就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因此,尊重文化藝術所具有的時代個性尤為重要。

(二)尊重昆曲的文化差異

近些年來,昆曲的傳承得到了一定的創作,但是這些再創作的昆曲,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汁原味,多的是在原初形態上的舍棄,吳文化是經過歷史錘煉的優秀文化,保護昆曲的原汁原味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如果人們在昆曲的基礎上除去了最初的形態,那么對于昆曲的傳承非但沒有好處,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昆曲的繼承與發展。就昆曲的本質而言,昆曲作為一種戲曲聲腔,是一種音樂化的語言藝術。保護非物質文化,就必須要明確文化之間的差異,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因此,對于昆曲的傳承必須要保留原始生命的元素,尊重、維護昆曲的個體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古典文化的優秀傳統保存下來。在當今多元文化的競爭背景之下,擁有屬于自身的文化特色是發展的源泉與動力。維護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是保護文化自身本質的另一種方式,沒有文化之間的差異,那么就沒有屬于文化的自身特色。

(三)樹立正確的昆曲保護理念

對于昆曲的保護,不僅需要一定的政策制度支持與保護,還需要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這往往根基于對吳文化的理解,只有對吳文化進行深入的理解,明確吳文化與昆曲之間的關聯,才能樹立一個正確積極的保護理念,相關的政策制度才能有意義的實現。傳統文化藝術的正確保護理念,就是維護文化的內在本質和原初形態,并且能夠讓其得到充分的體現。昆曲的文化本質是時代賦予的,同時也是時代特定的產物,傳達了屬于時代的精神情志,作為新時代的傳承者,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昆曲保護理念,認識到昆曲的戲曲文本繼承了中國正統雅文化的悠久傳統,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典范地位的傳奇劇本,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進一步繼承、保護昆曲文化。

(四)進行科學的昆曲文化創新

在昆曲的傳承之中,需要融合時代的發展需求進行創新,而不是一味的追尋創新,忽略文化自身的優良傳統,昆曲作為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是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我們在繼承與創新的時候,要有一顆對傳統優秀文化敬畏的心,這樣才能準確的掌握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讓藝術的境界得到提高。不恰當的創新會對昆曲的傳承產生破壞,其重要因素也會遭到拋棄。因此,不科學不合理的改變、舍棄,都是對藝術生命本質的傷害。昆曲文化遺產需要傳承保護,避免自身消亡和人為破壞,就是對昆曲文化繼承的強有力手段。在保留昆曲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融入當代社會的理念,才是對昆曲最大程度的繼承與發展。

(五)加強傳承人保護

加強傳承人的保護可進一步加強昆曲的傳承與保護,因此,要積極的培養創作人才和演出人才,同時也要培養喜愛昆曲、欣賞昆曲的聽眾。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者,對傳承人進行保護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人是表演藝術傳承的載體,傳統曲目通過后來者高水平的呈現在舞臺上,即為傳承,因此,要繼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命名,以及鼓勵出書立傳,開展系列的傳習活動,開展授徒傳藝、學術交流等活動。對在傳承工作中表現突出者給予獎勵、表彰,對于學藝者開展助學項目,以資鼓勵,通過這種方式以培養更多的后繼人才。

五、結語

昆曲是吳文化孕育出的藝術奇葩,吳文化的滋養是昆曲發展的重要源泉與動力,因此對昆曲藝術進行科學創新,加強昆曲的保護與傳承,使吳文化滋養之下的昆曲藝術得到長久發展尤為重要。昆曲作為舞臺表演藝術,是精致文化的藝術傳承,不僅僅要著眼于一代代演員之間的口傳心授,也要重視青年觀眾的培養及其欣賞水平的提升,進而提高審美品味及文化修養。此外,充分尊重昆曲的藝術特色、文化差異以及加強昆曲傳承人的保護,符合其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護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思想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葉長海.中國戲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492.

[2][清]李玉.李玉戲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784.

[3]陸粵庭.昆劇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4]葉長海.中國戲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491.

猜你喜歡
傳承與保護昆曲
領略昆曲之美
“百戲之祖”:昆曲里的古典傳承
問天
大運河畔響起昆曲聲
河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研究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越劇火了別忘了昆曲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