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紅歌動心弦經典伴他到永遠

2017-04-11 23:59裴高才支國群
黨史縱橫 2017年3期
關鍵詞:漢口

裴高才+支國群

王文元(1931-2014年)祖籍湖北黃陂,生于河南郾城縣城老街38號(今漯河市煤市街)。生平于郾城完成小學與初中學業,漢口高中肄業,后在東北的大學求學、執教,以及擔任遼寧省副省長達四十載,繼而歷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與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熟悉王文元的人,大都只知道他酷愛書法,常潑墨揮毫示人。那么,他為何珍藏一首新中國成立前后流行的一首老歌《山那邊喲好地方》呢?筆者通過重走王文元路,尋訪知情者,并以原始檔案印證,終于弄清了個中原委。

“人文之元”回漢口

早年,王文元的父親王寅階曾在漢口打銅街“練攤”,后在河南郾城火車站旁經營益豐糧油轉運公司,王文元因此于1931年1月24日(農歷庚午年臘月初六)生于斯。王寅階給兒子取譜名秀純,字文元,意即“人文之元”。王文元不負父望,不論是在郾城縣立完全小學,還是縣立初級中學,他的國文與作文總是名列前茅。

日寇侵華后,郾城鐵路運輸業遭受重挫,王家房產被征用、公司停業。倭寇投降的消息傳來,王文元興奮地帶領進步同學到火車站貼標語,還親筆題寫對聯“生財有大道;信用得中孚”,貼在家里堂屋與糧行。

隨著抗戰的勝利,火車貨運市場一度十分活躍,王寅階迅速修整好房屋準備重新開張。豈料,國民黨郾城當局竟將其大部分房屋沒收。王家生活艱難,自幼在漢口當學徒的王寅階知道,武漢畢竟是省城,教育相對發達。所以,他特地回到家鄉,拜訪知名教育家陳時,陳時首先歡迎其子王文元報考他執掌的中華大學附中。同時認為就近讀漢口第一中學(今武漢一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到了1947年夏,王文元臨近初中畢業之時,王寅階就帶著兒子南下漢口參觀了這所漢口一中。當王氏父子來到中山大道附近的漢口三新街(今江漢區前進四路)的學校時,一位黃陂籍老鄉向王氏父子介紹說,漢口一中1931年初創時不在這里,而在漢口唐家垸(今江岸區塘新村市八醫院所在地)。學校初名為“漢口市立中學”,為當時武漢市第一所公辦學校。因學校只招收男生,故習慣稱為“漢口一男中”。學校創辦初期,僅設初中班六個,學生不過兩百多人。1934年,學校增招高中三個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38年日寇侵占武漢前夕,漢口一中同湖北內遷公私立中學組成聯合中學,遷往鄂西恩施地區。1946年初,學校從恩施復返漢口,辟新校址獨立建制,并將1943年日偽漢口市政府于漢口任冬街(今自治街和民主一街之間)建立的漢口特別市立第一中學并入,易名為“漢口第一中學”。

王文元聽了老校工的一席話后,不禁怦然心動,他憧憬著:如果自己能在此深造,有朝一日在此考入武漢大學或中華大學,那該多愜意??!

有道是,心動不如行動??记?,他特地向自己崇拜的初中國文老師紐柏棟請教,如何備考?對王文元了如指掌紐老師對他說:你的數理化不在話下,語文基礎知識也不成問題,作文也是你的強項。只是你一直生活在漯河,現在報考的是漢口高中,你對那里的文化背景知之不多,眼下急需惡補一下。

果然不出老師所料,王文元報考漢口一中的作文試題正好是《從湖北的書院教育說開去》。幸而,他事先按照紐老師提供的資料作了充分準備,而且也了解了有關黃陂老家的人文風情。所以,中考時,他下筆千言,一氣呵成一篇文史兼具的文化散文。他這樣寫道:

說到湖北的教育,不能不提及書院。早在北宋年間,從這里走出了著名的教育家與理學家程顥、程頤(世稱“二程夫子”)兄弟,他們在河洛興書院、創立理學,一舉成名天下揚。在傳播理學的過程,“程門四先生”游酢、呂大臨、楊時與謝良佐功不可沒。其中,風頭最勁者當數“程門立雪”的當事人、“閩學鼻祖”楊時。他“道南行”的三代傳人分別是羅從彥、李侗、朱熹。其中朱氏將二程理學集大成為程朱理學,影響中國數百載……

時至清末,張之洞又開湖廣風氣之先,興辦新學,他創辦的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等名揚海內。清末民初,湖北教育又是公立、私立與教會齊頭并進,各具特色。其中私立中華大學、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陳時、劉鳳章均是黃陂名士……

中考揭榜,王文元心想事成,他以總成績第三名的高分一舉考入漢口第一中學高中部。

一首歌曲動心弦

王文元接到升學漢口一中的錄取通知書后,王家就舉家南遷湖北省黃陂縣城自由巷12號,就近照顧在漢讀書的王文元。他讀高中一年級時,漢口一中是全市中學里師生人數最多的完全中學,達二千多人。同時,王文元遇到終生難忘的地理老師陳梅影女士。

事后,他才知道陳梅影于1935年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秘密在重慶從事地下工作七年之久。她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董必武、錢瑛等人派遣,曾以家庭教員身份一度打入蔣介石侍衛長王世和家中,后又機智地撤出。1946年10月,30歲的陳梅影受董必武指派,來漢開展地下工作,公開身份則是在漢口一中擔任高中地理老師。

剛剛進入高中學習時,王文元一心為了高中畢業后能考取名牌大學,往往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不大參與一些進步團體活動。正是陳梅影老師生動的演講與循循善誘,才打開了他的心結。

在王文元的印象里,陳梅影是一位能在課堂上充分展示其才華和魅力的演說家。她不僅講授時抑揚頓挫,而且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經常利用豐富的史地知識借題發揮,旁敲側擊當局的腐朽統治。諸如,她經常突破學校當局“教學中不談政治、不談國事”的禁令,以平等交流的口吻,向學生發問:為什么中國地大物博,至今還這么貧窮?外國人為何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抗戰勝利了我們應該怎樣建設新中國?啟發學生聯系身邊的實際,積極思考,深受同學們愛戴。她因此成為王文元、夏發等一大批學生的“偶像”。

課后,陳梅影還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會”活動,王文元也參加了讀書會。一次,陳老師特地給王文元、夏發等讀書會的學生秘密教唱左絃作詞、羅忠熔作曲的歌曲《山那邊喲好地方》。在教唱前,陳老師激情朗誦了這首歌詞。歌詞云:“山那邊喲好地方,/一片稻田黃又黃,/大家唱歌來耕地喲,/萬擔谷子堆滿倉。/大鯉魚呀滿池塘,/織青布呀做衣裳,/年年不會鬧饑荒。//山那邊喲好地方,/窮人富人都一樣,/你要吃飯得做工喲,/沒人給你做牛羊。/老百姓呀管村莊,/講民主呀愛地方,/大家快活喜洋洋?!苯又?,她對大家說:這首歌曲是愛國學生1947年掀起“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高潮中誕生的。當時的青年詩人左絃(本名吳宗錫)通過參觀了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后,于1947年以滿腔熱情創作了這首新詩《山那邊喲好地方》,迅速在校園傳誦。此時正在上海音樂??茖W校就讀的四川青年羅忠镕,看到窗友桑桐交給他這首詩后,他頓時激動不已,立即譜曲,并于當晚在同濟大學數百人集會上教唱,一炮而紅。從1947年始,《山那邊喲好地方》迅速由校園唱到國民黨統治的地區,成為一首風靡大江南北的群眾流行歌曲。經陳老師的講解,王文元心領神會。他認為,詩人左絃以紀實的手法,在歌詞里描繪了解放區(即“山那邊”)的光明景象,那就是幾千年來農耕社會人們共同的向往:男耕女織,年年有余,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地權,均貧富,自種自吃,沒有剝削和壓迫……同時,他立即聯想到自己家里在郾城火車站一帶的房產,讓國民黨接收大員沒收,甚至變相地化為大員已有,使其父數年的辛勤汗水付之東流。讓王文元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他不禁感嘆:“國統區”與解放區真是兩重天呀!

接下來,陳梅影又趁熱打鐵,從“文史地不分家”為切入點,指導王文元勤奮練筆,寫出了數篇頗有深度詩歌、散文與政論文。所以,當時王文元曾立志報考武漢大學中文系。后來參加工作填寫履歷表時,王文元在讀中學的“證明人”一欄里,分別寫上他的兩位恩師“陳梅影”與“史漢仙”的名字。

1958年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出版后,小說主人公林道靜成為大中學生們的偶像。時任遼寧大學財政系財政教研室助教的王文元曾對師生說,當年漢口一中的陳梅影老師,就是自己心中的“陳道靜”。

接受洗禮做新人

正在這時,王文元的父親因患白內障,在漢口醫院進行了眼科手術。王文元不禁憂心忡忡。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已于1948年8月23日正式接管了河南郾城縣城。不久,軍管會發還了王家房產。年近花甲的王寅階遂將變賣房產所得資金,首先還清了手術費與住院費,余款就在漢口江漢四路開了一家雜貨店。雖然生意不如當初從事糧食轉運那樣紅火,但可以負擔家人的基本生活,還可保障兩個兒子讀書的費用。

時至1948年10月19日,王文元又親眼見證了漢口一中教師陳梅影、史漢仙、張師韓、陳育和、劉嗣濬等,參與了由中共地下黨發動的“罷教”、“餓教”、“索薪”斗爭。尤其是國民黨當局沒收其家產、共產黨軍管會發還房產的事實教育了王文元,他的思想因此由中間派轉向進步派了。

1949年4月,漢口一中師生在地下黨張勁峰、張孟林、曾貴斌等人的積極組織下,成立了壁報聯合會、民歌隊、秧歌隊等社團組織,一方面用壁報、革命歌曲喚起人們對解放的向往,一方面傳遞解放戰爭勝利的消息。

當時,漢口一中的校長杜則堯與訓育主任范希愚都是軍統特務,以不問政治、安心學習為由,鉗制學校輿論。但王文元仍然根據自己愛好文學的特長,參加了讀書會與壁報聯合會等進步活動。在讀書會中,王文元通讀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孫犁的《荷花淀》等,讓他接受了思想洗禮,開闊了知識視野。協助創辦壁報《群力》,又使他才思敏捷。所以,在接下來的學生自治會競選中,他以同鄉的名義,團結中間狀態的同學支持進步同學的“合力”競選團,擊敗了極右的“三青團”,讓黃陂橫店籍同學夏發當選為理事長。

中共地下黨為了防止國民黨軍隊撤離武漢時破壞民生設施,發動一中師生成立了安全互助委員會。國民黨軍隊逃離武漢后,“安委會”變成了“迎委會”,組織師生制彩旗、寫標語、畫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像、排練秧歌。

到了1949年春夏之交,武漢即將迎來新生,中共地下黨發動漢口一中的師生進行護校、保產與護廠活動。5月9日,隨著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第一一八師攻占漢口北大門——黃陂縣灄口鎮,黃陂全境解放。次日,漢口一中全校師生員工聯合成立的安全互助委員會,王文元投身于護校與保產的活動之中。5月15日,國民黨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五綏靖區司令張軫,斷然率領5個師2萬余人起義,在賀勝橋西北地區截擊白崇禧退卻部隊。起義部隊不久改編為第四野戰軍一部。消息傳來,漢口一中沸騰了!當日下午放學前,夏發同學告訴王文元,讓他做好準備,明天與同學們一起參加迎接解放軍進駐漢口。

5月16日清晨,王文元就早早來到學校,就和同學們忙開了,大家七手八腳地準備著游行的標語、畫像和旗幟。

原來在當天拂曉,湖北國立師范學院的楊鷹同學,受中共地下黨組織之命,騎著自行車趕到漢口近郊的黃陂岱家山,與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之韓先楚所部第四十軍第一一八師師長鄧岳聯絡,洽談迎接解放軍進城事宜。鄧岳聽取了地下黨的報告后,當機立斷:令先遣營于早上7時悄悄進入漢口,迅速控制了電廠、水廠等各大重要設施。當日下午2時,大部隊正式從江岸劉家廟進城,并于下午4時沿著中山大道往硚口方向進發。

此時,王文元會同漢口一中的數百余名學生一道,興高采烈地打著“熱烈歡迎解放軍進城”、“迎接解放”的橫幅與小旗子,抬著美術老師創作的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畫像,來到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扭著秧歌歡迎解放軍進城。至下午6時許,一一八師主力已經全部開進漢口市區。至此,漢口成為武漢三鎮率先迎來新生的第一鎮。

“紅色經典”伴終生

在武漢尚未解放時,由于學校當局的限制,同學們只能秘密傳唱《山那邊喲好地方》。解放軍接管武漢后,令王文元難以忘懷的是,第四野戰軍文工團為漢口一中師生演出了《血淚仇》、《裁縫之死》等話劇,情景交融地讓在城市生長的學生了解舊社會農民的愛與恨。頗富文采的王文元認為,《山那邊喲好地方》歌詞中昔日的“山那邊”,現在已經成為了“解放區”,該是公開大唱特唱解放區那片“明亮的天”的時候了。于是,他就將歌詞中的“山那邊”改成了“解放區”,并在軍民聯歡時由漢口一中學生大合唱,結果產生了強烈反響,如雷的掌聲經久不息。王文元修改后的歌詞云:“解放區喲好地方,/一片稻田黃又黃,/大家唱歌來耕地喲,/萬擔谷子堆滿倉。/大鯉魚呀滿池塘,/織青布呀做衣裳,/年年不會鬧饑荒……”

就在王文元沐浴著新中國的晨曦,融入新生活之時,因其父王寅階眼病術后復發,不久完全失明了。隨著雜貨店關門,家中失去了經濟來源,王文元不得不輟學。王文元只得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到一家私營企業——乾順油廠出任主辦會計,也開始了他畢生的會計生涯。由于他在業余時間全力協助稅務部門核算稅收,先后受到黃陂縣稅務局、縣總工會表彰,并被評縣人民政府勞動模范,其事略還在《湖北日報》上介紹。

新中國成立初,國家加緊在湖北建立鋼鐵工業基地,經湖北省總工會推薦,王文元以優異成績考入華中鋼鐵公司大冶鋼廠任會計,而且全家遷居公司。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久,他出任大冶鋼廠工會組織委員期間,曾組織會員開展歌詠活動,《山那邊喲好地方》就是重點曲目。

1953年夏,國家重工業部決定在所屬企業選拔招收工業統計、工業會計各一個班,重點培養工業財會管理人員。經大冶鋼廠保送,王文元考入位于長春市的東北會計統計專門學校財政信貸系會計學專案、工業會計專門化。因品學兼優,他被選為生活班長(即副班長)。隨著國家院校調整,該校后并入東北財經學院,畢業時他被留校任教。從此,他在東北財經學院、遼寧大學長期從事會計學教學與研究,其文學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生平撰、編、譯及審定出版的會計類專著及高校教材、工具書達三十余種。諸如《工業企業經濟核算綱要》《會計學大辭典》、《政治經濟學辭典》、《中國經濟監督大全》、《現代會計師手冊》等。其傳略入編《中國名人大辭典·當代人物卷》與《教授人名錄》等大型辭書。

1984年11月,經遼寧省高教局批復,同意建立遼寧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文元出任首任院長。1988年1月,在遼寧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王文元當選遼寧省副省長;分管文化、教育、體育、衛生、計劃生育等方面工作。1992年1月調入北京,他歷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與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轉46頁)

(接42頁)不論是在地方工作,還是在中央工作,王文元始終關注青少年的基礎教育,不忘紅色經典情懷。他出差到哪里,去得最多的是書店和學校。有一次,他到書市看到了義務教育標準試驗教科書:《音樂:走進音樂世界-七年級上冊-簡譜版》(花城出版社,2003年7月版),書中第五單元“校園春秋”之第二組合“向往光明”就收錄了幾乎改變其人生的歌曲《山那邊喲好地方》。他視為至寶,妥為保藏。同時,他在各地考察期間,還帶著那本教科書,以歌曲《山那邊喲好地方》對自己的影響,現身說法,并向各地中小學推薦這本音樂教材。他在云南扶貧點主持捐資興建的西疇縣希望小學的落成儀式上說:“同學們,一首斑斕絢麗的詩,一支激情澎湃的歌,或許掀動過你的情感,或許改變過你的觀念,甚至可能影響了你的人生狀態。那詩,那歌,往往是影響青少年的個人經典;它是個人的心靈珍藏,總能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的烙印,折射出個人的感悟、經歷和性情。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歌曲《山那邊喲好地方》,就是我的紅色經典……”

王文元逝世后,筆者在整理其遺物時發現,他晚年收藏的那本《山那邊喲好地方》就在他病床枕頭下。這正是,一支紅歌動心弦,經典伴他到永遠。

猜你喜歡
漢口
中國城市發展的內在理路
《漢口北》
買文化與賣文化:近代漢口文化產業形態初探
《漢口叢談》敘述下的漢口城
漢口濱水景觀規劃評析
沈祝三與近代武漢
1891年俄國皇太子東游旅華述論
《漢口商業簡史》 書寫江中之城的百年繁華
漢口華資銀行間的競合關系探析(1912—1937)
1928—1936年漢口人口規模實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