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視域下的高校團組織改革創新研究

2017-04-11 08:43耕,包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團組織共青團課外

王 耕,包 偉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a團委 b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2.)

供給側視域下的高校團組織改革創新研究

王 耕a,b,包 偉a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a團委 b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2.)

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力量,是高校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有力助手,在推進高校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常態下高校團組織在自身建設上既面臨機遇又伴隨挑戰。要從供給側改革出發,從團組織課外育人職能的機制化、課外育人工作的系統化、課外育人管理的信息化等方面入手,主動探索有效的改革與發展路徑,重點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進行工作設計,按照課內與課外相銜接的原則,從制度體系、活動設計和管理評價三個維度實現課外育人模式的創新發展。

高校;共青團;供給側改革;人才培養;課外育人

一、引言

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中的扭曲問題,擴大有效供給,進而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肮┙o側”即供給方,與之對應的是“需求側”,從高校人才培養角度來說,“供給側”即為學校,“需求側”既包含學生,又包含社會。那么,不論從國民經濟角度還是高校人才培養角度,要實現供需兩側的健康、平穩、持續發展,取決于供需之間的相對平衡。

2015年,黨的歷史上首次召開的群團工作會議,對新時期共青團組織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的根本屬性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從供給側出發,分析了當前團組織內部存在的問題,并為新常態下團組織改革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共青團中央相繼發出號召,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團組織如果不積極應對、不改革創新,就不僅是跟不上、不適應的問題,而且可能失去組織存在的價值。[1]從“供需理論”視角出發,可以看出共青團組織改革正是解決團組織和團員青年之間的供需矛盾突出,發展不平衡或不協調的問題。這其間,高校共青團組織是全團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環,所以要緊跟全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圍繞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有效實施課外育人工作這一供給側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努力探索高校團組織助力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路徑和新經驗。

二、推動高校團組織改革創新的現實要求

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我國高等院校中建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學生的群眾組織,是高校完成課內、課外教育教學任務的有力助手,其核心任務是團結、教育、引導和服務青年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當前,高校共青團組織整體的發展態勢是健康、平穩、向上的,但在新常態下改革創新過程中面臨著新的要求。

(一)黨對團組織提出的新期盼

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群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群團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是黨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奮斗的重要法寶。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多次指出,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升不能停滯不前,群團組織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氣推進改革。當前,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指引下,在“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引領下,高校共青團組織責無旁貸,必須一馬當先、正本清源、勇挑重擔,全面增強青年群眾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有效破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四化”問題帶來的團組織供給側失調的不利影響,主動去凝聚、引導和調動廣大團員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帶領青年學生在全面投身改革發展的浪潮之中學知識、長才干、作貢獻。

(二)高校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

高校是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也是團組織直接面向在校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成長服務的主陣地。當前,我國共有高等學校2824所,總在校大學生人數約為3559萬人,位居世界首位。但現實人才培養中的多種矛盾問題較為突出,學生抱怨就業難,社會吐槽人才匱乏。這從高校角度分析,就是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合“口味”,甚至“產能過?!爆F象嚴重。[2]因此,在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具體工作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三個著力點,也是實現團組織課外育人工作的有效落腳點,更是高校共青團融入人才培養主渠道,切實破解“兩大戰略性課題”的掘進點。高校團組織的改革創新要與高校的改革緊密相連,堅持從“供給側”出發,在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把握立德樹人的制高點和總任務,深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課外育人工作對在校青年學生覆蓋的廣度、影響的深度和引導的力度。

(三)團組織自身改革的新使命

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肩負著引領廣大青年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堅定跟黨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任,是青年成長中的親密朋友。調查顯示,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習成長的黃金期,也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更是大學生與社會銜接、即將步入社會的準備期、調適期和轉型期。[3]團中央第一書記秦宜智在介紹共青團改革基本內容時指出,要通過改革的推進,使團組織更好地保持和增強“三性”,克服“四化”現象,使團的工作能夠更好地做到青年的心坎里。這更加要求高校團組織在人才培養這一個“供給側”充分發揮作用,突圍團組織“供給跟不上需求”的困境,既要在職能定位上把握自身的政治屬性,又要在凸顯自身職能中將重服務、輕管理作為“供給側改革”的主路徑,重點是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避免組織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需脫”問題。

三、把握高校團組織改革創新的關鍵要素

(一)準確把握后大眾化教育階段人才培養規律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后大眾化教育階段正在到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育內容、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步入轉型階段,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快合格人才的培養,從而為經濟提質增效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認為,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歸根到底是數量和質量的矛盾,必須要改變教育質量觀,將傳統的知識質量觀轉變為包含知識、能力在內的素質質量觀,并著重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4]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國家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從供給一側實現改革,進而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诖?,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牽頭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開始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工作,并且根據高校課外育人工作的現實需要,主動探索改變傳統精英化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而新的階段,高校團組織要通過策略調整和模式重構,強化課內課外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理念,重點在課外育人活動的全員覆蓋、項目的全程設計、師生的全員參與、工作的全效創新等方面進行有效探索,大力推進團組織對各種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整合,堅持政策措施引導、突出專業特色,依托基地平臺、打造項目載體,完善工作機制、鼓勵師生參與,進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效果和影響。

(二)準確把握高校團組織自身建設的職能定位

高校共青團處在高等院校與共青團組織的雙重組織范疇中,在人才培養的角色扮演中,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源、組織資源和社會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弊鳛閭魇谥R、輸出人才的供給方,如何適應社會需求,做好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工作,是高校團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從自身職能定位來說,高校團組織既要作為黨的群眾組織,堅守住政治職能和組織職能,還要面向廣大青年學生和基層團組織發揮好服務引導職能,擴大工作中的各項有效供給和服務。首先,要打造高校共青團的政治性和吸引力,自覺地把團組織的工作重心與黨的要求結合起來,切實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著力實施立德樹人工作,引導和帶領青年學生最廣泛最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其次,要打造高校共青團的先進性和影響力,圍繞高校的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抓住課外育人這一供給職能不放松,著力培養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青年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第三,要打造高校共青團的群眾性和戰斗力,堅持把青年學生的需求作為工作的立足點,把青年學生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標準,傾聽訴求,維護權益,促進發展。高校團組織既要承擔高校的育人職能要求,又要圍繞共青團的發展規律來設計和開展工作,特別是在教育供給側改革進程中,高校團組織務必實現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步,務必突出共青團組織立德樹人的功能化水平,務必全面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中,務必切實融入到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整體步伐內。

(三)準確把握課外育人管理和評價方式的創新

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思維和數據挖掘技術為步入攻堅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帶來了新的轉機,尤其是利用信息技術和方法加強課外育人工作管理,強化學生發展性素質評價分析,并把學生的發展性素質狀況全面納入學分制管理和個人評價體系中,是實現高校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盵5]所以,新階段高校團組織面對課外育人工作的管理需求,要把握住新媒體、大數據、云計算等發展帶來的機遇,有效將新技術手段應用到學生課外活動中。一是通過網站、論壇、郵箱、微博、微信等信息平臺,時刻關注學生課外發展需求;二是搭建課外活動的網絡化管理與信息化認證平臺,利用二維碼或手機APP終端等方式,全程跟蹤學生參加活動情況,簡化活動認證流程;三是利用好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的海量數據,將大數據思維引入到學生發展性素質評價中,強化學生評價的數據集群建設,科學做好學生發展狀況分析,進而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實踐參照,特別是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設定、教育體系的合理優化、實踐方式的創新發展、個性素質的指引培育、評價效果的功能導向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實現高校團組織改革創新的工作探索

高校團組織助力人才培養應著重在課外育人工作中進行創新,尤其要緊密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按照課內與課外相銜接的原則,將課外育人工作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框架之中。筆者以所在學校探索構建的全程累進式課外育人工作模式為例,從“制度體系+活動體系+管理評價體系”三個維度,重點介紹團組織在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的實踐探索。

(一)按照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制度體系設計

一是將課外育人工作全面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從學校層面,學校團組織聯系教務管理部門聯合制訂并頒布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實施細則,出臺全新的第二課堂人才培養計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將學生素質拓展狀況全面納入學分制管理和學生評價體系中,學生的學分獲取情況與學位證、畢業證相掛鉤,與獎學金評定制度相對接,與學生入黨推優相聯系。二是在學生中全面實施了本科生素質拓展學分化。所設計的素質拓展學分體系內容,一方面與團中央素質拓展計劃的工作要求相融合,另一方面與學校第一課堂教學計劃要求相融合,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內容的相互銜接,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分層次培養。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完成19個課外素質拓展學分,其中針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要求每名學生大學期間至少聽五場以上的學術報告會,參與兩項以上科技學術賽事,參加一項專業技能訓練項目,參加兩次以上社會實踐活動。三是有效吸引廣大專業教師參與課外育人工作。學校制定頒布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導師管理辦法,明確教師參與課外育人活動的相關要求,要求每名具有高級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的專業教師,每學期至少提出一項科研訓練題目,至少指導一支學生創新實踐團隊;學校教學、科研、人事部門出臺激勵政策,對指導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的教師計算工作量,特別是對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獲獎的,在職稱評定中給予量化加分。

(二)結合學涯演進規律進行活動體系設計

大學生學業生涯周期理論提出,大學學業是由“學業開始—目標樹立—目標修正—目標調控—目標實現—學業結束”的過程構成,其符合漸進式的連續發展規律。[6]基于此,學校團組織按照提升學生基本專業技能與核心職業素養的要求,以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引,優化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內容和效果評價機制,探索形成了以學業教育、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為重點內容的課外育人框架,探索構建了全程累進式創新實踐育人模式。其中,針對學生學業教育,構建了“文化融入—專業儲備—能力提升—角色轉型”的分層教育模式;針對創新能力培養,構建了“基礎性訓練—綜合性訓練—創新性訓練”的科研訓練模式;針對實踐能力培養,構建了“一年級側重社會觀察,二年級側重專業實踐,三年級側重合作教育”的社會實踐摸式。學校課外創新實踐活動體系的設計遵循學生學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內容貫徹學生學業生涯的全過程。通過分學科、分專業論證項目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探索不同項目間的累進關系,實現項目多樣化和學生需求個性化之間的無縫對接,實現基礎課程學習、專業課程學習、課外科研訓練與社會實踐訓練的融合互補,注重大眾普及型和精英提升型相結合的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的設計,集中破解了課外活動的覆蓋面和參與率不足等問題,推進了課外育人工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發展。

(三)依托網絡平臺實現管理評價體系設計

成功設計開發了“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網絡管理系統”,通過網絡系統和新媒體技術,實現課外活動的項目審核、信息發布、項目監督、過程記錄、學分認證、學分預警、效果評價、成績單和證書打印等功能。系統與校內教務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功能對接,每學期素質拓展學分認證后系統自動將數據導回教務系統,用以豐富學生的個人數據庫。第七學期由學校為應屆畢業生統一打印《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用以證明其在校期間所參加的素質拓展活動情況,服務求職與就業。學校建立了青年發展研究中心,組建學生發展性素質研究團隊,定期開展學生思想動態調研,結合調研數據和學生學業進程中的相關數據,創新實施學生發展性素質評價,使評價建議在學生學業目標修正和發展目標確立中發揮作用。學校創新實現了第一、第二課堂兩個成績單的融合,學生在畢業前既可以拿到全面記載課外活動效果的“第二成績單”,并裝入個人檔案,也可以把第二課堂的核心內容在第一課堂成績單上體現,比如思想教育、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文體藝術等以學分的形式融入第一課堂成績單。

[1]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積極穩妥地深化共青團改革[N].人民日報,2015-10-09(7).

[2]馬連湘.供給側改革下的高校擔當[N].中國青年報,2016-01-25(10)

[3]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青年社會結構化與共青團工作改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23-135.

[4]潘愗元.中國當前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若干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04,(4):1-5.

[5]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36.

[6]周志強.生命周期視域下的本科生學業生涯階段演進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11):103-106.

(責任編輯:孫書平)

The Study about the Leagu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Youth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Domain

WANG Geng, BAO Wei

( Youth League Committee,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

As an important forc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y is the teaching assistance and is to implement the task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 of supply side reform.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work in its own construction. From the instituliz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functions,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work,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ath, focus on the design work around the moralit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convergence principle between in-class and out-of-class, from such three dimensions as system design,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mode.

universit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he supply side reform; talent training;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2016-10-0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發展性素質評價創新研究”(16JDSZ2014)、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重點課題“大數據視角的高校學生發展性素質評價研究”(2016ZD029)、遼寧本科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提升的課外育人模式構建研究”(遼教發[2016]23號)、遼寧高教研究“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學生發展性素質評價機制研究”(GHZD160029)

王耕(1979-),男,遼寧義縣人,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為院校研究;包偉(1983-),男,遼寧阜新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1-0035-04

猜你喜歡
團組織共青團課外
第二課:共青團的創立之時代背景
小滿課外班
2020年警院共青團大事采擷
發揮群團組織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探析如何加強油田社區基層團組織建設
相約二零一七,遇見魅力共青團
抗洪中的共青團
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的思考
發揮群團組織帶頭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吳洪芹接受境內外媒體采訪
課外實踐豐富多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