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吾爾語語篇的語法銜接方式探微

2017-04-12 17:54陳海艷潘文婕
雙語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維吾爾語省略語篇

陳海艷 潘文婕

(1.新疆師范大學 語言學院;2.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語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①任何語篇都不是句子的簡單堆砌,而必須是行文有序、意義連貫的一個有機的語言整體,它的連貫性要通過某種銜接手段把結構和意義上能夠相互解釋的成分構成一個整體才能實現?!般暯印眲t在語篇中起到“搭橋”的作用,沒有“銜接”,語篇就像一盤散沙。所謂銜接,就是語篇內部兩個不受句法結構制約的成分在意義上的相互關聯。語法銜接是對語篇中某一詞語、詞組或小句,通過同語篇中的另一個預設結構作句法的比較,找回本結構中某些未明確出現的詞語、詞組或小句。語法銜接是通過同語篇中的另一個預設結構作句法的比較而實現的,因而根據比較的手段不同,語法銜接可分為:照應、替代與省略。在韓禮德和哈桑銜接模式中,又將替代和省略歸并為一類,認為替代是另一種形式的省略。語篇正是通過使用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等表層的銜接方式,使語篇內部的各個組成成分邏輯嚴密、語義通順,進而實現語篇深層次的連貫功能。本文將結合具體的語言實例,在銜接理論的指導下,探析維吾爾語語篇中的語法銜接方式。

一、語篇與銜接理論概述

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語言學家們通過對句子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層面的深入分析,進而探析語言學的本質,但要闡明語言的某些現象不能僅局限于句子層面,所以語言學逐漸走向對語篇的研究。1952年,美國學者哈里斯(Harris)在發表的“話語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語篇”這一概念,從此,“語篇分析”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之后,布拉格學派的馬泰休斯(Vilém Mathesius)、費爾巴斯(Firbas)和達納施(Danashi)對句段進行研究并提出了功能句子觀和交際動力,以及相應的主位—過渡—述位、新信息、已知信息等語義范疇。②倫敦學派的韓禮德(Halliday)在“語篇和話語的語言學研究”中,認為語篇具有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即“元功能”。③1976年,由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編著的《英語的銜接》一書的出版意味著銜接理論的創立,并指出“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指涉語篇中的意義關系,語篇之所以成為語篇就是因為銜接的存在”④。銜接賦予語篇的意義,不同于隨意堆砌的章句,通過銜接手段連接的語篇,讀者可以理解接受,銜接對語篇的構建起著很大的作用。韓禮德(Halliday)與哈桑(Hasan)將銜接手段劃分為“語法銜接(Grammatical Cohesion)與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⑤。1977年,范·戴克(Daiker)在其《語篇與語境》的文章中論述了語篇的連貫和銜接。貝利(Bailly)在《系統功能語言學導論》一書中提出,銜接不僅是形式關系,更是命題關系,銜接加語域才能構成篇章。國外語篇語言學研究不斷深入和完善時,我國學者對語篇的研究也由初始階段逐步發展起來。國內對銜接與連貫理論的研究與國外一樣,也是圍繞韓禮德(Halliday)的銜接理論而展開的。國內語言學家胡壯麟在《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一書中認為,銜接在語篇中起“搭橋”作用。張德祿、劉汝山編著的《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展及應用》一書中提出“銜接力”這一概念。銜接理論作為新興的理論已經應用到英語、法語、俄語、漢語等語言中,但在維吾爾語語篇相關研究方面至今尚未出版過專著,僅公開發表了不多的學術論文進行探索分析。文章試圖將系統功能語言學的銜接理論運用到維吾爾語語篇分析研究當中,突破以往只對維吾爾語語音、詞匯、句子研究的局限,深入地分析維吾爾語語篇語法銜接方式,探索其規律,為語篇語言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語料支持。

二、語篇的語法銜接方式

(一)照應

照應是指語篇中一個成分與另一個成分在語義上存在某種聯系。照應分為語內照應和語外照應。語內照應是借助使用人稱詞匯、指示詞匯以及具有比較意義的詞匯在語篇上下文中形成照應關系。因語外照應中的所指對象存在于語篇之外,故本文暫不討論。另需說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例句語料均來自于祖農·哈迪爾的著作《往事》(維漢對照讀物)及買買提·烏守爾的著作《浪濤河流》(維文版)。⑥

1.人稱照應

人稱照應是指語篇運用人稱代詞u、ular“他、他們”等成分與語篇另一成分在語義上形成某種聯系,從而使語篇前后銜接緊湊。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認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不一定表現為語篇銜接,多為語外照應。所以語篇中的人稱照應大多以第三人稱及其領屬格 uni?、ularni?“他的、他們的”的形式出現。

(1)s?m?t ?g?j dadisini? ?un?? o?aj ?eni ?iqip k?tkinig? ?zini i??ndyr?lm?jla qaldi.u dadisini? ystig? ?zini ta?lap uni ujaq-bujaqqa ir?itip baqti.(《sal?ilar》:22)

賽買提怎么也不相信繼父這么輕易地喪了命,他撲過去拼命搖晃著繼父。

(2)?ul?a ??hirini? ?imali t?ripidiki k?? bir d??lyk ?ajida hakim b?glirini? ??dadliri?a qara?liq q?bristanliq bar.uni? i?id? ?o? bir gym-b?z? bolidi?an.(《χatiril?r》:57)

在伊寧市北頭,有一片很大的土崗子,據說是伊犁的阿奇木、伯克們先祖的陵地。它的中間有一座高大的拱頂墓。

以上例句表明,語篇中借助使用人稱代詞等成分,可以使句際更加連貫,語句更加通暢。如例(1)中,借助使用人稱指稱u“他”指代前句中的主語s?m?t“賽買提”;例(2)中,使用所屬限定詞uni?“他的”與前句中d??lyk ?aj“土崗子”在語義上形成參照關系。如果不使用人稱照應,將被照應詞還原,如例(1)還原完被照應詞原句就變為“賽買提怎么也不相信繼父這么輕易地喪了命,賽買提撲過去拼命搖晃著繼父?!彪m然語義可通,但是讀者會感到拗口以及語句之間斷層、缺乏連貫性。同樣,將例(2)中的uni?“它的”還原為d??lyk ?aj“土崗子”,通讀起來也會如此。所以,語篇中使用了人稱照應就可以避免人稱詞匯間不必要的重復,使語篇言簡意賅、渾然一體。此外,還會使讀者的代入感強烈,讀者會在腦海中幻想,勾勒描繪出“他”的形象,能讓讀者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見人稱照應在語篇連貫功能的實現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指示照應

指示照應是運用指示指稱指代上下文中已提到的或者即將提到的內容。指示照應具有一定的強調功能和指示功能。維吾爾語語篇中指示代詞的種類極其豐富。有u“那個”、?u“該”、bu“這個”、awu“那個”、mawu“此”等。

(3)《k?z bil?n k?rdy?mu,qulaq a?li?an yal?an》deg?nd ?k,bu apimiz ?g?j bolupla qalmaj,j?n? ki?ik balini k?rs??uduni ?rl?jdi?an bir ajal bolup ?iqti.(《χatiril?r》:08)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這個后娘不僅虐待我們,而且是個見了孩子就氣不打一處來的女人。

(4)oqu?u?ilar orun tali?ip,bir-biri bil?n ??jn?kli?ip wara?-?uru? k?tyrg?nd?,m?wlan χ?lpitim uzun tajaq bil?n ystibe?imiz?a ajimaj uratti,?u ?a?da biz jykynyp be?imizni t?w?n selip olturattuq.(《χatiril?r》:22)

當學生們為爭地方而相互用胳膊肘攻擊吵吵嚷嚷時,買吾朗掌學就用長棍子嚴厲地向我們頭上身上敲來。這時候,我們就得低下頭來坐好。

(5)m?n taq?t qilalmaj ?ilt?mni pula?latqan peti e?il?a jygyrdym.u j?rd? akam turdini? qizil,je?il r??d? bojap,t?t ?asa qilip jasap b?rg?n bir taχta darqiratma l?glikim torusta esiqliq turatti.(《χatiril?r》:14)

我實在按耐不住,就甩著書包,往牲口圈跑過去。牲口圈的頂上,掛著一只吐爾迪哥哥送給我的涂得紅紅綠綠、扎得四四方方的風箏。

指示照應詞具有強調功能。如例(3)中,運用指示詞bu“這個”突出強調“后娘”這個人物形象,這里使用bu“這個”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為突出,同時表達作者“憤恨這個后娘”的語體色彩。指示指稱詞還可分為時間指稱和空間指稱,時間指稱詞所指的內容是有關時間的某一時間段。維吾爾語語篇中的時間指稱詞有?u tapta“這時候”、?uada“當時”、uada“那時”、u waqitta“那時候”。如例(4)中使用時間指示詞?uada“這時候”承接上下文,同時使下文中“我們就得低下頭來坐好”的動作狀態有了具體的時間界定。即“買吾朗掌學就用長棍子嚴厲地向我們頭上身上敲來”這個時間前提。由此可見,語篇中運用時間指示詞可以使語段中蘊含的時間關系清晰明了??臻g指稱詞是指稱詞語指示空間或地點的情況,地點范圍可大可小。運用指示指稱詞多以會話者為焦距點進行遠近關系的比較。如維吾爾語語篇中u“那個”為遠指代詞,bu“這個”、?u“這個”為近指代詞。語篇中運用指示照應會使小說語篇像電影鏡頭般由遠及近不停轉變,將一幅幅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如例(5)中,鏡頭畫面跟隨著主人公“我”不斷轉變,用指示詞u“那個”作為切換點,將畫面切換到“牲口圈”以及“頂上掛著的涂得紅紅綠綠、扎得四四方方的風箏”上,使讀者對小說描述的情景感到興趣盎然,這也有助于突出體現語篇的整體效果,從而表達作者的感情色彩。

3.比較照應

比較照應是指通過形容詞的比較級raq、r?k、d?k或具有比較意義的詞匯goja“好像”、χuddi“仿佛”、oχ?a?“等同”等,與其他成分在程度、數量上形成的比較關系。

(6)m?kt?p i?idin u??aq balilarni? wara??uru?liri a?landi.bu χuddi bir top qarija?a? ?aχliri ystid? ujandin-bujan?a s?kri?ip wi?irli?iwatqan qu?qa?larni? awazlirini ?slit?tti.(《χatiril?r》:16)

學堂里傳出孩子們亂哄哄的讀書聲。那聲音使人想起老榆樹的枝葉間跳躍的麻雀發出的啾啾鳴啼。

(7)?ynki t????k ar?am?ida ikki t?r?pk? e?ip k?tm?jtik turmu?ta ma?inini? roli?a oχ?a? muhim n?rs? idi.m?n kejinuwaz?i darwazni? usulidin pajdilinip, t????kni? ikki u?i?a oχ?a? eirliqtiki qumni ja?liqqa ?igip esip qojdum.(《χatiril?r》:82)

因為,平衡桿是大繩上防止左右搖擺、保持重心的最重要的東西,就像汽車的方向盤一樣。我后來采用榨油師傅踩繩的方法,在平衡桿兩頭各掛一個重量相等的沙袋。

(8)h?s?nni? be?i bojni?i?? t??ykk? qisilip,puti j?rdin bir g?zdin egizr?k k?tyry-lyp qaldi.bu ?hwalni k?ry? y?yn n???? mi?li?an ad?m d??g? ?ymylid?k jami?ip ?iqiwatatti.(《χatiril?r》:171)

艾山的脖頸卡在夾板的圓孔中,雙腳離地面一尺多高。為了一睹行刑的場面,上千萬人像螞蟻般爬滿了喀爾墩。

維吾爾語中χuddi“仿佛”、goja“好像”作為比較意義詞常與同樣具有比較意義的詞綴d?k、t?k連用,二者也可在語篇中單獨使用構成比較照應。如例(6)中,運用詞語χuddi“仿佛”,將“孩子們亂哄哄的讀書聲”與“老榆樹的枝葉間跳躍的麻雀發出的啾啾鳴啼”聲相比,形象生動地展現出“學生們活潑好動,學堂里生機勃勃”的可愛畫面。例(3)中,運用詞綴d?k/t?k,將“人”比作“螞蟻”形象具體地體現出“看艾山行刑”的人數眾多、人山人海。例(7)中,則使用了具有比較意義的詞語oχ?a?“等同”,將“平衡桿”和“汽車的方向盤”相比,突出了“平衡桿”的重要性,以及將其與兩頭沙袋的“質量”相比,強調“平衡桿”兩端的“沙袋”重量相同。維吾爾語語篇中還存在其特有的“格范疇”比較。如例(8)中的從格din具有比較意義,將語篇主人公“艾山”與地面間的距離和“一尺”的長度進行空間距離的比較,較為準確地表達了主人公“艾山”的狀態和處境。運用比較照應潤色語句,可使文章內容飽滿,富有活力。

無論是人稱照應、指示照應還是比較照應,其都是構成語篇的重要成分。在語篇中運用指稱詞,其所闡釋的意義往往要聯系上下文尋找,這樣就產生了兩個段落之間的銜接,這種銜接不受語言結構限制,因此它可能跨越任何結構單位,從而使意義之間形成銜接。在小說語篇中運用大量的照應銜接,能夠讓小說更具有美感,讀者也能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一起進入小說描繪的世界,回味無窮。

(二)替代與省略

替代銜接是指通過替代來創造銜接,即用具有替代功能的形式詞取代上文中出現過的重復語項,從而與該語項形成銜接。替代則又分為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以及小句性替代。⑦

1.名詞性替代

名詞性替代是指運用可充當名詞成分的中心詞取代上文出現過的另一個名詞或名詞詞組。維吾爾語語篇中常用的名詞性替代詞為biri“一個”。

(9)lekin ibu sina bil?n abulharis ikki bulu??a m?kywelip ?yk tur?anik?n,d?rwaza ?arqirap jepiliptu.?arni? i?id? bulardin ba?qa he?kim qalmi?andin kejin ikkisi ikki ?ajdiki ta??oza jeni?a orunli?ip,bir-biri bil?n g?pmu qili?maj,kitab oqu?qa kiri?iptu.(《χatiril?r》:138-139)

這時,伊卜·斯納和阿卜力哈利斯兄弟倆則隱入暗處,屏息止氣,直到洞門轟然閉合。洞穴內只剩下他們兄弟倆了。他倆找了一張石桌,互不說話,只顧埋頭讀書。

(10)????kni? t?sirlik j?rliri s?zliniwatqanda,s?p?rda?lirim meni etimni? tezginini silki?tin,qam?a uru?tinmu azad qilip,biri etimni? ?ulwurini tutti,j?n? biri etim arqida qalaj deg?nd? sa?risi?a qam?a urup turdi.(《χatiril?r》:208)

故事講到精彩處,旅伴們就把我從抓韁繩、揮鞭子中解放出來,一人替我抓馬韁繩,一人跟在馬后面揮鞭子。

例(9)和(10)表明,名詞性替代是在不改變原句語法結構的基礎上使用的。如例(9)中,用biri“一個”替代前句中的“伊卜·斯納和阿卜力哈利斯”兩兄弟。biri“一個”本身就是具有意義的名詞,它表示“一個”,在這里作者運用biri“一個”替代專有名詞ibu sina“伊卜·斯納”和abulharis“阿卜力哈利斯”,替代詞與被替代詞之間詞性相同,所以不會改變句子的語法結構。同時,在這里使用biri“一個”,使語句簡明扼要,更能夠表達語體色彩。例(10)中biri“一個”則替代的是“旅伴”,它在語篇中扮演著“旅伴中的其中一個”的角色,這樣的用法,使上下文的銜接自然、流暢,內容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展開。使用名詞性替代不但使語篇結構完整,同時也保證了語篇的連貫性。

2.動詞性替代

動詞性替代就是指用其他的動詞來替代原文中出現過的動詞。維吾爾語語篇中多使用的替代性動詞是bol-、qil-。

(11)biz dawan astidiki qazaq ?arwi?ilarni?《?udun toχti?anda atlini?lar,bolmisa χ?wp astida qalisil?r》degan t?klipini qobul qilmaj,qaramliq bil?n jol?a ?iqip,d?h??tlik azab tartqanliqimizni ular?a s?zl?p b?rduq.(《χatiril?r》:236)

我們告訴他們,在冰達坂下,哈薩克牧人曾勸誡我們等暴風雪停了再走,否則會有危險,但當時我們沒聽勸,冒冒失失上了路,結果吃了大苦頭。

(12)h?,i?ni? joli mana mundaq bolidu.bu jo?an ba? ustamni? χeli insabi bar adam ik?n.ki?ini? h?qqini qajriweli?tin qorqidik?n,dedid?,uzun puru?lardin jip ?iqiri?qa ba?lidi w? ustam?a,ma?imu r?hm?t ejtti.?undaq qilip,u bu ?apinini puru?lardin ?iqiriwal?an jiplar bil?n qolida tikip kijg?nidi.(《χatiril?r》:126)

“這活做得真細。這位大腦袋裁縫心眼還真不錯!不占他人的便宜?!闭f著,一邊從裁下的細長邊料里抽線,一邊不停地叨叨著感激師傅和我的話。最后,這件大衣還是哥哥用邊料抽成線,自己縫制出來,穿到身上的。

如例(11)中使用動詞bolmisa“否則”是對前句相反意義的替代,動詞bolmisa“否則”中的動詞詞干bol-本身具有替代前句的動詞atlini?lar“出發”的含義,后加否定詞綴ma-表示一種意義的轉折,這里使用替代動詞bolmisa“否則”,使文章的轉折意味更加明顯。使用動詞性替代是對上文中出現的動作的概括,如例(12)中使用替代動詞qil-替代前句中出現的puru?lardin jip ?iqiri?qa ba?lidi“從裁下的細長邊料里抽線”和r?hm?t ejtti“道謝”的動作,是對這兩個動作的高度概括。使用動詞性替代可以避免語篇上下文中不必要的重復,否則語篇會顯得冗長啰唆、復雜拖沓,使其失去了應有的趣味性。

3.小句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詞來替代小句。維吾爾語語篇中用來替代小句的詞有?undaq“這樣”、undaq“那樣”、mundaq“那樣”等。

(13)mollamj?n? n?zir-?ira?,toj-t?kynl?rg? ?aqirilip alatti.mundaq kynl?rdimu mollam bizni azadqilaqtti.(《χatiril?r》:42)

另外,毛拉常收到一些喪事以及婚嫁喜事的帖子,得到紅包。這樣的日子,毛拉也給我們放假一天。

(14)mollamni? zalimliqini dadam?a birmubir s?zl?p b?rg?nidim,dadammu maqul boldi.?undaq qilip,s?pra poqaq mollam m?ktipidin ?b?dij qutuldim.(《χatiril?r》:214)

我向父親一一訴說了毛拉的暴虐,父親也就認可了。于是,我永遠離開了暴戾的大脖子毛拉的學堂。

在例(13)中,運用替代詞mundaq“那樣”替代前句mollam j?n? n?zir-?ira?,toj-t?kynl?rg? ?aqirilip alatti“毛拉常收到一些喪事以及婚嫁喜事的帖子,得到紅包”。在例(14)中,則運用替代詞?undaq“這樣”,替代上文mollamni? zalimliqini dadam?a birmubir s?zl?p b?rg?nidim“我向父親訴說了毛拉的暴虐,父親也就認可了”,運用小句性替代使小說語篇在語義上銜接緊湊,在語篇中?undaq“這樣”、mundaq“那樣”則作為“紐扣”承接著故事情節的連接和發展。

省略和替代似乎相似,兩者都是在前面出現的某一成分與下文中的某一成分重復,需要一個替代詞進行填補,可以說省略與替代從這個角度來講是相同的,所以,省略也被稱為“零替代”。⑧它們的區別在于替代會在下文中運用名詞或動詞等替代詞替代上文中出現過的語項,而省略則是為了避免與上文的重復,將詞語和動詞等一并都省略了,故省略也可分為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⑨

4.名詞性省略

名詞性省略是對語篇中的主語、賓語以及狀語等名詞性成分或前后修飾語的省略。

(15)1912-jili m?ntu?ul?anik?nm?n.t?tja?qa kirginimd? bowam-apamni? dadisi bizni? ailini ?ul?a ??hirig? qajturup k?ptu.(《χatiril?r》:02)

1912年,我出生了。我剛四歲時,外公把我們全家遷回了伊寧市。

(16)m?wlan meni bilikimdin tutup s?r?p,mollamni? supisi aldida tur?uzup qojdi.palaqni qajsi? tutis?n,d?p soridi mollam.heliqi qiti?ir bil?n uni? a?inisi ?awap b?rdi:m?n,m?n……bas!……d?p ?mir qildi mollam.(《χatiril?r》:28)

買吾朗拽著我的胳膊,把我拖到了毛拉的土臺子面前。毛拉問一聲:“誰來抓住夾杠?”那個尋釁的和他的把兄弟應聲答道:“我,我……”毛拉一聲令下:“按倒!”

(17)b?zid? bolsa,tuz w? nan uwaqliri bil?n a?lap qojatti w?:《?ski tygm?ng? bar,ikki χotunluqqa bar,?iq,?iq!》d?p ?sn?jtti.(《χatiril?r》:144)

有時她還用馕屑和鹽末炒熱敷在背上,嘴里不停地念叨著:“去糾纏破磨坊吧,去糾纏兩個婆娘吧!去吧!去吧!”

維吾爾語語篇中的主語和定語多從附加的人稱詞綴中體現出來,所以維吾爾語語篇中對主語和定語的省略尤為普遍。如例(15)中,從kirginimd?“進入”中附加的人稱詞綴im,我們可知省略了主語“我”,后一句bowam-apamni?“外公的”前的定語成分 meni?“我的”被省略,而對賓語、狀語則多體現在具體的情景語境中。結合例(16)上下文語境可知bas“按”后面省略了賓語uni“把他”,原句應為“(把他)按倒”。例(17)中,動詞?iq“去”前省略了地點狀語tygm?n“磨坊”和χotunluq“婆娘”。使用名詞性省略使語句的結構成分簡單明了化。

5.動詞性省略

動詞性省略指的是語篇中對充當謂語成分的動詞進行省略。

(18)??ng?n jamulimu uni bir n???? jil?i?? tutalmaj,《kimki uni? bar jerini χ?w?r qilsa y? jyz s?r t??g?,?g?r tutup b?rs? mi? s?r t??g? mukapat berilidu》deg?n elanlarni arqa-arqidin ?iqiratti.(《χatiril?r》:144)

縣衙門抓了幾年也沒有抓住,便不斷地到處張貼告示“凡告發艾山行蹤者,賞大洋三百,凡將其捉拿歸案者,賞大洋一千”。

(19)《bir har?an?a g?p qilma,bir a?qan?a》deg?nd?k,u bizg? quruq g?p qilmaj,m?rdlik bil?n a?ajip jaχ?i tamaq berip,?zimizni bir keq? asrap aram aldurdi.(《χatiril?r》:173)

像常言道:“對饑餓勞累的人別光用話來安慰?!彼麄儧]有一句虛套話兒,而是慷慨地送上好飲食,夜里細心地照料我們和馬匹休息。

維吾爾語中的“動詞”成分多由實義動詞或形容詞承擔。在維吾爾語語篇中,“動詞”是句子的核心,一般情況下是不能被省略的,通常動詞性省略多會出現在問答句、告示和諺語中。如例(18)的告示中 t??g?“大洋”后的動詞mukapat berilidu“獎勵”被省略。例(19)的諺語中,a?qan?a“饑餓的人”后省略了動詞 g?p qilma“別說話”。在諺語中,使用動詞性省略會使諺語讀起來語言凝練、朗朗上口。

6.小句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是指上下文語篇在不改變其原意的基礎上,對整個小句的省略現象。維吾爾語語篇中的小句性省略也多出現在情景語境中,尤其是以肯定詞、否定詞或疑問詞結尾的問答句中。

(20)haj,haj,burad?r,bir ?a?larda g??gi?izg? bojunturuq selip,j?r h?jdig?n ki?i siz ?m?smu?d?p soraptu.h?,to?ra,m?n ?u,d?p,u.(《χatiril?r》:162)

“哎呦呦,兄弟,您好像是當年在地里拉犁的那人吧?”商人問道?!笆堑?,正是我?!彼卮鹫f。

(21)h?,qeni,gyr??kni qoj,j?n? bir b?l tutu?up baqajli.dedi p?jzull jeqinlap kelip attin ?y?yp turup.dada,?eli?misaq boptik?n,dedi s?m?t.nemi?qa??eli?qum joq.(《sal?ilar》:20)

“喂,來,放下锨,我們再來摔一跤吧,”派祖拉說著從馬上下來?!鞍职?,別摔了吧?!辟愘I提說?!盀槭裁??”“不想摔?!?/p>

結合上下文語境可知,例(20)中,m?n ?u“我是”后省略了小句bir ?a?larda g??gi?izg? bojunturuq selip,j?r h?jdig?n ki?i“當年在地里拉犁的那人”。例(21)中,疑問詞nemi?qa“為什么”前省略了小句?eli?misaq boptik?n“我們別摔跤了吧”。在情景語境中運用小句性省略,可以使發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編碼”與“解碼”的過程更加簡潔、通暢。省略是下文對上文提到的已知信息的省略,所以運用小句性省略更符合語言使用中的“經濟原則”。

三、結 語

維吾爾語屬于黏著語,注重形合,語篇結構中大多運用顯性銜接,其語法銜接手段具有強烈粘連性和連貫性。文章以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語篇銜接模式為理論指導,從照應、替代和省略入手,探討維吾爾語語篇語法銜接方式,以期為類似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啟示。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在《語言、語境和語篇》一書中,又進一步將銜接分為結構銜接和非結構銜接。前者包括平行對稱結構,主位—述位結構和已知信息—新信息結構;后者包括成分關系銜接和有機關系銜接。成分關系銜接又包含四種銜接手段。四種銜接紐帶又可以形成同指、同類和同延三種關系。有機關系包括連接關系、相鄰近、延續關系等。這種分類從本質上拓展了語篇銜接的范圍,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梢?,在今后的研究中,關于維吾爾語語篇銜接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還有很廣闊的研究空間,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探索和完善。

注釋:

①②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頁。

③④⑤⑦⑨韓禮徳:《語篇和話語的語言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2、4、5、39頁。

⑥祖農·哈迪爾:《往事》(維漢對照讀物),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買買提·烏守爾:《浪濤河流》(維文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

⑧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展及應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頁。

猜你喜歡
維吾爾語省略語篇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偏旁省略異體字研究
統計與規則相結合的維吾爾語人名識別方法
中間的省略
維吾爾語話題的韻律表現
維吾爾語詞重音的形式判斷
現代維吾爾語中“-0wat-”的進行體特征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語篇特征探析
省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