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納入新教師培訓體系

2017-04-14 20:35郝英杰
現代交際 2016年24期
關鍵詞:崗前培訓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郝英杰

[摘要]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加快的背景下,有不計其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于瀕危狀態,隨時都可能消亡。地方高校對于傳承和保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優勢,其應該肩負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肩負起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和應盡的職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如何面對傳統,如何在現代化的今天,將“非遺”納入新教師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校 崗前培訓 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69-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繼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之后,逐漸進入研究視野,并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意義的一種人類文化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面能夠使子孫后代觀照歷史的鏡子,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期的、系統的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傳承的本身就是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藝傳承過程就是教育活動的過程,也是教育價值實現的過程。地方高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實現的重要基地與橋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充分利用發揮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增設相關教育內容,這對于全社會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結合鞍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狀況及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地位等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問題的研究,旨在加深對鞍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全社會的整體認識及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加強領導,充分重視,更好地保護傳承、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如何面對傳統,如何在現代化的今天,將非遺納入高校新教師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作用,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加快的背景下,我國尚有不計其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于瀕危狀態,隨時都可能消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認為:“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靠口傳心記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現在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生態的改變,農耕文化孕育的民間文化正遭到毀滅性重創,可以說,如果傳承斷裂,很多文化遺產也將隨之斷絕?!狈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成為目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面臨的重大考驗。當今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不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宣傳普及,不發揮其教育價值,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因為失去了自然傳承的社會環境而失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除了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大量的科學知識,還有許多極富審美價值的文化藝術精品。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涵蓋大量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內容、技藝技能,是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和重要內容。

二、鞍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鞍山地處東北地區,多民族文化融合,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重要比重。鞍山共確立市級以上項目50余項,近20項入選省級、國家級甚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遼寧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和表現。以岫巖為例,岫巖民間剪紙(中國剪紙)和岫巖皮影(中國皮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岫巖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個、省級項目7個、市級項目13個,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個,省級傳承人5個、市級傳承人15個,被命名為核心傳承人、民間藝術家、民間藝人的近100位??墒?,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鞍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由于自身不可再生的特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現狀堪憂。

三、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優勢

一座城市的特色應體現在城市特有的文化資源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成為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內容,成為未來城市最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為城市發展注入豐厚的人文內涵,提升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使之更具文化吸引力、文化感染力及文化影響力。地方高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實現的重要基地與橋梁。

以鞍山師范學院為例,對于傳承和保護鞍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優勢。地方高校具備文獻信息搜索、整理等科研優勢和資源,可以通過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資源,通過提煉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豐富完善特色課程體系,加強地方鄉土文化教育,從而達到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此外,高校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搖籃,結合鞍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情況,對強化師生樹立文化自信、拓展視野、豐富業余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地方高校應該肩負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肩負起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和應盡職責。

四、非遺納入高校新教師培訓體系具體做法

為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國家文化部大力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的號召,旨在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的傳播、推廣力度,增強自覺參與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工作是實現教師自身發展和學??沙掷m發展的需要,對加快新教師成長步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鞍山師范學院崗前培訓點承擔著鞍山師范學院、鞍山廣播電視大學、鞍鋼職工大學、遼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沈陽建筑大學遼陽職院、海城廣播電視大等七所學校新教師的崗前培訓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納入高校新教師培訓體系,將有力促進青年教師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將極大地推動年輕一代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保護和傳承。

(一)集中培訓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

校本培訓在原有的課程設置基礎上,增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程??稍鲈O傳統音樂課,將千山寺廟音樂、海城鼓樂、岫巖滿族民間歌曲等引入課堂。目前,鞍山市級以上傳統音樂類項目共7項,約占市級項目比例的15%。鞍山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歌、鼓樂、勞動號子、宗教音樂、器樂曲、舞蹈音樂、曲藝音樂等,種類豐富、樣式繁多,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了遼寧北方音樂的地域特色。如:千山寺廟音樂是鞍山地區唯一的一項民間音樂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更是遼寧省唯一的一個受到國家級保護的宗教音樂。千山寺廟音樂不僅是宗教遺產,它更是我國民間音樂中難得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再如:岫巖滿族民間歌曲是岫巖地區滿族民眾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樂曲,歷史悠久,在滿族民間歌曲中,有古老的征戰歌曲,有勞動和愛情歌曲,有薩滿祭祀和旗香單鼓歌曲,也有悠孩子、喪葬等風俗歌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痉从沉藥装倌陙頋M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也反映了滿族同其他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交融的歷史淵源。越是傳統的、地域的、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才越值得珍視與保護。這樣的課程新鮮而不枯燥,不但能夠使廣大教師豐富知識,此外還能活躍課堂。

(二)加大示范觀摩學習時間和內容

在具體操作中,可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團體來校園演出。通過非遺進校園,傳承人的現場展示與展演,以及師生與傳承人的交流互動,進一步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高校新教師感受到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同時通過這些教師未來身體力行的授課,豐富大學生們的“第二課堂”,在寓教于樂中傳播傳統文化,使大學生近距離認識、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興趣和保護意識。

有相當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完全可以直接搬到高校舞臺上來,作為培訓新教師的創新課堂。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城喇叭戲。海城喇叭戲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牛莊一帶,流傳于鞍山、海城、營口、大石橋、遼陽及其周邊,是東北地區最早形成的民間劇種之一,據史料載:它脫胎于海城地秧歌,秧歌隊拉開場子表演,稱為“地拉場”。它的主奏樂器嗩吶俗名“喇叭”,故定名為“海城喇叭戲”。海城喇叭戲當年就是憑借那些優秀傳統劇目為廣大當地群眾所喜愛的。如:《王婆罵雞》《梁賽金搟面》《鋸大缸》《小放?!返?,在當地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2005年,鞍山市戲曲劇院成立了專業的海城喇叭戲劇團,現劇團有國家一級演員2人,國家二級演員6人。2006年,經海城市文化體育局批準成立“海城市文化館喇叭戲劇團”。海城市文化館喇叭戲劇團克服了許多困難,相繼排演出了一些劇目在海城廣大城鄉進行演出,受到當地百姓好評及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11月15日,鞍山市文廣局藝研所在笑笑劇場舉行了海城喇叭戲傳統劇目《王婆罵雞》復排展演活動,大獲成功。該劇目完全是依據劇目老本所呈現出來的,體現出了原滋原味的海城喇叭戲傳統劇目的味道。這支臨時組建的三十余人的海城喇叭戲樂隊,也是一絲不茍、兢兢業業,樂隊成員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懷著對海城喇叭戲的執著與熱愛,深深投入其中,各自承擔好自己的角色任務。如果將海城喇叭戲引入高校演出,必將激發這些傳承人的熱情和保護傳承的信心和力量,也必然對正確引導公眾,廣泛宣傳,讓公眾正確認識“非遺”存在的價值,從而提高民眾參與保護的意識有著重要意義。

再如岫巖皮影,岫巖皮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中國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費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岫巖皮影有300年的悠久歷史。主要分布在岫巖滿族自治縣石灰窯鄉、哈達碑鎮、偏嶺鎮、黃花甸鎮、湯溝鄉、興隆鎮、前營鄉等十幾個鄉鎮及周邊縣市。岫巖皮影在演唱上,按生、旦、凈、末、丑的行當分成了大、小兩種唱法,并有了固定的唱腔板式。表演上,吸收了戲曲程式化表演方式,按劇情刻化人物?!缎”鴱埜隆贰秳⒑m》等十幾部現代皮影戲在全縣普及演出。岫巖皮影在遼寧省民間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遼寧省民間皮影藝術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岫巖皮影演唱旦角、青衣仍保留了男演員演唱的風格,是岫巖皮影的主要特征。這樣的節目在高校演出必能掀起廣大師生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興趣,從而擴大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高校的影響力。此外,還可以展示木偶、皮影、太平鼓、風箏等豐富的“非遺”項目,這種創意不僅增添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的文化內涵,而且對地域文化的弘揚、“非遺”的保護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與新聞媒體合作,發揮專題欄目的教育魅力

電視是人們了解世界和認識世界的重要窗口,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在“非遺”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體系中,應利用好電視傳播的優勢,發揮專題欄目及民俗影視片的魅力。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采用高校與保護單位和電視臺聯辦節目的形式,利用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助鞍山廣播電視臺的資源優勢,整理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播節目,在新教師培訓中利用多媒體教室的先進設備播放學習。

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鞍山評書為例,鞍山廣播電視媒體有著相當豐富的音視頻資源。鞍山素有“評書之鄉”的美稱,從清咸豐十年算起,鞍山評書迄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名家輩出,評書藝術遍布全國眾多省市,為推動我國評書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等先后在電臺、電視臺錄播了《岳飛傳》《明英烈》《隋唐演義》《三俠五義》《三國演義》《平原槍聲》《林海雪原》《呼楊合兵》《百年風云》等多部評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資料。鞍山評書主要表演手段是“說”,它運用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語言講述故事、描述人物、狀物寫景、抒發感情,其語言往往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雅俗共賞。說書人用自己的語言把歷史上的名人名事、著名的文學作品以說書的形式展現在聽眾面前,讓廣大群眾在欣賞娛樂的同時了解歷史、了解歷史上的名人、了解著名的文學作品,其在文學上的價值不容忽視。將鞍山評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制作成音視頻節目,系統地有計劃地納入高校教師崗前培訓課程中,不僅可以使“非遺”得到充分地宣傳展示,而且可以使其以影像的方式得到保存,更可以成為高校新教師培訓特色素材。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城市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事實證明,只要重視保護傳承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會消失。適應時代發展,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切實發揮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作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田青.民俗文化已成弱勢文化面對現代化要有文化自覺[N].人民日報,2011,6(10).

[2]盧巍.搶救與保護瀕危劇種的理性思考——訪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J].中國戲劇,2007(06):39.

責任編輯:楊柳

猜你喜歡
崗前培訓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于三維掃描技術的唐陵雕塑數字化保護研究
綜合類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優化模式實踐
中美初任警察崗前培訓比較研究
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現狀及對策研究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態壁龕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嚴把本科教學關增強青年教師教學隊伍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