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研究

2017-04-17 10:36王杏林
敦煌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俞穴價值

王杏林

內容摘要: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有殘片三個,本文對殘片進行了整理研究,考證了寫卷中的俞穴,并探討了寫卷作為目前所發現較早的針灸圖譜著作,所保留的俞穴和人神禁忌等內容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

關鍵詞:《新集備急灸經》;敦煌本;俞穴;價值

中圖分類號:G256.1;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6-0109-06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fragmented texts of the Xinji-beiji-jiujing(New Collection of Moxibustion Methods)among Dunhuang documents. This paper sorts through the fragments, examines the acupuncture points mentioned in the manuscript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documents as early illustrated work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ntaining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historical views of acupuncture and taboos.

Keywords: Xinji-beiji-jiujing; Dunhuang version; acupuncture point; valu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殘卷P.2675,首題“新集備急灸經一卷”,其后有書題及小序,小序后有正面人形穴位圖的上半身圖像,圖像正上方有大字“明堂”。這是一部針灸圖譜類著作的殘篇,諸家皆依首題定名為《新集備急灸經》。除此之外,P.2675V、P.2675BIS殘卷所抄錄內容亦屬《新集備急灸經》。

一 《新集備急灸經》的定名與抄寫時間

P.2675,首題下有“京中李家于東市印”,馬繼興認為 “此寫本是依據唐代京都長安李家于東市刻印本為底本抄繪而成的,這也是既知有關雕板印刷醫書的最早記載”[1]。書題及小序凡五行,開篇引《灸經》之語,論述撰書起因及內容,有諸家灸法,亦有年月日人神及諸家雜忌。張弓指出,此序言表明這部灸經搜選簡易可行的灸法醫方,特為地居偏遠、藥餌難求的貧窮百姓“備急”之用[2]。小序后有正面人形穴位圖的上半身圖像,圖像正上方有大字“明堂”,是本圖成為針灸明堂圖的實物圖形的可信例證,這樣也為“《太素》陳其宗旨,《明堂》表其形見”一語找到最好的注釋[3]。圖像從腹部以下殘缺,“正人圖形的外觀,可見有頭頂部之雙發髻、發際以及五官等外形,并繪有頭部前面、胸及肱部前面之穴位圓圈十余處,在正人圖形之左右兩側,則旁注以腧穴之名稱、部位及其主治、針灸等文,并以朱筆引線于圖中之穴法處”[4]。殘存的十五個人體穴位,抄錄完全的有十個,其余五個穴位因文字殘缺不可辨識?!肮烙嬙诖藞D之后可能尚有背面及側面人形穴位圖,但今已亡佚”[1]513?!斗ú亍范麨椤缎录瘋浼本慕浺痪怼穂5],陳明、華瀾定為《新集備急灸經》[6][7],甚是。

P.2675BIS,抄錄《新集備急灸經》序中提及的年月日人神及諸家雜忌,反面為署名曹議金代呈狀文開首。寫卷起“酉生人”,至“七星人命屬法”篇“寅戌生人,屬祿存星,日食稻米一石六斗,受命八十五”,凡43行。趙貞將其定為占卜文書,題為“七星人命屬法”[8]。

P.2675V,抄錄在P.2675背面,起“酉生人”,至題記“陰陽泛景詢二人寫記”,凡43行,前27行下截殘,其后7行中間殘缺部分文字。抄錄內容亦是《新集備急灸經》中提及的年月日人神及諸家雜忌,其中第30行至第35行抄錄之十干日人神所在、十二祇日人神所在、六旬及服藥雜忌等內容以及七星人命屬法?!拔缟恕睏l下 “ ”、“寅戌生人”條下“ ”之箓,P.2675BIS均無,趙貞認為當為禳災祈福所用[8]75?!斗ú亍穼懢矶麨椤蛾庩枙穂5]196,姜亮夫定名為《陰陽書》殘卷[9],趙貞定名為《推年人神所在法》[10],池田溫定名為《星占書》[11],劉瑞明定名為《七星人命屬法》[12]。以上諸家均只據殘卷部分內容定名,不確。馬繼興、叢春雨等人據內容與P.2675書題“新集備急灸經一卷”小序中記載的“今略諸家灸法,用濟不愚,兼及年、月、日等人神并諸家雜忌”相符,認為亦屬《新集備急灸經》一書的內容,缺前部灸法與圖譜,僅存人神禁忌部分[13][14]。黃正建認為“七星人命屬法”五行文字共涉及地支中的九支,以及七星中的五星,內容并不完全[15]。

P.2675、P.2675V、P.2675BIS這三個殘片內容均屬《新集備急灸經》,諸家均無異議,然諸家多將P.2675與P.2675V這兩個抄錄在正背面的寫卷合而為一,將P.2675BIS另作一個版本,如馬繼興《敦煌古醫籍考釋》將P.2675與P.2675V合稱甲本,將P.2675稱為甲本甲卷,將P.2675V稱為甲本乙卷,而將P.2675BIS稱為乙本。然將三個殘卷反復比對,可以看出,P.2675與P.2675V顯非一人抄錄,而P.2675BIS的筆跡及抄錄風格與P.2675頗為相似,字體優美,特別是“人”、“命”、“冷”等字的捺筆,當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而P.2675V抄者字跡凌亂,版面亦隨意,尤其是年人神對應處,以曲線相連表明在同一列,與上述兩個殘卷相比,當屬另一抄本。本文將P.2675與P.2675BIS合為一卷,稱為《新集備急灸經》,將P.2675V稱為《新集備急灸經》甲卷。

關于寫卷的抄寫年代,馬繼興等人均以P.2675V卷末抄有“咸通二年,歲次辛巳,十二月廿五,衙前通引并通事舍人范子盈,陰陽泛景詢二人寫記”句,將P.2675與P.2675V的抄錄年代定為公元861年[13]442,[14]200。然P.2675V與其他兩個殘卷非一人所抄,且P.2675V抄錄于P.2675背面,其抄錄時間應晚于P.2675。關于P.2675BIS,叢春雨認為抄錄與P.2675為同一期[14]211,馬繼興則認為曹議金為五代時人,寫卷重抄的年代仍在五代之際[1]524,趙貞認為抄寫于咸通二年至后唐長興二年(861~931)間[8]72,華瀾認為其內容為后來抄寫上的,時為10世紀[7]432?!皶x曹議金為歸義軍節度、瓜、沙等州觀察等使。天福五年二月卒”[16],然實則

P.2675BIS為正面,則其抄寫年代應早于五代晉時期。據此,則《新集備急灸經》(P.2675+?+P.2675BIS)寫卷的抄錄年代應早于861年。

二 《新集備急灸經》之俞穴考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中保存了一些珍貴的俞穴和灸穴治療疾病的方法,然因寫卷殘缺,人形圖只存上半,文字也有所殘缺,有些俞穴圖文并存,但其治療疾病與現存醫籍略有不同;有些俞穴只存穴位和灸法;有些則只存所療疾??;亦有穴點所在而未指出穴名者?,F將寫卷中出現的俞穴考證如下。

1. 百會穴

百會穴,為頭部重要穴位之一,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中“患頭風,兼生頭痛、白屑,頭心上灸百會穴二七壯”,圖示和文字齊全,直接注明百會穴位于“頭心上”,這與《甲乙經》“百會穴”的記載“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17]以及《肘后備急方》中“若氣可先灸百會五十壯,穴在頭頂凹中也”[18]相符合。而在其他存世醫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到有以鼻、發際為度量的,如“又方針百會當鼻中入發際五寸”[18]15;有以眉、印堂為度量的,如“百會,頂中央旋毛中,取眉間印堂至發際折中是穴”[19]。雖取穴方法不同,但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當是無疑。百會穴主治病癥,寫卷有“頭旋”、“ 風”、“頭痛”、“白屑”等疾,“頭旋”疾,《普濟方·針灸門·誤傷禁穴救針法》有“過即令人頭旋目暗,急針百會及風府二穴救之”[20]之法;“ (暗)風”疾,《普濟方·諸風門·癇》有“治暗風年深日近發搐不省人事……仍灸百會穴九壯”[21]的記載;“頭痛”疾,《太乙神針心法》有“頭痛,針百會”[22];只除白屑之法未見存世醫籍有相類的記載,可據敦煌寫卷補之。

2. 住神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療治“急黃欲死”,取住神穴,穴在鼻上至發。住神穴,醫籍中未見,鼻上至發處,或為神庭穴,“神庭,在發際直鼻督脈”[17]38?!肚Ы鸱健吩疲骸爸尉蔑L卒風緩急諸風,卒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一處七壯,穴在當鼻直上發際?!盵23]但未見有神庭治急黃之癥的記載。且據《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等記載,神庭的確切位置在鼻直上入發際五分,非發際邊緣,疑住神穴即發際處,《圣濟總錄·黃膽門》載發際可治走馬黃、水黃、土黃等黃癥[24]。

3. 光明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治“大風”,可灸“光明”,穴在兩眉中?!都滓医洝っ娣捕叛ǖ谑酚小皵€竹”穴:“一名員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又名明光,在眉頭陷者中?!盵17]4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曰:“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在兩眉頭陷中?!盵25]敦煌本《灸經圖》(S.6168+S.6262)治“面上浮風”條,可灸曲眉,穴在“兩眉間眉毛頭”。傳世醫籍中“曲眉”可見于《千金翼方·針灸上·諸風第七》治“面上游風”條,穴“在兩眉間”[26]?!督浹▍R解》中引用《千金翼方》在兩眉間的記載,又指出與“魚腰穴同處,蓋異名也。針之治目疼”[27]。則“光明”、“攢竹”、“曲眉”為同一俞穴。

4. 陰會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療“眼赤,兼瘡翳生,并風赤”,可灸陰會穴,穴在兩耳尖上。

現存醫籍中陰會作為穴點灸療疾病,《醫心方》所引《小品方》中用來治療“狂罵詈擿打人”,“灸陰囊下縫三十壯,女人者灸陰會也”[28],則與敦煌本兩耳尖上取穴位置不同。

敦煌醫方P.3596V“療雀目”取耳尖穴,與陰會當為同一穴也。耳尖上取穴,宋以前之醫籍中未見其作為灸療穴點,宋及以后著作中常見,如:

腦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盡處 處。治偏頭痛,眼欲失明,灸此穴七壯自愈。(宋·竇材《扁鵲心書》)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宜灸七壯,不宜灸多。(明·董宿《奇效良方·針灸門》)

灸耳尖穴,即率骨穴。將耳折轉,尖上比寸半,盡處是率骨穴。(《銀海精微·患眼頭痛》{1})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壯。(《針灸大成·經外奇穴》)

耳尖上穴,可以耳尖直接名之,亦稱會陰、腦空、率骨,可療治眼中生翳(白內障)諸疾。

5. 人中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療“癲風,心狂亂,加兼卒不語良久”,灸人中穴,取穴在鼻孔下。傳醫籍中多以鼻柱作為人中取穴依據,如 “風癢赤痛,灸人中近鼻柱二壯,仰臥灸之”[23]109,“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一名人中”[29];亦有言在鼻下,“人中,在鼻下三分陷中”,“人中,即水溝穴,在鼻下三分銜水突起處”[19]145,149。

寫卷人中穴療“癲風,心狂亂,加兼卒不語良久”《普濟方·針灸·十二經流注五臟六腑明堂》“水溝(人中)”穴主治寒熱頭痛、癲疾[20]122;《針灸聚英·席弘賦》有“人中治癲功最高”的歌訣[30],《千金方》中人中可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風癢赤痛”、“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23]262,109,162,都可與敦煌本相對應。

6. 承漿穴

承漿穴屬面部穴位,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關于承漿穴取穴與療疾的記載為:“患耶氣、鬼氣、疰、風癇等病,下唇下名承漿穴,灸二七壯,立差?!倍诙鼗歪t方P.3930中則定穴更為具體:“治人失音不語方。又方,灸承漿穴七壯,在唇下五分,即差?!?/p>

現存醫籍關于承漿穴的取穴與《新集備急灸經》相同,如:《甲乙經·面凡二十九穴第十》:“承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之下?!盵17]43《肘后備急方·救卒中惡死方第一》:“唇下宛宛中承漿穴?!盵18]13《千金方·明堂三人圖第一》:“承漿在頤前下唇之下?!盵23]508《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承漿一穴,一名懸漿,在頤前唇下宛宛中?!盵29]21諸本所載明確了承漿穴所在位置為下唇之下,《肘后備急方》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更進一步明確了在唇下凹陷處,但是還未及P.3930“唇下五分”取穴更為精確。

敦煌醫籍中灸承漿穴可治“耶氣”、“鬼氣”、“疰”、“風癇”及“失音不語”等?,F存醫籍中,承漿可療“瘖不能言”[20]318、“失音不語”[30]26,“小便赤黃或時不禁”、“汗出衂血不止”[23]530,538等疾,亦可主治“寒熱凄厥,鼓頷,癲疾嘔沫,寒熱痓互引日干,小便赤黃或時不禁,消渴嗜飲,目瞑身汗出衂血不止,上齒齲”等疾[31],但未見有療“耶氣、鬼氣、疰”之疾的。

7. 膊井穴

《新集備急灸經》有“膊井”穴,在左右膊井上,治“肩膊重,抬手不起”?!安簿奔醇缇?,《千金翼方·針灸中·小腸病第四》治“癲狂二三十年”條,亦灸肩井穴[26]327?!躲~人腧穴針灸圖經》“肩井”可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髆悶、兩手不得向頭[32],與《新集備急灸經》治“肩膊重,抬手不起”相應,亦可證膊(髆)井為肩井穴之別稱。

8. 膻中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有“患 兩乳 ,灸一七壯”,圖示引線所標注穴點在兩乳之間。這與傳世醫籍記載相同,“亶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23]509,“膻中,在兩乳中間,可瀉,灸七壯,禁針”[19]144。膻中穴可治“腹滿短氣轉鳴”、“胸痹心痛”、“上氣咳逆”[23]81,244,330等疾。寫卷殘缺甚多,不知所療何疾。

9. 心歧骨(蔽骨)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膻中穴下圖示有一俞穴點,引線標注文字為“患急□□,又心疼,兼上 (氣)□ 咳嗽,心 骨 ”。從圖標位置看,當是心蔽骨,又稱心歧骨。據《經穴匯解》卷3“腹部第六”所言,“按古書中,稱 骭者,有三義,或岐骨,或蔽骨,或謂穴名。又稱鳩尾者,亦同,后人不之知也”[27]14。敦煌本《唐人選方》(P.3731、P.2565、P.2662):“灸中管穴,穴在心歧骨下,齊上處中,即是其穴?!薄夺樉馁Y生經·孔穴相去》:“自蔽骨下至臍八寸,而中管居其中?!盵33]《醫心方·妊婦脈圖月禁法》:“中管,在從心蔽骨下以繩量至齊止,即以繩中折之?!盵28]489從上述中管穴取穴之法可以看出,心歧骨與蔽骨指稱同一處,人有無蔽骨者,則稱歧骨也?!肚Ы鸱健め樉南隆ば母沟诙份d鳩尾“主胸滿咳逆”、“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唾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23]527-528,可與敦煌本相對應。

10. 四蒲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治“肚脹如板,氣急”,灸四蒲穴,取穴在臍兩旁五分。

四蒲穴,未見醫籍有載,疑“蒲”為“滿”之形誤字?!八臐M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按:中注二穴,在肓俞下一寸沖脈。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臍傍各五分沖脈。則四滿在臍下二寸旁五分處)[32]29?!肚Ы鸱健酚小霸滤焕?,賁豚上下并無子,灸四滿三十壯,穴在丹田兩邊相去各一寸半,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和“奔上下,灸四滿二七壯,穴俠丹田兩傍,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也”[23]55,315兩處記載,此二處取穴稍有不同,但均可治腹中積氣。如從取穴點在臍兩旁五分看,此穴似應為肓俞穴。

11. 手腕節穴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治“患手腕勞,疼痛不□(可)忍,加手麻痹,兼風勞”,可灸手腕節。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言“腕中無力或麻痹,舉指酸疼,握物難”,可灸腕骨穴,“在手腕起骨前陷中,翻手得穴,針入三分,灸二七壯,瀉之。手麻木則補,可灸三七壯”[19]149,其取穴與主治,與敦煌本相類似?!巴蠊恰毖?,《千金方·針灸上·明堂三人圖第一》作“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23]512。

12. 垂兩手,中指壓股上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治“腰腳重,冷風下,化為冷痹”,取穴令人垂兩手,中指頭壓股上,但未言及何穴,叢春雨認為當是《太平圣惠方》所載風市穴?!帮L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23]140,“風市二穴,《針經》無之,《千金方》有風市,取法:在膝上七寸,股外側兩筋間,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34],“(環跳穴)其下三寸許,垂手著股,中指盡處,惟奇穴中有風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35],“風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處”[36]。這些文字與敦煌本表述相同,則為風市穴當無疑矣。醫籍所載風市穴主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亸躄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亦可治“緩縱痿痹腨腸疼冷不仁”[23]534-535,所治病癥與敦煌本亦同。

三 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的價值

1. 目前所發現較早的針灸圖譜著作

見諸記載的針灸圖譜著作,最早的當屬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注中提到的《黃帝中誥孔穴圖經》,《隋書·經籍志》則載有《明堂孔穴圖》3卷、《黃帝明堂偃人圖》12卷、《明堂蝦蟇圖》1卷、《針灸圖經》11卷、《十二人圖》1卷、《扁鵲偃側針灸圖》3卷、《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藏人圖》1卷等[37],現均已亡佚。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保留的《明堂三人圖》,是現在可以看到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俞穴圖,然“病源所起,本于藏腑,藏腑之脈,并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備預之要,非灸不精”[23]508,說明了俞穴圖對于取穴的重要性?,F存醫籍中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針灸圖譜著作,當屬宋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敦煌本《新集備急灸經》,其抄錄年代早于《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雖然只存斷簡殘篇,但仍為針灸學提供了珍貴的俞穴圖數據。

2. 保留了一些比較珍貴的俞穴

《新集備急灸經》所繪制的明堂人形圖下半殘缺,可見的繪制穴點有14個,其中3個只見穴點而引線后的文字缺失,有文字敘述主治病癥和俞穴所在的有15處,其中5處俞穴名殘缺。即便如此,寫卷中還是保留了一些珍貴的俞穴,對研究俞穴的演變大有裨益。如“患急黃欲死,鼻上至發住神穴,灸二七壯”條,住神穴,醫籍中未載,馬繼興認為此住神穴與《甲乙經》神庭穴位置相符,系神庭穴之別名[4]237。然從圖示看,住神穴位于發際邊緣,疑住神穴即發際穴的別稱,在《圣濟總錄·黃病門》可見發際治走馬黃、水黃、土黃等黃癥[24]754-755,而神庭穴則未見可治黃癥之記載。再如光明穴,穴在兩眉間,《甲乙經》面部穴有攢竹穴,別稱明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攢竹穴別稱光明,與《新集備急灸經》相對應,則《甲乙經》作“明光”似應乙正。陰會穴,現存醫籍中指女子陰部穴點,而在《新集備急灸經》中則繪在耳尖上,且文字亦注明在兩耳尖上,然“陰會”、“耳尖”作為耳部俞穴,在宋之前醫籍中均未見,則《新集備急灸經》中保留了最早的關于耳尖穴亦稱“陰會”穴的記載。膊井穴,宋以前醫籍中均作肩井穴,至《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才將肩井穴別稱為膊(髆)井,然《新集備急灸經》說明在唐時已將膊井作為肩井的別稱而使用。

3. 所載俞穴圖具有簡便、實用的特點

《新集備急灸經》是普及用的通俗灸法圖解著作[4]130,有其簡便、實用性的特點,這不僅表現在取穴上,也表現在療疾上。在取穴上,如百會穴,在頭心上;光明穴,兩眉中;陰會穴,兩耳尖上;人中穴,鼻孔下;承漿穴,下唇下;膊井穴,左右膊井上;四滿穴,兩臍傍五分。這突出了取穴簡單易操作的特點。在療疾上,將同類病癥合為一條,取一穴以治之,如患急黃,取住神穴;患眼赤、翳生,取陰會穴;患肩膊重,抬手不起,取膊井穴等等,這種著述方法,與《肘后備急方》等醫方中的針灸療法極為類似,與正統的針灸類著作或一穴以治多疾,或多穴并治一疾的著述方法相異,真正契合了“備急”的概念。

4. 保留了人神禁忌方面的珍貴資料

關于年月日人神所在及禁忌,現存醫籍中以《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醫心方》等記載較為全面,而其后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等著作均從之。在《新集備急灸經》中,保留了許多珍貴的禁忌之法,這些在現存醫籍中均未曾記載,如“癸酉、癸未、癸巳、癸丑、癸亥、癸卯六日厭”為吉日、“甲子旬,從乙丑至己巳;甲戌旬,從乙亥至□□;甲申旬,從乙酉至庚寅;甲寅旬,從戊午至辛酉;甲辰旬,從□□至戊申;甲午旬,從乙未至庚子”六甲旬,以及每月“六日、十五日、廿三日及晦日”治病服藥之禁忌、七星人命屬法等,然內容有殘缺,仍待新資料的發現予以佐證。

在年月日人神所在的著述上,《新集備急灸經》亦有自己的特色,所抄錄依據的灸經版本,是與《備急千金要方》等現存醫籍有所不同的一個版本,如十二部年神所在,從“年三至年八十七”條,《新集備急灸經》“人神在頸”,其他諸本作“在頭”;“年十二至年九十六”條,《新集備急灸經》“人神在胸在股”,其他諸本只作“在股”。每月逐日人神所在,第二十六日,《新集備急灸經》“在肩及手”,甲卷作“在肩”,其他諸本或“在胸”,或“在手足”;十二支日人神所在,亥日,《新集備急灸經》“在項臂”,其他諸本有作“在項”,有作“在臂頸”,有作“在頭”;十干日人神所在,《新集備急灸經》將每相臨兩日合并,人神所在均同,其余諸本則每日人神所在均不同,《千金方》另有與《新集備急灸經》兩日合并相似的記載,然除甲乙日和壬癸日人神所在相同之外,其余皆不同;十二祇人神所在,閉日《新集備急灸經》“在腹”,其余均“在目”。人神所在,究竟孰是孰非,尚有待進一步驗證,《新集備急灸經》的出現,則為醫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馬繼興,等.敦煌醫藥文獻輯校[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513.

[2]張弓.敦煌四部籍與中古后期社會的文化情境[J].敦煌學,2004(25):329.

[3]張儂.敦煌遺書中的針灸文獻[J].敦煌研究,2001(2):148.

[4]馬繼興.出土亡佚古醫籍研究[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130.

[5]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95.

[6]敦煌吐魯番研究:第5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28.

[7]敦煌吐魯番研究:第9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32.

[8]趙貞.敦煌文書中的“七星人命屬法”釋證[J].敦煌研究,2006(2):72.

[9]姜亮夫.莫高窟年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07.

[10]趙貞.敦煌占卜文書殘卷零拾[C]//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210.

[11]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5:83.

[12]劉瑞明.關于《推九曜行年容厄法》等敦煌寫本研究之異議[J].敦煌研究,2007(3):78.

[13]馬繼興.敦煌古醫籍考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50.

[14]叢春雨.敦煌中醫藥全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211.

[15]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108.

[16]王欽若.冊府元龜: 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0:5182.

[17]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39.

[18]葛洪.肘后備急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57.

[19]王國瑞.針經三書: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37.

[20]朱 .普濟方:第10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77.

[21]朱 .普濟方:第3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301.

[22]韓貽豐.太乙神針心法[M].清康熙刻本:22.

[23]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160.

[24]趙佶.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54-755.

[25]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2[M].北京:中國書店,1987:9.

[26]孫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322.

[27]原昌克.經穴匯解[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2:454.

[28]丹波康賴.醫心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100.

[29]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3[M].北京:中國書店,1987:20.

[30]高武.針灸聚英[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1:236.

[31]王燾.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1098.

[32]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4[M].北京:中國書店,1987:2.

[33]王執中.針灸資生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7.

[34]吳昆.新安醫籍叢刊:針方六集[M].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9.

[35]張介賓.類經 附:類經圖翼 類經附翼《類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332.

[36]陸拯主編.近代中醫珍本集:灸法秘傳[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802.

[37]魏征,令狐德棻.隋書: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3:1040-1047.

猜你喜歡
俞穴價值
針刺聯合背俞穴埋線治療陰吹驗案
拔罐治療脂肪肝
用腦過度揉揉后腰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中醫推拿法提高寶寶免疫力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耳尖結合背俞穴針刺放血治療粉刺肺經風熱證32例
小黑羊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