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女與隱士

2017-04-21 02:19陳宇清
文教資料 2017年4期
關鍵詞:朱彝尊

陳宇清

摘 要: 《馮媼冢銘》是朱彝尊寫作的墓志銘中較特殊的一篇。朱彝尊在其中描繪了一個一生不字守貞,然而嚴格意義上既非貞女亦非孝女的女性形象。這一形象在“家國同構”的背景下與“隱士”形象相聯系,背后暗藏著作者于明清鼎革后特定時期不仕隱居的理想。

關鍵詞: 朱彝尊 《馮媼冢銘》 守貞 隱居

朱彝尊一生中寫作了大量墓志銘與墓表作品。姜宸英在所作的《朱竹垞〈騰笑集〉序》中寫道:

……自貴公豪家、五方游士,無不欲丐一言以為重。君伸紙舐筆,日盡數牘,或非其雅意所欲為,倦則隨手應之,咸足其愿而去,以此積文至多①。

朱彝尊應他人所請創作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墓志銘與墓表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應人之請完成的作品往往“非其雅意所欲為”,應人之請完成的墓志銘更是如此,因為作者對墓主生平的了解基本全靠他人告知,缺乏直接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墓志銘往往有“諛墓”之嫌,通常無法傳達作者本人真實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本文選取的墓志銘《馮媼冢銘》為朱彝尊自發寫成,墓主為作者妻姑,可以說是相對比較熟悉同時并無利害關系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傳達作者真實的思想與感情。在此筆者嘗試對這篇作品進行文本與背景分析,試圖以此觀照特定時期朱彝尊創作心態的一角。

一、寫作背景

《馮媼冢銘》(以下簡稱《馮銘》)寫于順治十五年。銘文中有“遂丁酉正月,媼以疾卒……予哀媼無祀,銘其藏在某年月日”,丁酉即順治十四年,因此馮媼卒年應是這一年。而根據張宗友《朱彝尊年譜》,這一年朱彝尊正在廣東一帶游幕,并沒有機會參與馮媼的喪事,銘文中稱“予妻視其殯殮焉”。直至第二年六月朱彝尊方才返鄉,以情理度之為馮媼“爰封以土”與寫作墓志銘均應在這一年②。馮媼為朱彝尊妻姑,終身未嫁守貞。馮媼“食于其兄者四十年,君既就官,乃依予妻以居”。朱彝尊岳父馮鎮鼎于順治十二年(1655)“銓授紹興府儒學訓導”③,因此馮媼投奔朱氏夫婦應當在這一年,這一年朱彝尊次女出生,長女與次子分別六歲和四歲,因此墓志銘中有“抱予子女甚謹”的記述。順治十二年時春天朱彝尊游紹興、梅市、杭州等地,暮春返里居住,冬天往來游蕭山、山陰等地。十三年春夏大多數時候在家里居,偶爾北游至蘇州等地,秋天至十五年春游幕廣東,返程經半年于十五年六月返里。因此馮媼依朱妻馮福貞而居的這段時間里朱彝尊真正與她有交集的時間并不長,出于內外有別等原因交集應該也不多。朱彝尊于順治十二年還家后生計困頓,十三年決定南下嶺南入楊雍建幕直接原因是“授徒不給”④,十五年六月抵家后“時妻病連年,家境尤宭”⑤,馮媼同朱家一起生活的時間及朱彝尊為馮媼寫作冢銘之時正是朱彝尊家境窘迫的時期。

二、“無得而名焉”——守貞的疑惑與隱逸暗示

馮媼終身守貞,與通常而言未嫁守貞的貞女有一最大的不同:通常而言的貞女多為已許字于人后未嫁夫死,于是終身不另嫁為夫守節;而馮媼從一開始就不曾談婚論嫁,自誓守貞。這一行為在當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近三百年后成書的民國《海寧州志稿》引光緒年間嚴緇僧《桐鄉縣志》中對女子未嫁守貞行為的界定如下:

其未嫁夫死,終老母家者,例旌曰貞女;其未嫁夫死聞訃侍奉翁姑,代夫立嗣撫養成丁者,則為貞節;其未字室女,因父母未有子孫,情愿在家侍奉及代親撫養弟侄,矢志不嫁者,則為貞孝,例并得旌⑥。

此處與馮媼行為相似的為最后一種“貞孝”,可以看到在晚清時期“未字室女”守貞在特殊情況下也得到提倡,甚至可得到官方旌表。但即使在那時,能得到“貞孝”旌表的貞女也有“父母未有子孫”需要侍奉雙親及撫養弟侄這一前提。而馮媼少時說服父母允許自己守貞時曾言“吾從兄嫂以居,而送父母老”,且在父母去世后“食于其兄者四十年”,她并非沒有兄弟,沒有代替兄弟留家孝養父母的必要,即使在晚清時期也不在提倡范圍內。朱彝尊在《馮銘》中引用馮媼當年勸說父母的說辭說明她不愿出嫁的原因:

吾好直言而貌樸,好直言必獲罪翁姑,貌樸則不禮于婿,嫁焉未有不困者也。吾從兄嫂以居,而送父母老,何以嫁為?⑦

馮媼說服父母的理由即不嫁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層面,即“不可嫁”與“不必嫁”?!昂弥毖浴迸c“貌樸”的個性與傳統要求的婦言和婦容不相符合,將不受公婆與夫婿的待見,“嫁焉未有不困者也”,因而不可嫁;若在家守貞,跟兄嫂一起住,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同時還可以侍奉父母終老,因而不必嫁。這理由足以令其父“憫其言,不復強也”,然而在清初的大多數人包括朱彝尊眼里終究難以說是充分的。

明末清初士人之間曾爆發過有關未嫁貞女是否應當得到國家層面的提倡、儒家禮儀認可的討論,這一討論一直持續到清中期。士人們以儒家經典考據、道德禮法、國家律法、社會影響等為武器,各抒己見,然而無法得出真正權威的定論⑧。因未婚夫去世而守節的貞女尚且爭議巨大,馮媼未字守貞的行為更難以得到理解和認可。

朱彝尊在《馮銘》結尾以相當長的篇幅發表了對此的看法:

婦人之義,從一而終。嫁而寡,守貞宜也。其或未嫁而夫死,雖未從之,以身守其言不改其節,蓋世所難能,故或旌其門,或表其閭,則猶有名焉。若媼之貞,無得而名焉者也。予嘗疑媼迷惑佛事之言,詢之馮君暨予妻,則媼生平未嘗事佛,異哉媼所以自處也。銘曰:猗女子之不字,無非無儀。瘞汝銘汝,夫又奚嗟。

朱彝尊似乎對馮媼之所以選擇守貞的原因感到疑惑。在他的概念里,已嫁喪夫的婦人為夫守節自然是合理且應當的,未嫁夫死的待嫁室女守貞因“世所難能”而能得到旌表,因而“猶有名焉”,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他對馮媼守貞的看法是“無得而名焉者也”。這一行為是“無名”的,儒家講究“名實”,“名”界定了“實”,“無名”也就沒有了行動的基礎和理由。在朱彝尊看來似乎確實找不到馮媼不嫁守貞的理由,畢竟在適齡時出嫁對當時的女性而言是天經地義的。

他無法解釋,以至于懷疑她“迷惑佛事之言”。明清時期女性事佛現象并不鮮見,“個人對佛教的虔誠信仰從來都是閨秀生活的一部分,并一直延續到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⑨。女性投身宗教的行為畢竟與傳統儒家禮法不合,因此通常不受男性士人的贊同。朱彝尊本人對女性事佛現象持負面態度,這從他為多名女性撰寫的墓志銘、壽序等文字中可以看出來:

吳越之俗佞佛,比丘尼特多,恒出入閨闥,尤好與孀者交結,母獨峻拒之,曰:“此輩一與往還,內言必出于閫矣?!币允峭o尼氏之跡⑩。

惟浮屠道士營造,動以禍?;笥迡D人,則施予者有焉。以予聞,恭人臨沒,誡其子勿作佛事。嗚呼!恭人孜孜為善若是,特不惑于二氏,此士君子所難能也已?輥?輯?訛。

在這兩篇文章中,朱彝尊對叔母和王恭人有意避免與佛教有關的交往和修行的行為大加贊賞,這種贊賞從側面表現出他對女性事佛的不認可,同時“吳越之俗佞佛”等語反映出當時事佛實為普遍現象。此處他因馮媼不嫁守貞而聯想到“迷惑佛事”,大約因為女子出家為尼則不嫁。然而這一聯想似乎是突兀不合邏輯的——女性事佛與嫁為人婦大多數時候并不沖突,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女性往往以這樣一種方式投入宗教,即只要恪守在家庭范圍之內,就能被她們崇尚儒家思想的父親和丈夫所寬容”?輥?輰?訛。朱彝尊將婦人交結比丘尼、施舍僧人等視為佞佛敗俗,從反面證明他并非不了解熱衷事佛的婦女群體構成,因此他對馮媼守貞原因的聯想顯得突兀而引人注意。同時,他的猜測被妻子證明是毫無根據的,因此他只有發出“異哉媼所以自處也”的感嘆——馮媼何以自處仍是個懸擱的問題,作者的疑惑并未得到解釋。

然而疑惑不代表作者指責這一行為。作者借妻子的證言否認了馮媼事佛的猜測,等于否認了經由批判事佛行為指責馮媼的可能。結尾的銘文中朱彝尊稱“女子之不字”為“無非無儀”?!盁o非無儀”出自《詩經·小雅·斯干》最后一章,朱熹在《詩集傳》中對這四個字的解釋如下:

有非,非婦人也。有善,非婦人也。蓋女子以順為正,無非,足矣,有善,則亦非其吉祥可愿之事也?輥?輱?訛。

朱熹的解釋代表了儒家傳統對《詩經》的解讀,“無非無儀”被解讀為“無非無善”?!胺恰奔床缓玫?、不正確的狀態,或可直接解釋為錯誤?!吧啤焙小皟炐恪钡囊馑?,而“優秀”同時意味著“特出”,意味著“木秀于林”式的引人注目,因此“無非無儀”是“以順為正”的婦女理想的狀態。朱彝尊用這樣一個詞匯形容“女子之不字”的行為,可以解釋為單純的“不好不壞”的狀態,聯系這個詞本身暗含褒揚之義的特殊狀態,說明朱彝尊對馮媼的選擇即使說不上提倡,至少也是并不苛責的。筆者并不認為朱彝尊是出于馮媼的長輩身份而避免對她直接指責,如果說是那樣的話,那么他大可以選擇更中性乃至略帶貶義的詞匯表述自己的真實想法。

朱彝尊可能無法理解馮媼本人選擇不字守貞的原因,不字守貞對一個女性而言“無得而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有“家國同構”的傳統,夫婦與君臣同構,守節與盡忠同構。尤其是明清鼎革之后,士人階層集體意識中將女子之節烈與臣子之忠烈聯系得更加緊密,這一點研究者論證甚多,在此不作贅述。未嫁喪夫女子為未婚夫守節或殉節的行為則往往與未仕士子為前朝盡忠聯系起來,屈大均《未嫁殉夫烈女傳》中即將未嫁烈女與“韋布之士,未仕而死其君者”并舉。在此有理由相信,朱彝尊寫作時也有所興寄,以女子之行對應士行。家國同構的情況下夫婦對應君臣,未嫁女對應未仕士子。馮媼拒絕出嫁、終身無夫的行為對應士人可以說是“無君”,讓人聯想到一個特殊的群體,即隱士或逸民。在此我們有理由說朱彝尊很可能產生了這一聯想。在他為馮媼所寫的銘文最后,他別有意味地選擇了“瘞汝銘汝,夫又奚嗟”作為結束語。這是對馮媼一生的總結,也是朱彝尊最終的態度:將你埋葬,為你刻下銘文,又有什么好感嘆的呢?這兩句銘文令人想起陶淵明的《擬挽歌辭》:“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足道,托體同山阿?!痹偻白匪葸€有《莊子·至樂》中妻死鼓盆而歌的莊子:“……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輥?輲?訛莊子這一典故傳達的是道家超脫生死的曠達精神,陶淵明的作品同樣帶有超然物外的風范?!俺撋馈钡闹黝}與墓志銘的性質相合,同時“超然物外”本身就帶有“出世”之意,這暗中指向了避世隱逸的隱士道路。這也解釋了朱彝尊看似突兀的有關“迷惑佛事”的聯想——佛道兩家常常并提,雖然“空”與“玄”、佛教道教道家互相之間都有所不同,然而在當時“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體系下這些往往被混為一談?輥?輳?訛,上引朱彝尊《孫恭人墓志銘》即將“浮屠道士”并列在“動以禍?;笥迡D人”的判定之下。朱彝尊拋出“佛事”的猜想,“道”與“隱”隱藏在被迅速否認的“佛事”背后,他也許不知道馮媼何以自處,然而對此顯然已經有了自己的聯想與看法,即超然世外的隱居。

對道家而言,“似乎隱居就是其天職”,而儒家傳統在強調入世經世之余對隱居向來持肯定態度?!墩撜Z·泰伯》有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公冶長》中孔子也有“道不行,乘槎浮于?!钡恼摂?,天下無道之時即是退而隱居之時。對忠于故明的士人而言,明亡之后正是標準的無道之時,要么如孟子所言“以身殉道”,要么避世隱居。馮媼一生不字守貞“無得而名”,然而未仕明朝的士人不仕隱居卻是“有名”的。因此朱彝尊無法指責馮媼的行為,只是以“無非無儀”委婉地表達馮媼一生所為并未逾矩。

值得注意的是,朱彝尊順治十三年至十五年游幕廣東是他第一次因生計問題出外游幕。入幕并非出仕,嚴格意義上說依然是“政治邊緣人”的身份,因此是“一條既可保持身份純潔又可有所作為的途徑”?輥?輴?訛。然而游幕畢竟是種“出山”的行動,避世隱居的狀態已被打破。盡管仍未直接為新朝統治者服務,他前往投奔為之課子的高要縣知縣楊雍建確乎是清朝治下的官吏,他間接地為清朝服務的心理壓力難以逃避。結束了一段游幕生涯回到家得知行事近于隱的妻姑馮媼下世消息之后,他這種初次“夷齊下首陽”的壓力導致在《馮媼冢銘》中對馮媼近乎非禮的行為報以“無非無儀”這一中平而暗含褒揚的評價。作者想要隱居而不得的無奈與屈節的恐懼在此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呈現出來。

三、結語

馮媼不字守貞的行為在經歷過明清鼎革的朱彝尊筆下被賦予了遠超女德層面的意涵,這位寄食娘家的老人被賦予了隱士之風。而由于這種行為本身微妙的爭議性,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朱彝尊無法明白言之,有關節與禮、出與處的矛盾思索只有隱藏于模棱兩可的語詞背后。在朱彝尊其他作品中,類似情形的作品還有許多。限于篇幅與筆力,更加深入和廣大地分析尚待來日。

注釋:

①姜宸英,朱竹垞.《騰笑集》序[A].湛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一二[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612.

②⑤張宗友.朱彝尊年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6,82.

③朱彝尊.歸安縣儒學教諭馮君墓志銘[A].曝書亭集·清代詩文集匯編一一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58.

④朱彝尊.亡妻馮孺人行述[A].曝書亭集·清代詩文集匯編一一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90.

⑥李圭,許傳霈.海寧州志稿[M].民國十一年鉛印.

⑦朱彝尊.馮媼冢銘[A].曝書亭集·清代詩文集匯編一一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87.

⑧吳瑞.清代江南女孝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⑨?輥?輰?訛管佩達.禪友——17世紀中國閨秀與比丘尼之間的詩詞交流[A].方秀潔、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00.

?輥?輮?訛朱彝尊.叔母賀太君八十壽序[A].曝書亭集(清代詩文集匯編一一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43.

?輥?輯?訛朱彝尊.孫恭人墓志銘[A].曝書亭集(清代詩文集匯編一一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86.

?輥?輱?訛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66.

?輥?輲?訛陳鼓應.莊子今注今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524.

?輥?輳?訛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輥?輴?訛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59.

參考文獻:

[1]朱彝尊.曝書亭集·清代詩文集匯編一一六[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張宗友.朱彝尊年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3]姜宸英.湛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一二[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4]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陳鼓應.莊子今注今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7]李圭,許傳霈.海寧州志稿[M].民國十一年鉛印.

[8]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方秀潔,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0]吳瑞.清代江南女孝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猜你喜歡
朱彝尊
朱彝尊夢鴨
BEAN CURD WITHOUT BEANS
金石同契 共好結納
——朱彝尊與書法篆刻家的交游
真訣竅與假訣竅
真訣竅與假訣竅
朱彝尊年譜新考
藏書家朱彝尊
近二十年朱彝尊研究綜述
懷柔文化政策影響下的清初詞風嬗變——以朱彝尊、陳維崧為中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