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衡理論的梳理與矛盾分析—基于現代經濟學視角

2017-04-26 18:08
當代經濟 2017年10期
關鍵詞:最大化生產者經濟學

(中山大學 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均衡理論的梳理與矛盾分析—基于現代經濟學視角

瞿成元

(中山大學 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均衡代表著一種穩定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經濟體系中的各種力量實現了相對靜止的狀態。作為現代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均衡理論在各個重要的經濟理論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首先把對個體的分析、對市場的分析納入均衡分析之中,按照“個體—單個市場—全部市場”三個層次的均衡對現代經濟體系進行了梳理,其次對均衡中的公平性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礎之上,對均衡理論的循環論證提出了一些質疑。

現代經濟學;均衡;矛盾;循環論證

新古典綜合派鼻祖Samuelson曾說過,“要讓一只鸚鵡成為經濟學家,只需教會它供給、需求與均衡三個詞”,這句話道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均衡在經濟學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學者愿意為之不辭辛勞、前仆后繼的原因。在關于均衡的理論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一般均衡的研究,它的存在性首先由奧地利學派的Walras提出,他的“拍賣人”理論至今仍在諸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之中可見,但他當時的證明卻漏洞百出,嚴格的證明直到Kakutani不動點的定理被證明后才得到,其中用到了很多拓撲學的工具。

如果把對經濟個體的分析、對市場的分析與一般均衡的分析結合起來,那么從一定意義上看,現代經濟學(也即以新古典經濟學為核心的經濟理論)分析過程究其本質就是在研究個體、單個市場、整體市場三個層次的均衡,而其目的則在于論證在三個層次的均衡下經濟體系福利最大化的實現,也即Pareto最優。正因如此,經濟學界才如此重視對均衡的分析,均衡的實現過程也正是“看不見的手”的推動過程,這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與最終目的。

一、新古典理論的三個層次的均衡及其意義

1、個體的均衡

在個體方面,現代經濟學將經濟主體分為生產者(或稱為廠商)與消費者(或稱為居民戶)兩類,按新古典經濟學的思路,消費者決定市場需求,而生產者則決定市場供給,并且兩者是相互獨立的,這樣的二分法(Dichotomy)也是新古典經濟學最突出的特點。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他們的決策都是基于既定經濟資源的經濟利益最大化作出的。不同的是,在需求側,消費者的經濟資源是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而從消費中獲得的效用(Utility)則可以被視為經濟利益。而在供給側,生產者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就是其經濟資源,生產所能獲得的利潤(Profit)就是生產者能獲得的經濟利益。在現代經濟理論中,這一決策過程可以簡化為如下范式:

其中x表示經濟變量,是一個多維向量,a是外生變量,表示經濟主體所面對的外部環境,F(x;a)是目標函數,代表經濟利益,G(x;a)為約束條件,代表資源的有限性。

在消費者理論中,最優解滿足:

此時消費者在不同商品上的邊際效用之比等于商品的市場價格之比。如果將消費者在不同商品上的效用看作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價,而將商品價格看作市場對于商品的評價的話,便可認為:在消費者效用達到最大化時,消費者認識與外部的市場認識相同,此時消費者的消費達到認識上的內外均衡。

對于生產者而言,其分析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此時生產者的邊際產量之比將等于單位要素的價格之比:

其中Q代表生產函數,xi為生產要素使用量,pi為生產要素的單位價格。

如果將右式對分子分母同乘以商品價格P,則有:

也即生產者的邊際產品價值之比等于要素價格之比,如果將邊際產品價值之比看作生產者自身的要素分配的認識,而將要素價格之比看作生產對生產要素的評價的話,可以得到與在分析消費者時相似的結論:在生產者達到利潤最大化時,生產者的要素分配符合市場要求,此時生產者達到了要素分配上的內外均衡。

總之,當個體達到認識上的內外均衡時,個體便實現了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經濟資源達到了個體的最優配置。這時經濟達到了在第一個層次上的均衡。

2、單個市場的均衡

當個體達到均衡后,最需要考慮參與者間相互作用的統一與對立關系,這在現代經濟學中就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均衡問題。由于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場所是市場,因而市場也就自然而然成為現代經濟理論研究均衡的主要對象。

市場的均衡狀態意味著存在這樣的市場價格,使得供需矛盾在該價格的作用下實現了平衡,同時使得市場參與者實現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正常情況下,需求函數為價格的遞減函數,且需求價格彈性大于供給的價格彈性,由蛛網模型可知,此時整個市場的均衡是穩定的,市場的詢價過程最終都會收斂到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此并沒有認為市場均衡的穩定等價于整個市場運行的絕對穩定,這是因為供給、需求曲線所反映的僅僅是同一時間消費者、生產者的決策,當引入時間變量后,這種決策決不可能一沉不變。

大多數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在討論市場均衡穩定性的時候,大都會引入蛛網模型來進行解釋,但是本文認為這樣的處理過程與新古典分析框架中的均衡思想是背道而馳的,因為現實市場反映的是供需雙方都愿意成交的價格和數量,即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因此市場價格波動的真正原因絕不是蛛網模型中描述的過程,而應該將其歸結為不同時間節點所對應的供需曲線的變化,只有這樣,這種分析才不會與新古典框架的均衡思想相悖。但是蛛網模型也并不是沒有任何意義,該模型反映了市場的詢價過程,三種蛛網模型分別對應了三種不同的市場價格的形成過程。

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消費者與生產者在價格機制的引導下實現了生產、消費的協調以及利潤、效用的統一,市場參與者的經濟利益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也即無論經濟主體在社會中處于何種身份,其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都可以通過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得以保證,并且在新古典框架下,這一過程一般來說是可以形成的。此時市場參與者的第一層次均衡得到了實現,同時保證了市場中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這樣一來,經濟體系中的第二層次的均衡就得到了實現。

3、一般均衡

Walras最早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將一般均衡的形成過程抽象成一個“拍賣人”模型。在此模型中,存在著一個拍賣人,這個人可以將所有市場參與者對所有商品的報價進行綜合,如果某一商品供需的價格一樣,那么將其定為市場的價格,當商品的供求價格不相同時,則由參與者重新報價,只有當所有的市場價格都產生時,詢價過程終止,一般均衡得以實現。但是在詢價過程中,由于市場之間存在聯動關系,整個經濟體系可謂“動一發而牽全身”,所以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并不能從直觀上得到。

為了證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Walras將市場描述為方程組,并且將一般均衡的問題歸結為研究方程組解的存在性,而他認為n個方程組一定能確定n個變量,這樣一般均衡就得到了。由線性代數的知識,線性方程要有解,只要方程的系數矩陣與增廣矩陣的秩相等即可,此時經濟體系的均衡是存在的,但是對于非線性的方程,例如x2=-1,方程的解為i,便沒有實際意義。所以這樣的論證顯然是難以服眾的。

一個嚴格的論證來自與Debru和Arrow,他們在Kakutani不動點理論的基礎上運用一些高深的數學理論將一般均衡這一經濟學中的基礎性難題完美地解決了。

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被證明出來之后,便可以得到結論:在一般均衡中,不同的市場之間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而得到了經濟體系中各種力量的平衡,并且使每個市場參與者實現了既定資源的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這一狀態是前兩個層次均衡的進一步延伸。

4、均衡的意義

當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相等時,經濟達到了交換的Pareto最優狀態,當生產者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時,經濟達到了生產的Pareto最優狀態,當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與生產者的邊際轉換率相等時,經濟達到了生產—交換的Pareto最優狀態。

按照本文的說法,當消費者間、生產者間以及消費者與生產者間實現了認識與決策的相互均衡時,經濟達到了最優,此時市場參與者的最大經濟利益得到了實現,這正體現了本文所述的三個層次均衡的意義。

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中說:“每個人都試圖用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進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個人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边@句話分別從目的、方式、結果三個方面對經濟運行做出了精妙的闡述,個體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是目的,市場機制是方式,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則是結果。作為亞當·斯密理論的繼承者,新古典理論的核心也正是上述的三點,但與亞當·斯密樸素的理論不同,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以完全競爭假設為基礎的,其理論的主要意義在于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當個體均衡、單個市場均衡、一般均衡實現時,達到了Pareto最優狀態,社會福利才實現了最大化。

二、均衡的公平性問題

在新古典理論的均衡中,個體、單個市場和全部市場均實現了相應層次下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這一結果看似所有經濟主體各得其所,但是從公平的角度來看卻值得商榷,本文在此以第三類價格歧視為例說明這一點。

在新古典理論中,廠商的行為滿足:

其中,P代表商品價格,Q為需求量,MR為生產的邊際成本,ed=-(dQ/Q)/(dP/P)為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衡量了消費者對該商品的依賴程度。

對于不同的消費群體,廠商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價格彈性來為市場分別定價,已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具體說來,對于兩個市場i、j,廠商的邊際收益分別為:

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廠商在此處的均衡應為:

這樣一來就有:

整理可得:

從上式可以看出,在需求價格彈性更大的市場,即消費者對產品依賴更小的市場,廠商在該市場的定價就會更低,而在需求價格彈性更小的市場,此時市場的消費者對該商品的依賴程度會更大,廠商在該市場的定價就會更低,這就形成了現代經濟理論中的第三級價格歧視的現象。

在上述分析中,經濟體系達到均衡狀態時,兩個市場的消費者都達到了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終卻由于廠商利益的最大化而形成了經濟體系中的不公平現象,對商品依賴程度越大的市場被收取了更高的價格,而在商品依賴較小的市場反而價格更低,這一不公平現象在新古典框架中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在新古典框架中經濟利益才是目標函數。雖然一些學者通過尋求次優解和構建社會福利函數來試圖解決不公平的問題,但是并未得到完美的解決方案。

除了第三級價格歧視的例子外,在賦稅增加的分配問題中也存在不公平的現象,賦稅分配的比例直接取決于供給的價格彈性與需求的價格彈性,當供給價格彈性較大時,廠商的賦稅比例就越小,而對于消費者而言,需求價格彈性越小,賦稅的比例就越小。

在上述所舉的兩個例子中,不公平產生的原因從本質上說均來源于新古典理論的競爭性本質,而且由于行為主體目標函數的單一化,公平沒有或者是極少被納入效用函數之中,因此在進行決策時,經濟主體并不會真正考慮經濟體系的公平性問題,也可以說,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弱肉強食成為了市場中的叢林法則。

三、循環論證的均衡理論及對現代經濟學影響

1、循環論證之一:以價格推導價格

在消費者理論中,消費者的收入、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是給定的,在獲得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推動下,消費者的消費數量由商品的相對價格所決定,在消費者收入既定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決定消費者對商品的意愿的消費數量。同理,在生產者的理論中,商品價格決定了商品的邊際產品價值,從而影響了生產的要素分布,進而影響了生產商品的數量。在上面的分析中,商品價格是需求函數與供給函數中的參數,決定著需求與供給。

但是在新古典理論中,商品的價格由供給函數與需求函數的交點決定,這么一來,商品價格就被給定條件中的價格決定了,也就是說供給理論得出的結果是該理論的條件,這樣一來,循環論證就出現了。

2、循環論證之二:從均衡證明均衡

在論證中,個體均衡時以市場均衡為前提,單個市場均衡時又以全體市場中其它市場的均衡為前提,一般均衡又是以個體的均衡為前提,而個體均衡時以市場均衡為前提,便以個體與市場的均衡為例。

在分析個體層次的均衡時,假定商品的價格是穩定的,也就是說商品市場達到了均衡,市場參與者根據個人的偏好或生產狀況進行決策;而在分析單個市場層次的均衡時,無論是供給曲線還是需求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可達到經濟個體的既定經濟資源的經濟利益最大化,此時個體層次達到了均衡。這樣一來,與之前對于價格的討論一樣,現代經濟理論將均衡作為論證均衡的條件,出現了循環論證。

3、循環論證對現代經濟學影響

對于循環論證會不會顛覆現代經濟學的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是,現代經濟體系要分析的不是均衡本身,而是均衡的實現過程以及探究均衡的福利實現,例如在第一個層次的均衡中,研究的是市場參與者在市場均衡時的經濟資源分配問題,并沒有涉及均衡本身,均衡在這一層次通過價格成為先定的經濟環境,這并沒有影響現代經濟學的解釋力。

不過,相對于理論世界,現實經濟體系總是非均衡的,這也使得現代經濟學的解釋力有所削弱,但毫無疑問,作為理論上福利最大化的均衡點,均衡理論作為經濟運行的參考點對現實經濟的運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均衡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學概念之一,是整個現代經濟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本文將個體在既定資源的利益最大化決策過程看作個體與外部環境在認識上的均衡,將供求平衡看做市場參與者間的均衡,從而使得均衡變成了“個體—單個市場—全部市場”三個層次的均衡體系。作為新古典理論的基礎,均衡理論不免有循環論證之嫌,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注意,但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均衡理論或有瑕疵,但現代經濟理論無論是對理論還是實踐仍有十分巨大的指導意義,這是毫無疑問的。

[1]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本質(下)[J].學術月刊,2016(8).

[2]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本質(上)[J].學術月刊,2016(7).

[3] 沈廣啟: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5).

[4] 朱富強:現代經濟學的方法論反思與理論發展[J].教學與研究,2011(8).

[5] 田國強:科學理解現代經濟學[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1(2).

[6] 朱富強:現代經濟學為何缺乏方法論的反思?[J].經濟學家,2009(12).

[7] 林致遠:現代經濟學體系的基本脈絡[J].東南學術,2007(3).

[8] 王海文:范式的演進與現代經濟學的發展[J].經濟評論,2006(5).

[9] 陳安國、饒會林:從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看現代經濟學的發展[J].經濟問題,2005(1).

[10] 錢穎一:理解現代經濟學[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2).

[11]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

[12] 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富論[M].商務印書館,2015.

(責任編輯:胡春雨)

猜你喜歡
最大化生產者經濟學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1月巴西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3.92%
股田制讓種糧效益最大化
勉縣:力求黨建“引領力”的最大化
簡明經濟學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2020德國iF設計獎
劉佳炎:回國創業讓人生價值最大化
送餐的巫術經濟學 精讀
經濟學的優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