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賤傷農”:成因與對策

2017-04-29 09:13張磊
經營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成因對策

張磊

摘 要:在日常的農業生產中,會經常發生這樣一種經濟現象:在農作物產量較高的年份,農民因此而獲得的收入并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下降。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中被形象的稱之為“谷賤傷農”。那么,既然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了,那為什么農民的收入不增反減呢? 本文將從農業生產的特征和社會需求兩個方面入手,采用管理經濟學中“需求彈性”的理論來分析相關原因。

關鍵詞:谷賤傷農 成因 對策

一、社會中“谷賤傷農”的現象

1.“谷賤傷農”的概念?!肮荣v傷農”的含義,如果從字面意思理解其意思就是谷物價格非常低,農民出售谷物的收入非常的低,甚至是賠本賺吆喝,最終導致農民的利益受損。其實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谷賤傷農”是指農產品在缺乏需求彈性的情況下,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只會用于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并不會因農產品降價而選擇大量購買,所以在豐收的季節,農民的收入卻不會有大的增加,甚至于虧損。

2.社會中的“谷賤傷農”現象。2011年初,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的土豆迎來豐收的一年,歷史性的產收2.5億公斤,但農民收獲得的不是豐產帶來的收入增加,卻是市場上鮮有人問津的苦悶。在全國范圍內土豆大豐收的背景下,今年來采購的商販反而更少,價格從2.5元下跌到0.8元都銷售不出去。

2015年年初,河北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殺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東等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

其實社會經濟生活中,有太多“谷賤傷農”的現象,在大多情況下農民是劣勢群體,豐收的年份會出現增產不增收,歉收的年份無糧食可賣。不管怎樣最終利益受損的總是我們農民朋友。只有真正的幫助農民解決“谷賤傷農”的困局,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真正做到新農村經濟的大發展。

二、“谷賤傷農”的成因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知道造成“谷賤傷農”現象的本質原因是農產品的需求彈性是剛性的,所謂的需求彈性就是需求的價格彈性,它是指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其彈性系數等于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如果用Ed表示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用Q和△Q分別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變動量,用P和△P分別表示價格和價格的變動量,那么用公式表示就是:Ed=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價格變動的百分比=-(△Q /Q)÷(△P/P)×100%=-(△Q/△P)×(P/Q)。農產品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其價格波動對需求量的影響較小。

“谷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農民種植糧食最終能夠取得多少的收入,其實是由農作物產量和農作物價格共同決定的。上述兩個變量不是分割獨立的,而是互有關聯共同影響的,從經濟學的視點來看,就是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價格和需求成負相關,價格下降需求增加,價格增高需求減少。但是,糧食的需求彈性是剛性的,價格按一定比例的增長變動會引起較小幅度的需求下降,同時價格按一定比例的下降會引起較小幅度的需求上升。

三、解決“谷賤傷農”問題的政策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加大對農民的信息指導。我國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對于調節農產品的供給和銷售也是重要的,所以應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順應時代的發展,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滿足市場的需要,市場需要什么就種植什么。這樣農民種植的農產品才更有銷路,農民的收入才能提升。在種植和銷售過程中,農民應以市場為導向選擇性的種植,滿足市場需求才能有銷路。同時由于流通環節過多導致的弊病,應減少流通環節,讓更多的利潤回歸到農民手中,建立多樣化的銷售渠道,拓寬銷售模式,如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在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創新銷售方式(如水果節等)。

2.農產品再加工,提高產品價格彈性。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了解,造成“谷賤傷農”的本質原因是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對農產品的購買大多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即使農產品降價也不會產生大量的購買。平時消費只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人們不會因為這些農產品降價了而去大量的購買。試著換一個角度考慮,就是有沒有可能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彈性,即讓Ed>1,這樣即使在豐收的年份,通過降低農產品的價格也能帶來較大幅度的產品銷量,就是平常所說的“薄利多銷”,以此增加農民收入。企業相對于農戶具有更集中的資源,更科學的管理系統,更敏銳的市場觸覺,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良好的市場,特別是大中型企業。農產品的銷售模式可以改變為農戶加企業的模式,即由企業對農戶的農產品集中收購,由企業進行再加工,給農產品增加附加值,比如將農作物加工成餅干、米粉之類的,水果可以加工成為飲料等等?!肮荣v傷農”的本質在于一般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而農作物加工的產品需求彈性會更大,特別是高品質、滿足市場需求的再加工農產品,這些物品的需求彈性大,可以用價格調節供求關系,同時由于附加值的提升可以增加收入。這種農業發展模式的優勢就在于,企業和農戶可以建立長期的持續合作關系,在市場豐產的年份可以維護價格的穩定性,保障農戶的切身利益,同時由于經過專業加工,更滿足市場需求,附加值更高,農民總收入也將增加。

3.調整農業結構。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種植的農作物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一種有了地就要種糧食的習慣性思維,在這種傳統模式的生產環境下,農業生產的發展是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所以農村經濟想要獲得發展,農民收入想要得到提高,農業結構調整已經勢在必行。要想完成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就必須轉變生產方式,改變農戶的傳統思維,需要農業科技的發展和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等等。農民應適應市場需要,走特色農業發展的路子,有針對的進行規模生產。同時,各地需要積極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生產區域.因此,通過調整農業結構來能夠增加農產品的競爭力,發揮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谷賤傷農”現象的發生,增加農民收入。

4.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齊全、完善的基礎設施。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一系列環節都與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備相關,比如,遇到極端天氣下農作物的搶收搶種,有沒有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在農產品豐收的季節,大量的農產品能不能通過便捷的交通運輸與送到市場上去,否則出現進不來出不去的狀況,受損的也將是農民的利益。因此,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根本。

5.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發展旅游觀光農業能夠改變農業生產的單一性,使農業生產多樣化,充分發揮農業的多重功能,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旅游觀光成了新的熱門話題,這些都為農村觀光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農戶種植農產品除了銷售給收購商之外,可以結合度假休閑的方式,以體驗農業摘采、養殖魚塘的休閑垂釣、特色農家飯的農家小院等旅游觀光項目,吸引除農產品購買者以外的各方面的消費群體到農村中去,通過人流量帶動當地消費市場發展,既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又能為當地解決閑散人員的就業問題,合理利用農業生態資源,使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和社會效益三者統一。

6.農產品收購最低限價保護政策。農民種植農產品獲得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民的積極性。為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可以出臺扶持農業發展的保護性政策,如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實行最低限價。所謂最低限價,也稱支持價格,是政府規定的某種產品的最低價格,以保證農民的收入。政府通過指定的糧食公司按規定的最低收購價水平入市收購,以減少市場流通量促使價格回升,保護農民種糧收益。

7.其它與之相關的配套政策。除了上述對策之外,“谷賤傷農”問題的解決還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如應急救助機制、農產品的福利性需求和農產品收購最低限價保護政策。應急救助機制是指在出現特殊情況下,即農產品豐產的年份,由于市場需求的限制,出現滯銷,由于農產品本身的特質,不能長時間保存,容易腐爛,最終不得不摧毀掉導致資源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出面制定應急救助措施,想方設法幫助農民把滯銷的農產品處理出去。

猜你喜歡
成因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說說兩種『白氣』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應用
對策
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關于職工隊伍穩定的認識和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走,找對策去!
暈紋石成因解讀(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