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工養老研究的熱點主題及研究展望

2017-04-29 00:44丁文文蔡程瑞
經營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研究展望文獻計量熱點

丁文文 蔡程瑞

摘 要:在代際轉換進一步加快和流動方式更為復雜的現實背景下,我國老一代農民工已知天命,而農村養老資源的匱乏、自我儲蓄不足、家庭代際貧困的傳遞,使得這一群體的養老問題日益嚴峻。如何解決這一群體的養老問題,不僅體現著社會的公平、公正,也關系著我國的和諧穩定?;诖?,本文通過CiteSpaceIII軟件對CNKI數據庫中的國內涉及農民工養老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章進行梳理,運用關鍵詞共現分析、突變詞檢測算法,發現農民工養老研究的熱點主題集中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模式與構建、參保意愿及影響因素、未來出路。研究前沿集中于新生代農民工。運用知識圖譜分析,不僅有助于把握該研究領域的知識脈絡及邏輯,同時,也較易發現其研究不足與進一步研究方向。研究不足主要為研究關注度較低,研究視角較為局限,研究方法有待規范等方面。進一步研究方向為研究群體的細化、研究視角的擴展。這為后續的農民工養老問題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農民工養老 熱點、前沿主題 研究展望 文獻計量

一、問題的提出

農民工是我國專有名詞,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種制度安排。在代際轉換的今天,蔡昉以第一代農民工為例,他們作為城市與農村的聯結者,長期亦工亦農,吃苦耐勞,低成本、低訴求,為我國的經濟建設釋放著巨大的人口紅利。但是,郭曉鳴認為他們艱辛的工作,并沒有改變其“農民”身份,不公平的勞動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導致老一代農民工自我儲蓄不足,再就業能力較弱,生活狀況令人堪憂。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50歲以上的農民工群體2011年為14.3%,2016年達到19.2%,上升3.6%,2016年達5408萬人,相比11年3614余萬,增加近1894萬。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養老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就現實情況而言,農民工養老資源仍以農村為主,但張世青指出[3]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仍處于一種“殘缺型”的福利狀態,重視程度不足、保障水平較低,加之農村空巢化、養老資源的匱乏等使得農民工乃至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嚴峻。2016年10月9日全國老齡辦、民政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空巢老年人(老年夫婦戶、獨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為51.3%,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務嚴重不足,農村老年人精神孤獨問題尤為突出。在居住環境建設方面,農村老年人住所不適問題尤為突出,比例高達63.2%。

農民工的養老問題解決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v觀現有的研究文獻與資料可以發現,我國學者對農民工養老問題研究關注度較低,且多集中于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等方面。郭曉鳴在代際轉換進一步加快和流動方式更為復雜的現實背景下,對農民工群體進行更細致的研究,具有更現實的意義。因此,本文嘗試使用可視化對國內過去涉及農民工養老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和挖掘,通過CiteSpaceIII軟件,對農民工養老的研究概況進行分析,歸納出農民工養老的研究熱點主題、前沿趨勢,并對農民工養老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前瞻性的探討。

二、農民工養老的總體概括

1.研究設計與方法。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為CNKI核心期刊庫,以養老+農民工為主題,進行精確搜索,共檢索到282篇文章,為了保證研究的可信度,剔除不相關、重復的文獻之后剩余267篇。這成為我們進行農民工養老研究狀況整體描述的樣本。

共詞分析法是科學計量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同時也是一種基于文獻內容的分析方法。其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由法國研究人員在開發“LEXIMAPPE”系統時提出。后來由Callon和Courtial等將該技術引入情報學領域。共詞分析不同于引文耦合與共被引分析,揭示的為真實詞匯關系背后的復雜關系網絡,可以深入文獻內部,從更深層次、細微之處發現文獻主題、內容和學科的變化。對于探討某一研究領域內的研究主題、研究熱點、研究趨勢都有著非?,F實的意義。本文使用共詞分析法,借助CiteSpaceIII軟件,使農民工養老研究文獻間“共詞關系”在二維圖上可視化,以確定農民工養老的核心主題。另外,本文通過突變詞檢測算法運算,探尋研究主題的關鍵詞激增變化率并生成高強度突變率的關鍵詞排序表,從而獲得農民工養老的研究的前沿趨勢。

2.農民工養老研究狀況的簡單描述。文獻數量在時間上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學科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和發展速度。本文對農民工養老的267篇文獻進行了統計(如圖1所示)。從農民工養老核心期刊發文的時間分布來看,2002年-2016年論文增長呈“S”型曲線,08年達到峰值,這與當時的社會政策、農民工的返鄉潮、退保潮都有一定關聯,此后逐年雖有波動,但趨于穩定,這也表明近年研究逐漸深入。

高被引的文章往往較能反映研究主題的突出問題,同時具有較好的借鑒、分析意義。本文對樣本的引用量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出總被引頻次前20位的作者及單篇被引頻次前20篇文獻??偙灰l次前20位的作者為姚先國、孫樹菡、楊翠迎、藍春娣、李群、黃乾、劉傳江、簡新華、戴衛東、王玉玫、崔紅志、朱玲、陳敦賢、劉純彬、桂世勛、吳曉歡、張怡然、盛來運、姚俊、曹信邦。其中大部分是國內較早關注農民工養老問題的學者,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力。從單篇被引頻次排名前10文獻來看(如表1所示),姚先國、賴普清探討的為戶籍的差異,對農民工就業、醫療、養老權益的損害;從孫樹菡到吳曉歡包括劉傳江的研究成果來看,多在探討農民工社會保障或是養老保險的問題;另外如姚俊、王冉、黃乾等從實證的角度分析選擇意愿、影響因素??偨Y來說,被引頻次較高的文獻大多集中在探討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如養老保障制度、歸屬、選擇意愿、影響因素等。這些文獻不僅具有研究領域的奠基作用,也反映出農民工養老的研究現狀。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發現,總被引頻次與單篇被引頻次很大一部分重合,反映出部分學者未能對農民工養老的問題進行持續性的研究。

三、農民工養老研究熱點與研究趨勢分析

1.基于關鍵詞共現的研究熱點圖譜分析。關鍵詞不僅是文章的核心與精髓,也是作者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的體現。研究熱點時間序列圖譜不僅可以反映出該領域核心關鍵詞,同時也可將詞頻按年份排序,結合該關鍵詞的代表文章可以挖掘出各個年份農民工養老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該領域的發展脈絡。因此,本文通過CiteSpaceIII對高頻關鍵詞分析,來確定農民工養老的研究熱點主題。

在CiteSpaceIII上TermSource中選中Title、Abstract、Authorkeywords、keywordplus;Nodetypes選中keyword,通過不斷的調試,設定關鍵詞被引閾值為3,對267篇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然后運行程序,以TimeZone為算法,得到農民工養老研究熱點時間序列圖譜(如圖2所示)。圈形大小代表著關鍵詞出現頻率的高低。從圖2可以看出,出現頻次最高的為農民工,這與我們的檢索式相一致。其次是養老保險,表明農民工養老問題的研究與養老保險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他如社會保障、社會養老保險、社會保險、新生代農民工、影響因素。社會保障、社會養老保險、社會保險多與養老保險有交叉,說明該領域對農民工養老保險的關注度較高,這也與我國的二元結構體制相關聯。新生代農民工印證了近幾年來對新興群體的關注。影響因素則反映了近些年來,我國學者開始廣泛的運用計量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

通過農民工養老研究熱點時間序列圖,可以知道近些年來的研究熱點,通過對研究熱點進行歸類,便可得出研究主題。從圖2中可以看出,該領域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研究。如社會保障、個人賬戶、戶籍制度、轉移接續、等多屬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模式及構建;參保意愿、參保行為、影響因素等多屬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參保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政策評估、制度設計、制度創新等多屬于農民工養老的出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城鎮化、代際差異等多屬于對新一代農民工群體的研究,而這部分研究又多以定量、對照的形式穿插在參保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中。具體研究熱點主題如下。

熱點主題Ⅰ: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模式及構建的研究

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特殊道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中國的經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最初以鄭功成為代表的大多數學者便提出應該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因此,便展開對農民工養老保險模式的探索。如桂世勛提出“深圳特區模式、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劉曉雪在此基礎上又加入“山西模式”。盧海元提出“雙低模式、城保模式、綜保模式”;楊翠迎、郭金豐提出“擴面型、仿域型、綜合型”。隨后,楊翠迎和米紅基于有限財政責任農保理念,提出了分別適合于農民工、失地農民、純農戶和計生戶的“四種保障模式。養老保險模式的探索是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民工養老問題。在養老保險模式構建方面,存在三種主張。統一型:楊輝通過總結各地政府經驗,指出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勢在必行。任天成、崔紅志從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角度出發,指出應按照工傷、醫療、養老保險的順序逐步將城鎮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保險體系。獨立型:吳曉歡湯兆云根據農民工自身的特點,建立相對獨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分類分層型:藍春娣、任保平、鄧大松指出采取分類分層的方法建立過渡性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是對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障問題的再思考。李愛芹指出應綜合城保、仿城、綜保三種模式的優點,設計一種符合農民工特點、便于未來和城鄉接軌的養老保險制度。

熱點主題Ⅱ:農民工參保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俏覈?009年頒布的一項旨在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的政策。農民工作為農村居民的一份子,其新農保的實施,對農民工參保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農民工參保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可依據新農保實施前后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

新農保實施前,雍嵐等以西安市農民工的問卷調查為基礎,從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兩個層次考查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需求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性別、子女數量、年齡、受教育程度對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支付意愿有顯著影響;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在一定范圍內對其支付能力有顯著影響。姚建平將影響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因素系統化為社會人口特征、制度性特征和其他養老措施三大類,并在北京、深圳、蘇州和成都市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制度性特征對回歸模型解釋的貢獻最大,社會人口特征的貢獻較小,其他養老措施對農民工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有一定替代效用。張紅梅選取2000-2009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受老年撫養比、物價上漲水平、農村收入水平影響。

新農保實施后,通過logit分析,張文聞利用chips數據,指出社會資本對是否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具有積極作用,黨員身份可能無關。吳玉峰運用2010年對陜西、山東2省3個區縣1595份農民調查數據,發現農民的信任可以分為村域信任和特殊信任,村域信任對農民參保具有正效應,特殊信任對農民參保并沒有顯著性影響。姚俊以江蘇省社會養老保障水平制度環境基本相似的同一區域內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農民工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年齡、戶籍現狀、換單位次數成為影響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參保類別選擇的顯著因素。王翠琴以武漢市和南寧市為研究對象,指出年齡、平均每年工作時間、所在單位是否為職工參保和家里是否有人參保4個因素對農民工是否參保產生顯著影響;而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家庭兒子數、所在單位是否為職工參保,以及對制度的滿意度這些因素對農民工選擇社會養老保險的種類影響顯著。另外,郭瑜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農民工參與新農保和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替代率進行預測和分析,指出新農保具有基礎保障作用,替代率較低,城保繳費較高,替代率高且穩定,兩種保險制度的設計使得農民工養老保險陷入夾心層。

熱點主題Ⅲ:農民工養老的出路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有效保障居民晚年生活的根本措施。我國學者對農民工養老出路的探討多集中于養老保險制度。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錢振偉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進行仿真評估,未來30年左右養老金將收不抵支。蔚志新基于2011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流動人口參加三種社會養老保險進行分析,發現存在參保水平較低,且重復參?,F象。楊翠迎、郭金豐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下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和養老保險的固有屬性存在著一系列矛盾,固使政府制度供給積極而農民工仍保持冷漠態度。劉傳江農民工參保的主要障礙來自于“便攜性”損失。郭曉鳴對四川省309位返鄉老一代農民工調查,發現農民工養老保險存在“權利剝奪、權利缺失”。田北海對262位湖北籍農民工進行實證調查,發現農民工養老保險不僅存在“制度缺失”,也存在“制度文本與制度實踐”脫節的問題。老一代農民工養老保障問題不僅違背社會公平公正,而且可能產生由農村蔓延至城市的社會不穩定風險。因此,通過借鑒國外典型地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狀況及其有益經驗,王曉東指出農村養老保險應該遵循時間、空間循環漸進,實現城鄉養老保險的均等化。而黃玉君提出完善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現社會化管理和基金保值增值以及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等建議。另外,簡新華、張建偉提出了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設想,即以健康保障、失業保障和養老保障為主體的過渡性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來銜接城鄉社會保障,以適應城鄉一體化的需要。桂世勛適當鼓勵高檔次標準繳費,累計繳費超過15年加發基礎養老金,對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基金進行統一運營,有利于完善新農保。

2.基于突發詞檢測算法的研究前沿分析。研究前沿一般代表著該領域的正在出現的新理論、新主題、新趨勢。學術界利用CitespaceIII,確定研究前沿時,通常利用突發詞檢測算法。其原理為通過利用突變詞即在某一時間段內被引頻次或共現的頻次突然增加的節點,來確定相關研究前沿。因此,本文通過CiteSpaceIII進行突發詞檢測算法得到農民工養老問題研究的前沿術語突變排序表(如表2)。排序越靠前,突變強度越大,說明圍繞該關鍵詞展開的農民工養老相關主題研究前沿趨勢越明顯。

從表2可知,近些年,農民工養老研究前沿術語主要包括“新生代農民工”、“代際差異”、“社會保障”、“影響因素”、“市民化”、“社會保險”、“制度創新”、“政策評估”、“社會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等十個高頻關鍵詞。其中,社會養老保險、社會保障是在2003-2006年期間發生突變,政策評估、制度創新是在2005-2008年期間發生突變,轉移接續是在2009-2011年期間發生突變,以上詞語突變時間皆在3-4年之間。自11年以來“新生代農民工”、“代際差異”、“市民化”、“影響因素”、等關鍵詞突變強度較大,前沿趨勢較為明顯。這些關鍵詞中新生代農民工不僅突變強度最大,而且在年份上與其他關鍵詞均有一定的交叉。這說明農民工養老前沿尤以新生代農民工及其新生代農民工相關主題為發展大趨勢。對其前沿進行歸類,如下:

研究前沿Ⅰ.農民工養老與新興群體的研究。這里主要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代際差異、影響因素。2012-2017年“新生代農民工”關鍵詞發生突變,2012年學術界對新生代農民工相關主題研究開始增加,并保持著一定的發文量,形成了農民工養老與新生代農民工的整合研究趨勢。通過CNKI主題詞搜索可以知道,從12-17年關于新生代農民工養老的研究共計26篇,且多以新生代農民工對養老保險的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如楊哲、王茂福,基于安徽省的調查數據,汪華、章金玉基于南通市和石家莊市兩地的調查數據,朱壘、李放,李婷、郭亞軍從代際差異視角.對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養老保險意愿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研究前沿Ⅱ.農民工養老與養老保險構建研究前沿。這里主要包括社會保障、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新、政策評估、轉移接續等。這些關鍵詞的突變強度,除社會保障之外,基本維持在2.8-3.5之間,且年份為2011年之前。說明,這一研究前沿,已由最初的突變,轉變為研究熱點主題,且形成一定的研究規模,貫穿于農民工養老研究的始終。

為了更好的驗證這一前沿,對農民工養老研究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統計過程中以兩年為間隔,排名前10的關鍵詞為例,得到高頻關鍵詞分年段統計表(如表3)。通過表3可知,農民工、養老保險、社會保障一直穩居前五,說明這些詞語代表著該領域內學術界持續、穩定的研究。但同時,又陸續的加入一些新的關鍵詞,如新生代農民工、影響因素、市民化、代際差異等。這些新加入的詞語與表2相符合,代表著該領域研究前沿。對新生代農民工養老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其研究多與市民化、城鎮化、代際差異相關,而這部分研究又多以定量、對照的形式穿插在參保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中,與上文的研究熱點主題、研究前沿相符合。

四、農民工養老研究的結論與展望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尤其是第一代農民工養老問題,無疑被提上日程。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學及可視化技術,描繪近些年來“農民工養老”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通過挖掘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為農民工養老問題的后續研究提供了借鑒意義。但同時現有研究不足也是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研究成果、研究視角、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關注度較低,成果數量偏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農民工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階段,我國學者對農民工養老的問題雖有所涉及,但研究成果總體偏少。與農民工養老主題相關的核心期刊文章截止到目前為止,僅有267篇,而農民工相關的核心期刊文章達到了7231篇。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農民工養老這一研究領域還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間。如果以農民工養老發展的現實狀況與政策實踐作為參照,農民工養老的主題研究均滯后于現實和政策方面的需求?!艾F實”-“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雙重張力,要求對農民工養老的這一主題研究快速跟進。

其次,研究視角較為局限,群體幾乎無細化。通過對農民工養老研究相關的文獻,可以發現農民工養老的研究不僅研究視角較為局限,群體細化也較為籠統。第一,研究視角基本上停留于養老保險。通過農民工養老研究熱點時間序列圖可以發現,該主題以農民工養老保險為點分散為農民工養老保險或社會保障體系的模式探索及構建、參保意愿及選擇因素、問題與對策??梢哉f并沒有完整的反映出農民工養老現存的問題。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應加大對農民工養老服務、養老模式的研究。第二,研究群體幾乎無細化。農民工養老問題亟待解決的為高齡或者第一代農民工,而以高齡/第一代/老一代/超齡農民工+養老為主題進行檢索發現其研究成果僅有8篇。高齡農民工為這一群體的開端,在改革開放初期,加入城市建設,為我國的經濟建設釋放著巨大的人口紅利。如今,他們的養老問題已提上議事日程,對這一群體的任何忽視,將有悖社會公平、正義。在農民工養老問題的研究上不可忽視這一群體。

最后,研究方法有待規范。在“農民工養老”這個主題的研究方法方面,盡管運用少量定量研究,且以二元回歸為主。但在樣本選取上存在著過大或著過小的問題。由于制度因素等緣由,農民工這一群體所處的環境較為復雜。如東部和中西部的農民工,同一省份不同地域的農民工,同一地域不同制度下的農民工等對亟待解決的養老問題差別都會較大。應加大其對照性研究。另外,在定量指標的設計上,多停留于個人、家庭、經濟、社會等特征的分析,基本上大同小異。對于農民工養老問題的研究,不論是規范的定性研究還是定量研究都應該進一步加強。當然,隨著跨學科研究程度的加大,更多新方法也會加入農民工養老的研究主題。

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民工養老問題亟待解決。結合現實背景和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兩個較為迫切的研究方向。

首先,群體的細化,加大對高齡農民工養老問題的研究力度。高齡農民工已經進入老齡化,多數卻仍生存于城市與農村的夾縫中,生存、養老現狀堪憂。但至今為止,有關高齡農民工仍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國家統計局依據年齡進行劃分及僅有的高齡農民工養老的學術研究成果中,陸淑珍依據戶籍、年齡進行劃分。無清晰的界定為后續的研究帶來諸多困難。加大對高齡農民工群體的研究,在代際轉換進一步加快和流動方式更為復雜的今天,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研究視角擴展,加大對農民工養老模式、養老服務的研究。依據年齡可將農民工簡單的劃分為第一代和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新生代農民工養老問題從制度、公民權的角度去探討和解決他們養老問題都不為過,甚至是一種根本的解決性方式,但是對于已經將養老提上議事日程的高齡農民工,最關鍵的是他們現在或即將到來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面對農村養老資源的匱乏,他們的養老地在哪里;面對農村的空巢化,他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如何解決。因此,應加大對農民工養老模式、養老服務的研究,不論是從理論意義還是實踐意義上,對于改善高齡農民工乃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現狀都具有較好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蔡昉.城市化與農民工的貢獻——后危機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思考[J].中國人口科學,2010(1):2-10.

[2]郭曉鳴,周小娟.老一代農民工:返鄉之后的生存與發展——基于四川省309位返鄉老一代農民工的問卷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10):53-62.

[3]張世青,王文娟,陳岱云.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中的政府責任再探——以山東省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5,(03):93-98.

[4]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8):22-24.

[5]桂世勛.中國城市“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探索及建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7(5):12-17.

[6]劉曉雪.積極探討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J].上海農村經濟,2006(8):23-27.

[7]盧海元.關于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若干思考[J].社會保險研究,2002(5):2-17.

[8]楊翠迎,郭金豐.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運作的困境及其理論詮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08-116.

[9]楊翠迎,米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于有限財政責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構想[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7.

[10]楊輝,劉斌.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若干思考[J].江淮論壇,2008,227(01):102.

[11]任天成,崔紅志.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23(6):119-125.

[12]吳曉歡,王一峰,王麗酈,等.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評估與制度創新[J].人口研究,2005,29(4):28-35.

[13]湯兆云.建立相對獨立類型的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江蘇社會科學,2016,1:005.

[14]藍春娣,任保平.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04(5):106-111.

[15]鄧大松,孟穎穎.困境與選擇——對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反思與構建[J].學術交流,2008,6(122):r128.

[16]李愛芹.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的缺陷與完善-以[J].廣西社會科學,2015(8):150-153.

[17]雍嵐,孫博,張冬敏.西部地區從業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安市農民工的調查[J].西北人口,2007,28(6):25-28.

[18]姚建平.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問題-基于北京,深圳,蘇州和成都四城市調查數據分析[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8,2008(5):36-41.

[19]張紅梅,周燕.基于面板數據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影響因素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10):60-64.

[20]張文聞,陳廣漢.社會資本與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基于CHIPS數據的實證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6(5):11-17.

[21]姚俊.農民工參加不同社會養老保險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五地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10,2010(1):93-100.

[22]吳玉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實證研究\一個信任分析視角[J].人口研究,2011,4:94-103.

[23]王翠琴,韋翠娜.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武漢市和南寧市的實地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9-47.

[24]郭瑜.農民工養老保險的選擇——基于替代率的研究[J].保險研究,2013(4):110-117.

[25]錢振偉,卜一,張艷.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仿真評估:基于人口老齡化視角[J].經濟學家,2012,8(8):58-65.

[26]蔚志新.流動人口社會保險參與狀況的地區差異分析——基于2011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的流動人口問卷調查[J].人口學刊,2013(2):81-89.

[27].劉傳江,程建林.養老保險“便攜性損失”與農民工養老保障制度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8,4:61-67.

[28]田北海,徐燕.制度安排與行動邏輯:農民工養老保險參與現狀的實證研究——以湖北籍農民工的調查為例[J].學習與實踐,2011(6):89-97.

[29]王曉東.國外城鄉養老保險一體化:途徑,方式,條件及啟示[J].社會保障研究,2013(5):98-103.

[30]黃玉君,魯偉.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求實,2016(6):87-96.

[31]簡新華,張建偉.構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1):113-116.

[32]桂世勛.完善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32-34.

[33]楊哲,王茂福.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安徽省調查數據[J].社會保障研究,2013,(05):62-68.

[34]汪華,章金玉.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南通市和石家莊市兩地的調查[J].西北人口,2013,(04):95-99+104.

[35]朱壘,李放.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行為的代際差異——基于南京市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2,(05):86-90.

[36]李婷,郭亞軍.代際視角下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影響因素——基于陜西省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4,(05):90-96.

[37]陸淑珍,盧璐.“養”與“工”——超齡農民工養老模式的探索性研究[J].南方人口,2015,30(6):50-58.

[38]國家統計局.2016年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EB/OL]. http://cn.chinagate.cn/news/2017-04/30/content_40721463.html2017-04-30/2017-05-03.

[39]人民網.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EB/OL].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1010/c57506-28765437.html2016-10- 10/2017-02-26.

作者簡介:丁文文(1990—)女。河南省濮陽。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學生。行政管理專業政府管理理論與績效評估。蔡程瑞(1992—)男。河南省平頂山。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學生。情報學專業信息計量。

猜你喜歡
研究展望文獻計量熱點
熱點
熱點
結合熱點做演講
我國醫學數字圖書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國內外智庫研究態勢知識圖譜對比分析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我國生物科學素養研究狀況(2001~2016年)
財稅政策支持生態產業發展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制造業物流能力研究現狀分析及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