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食,另一種解讀

2017-05-03 15:50窗敲雨
飲食科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斷食指標研究

窗敲雨

編者按:

關于斷食,無疑是當下最火熱的健康話題。本刊2017年2期就刊發了《慢性病 輕斷食》一文(斷食與輕斷食尚有區別),該文就輕斷食的歷史、理論支持與動物實驗、實施指南與注意事項,都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當然,對同一個熱點話題,變換不同角度,可以得出相近、互補甚至相悖的結論。本期,我們刊發關于斷食的另一種解讀,兩文間或類或悖,相信讀者自有領會。為您開啟飲食健康之門,引領讀者走上健康之路,這是我們永遠不變的初心。

近些年,“斷食”是健康養生圈里流行的一個名詞。這種隔一段時間停掉幾頓飯的生活方式不僅被視為減肥良方,還被賦予了“長壽”“防病”的神奇效果。

很多人認識斷食,可能是從BBC的《進食、斷食與長壽》(Eat fast and live longer)開始的。這段熱門視頻細數了斷食界“驚人”的科研成果,讓人十分心動。但我想要提醒各位的是,直到目前為止,斷食還算不上值得推薦的保健方式。并沒有哪家權威機構會向人們推薦斷食。相反,他們最強調的仍是其中的不確定性:美國國立衛生院衰老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NIA)指出,間歇性斷食對人類健康和壽命的影響都是尚不明確的(currently unclear);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網站認為,能證明隨著BBC節目而走紅的間隔斷食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證據都很有限;美國糖尿病學會也指出,現在斷食的益處還有待長期研究驗證,并著重強調它的安全性問題值得警惕。

科學家都對斷食感興趣,前期研究結果看起來也挺樂觀,這些都是真的。但這段影片沒有告訴人們的是,從前沿發現到實際的健康生活建議,這中間還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

研究證據:

只有老鼠和抽血化驗可不夠

在這段50分鐘的影片中,主人公造訪了幾位專業研究者的實驗室,而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是幾只“不同尋?!钡睦鲜?。

控制飲食的老鼠更長壽了,間歇斷食的老鼠們在迷宮里穿梭自如,它們癡呆得更慢……對,這沒錯,而且是很值得關注的現象,但動物實驗的結果并不能直接套用到人身上。小鼠和人確實有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但差異還是不能忽視,而且它們在實驗室里生活環境和人類的日常生活也差遠了。要知道,很多在前期動物實驗中看起來很有希望的療法可都沒能通過臨床試驗的檢驗。用老鼠來說事兒,可靠程度是有限的。

當然,細心的觀眾肯定會反駁說,片中也出現了臨床研究和真人演示,還抽血做了測量呢!確實如此。但在人體實驗方面,斷食療法也還有很多不足。

在影片中,主人公把自己與常年保持飲食控制的人進行了比較,親自嘗試了斷食,并在幾天前后抽血比較了一種名叫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生物標示物。這只是節目的演示,用科研的眼光去看它或許是顯得太過苛刻,不過這段演示確實恰好反映了目前斷食研究的幾個不足之處:

*樣本量少。在節目之外,斷食療法所做的臨床研究規模也還比較小,不少對照研究的樣本數量還不到一百人。

*觀察時間短。推薦斷食療法的人都認為,間歇性的斷食需要持續不斷地踐行來獲得持續的好處,但他們的研究并未體現這一點。在目前的斷食臨床試驗中,觀察時間大多是8~12周,如果做了24周的研究,那已經算是很不錯了(如果說只是為了減肥倒也還好,但別忘了,斷食者更大的目標可是長壽?。?。而在那之后的長期效應和安全性,目前還有待證實。

*只采用“替代指標”。在臨床研究中,反映結果的指標有兩種:一種被稱為“終點指標”,它直接反映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比如壽命,比如患病的頻率變化;而另一種是“替代指標”,它測量的是一些和疾病或衰老有相關性(但并不是等同,很多時候也不能確定因果)的指標,比如血液里的各種活性分子,IGF-1就屬于這一種。如果用破案來比喻的話,“替代指標”比較像是線索,而“終點指標”更像證據。線索是很有用的,發現問題、做出推斷都可以靠它,而且它往往比證據來得更快。但是,無論多自信的名偵探都不會在看到線索、靈光一閃之后就立刻召集當事人,公布自己的推理。要想確定結論,研究終點指標的硬性證據必不可少,在那之前,我們能談論的只是種種“可能”而已。

基于這些理由,現在專業機構對于間歇斷食“防病”“抗衰老”的態度依然是相當謹慎的,比起這些新潮的方法,他們更傾向于給出傳統的飲食控制建議。在研究論文中,我們也常能看到作者“尚需更多研究”的提醒。

實踐方案:

到底聽誰的?不知道

如果要把一種改善健康的生活方式真的實踐起來,我們所需要的可不僅僅是理念。假設某種做法是好的,那要以什么樣的標準完成,多久來上一次才足夠有效?干得太過火會適得其反嗎?搞清楚這些是很重要的。

所有廣受認可的健康生活建議,都有具體、可執行的標準。鍛煉要多少?為了健康,每天30分鐘,1周至少5天是個基本的標桿。鹽吃多少?按寬松一點的標準,不要超過1天6克。吃糖不該超過每天總能量攝入的10%,酒最多喝上一小杯,煙則一點都不該碰……這些標準,都是在大量醫學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來的。前人的研究數據已經能夠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樣做對維護健康確實有效,而且足夠安全,堅持起來也不會太難。

那么,斷食的情況如何呢?很遺憾,由于臨床數據不足,我們現在也很難定出一個具體的執行標準來。在電視節目、暢銷書籍和網站上,我們能找到好多種不同的斷食方案,該聽誰的?現在無法判斷,因為研究數據還太有限了。

副作用:

值得警惕的“尚不明確”

當然,這些理由可能也攔不住人們嘗試斷食的熱情。再怎么說“尚不明確”,它畢竟也可能是有效的嘛,試試又何妨?但是,斷食并不是毫無代價的,我們也需要了解其中可能的風險和副作用。

參考其他的節食方法,以及那些斷食體驗者的個人經驗,我們可以推斷出一些斷食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睡眠障礙:餓得睡不著,相信這種感覺你一定不陌生。如果真睡不好,白天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一個額外的壞消息是,睡不夠對體重和代謝也有負面影響。

*情緒問題:饑餓會讓人更容易出現焦慮、易怒的問題,在像明尼蘇達饑餓試驗這樣的極端情況下,抑郁和嚴重的情緒失調也會隨之而來。餓肚子對情緒和認知的影響可不只是個人的小事,連法庭裁決這樣重要的事情都可能受到干擾(<法庭心理學>:法官很苛刻,可能說明他餓了)。

*營養缺乏:名義上,斷食食譜都會要求人們吃營養豐富的低熱量食物,但在減少食量的同時保持營養并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事情。如果沒有做足功課或者咨詢專業人士,現實生活中的節食往往容易導致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攝入不足。

*血糖波動:高血糖是危險的,但過低的血糖更加糟糕。對于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而言,血糖波動帶來的風險更加突出。美國糖尿病學會強調,糖尿病患者進行斷食會帶來顯著的風險。

和斷食療法的有效性一樣,它的安全性和副作用也顯得尚不清晰。這些問題會出現在多少斷食者身上?它們會有多嚴重?它們有多少個體差異?這也是目前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開始嘗試斷食之前,你得好好考慮一下這些問題。

直到目前為止,斷食的潛在益處看起來還更像是實驗室中的前沿進展,它有可能在將來改變我們的生活,但現在我們對它還遠不夠了解。把斷食納入健康生活的常規部分顯得為時過早,所以現在我能給出的健康建議依然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這建議聽起來很無趣,但只要能堅持做到,它就足以給你很多可靠的健康保障了。

責任編輯/鄒佳璇

猜你喜歡
斷食指標研究
神回復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斷食晚餐能緩解脂肪肝?盲目斷食或出現低血糖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