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量與穴距配置對機插水稻群體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2017-05-11 17:33王宇隋鑫李旭呂小紅任海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穴距播量產量

王宇++隋鑫+李旭+呂小紅++任海++付立東

摘要:為完善盤錦稻區機插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體系,探討機插秧高產適宜播量與穴距,以鹽豐47為供試材料,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通過設置不同播量與穴距配置,測定其對機插水稻群體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播量為100 g/盤、穴距為18 cm,播量為120 g/盤、穴距為21 cm,播量為80 g/盤、穴距為14 cm這3個處理,本田群體生長量適宜,齊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質產量較大,實際產量較高;其中,播量為100 g/盤、穴距為18 cm的處理5產量最高,為11.41 t/hm2,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6、處理7、處理8、處理9分別高4.51%、6.75%、18.24%、589%、12.81%、9.23%、3.44%、5.38%。

關鍵詞:播量;穴距;機插水稻;群體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6-0061-04

近年來,隨著水稻機械化插秧及其配套農藝技術的改進,以省工省力、高產高效為特征的機插水稻在遼寧省范圍內迅速得到推廣,機插水平達到90%以上,遼寧省盤錦市擁有水田11.3萬hm2,2007年就被列入農業部水稻育秧、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區[1-2],現已發展成盤錦水稻種植的主要方式。培育整齊一致、生長健壯、秧齡適宜的秧苗是水稻機插秧高產穩產的關鍵,而播量的大小直接影響秧苗素質優劣,插秧穴距直接影響本田移栽基本苗數,良好的秧苗素質能充分發揮插秧機優越性能,適宜的播量、插秧穴距配置為培育本田高質量群體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提高機插質量與產量均有重要的意義[3-4]。為完善機插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體系,結合盤錦稻區水稻生產特點,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于2015年開展了不同播量與穴距配置對機插水稻群體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試驗,旨在探尋盤錦稻區水稻機插秧高產適宜播量及適宜的移栽穴距,為水稻機械化移栽配套技術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以遼寧省盤錦稻區主要栽培水稻品種鹽豐47為供試材料。

1.2供試地點

試驗在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耕層土壤(0~15 cm)含有機質2.098 4 g/kg、全氮0.088 9 g/kg、堿解氮51.345 mg/kg、速效磷(P2O5)55.608 3 mg/kg、速效鉀(K2O)229.517 1 mg/kg、全鹽0.199 4 g/kg,pH值7.95。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穴距A、播量B 2個因素,每個因素3個水平。穴距為A1(14 cm)、A2(18 cm)、A3(21 cm),播量(干種量)為B1(80 g/盤)、B2(100 g/盤)、B3(120 g/盤),4月22日播種,選擇專用缽型毯狀塑料硬盤(盤深3 cm,內徑長58 cm、36個缽,寬28 cm、18個缽,缽深0.8 cm)機械精量播種旱育秧技術培育壯秧;5月26日用久保田SPW-68C插秧機插秧,插秧行距為 30 cm,通過調節插秧機橫縱桿選擇同一檔抓秧面積。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20 m×6 m。各處理分別為處理1(A1B1,穴距14 cm、80 g/盤),處理2(A1B2,穴距14 cm、100 g/盤),處理3(A1B3,穴距14 cm、120 g/盤),處理4(A2B1,穴距18 cm、80 g/盤),處理5(A2B2,穴距18 cm、100 g/盤),處理6(A2B3,穴距18 cm、120 g/盤),處理7(A3B1,穴距21 cm、80 g/盤),處理8(A3B2,穴距21 cm、100 g/盤),處理9(A3B3,穴距21 cm、120 g/盤)。

各處理氮(N)、磷(P2O5)、鉀(K2O)的正常施肥水平分別為270、108、48 kg/hm2。蘗肥于水稻5.5~6.0、7.0~7.5葉齡期分2次施入,穗肥于水稻11.5葉齡期施入。各處理磷肥分為底肥50%、二次蘗肥50%,鉀肥分為二次蘗肥67%、促花肥33%。于基肥和一次蘗肥分別施入450、150 kg/hm2“大地豐”牌水稻緩釋復混肥(含N 28%、P2O5 18%、K2O 8%),于旋耕前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農肥11.25~15 t/hm2。

移栽期保持水層1~3 cm;緩苗期保持水層3~5 cm;分蘗前期保持水層2~4 cm;分蘗中期保持水層0~4 cm;達到預期穗數的80%及水稻拔節期適度晾田;幼穗分化形成期保持水層3~5 cm;孕穗期保持水層3~8 cm;抽穗開花期及灌漿前期保持水層0~5 cm;灌漿后期采取淺、濕間歇灌溉;收割前7~10 d逐漸落干水層。土壤鹽堿含量較高的田塊適當增加水層深度,水稻生育前期尤為重要。施藥防治病蟲草害及其他田間管理措施按常規進行。

1.4測定內容與方法

1.4.1秧苗素質測定移栽期每個處理帶土切取10 cm×10 cm板面,選取有代表性秧苗20株測定株高、葉齡、莖基寬,100株測地上、地下干質量、鮮質量。

1.4.2葉齡進程本田每個處理選定連續14穴秧苗(每穴只含1株)標記葉齡,秧苗返青后每7 d標記1次。

1.4.3莖蘗動態及分蘗每小區定植2點,每點定植10穴,分蘗中期開始,7 d調查1次莖蘗數,主要調查N-n期(N為主莖總葉數,n為伸長節間數)、N-n+1期和最高分蘗期的莖蘗數,在N-n期、拔節期、齊穗期、成熟期進行性狀普查。

1.4.4葉面積指數在移栽期、N-n期、拔節期和齊穗期,每小區取3穴有代表性植株,調查葉面積指數。抽穗期分株測定有效葉面積、無效葉面積、高效葉面積和低效葉面積。

1.4.5干物質量利用調查葉面積指數的植物樣測定群體干物質量,成熟期測定谷粒和莖稈干物質量。首先將莖葉和穗(成熟期)分開,分別裝入樣品袋,先用105 ℃殺青30 min,然后在85 ℃下烘干。收獲指數為成熟期的籽粒干質量除以籽粒與莖稈干質量之和。

1.4.6產量構成與實產成熟期每小區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5穴,進行室內考種,調查每穴平均株數、株高、穗長,調查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質量(飽粒質量);每小區收割2 m2脫谷記錄實產。

1.5數據分析

采用Excel、DPS軟件完成。

2結果與分析

2.1播量對機插水稻秧苗素質的影響

由表1可知,各處理秧苗的葉齡、假莖基寬、百株干質量、充實度、根數、最長根長均隨著播量的增加而減少;株高、枕間距(2~3)、葉面積指數隨著播量增加而增大。A1處理較A2、A3處理假莖基寬分別增加0.21、0.34 mm,百株地上干質量增加0.06、0.33 g,充實度增加0.11、0.35 mg/cm,根數增加0.30、0.85條,秧田面積指數減少1.36、3.79。試驗結果表明,隨播種量的增大,秧苗素質逐漸減弱[5-8]。因此,培育壯秧必須降低單位面積播種量。

2.2播量與穴距配置對機插水稻莖蘗、成穗率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同一穴距的處理,隨播量增加群體莖蘗數于移栽期、拔節期、齊穗期、成熟期逐漸增多,N-n期逐漸減少[9]。成熟期處理3、處理6、處理9的莖蘗數分別為401.70萬、409.65萬、403.35萬株/hm2,比同一穴距的處理1和處理2、處理4和處理5、處理7和處理8分別增加4.77%和364%、7.86%和0.70%、10.16% 和4.02%;成穗率逐漸下降,處理1、處理4、處理7的成穗率分別為79.26%、76.36%、77.62%,比同一穴距的處理2和3、5和6、8和9分別增3.01和3.27、0.96和4.24、1.93和4.03百分點。同一播量的處理,隨穴距的增大群體莖蘗數于移栽期逐漸減少,于N-n期逐漸增多,在B1下于拔節期先增后減,于齊穗期、成熟期逐漸減少,在B2、B3下于拔節期、齊穗期、成熟期均呈先增后降的趨勢;成穗率呈小V趨勢。試驗結果表明,穴距相同,隨播量增加,苗素質減弱,小播量秧苗素質高,分蘗早發性好,分蘗能力強,高峰苗后莖蘗消亡慢,成穗率高;大播量秧苗素質低,植傷重,秧苗抗逆性偏弱,緩苗期長,有效分蘗節位少,雖栽插苗數多,高峰苗到達延后,后期莖蘗消亡快,成穗率低[10-12];播量相同,穴距大的處理基本苗稍有不足,穴距小的處理基本苗過多。綜上分析,處理3、處理5、處理6、處理9收獲穗數較高,處理6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7、處理8、處理9分別高6.87%、5.72%、1.99%、7.87%、0.7%、11.89%、5.67%、1.56%。

2.4播量與穴距配置對機插水稻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由表3可知,同一穴距的處理,隨播量增加葉面積指數于移栽期、拔節期、齊穗期逐漸增大;拔節期處理3、處理6、處理9的葉面積指數分別為4.978、5.578、5.423,比同一穴距的處理1和處理2、處理4和處理5、處理7和8分別增加21.27%和16.64%、14.19%和 9.89%、35.95%和0.57%;齊穗期處理3、處理6、處理9的葉面積指數分別為6.779、6.971、6757,比同一穴距的處理1和處理2、處理4和處理5、處理7和處理8分別增加8.34%和3.50%、11.61%和 5.56%、955%和2.72%;高效葉面積率逐漸減小,有效葉面積率逐漸增加,處理1、處理4、處理7高效葉面積率分別為73.34%、72.29%、72.13%,分別比同一穴距處理2和處理3、處理5和處理6、處理8和處理9高1.31和2.06、0.62和3.06、0.71和0.91百分點;有效葉面積率分別比同一穴距處理2和處理3、處理5和處理6、處理8和處理9低0.47和1.77、1.13和1.79、0.96和2.07百分點。同一播量的處理隨穴距增加,葉面積指數在B1下于移栽期、N-n期、齊穗期逐漸減小,拔節期先增后降;在B2下于移栽期先增后降、拔節期逐漸增大,于N-n期、齊穗期、拔節期先增后降;在B3下于移栽期逐漸減小,于N-n期、拔節期、齊穗期先增后降[13]。綜上分析,齊穗期葉面指數處理2、處理5、處理8較適宜,處理1、處理4、處理7較小,處理3、處理6、處理9較大。

2.5播量與穴距配置對機插水稻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同一穴距處理隨播量增加,干物質積累量于移栽期、N-n期逐漸增大[14];在A1、A2下于拔節期逐漸增大;在A2、A3下于齊穗期、成熟期呈先升后降的趨勢。成熟期收獲指數在A1下逐漸下降,在A2、A3下呈先升后降的趨勢,處理1比處理2、處理3分別增加1.45%、3.71%,處理5比處理4、處理6分別增加1.45%、3.31%,處理8比處理7、處理9分別增加2.00%、0.72%。齊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占籽粒產量的百分比逐漸降低[13],處理1、處理4、處理7分別比處理2和處理3、處理5和處理6、處理8和處理9高0.5和2.1、0.6和0.7、6.1和7.2百分點。同一播量的各處理隨穴距的增大,干物質積累量于移栽期、N-n期逐漸減小,在B1下于拔節期先減后增,于齊穗期、成熟期逐漸減??;在B2下于拔節期逐漸減小,于齊穗期、成熟期逐漸呈先增后降趨勢;在B3下于拔節期、齊穗期、成熟期逐漸增大。齊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占籽粒產量的百分比在同一播量下隨穴距的增大逐漸降低。收獲指數在B1下逐漸減小,在B2下先增后減、B3下逐漸增大。綜上分析,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收獲指數處理1、處理5、處理8較高,處理5干物質積累量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6、處理7、處理8、處理9分別高3.59%、8.13%、22.69%、6.53%、21.73%、11.59%、2.69%、5.20%。

2.5播量與穴距配置對機插水稻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同一穴距的處理,隨播量增加,收獲穗數逐漸增大,每穗實粒數、結實率逐漸減少[7],在A1下總穎花數、理論產量、實際產量逐漸降低,在A2下總穎花數、理論產量、實際產量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在A3下總穎花數逐漸增大,理論產量、實際產量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同一播量的處理,隨穴距的增加,在B1下收獲穗數、總穎花數、理論產量、實際產量逐漸減少,結實率逐漸增大;在B2下收獲穗數、總穎花數、理論產量、實際產量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實粒數逐漸增加;在B3下收獲穗數呈先升后降趨勢,總穎花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理論產量、實際產量逐漸增大。綜上分析,總穎花量處理1、處理5、處理9較高,處理5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6、處理7、處理8、處理9分別高出4.81%、6.31%、1591%、7.46%、11.59%、10.38%、5.64%、3.70%;實粒數處理1、處理7、處理8較高,處理7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8、處理9分別高出0.93%、384%、18.62%、1.98%、2.85%、15.95%、1.79%、5.87%;結實率處理4、處理7、處理8較高,處理7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8、處理9分別高出1.4、1.7、2.8、0.7、2.0、2.3、0.4、2.1百分點;千粒質量處理4、處理5、處理8較高,處理8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處理9分別高0.97%、1.35%、1.50%、0.22%、0.37%、1.12%、1.50%、1.73%;實際產量處理1、處理5、處理8較高,處理5比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6、處理7、處理8、處理9分別高 4.49%、6.74%、18.24%、5.94%、12.86%、9.29%、3.45%、5.36%??梢?,適宜的播量與穴距配置,個體健壯,單位面積有效穗數較高,每穗粒數適宜,進而顯著增加了群體總穎花量,且千粒質量也較高,因此理論產量、實際產量都較高。

3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穴距相同,隨播量增加,苗素質減弱,小播量秧苗素質高,分蘗早發性好,分蘗能力強,高峰苗后莖蘗消亡慢,成穗率高;大播量秧苗素質低,植傷重,秧苗抗逆性偏弱,緩苗期長,有效分蘗節位少,雖栽插苗數多,高峰苗到達延后,后期莖蘗消亡快,成穗率低[15];播量相同,穴距大的處理基本苗稍有不足,穴距小的處理基本苗過多。適宜的播量與穴距配置,個體健壯,單位面積有效穗數較高,每穗粒數適宜,進而顯著增加了群體總穎花量,且千粒質量也較高,因此理論產量、實際產量都較高。播量為100 g/盤、穴距為18 cm產量最高為11.41 t/hm2,播量為120 g/盤、穴距為21 cm和播量為 80 g/盤、穴距為14 cm次之。

降低播種量,單位面積苗數減少,機插秧時,單位面積移栽基本苗數減少,同樣,加大插秧穴距可減少單位面積移栽基本苗數。植株個體所占空間的增加,通風、透光及養分供給條件的改善,促進了水稻植株個體的生長發育,有利于單穴莖蘗數與收獲穗及每穗成粒數的增加,有利于莖蘗成穗率與齊穗期高效葉面積率的提高,有利于干物質量的積累與齊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占籽粒產量的百分比及收獲指數的提高,但仍無法彌補因群體生長量小、單位面積收獲穗數及穎花數不足造成的減產。播量過大,穴距過小,移栽基本苗則會過多,易造成無效分蘗的增加、前中期群體過大,雖然可增加單位面積莖蘗數及收獲穗數,但因莖蘗成穗率太低、每穗成粒數減少,無法增加單位面積的穎花數,同時由于中期群體生長量過大,不僅降低了植株抗倒、抗病能力,而且加重了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因此不利于水稻的增產[16]。

參考文獻:

[1]馬興全,于廣星,侯守貴,等. 遼寧省水稻機械化栽培現狀與技術對策[J]. 北方水稻,2013,43(6):76-80.

[2]張曲,肖麗萍,蔡金平,等. 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現狀[J]. 中國農機化,2012(5):9-12,16.

[3]陸森林,翟修云,錢宗華. 不同播量與機插密度配置對機插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初探[J]. 上海農業科技,2013(3):42-43.

[4]顏鳳亞,陳潔. 水稻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探討[J]. 北方水稻,2014,44(5):47-48,78.

[5]谷曉巖,梁正偉,黃立華,等. 不同播種量對秧苗素質和鹽堿地水稻產量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1,26(增刊1):65-69.

[6]畢春發. 不同播種量對雙季稻型機插秧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3):30-31,66.

[7]金軍,賴清云,李偉海,等. 水稻基質育秧不同播種量對秧苗素質和產量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14,20(6):59-61,65.

[8]何文洪,陳惠哲,朱德峰,等. 不同播種量對水稻機插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08(3):60-62.

[9]羅永仕,楊小田. 水稻不同播種量機播機插試驗研究[J]. 廣西農學報,2014,29(4):1-3.

[10]龍瑞平,鄧安鳳,劉沖發,等. 播種量對機插稻產量和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13,19(4):109-110,113.

[11]王承義,葛德宏,儲方雄,等. 機插水稻分蘗發生特點及成穗規律的研究[J]. 江蘇農機化,2005(2):25-26.

[12]凌勵,王紹華,戴其根,等. 機插水稻高產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研究[M]//農業部農墾局.中國農墾水稻生產與技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87-196.

[13]李貴勇,王云華,陳路華,等. 播種量、秧齡和移栽密度對高原粳稻產量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13,19(4):101-102,105.

[14]易光明,徐一蘭,晏國華,等. 不同播種量對機插晚稻生長發育及經濟性狀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14,24(24):8118-8120.

[15]王宇,隋鑫,李旭,等. 不同播種量對機插水稻群體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 吉林農業科學,2015,40(4):1-4.

[16]付立東,隋鑫. 不同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70-72.余波,李闖,曾生元,等. 花藥培養在中美水稻雜交新品系選育中的應用[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6):65-68.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06.015

猜你喜歡
穴距播量產量
異常氣候下播期、播量對百農207生長發育和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2022年11月份我國鋅產量同比增長2.9% 鉛產量同比增長5.6%
今年前7個月北海道魚糜產量同比減少37%
寬窄行不同播量試驗示范總結報告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不同穴距對機穴播“秀水134”產量的影響
不同播量、行距對“藏青320”產量的影響研究
2018上半年我國PVC產量數據
機穴播不同穴距對“秀水121”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播期播量對晚粳稻寧84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