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高校資助政策品德教育的心理引導

2017-05-12 00:10張雯
戲劇之家 2017年7期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貧困生

張雯

【摘 要】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的背景下,高校的弱勢群體——經濟困難生群體獲得了來自政府、學校、家庭、社區以及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力量的支持,確保他們能順利完成學業。在高校各類資助政策解決了貧困生經濟困境的同時,還應在德育和思想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引領。本文旨在研究與討論高校資助貧困生政策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資助政策;貧困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09-02

隨著教育事業和學生素質的進步和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步入大學校園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不乏一批家庭經濟有困難的貧困學生。黨中央和國務院極其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先建立資助政策體系,隨后不斷健全該體系,使得貧困生能夠順利入學并圓滿完成學業。這一體系,優化了教育結構,促進了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充分展現了科教興國這一理念,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有效手段。

一、高校資助政策的現狀及問題

(一)學生方面。政府資助的對象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這就需要學生向學校申報家庭經濟困難,由學校有關部門按照標準和規定程序以民主評議的方式認定。在此之前,學生需要在生源地(家庭所在地)獲得蓋章確認《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在這個環節上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因為一些手續和戶口或家庭問題,有些家庭即使在學費方面有困難,也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另外,還有一部分貧困生羞于表達自己家庭情況不如其他學生,就放棄政府給予的幫助。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F如今貧困生作為大學里相對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僅要面對學業上的種種問題,還要承受來自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因此有些貧困生會產生心理貧困,成為“雙困生”。經濟貧困導致的心理貧困主要表現為自卑、自我否定、焦慮、抑郁、自我封閉和孤僻心理等。

(二)學校方面。在本??粕逃A段,國家設置了各種獎學金和綠色通道等,為貧困生解決資金煩惱。另外,在全國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不僅如此,自2012年起,對中西部地區啟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入學資助項目。目前,中國高校貧困生的數量已達到300萬,占學生人數總和的四分之一。隨著國家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的加大和貧困生數量的增加,高校對貧困生的管理工作量日益加劇。例如貧困生認定工作,這一環節尤為重要。為了精準有效地對貧困生進行資助,校方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假貧困”。另外還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只注重資金資助,也要重視精神資助。

(三)社會方面。近十年,高等院校教育的學費和生活逐步提高,大學貧困生的問題日益凸顯。光依靠國家教育部和大學的資助已經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貧困生問題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定的社會支持。社會上有一些愛心企業、愛心媒體、公益事業等,提供工作崗位和企業獎學金,但是目前的社會支持還不夠全面。社會資助作為高校資助體系的補充,在展開工作的時候,可以利用各種場合和手段,宣傳貧困生問題,吸引社會各界的重視,拓寬社會資助范圍,開辟新渠道,還可以校社合作,幫助越來越多的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夢想。

二、高校資助政策背后的教育意義

在貧困生中,有一部分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獎學金,順利完成學業,甚至走出貧窮。還有一部分無法正視自己與他人的貧富差距,自暴自棄,想要不勞而獲,甘愿當全面困難生。對于這些學生,校方就應當采取一些措施,加強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關注他們日趨扭曲的心理問題。

(一)自卑意識。經濟上的困難容易引起學生在生活中自我否定,從自己的心理出發,會因貧窮而感到自卑,從而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失落感增強。其實貧窮不是問題,也不是誰的錯,古語云“錢乃身外之物”,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不是用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的標尺。人重要的是內在,上大學也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內在即知識儲備及正確的三觀。我們可以把貧困當作是人生道路上一個關卡,只要努力學習,堅持奮斗,那么貧窮只會是一時。不僅是貧困生沒必要產生自卑意識,校方和其他學生也不該以貧富的標準來衡量、評價別人。校方在幫助貧困生時,可以對他們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價值觀。

(二)逃避現實。一些貧困生內心敏感脆弱,當然一部分原因來自各種聲音、目光的壓力。他們一方面不能承擔高等教育的費用,一方面又羞于承認自己是貧困生,從而導致學生會逃避現實,不爭取獲得資助的資格或者掩蓋自己的家庭情況。在當今校園里,“貧困生”仿佛成了一個標簽,這個標簽就意味著貧窮和需要同情,其實不然。這涉及一個學生的隱私問題。校方可以設立一個網站,供貧困生自行上傳所需的材料和銀行賬號,貧困生認定工作完成以后,直接把助學金或者獎學金打到學生提供的銀行賬號里,這樣既節省了中間繁瑣的程序,還保護了學生的隱私。雖然大部分學校為了公平起見,將獲得助學金的學生名單放在學校公告欄上展示。但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隱私權,對于一些心思敏感的學生,這無疑是一種傷害他們自尊的舉動。

(三)誠信意識。對貧困生的認定標準,按照總體的標準來看,是參照各省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或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家庭人均收入達到困難標準,學生日常消費行為進行判斷,同時要求申請認定的學生在家鄉的街道辦事處填寫相關表格(“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格”和“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但認定工作落實到各個學校后就有很大難度,例如參照標準片面和一些人為因素。所以就有一些人鉆了政策的空子,在辦理一些手續的時候找人情,托關系,成為“資金假貧困,道德真貧困”的“貧困生”。那么公平理念下的高校資助政策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學生的誠信意識和家長有很大關系。事實上,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鏡子,學生的誠信意識需要家長從小培養,如果學生連誠信都談不上的話,有再多的知識儲備也是無用的。

(四)感恩意識。面對國家、社會、學校的這些幫助和努力,有一些學生會認為是理所當然,是他們應當享受的權利,從而導致被資助者習慣接受幫助,在接受資助后很漠然,態度冷漠,內心毫無感激意識。這些不知感激的學生非常需要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和提高感恩意識,讓他們明白面對家庭、學校和國家的培養和幫助,不能只是一味地索取,不求其能有何巨大的貢獻,只希望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高校資助貧困生政策,其本質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而教育的本身目的就是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培養優秀品質的高智商高學歷高道德標準的新中國人才。目前有一些人把這件事本末倒置了,先或者僅啟動資金資助一下偽貧困生,忽視了對其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高校資助政策要兩手抓,一手抓精神,一手抓資金,只有精神層面得到優化和提高,為這些優秀學子所付出的資金才是有意義的。

三、結論

高等學校資助貧困生政策是在公平教育里面下,新中國為了培育人才推出的重要政策。它不僅是表面上對貧困生進行資金資助這么簡單,對不管是貧困生還是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學生來講,還具有較為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意義,即不僅讓貧困生明白貧窮非但不是難以啟齒的事,還是一個培養自立、自尊和自強,增強誠實意識和感恩意識的好機會,同時也教育其他學生不要用一個外在因素(即經濟狀況)來評判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行。這項政策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希望將來有更多品學兼優的學子得到助學金或者獎學金,成為中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張殊.中國貧困大學生研究報告[R].世紀中國,2005-4-4.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

[3][印度]阿比吉特·班納吉.貧窮的本質[M].景芳譯.中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思想品德教育貧困生
粵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閱讀與感悟”的特征與作用
思想品德課要積極傳遞正能量
144名貧困生的愛心爺爺——余祖堂
“貧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方式的構建與完善:基于高校貧困生需求的視角
十年籌資千萬元 資助八千貧困生
結對"百千萬"情暖貧困生
克力朩傾心捐助貧困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