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荒涼山莊》中埃斯特的另一種反抗

2017-05-13 22:26王亮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救贖

【摘要】埃斯特從小被教母灌輸愛與救贖的思想,她與母親不同,她為自己的身世而懺悔,她的性格中只有順從,而沒有反抗,或與這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她的到了上天的眷顧。

【關鍵詞】順從;救贖

一、順從的背景

埃斯特是小說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整篇小說幾乎都是以埃斯特的經歷與埃斯特的自述為主串聯起來的,她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也是時代女性的化身。

埃斯特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在這個時期,工業革命爆發,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的經濟水平直線上升,而經濟水平提高,自然就讓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就發生了改變,這個時候男性作為主要的勞動力與家庭經濟的收入者,在家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時候的女性大多數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她們依賴于丈夫,沒有丈夫幾乎不能獨立生活,她們順從,忠貞,對丈夫言聽計從,幾乎沒有什么自己的主張,她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家庭,和外界的聯系不多,這就是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況,甚至和我國古代時期女性的地位有些相似了。這時候的女性在家庭中有著自己的位置,男人們賦予妻子專屬的使命,那就是維持家庭的和諧和幸福,這時候合格女性的標準很簡單,她們只需要做個“賢妻良母”就足夠了,那時候給妻子的定義就是“婦女應該是溫順容忍的,其任務就是取悅丈夫、忍受丈夫的脾氣并以丈夫的品位為品位,愛好為愛好?!边@個時候,順從就已經是女性生活的一種信條了。

埃斯特作為順從女性形象的代表,不僅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埃斯特自小被教母教育,要虔誠的向上帝懺悔,她的教母甚至說:“埃斯特,你和別的孩子不同,因為你不像他們那樣,他們是由于普通罪孽和天罰出生的。你可不一樣?!敝挥袘曰?,才能得到上帝的寬恕,才能洗刷掉自己身世的罪孽,因為在她的教母看來,埃斯特的出生就是不幸的,她必須時刻懷著一顆謙卑、順從的心去為人處世,才會有比較不錯的生活。自幼生活在這樣的一種教育下,埃斯特的性格又怎能像他的母親徳洛克夫人那樣,去不滿,去反抗呢?在她的心里,自己始終一個罪人的形象。她始終覺得自己需要贖罪,需要愛別人,也需要謙卑的對待其他人,如果做不到的話,就是對上帝的不忠誠,就會遭到上帝的懲罰,在這樣的心態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她順從的一種性格。

二、順從與愛的體現

埃斯特有一個嚴厲的教母,教母雖然是她的阿姨(當然最初埃斯特并不知道),卻沒有給她無盡的寵愛和關懷,反而對他冷冰冰的。埃斯特從小就一直對教母有些恐懼,因為年幼的她只生活在教母家里,除了教母和女仆雷徹爾大嫂幾乎沒有接觸過其他長輩,于是教母的嚴厲在年幼的埃斯特眼里是不可違逆的,而且教母巴巴莉從她小時候就開始教育她,要帶著虔誠向上帝祈禱、懺悔,祈求上帝寬恕自己的罪孽。而在巴巴莉去世之后,埃斯特也是謹記教母的教誨,在對待別人的時候,一直是謙卑,和善和感恩的,或許正是由于這一點,埃斯特的人生相比徳洛克夫人而言,要平靜的多。書中似乎隱含著這樣一個宗教的元素,因為埃斯特虔誠的信仰上帝,于是她的一生很平坦,生活也算得上幸福。在她的監護人賈迪思先生向她求婚時,即便賈迪思的年齡很大,甚至足夠做埃斯特的父親,但是埃斯特還是接受了她的求婚,因為她知道,賈迪思會對她很好,她也會對賈迪思和這個家庭做出自己應該做的貢獻,并且兩個人都堅信,埃斯特是個合格的女主人,能夠合理的安排與打理家中的瑣事。

當埃斯特最愛的婀達小姐即將離開她去找她的愛人時候,埃斯特是那樣的不舍,她的腦子里想象的都是婀達離開她的不愉快的場面,她不想讓婀達走,卻想到婀達要去追求自己所追尋的幸福,于是便將婀達交給了查理德,并且用高興的口吻說除非他們再邀請,否則自己不會再來了。這時的埃斯特心里是不舍的,是崩潰的,她想要留住婀達,卻又不忍心只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顧婀達的感受,她在權衡之下,放走了婀達,把悲傷留給了自己,在出門之后,她心里是那么的空虛,凄涼,卻又不想讓別人看到,在這個時候,埃斯特的愛與順從得到了強烈的體現,如果換成那些貴族的自私的小姐們,又有誰會像埃斯特那樣做呢?

埃斯特的愛與順從,表現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愛他的丈夫,愛婀達小姐,愛生活中的一切,她用謙卑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和她的朋友們,她在幼時順從教母,聽取教母的教誨,長大后在家庭中順從自己的丈夫,以丈夫為中心,她的愛與順從,幾乎是那個時代完美的女性才具有的特征。

三、埃斯特形象的典型性

埃斯特的形象,是狄更斯根據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特點所創造出來的符合時代特征的形象,那個時代中,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埃斯特那種類型的。然而這種順從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這個時代的中產階級對女性有一種等級上的歧視,他們認為婦女需要在內順從父母與丈夫,在外順從其他人,甚至連面對不公的時候,依然要順從,否則,她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女性,但是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么就會生活的很好,只是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與主動性。

埃斯特形象具有典型性,她幾乎代表了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全社會女性為之奮斗的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女性能夠做到這個樣子,那么她就是一個成功的“家庭主婦”,也是一個成功的女人。這種女性說到底其實還是在男性的支配之下才能生活,丈夫相當于他們的“擁有者”,沒有了丈夫,她們將會被社會所拋棄。這是一種社會的觀念,幾乎所有人都是那樣認為的,因此,埃斯特形象的出現,就有了它的現實性。而這樣的形象無疑也是具有典型性的。埃斯特的愛與順從,完美的融入了這個社會,并使自己的生活顯得無憂無慮,與徳洛克夫人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說徳洛克夫人是反抗的叛逆者,那么埃斯特則是一個順從的乖乖女,而一般來說,乖乖女總會得到上天的眷顧,書中的描述,也正是如此,埃斯特通過自己的順從和愛,完成了對自身的救贖,完美的向上帝懺悔了自己的一切罪惡,終于有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不像她的母親一樣,凄涼的死去。她最終成為了荒涼山莊的女主人,與她愛的人生活在了一起,這種結局,總會讓讀者感到欣慰。

【參考文獻】

[1] 黃邦杰, 陳少恒, 張自謀. 荒涼山莊(上冊)[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

[2] 龍懷珠. 一個心靈被摧殘的反抗女性-荒涼山莊中徳洛克夫人形象分析[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28).

【作者簡介】

王亮(1994—),男,漢族,天津人,海南師范大學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救贖
論美國電影中的癲狂之美
《等待戈多》,人性斷裂的精神現實與救贖
失眠的人是可恥的
東野圭吾小說中的宿命論
《謝爾蓋神父》中卡薩茨基的救贖之路
愛無盡 夢飛翔
《追風箏的人》的心靈療治與救贖反思
莊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淪者
南鑼鼓巷的“救贖”
歐洲豪門英超最需“救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