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敲“審美超越”在生活實踐中的行動骨骼

2017-05-13 08:22王東穎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精神

王東穎

【摘要】本文以達到“天地境界”為目標,通過對禪宗“悟”的思想的解讀,在“現世”與“化外”之間建立起共通;分析審美超越的必要性、難度和實現方法,同時對審美超越的概念和其與禪宗思想的關系進行剖析,得出了現實社會下審美超越活動存在的意義。文章秉承為審美超越的個人提供有效途徑和為人類的精神領地謀求福祉的態度,還對于時下現狀和理想狀態提出見解。

【關鍵詞】人生境界;禪;空;精神;美

審美超越原指藝術鑒賞過程中的最高層次,在于從更高角度審視文學作品,充分看到它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完整性,從而更準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但“審美”的“美”不僅僅指藝術美,更指一種由藝術審美熏陶出來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后實踐美學所說的審美超越是指對人存在的終極目標的追求和生命的超驗性意義的建構。本文所探討的審美超越就是對“審美活動對人生的意義最終歸結起來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這個命題的進一步闡釋,以求取人的有限性到無限性、生命的瞬間到永恒的超越途徑。

一、審美超越的必要性

1、以延長“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

“一個人的境界對于他的生活和實踐有一種指引的作用。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境界,就意味著他會過什么樣的生活?!薄耙粋€人的境界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倍粋€人往往苦于人世間種種困苦,若想自救解脫,只能以更高視角重新定位自己人生,使超脫于凡塵之上,達到人生境界的最高層——天地境界?!疤斓鼐辰缡窍饬恕遗c‘非我的分別的境界,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因而也就是一種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審美境界?!币虼?,審美的超越與人生境界的提升即“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義”的超越。研究審美超越就是研習解脫之法,使人遠離各種羈絆,熟諳天道法規,活在當下,樂在生活其中。

2、以提升人類文明的整體飛躍

魯迅先生說“立國先立人”,儒家有“兼濟天下”的思想,至于佛法,更主張由“己善”到“兼善”的普世慈悲心,由一個人的超越惠及許多人的頓悟,如果世界是一個由無數真、善、美的個體組成的世界,那極樂天堂還用另尋去處嗎?同理,若世界由大苦大惡織成囚禁的網,那么天地境界的人擁有現世求生存義的法寶和俯瞰眾生的有利地勢,將超越之道傳授給“迷途”的人,更多的人會“知返”,不理想的世界將走出改造的第一步。作為國家,有了“人”之根本,才能將其精神文化沿歷史脈絡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超越形成風格,風格乃境界的另一說法,風尚是傳播的,風格也是,若審美超越成為一種實踐風尚,那么個體的人生境界也將生根生成為國民風格,乃至人類的整體飛躍。

二、審美超越的復雜性

1、“揭發”姹紫嫣紅和斷井頹垣

“樹欲靜而風不止”,美總不被丑惡勢力放過,縱灑脫如嵇康“外不殊俗,內不失正”,最終難免或者說所以難免一死。一曲《廣陵散》超然物外,余音不絕——這是超越者的靈,也是對美的彰顯,對后來者的警示與呼喚。誰有如此抗命之膽,誰有如此掙命之音?世上之事,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的“玉碎”精神,還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瓦全”主義,都是人的終極價值性評判在當下的爆發。君不見文革時期,“人性”、“知識”被綁赴刑場判作最低級的奴仆?!栋酝鮿e姬》中程蝶衣的撕心裂肺正是美的理念被現實挫敗、打倒。林黛玉的一句“冷月葬花魂”描繪的正是“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這是美的毀滅。個體與世俗的懸殊產生“審美有風險,超越須謹慎”的保身忠告??墒欠e極意義在于,古華小說《芙蓉鎮》中,秦書田嬉皮笑臉、吊兒郎當實是大智若愚,裝癡扮傻、任打任罵總為隨遇而安的范例。他說,“像畜生一樣的活下去”,這正是不拘于形體的內心高貴,堅強、隱忍、不服輸、活下去的倔強、“任它隨聚隨分”的達觀,無不閃現著審美超越的強大光芒。

2、取而代之的崛起——披金戴銀的香格里拉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成為現實寫照,當代的生存法則不僅不與道德、天地之境朝向一致,反而背道而馳。利己主義俯拾即是,高辭寡義也不覺有違廉恥。余秋雨說過,“道”被“術”取代,沒有清心寡欲和正當索取途徑就催生了投其所好、“禮尚往來”的惡循,“馭心”促成利欲熏心。商業代替了自然,享受成了無關內心清白的肉欲放縱。如果連自然都充滿了銅臭,純潔與美麗在圣潔的高原都寸草不生,那泥里、石頭里、指甲縫里呢?“道”早就蕩然無存了。生命的唯一價值就是掠奪和占有。這成了時下的低級趣味。而自私、殘忍、茹毛飲血的原始復辟加速“人業園區”生態破壞,最終將導致人類滅亡,因為欲望開采無度,而永遠的利益“化友為敵”,操戈相向。最后呢?神、佛投湖自盡,人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一片愁云慘霧。最后的金銀必是垃圾堆未燒完的火光。

3、兩個“我”相爭——“影”的敗走

人是現實型的精神動物,一個理想“我”,一個現實“我”,迫于現實壓力,往往精神敗給物質,超越成為了最無趣的奢侈。不過,中國先哲探索出一條現實與理想和諧共處之路。蘇軾說,“空故納萬境”,心中有天堂,哪里都是天堂,所以儒學說“大隱隱于市”,而非遁入空門?!岸U”用于世俗生活是起提點、凈化作用,使人們更好適應多變的環境,在紅塵喧囂中取得心靈的寧靜和喜悅。嵇康說,“外不殊俗、內不失正”;湯顯祖說,“春到空門也著花”,佛家就以“空”、“色”的統一倡導出世與入世的和諧。人處于人世之中,紅塵俗事紛紛擾擾,與其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做個“化外之人”,不如在天地當中找到歸屬感,在不脫離現實世界的前提下,靜觀庭前花開花落,世內如履世外之路,走得自由、高雅,隨便外界溫度幾何,“也宜春色也宜秋”?!盎ㄩ_花落春入秋,觀景何用上層樓?榮寂詫人眼中景,花人兩視俱忘憂?!?/p>

三、審美超越的必然性

1、生物的“向前生長”力

電視劇《中國地》中有句臺詞:“學過古生物的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進步”。用“道”的話講,大概是“不急,不急,當憑自然規律?!崩ЙF久了,自然向往回歸,生參悟之心。況人怎能停住思考,思考必以前人的肩膀為起點探尋更高處,這也是“進化”之理、自然規律。人的詩性總若有若無、若多若少地被喚起,性靈在個人的天性中,尤為不可避免。

2、“道”的自覺性

佛的禪語是“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審美超越跨越了瞬間與永恒、有限與無限的界限,達成“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天人、物我統一的格局?,F以“靜”字來求解“靜”的造為:“靜”拆字組義成“爭青”,“爭”象征著“動”,“動”指活躍的生命,由“活躍的生命”悟到“空寂的本體”,又歸于“靜”。這時的“靜”就是“萬古長空”,是包羅“一朝風月”之“動”的“空”。而有了“萬古長空”的大氣象才能領略“一朝風月”的具體美。正如之前提到的“以小入大,以大化小”,“滴水看世界”,瞬間即永恒。那么,如果以“靜”字來為“靜中極動,動中極靜”的禪意寫一偈語,當如下:與世無爭輕,爭青比山色。山色愈加青,我心愈加靜。這便是由“空”遁“色”,由“色”悟“空”的禪理的。其實境界之石門雖厚但虛掩著,巧力輕啟之后,別有洞天,似曾相識又勝似從前。既然宇宙萬物皆囊中,天地萬物我不異,“審美超越”用言情(美產生愛,愿所有文字均以愛語收場)小說家瓊瑤的一句話改編即可垂訓后來:審美不必求庇于寧靜的港灣,超越不借助任何停泊的邊岸。

猜你喜歡
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什么是紅船精神?
都精神
拿出精神
奧運精神
我們的畫
精神了
偉大的勝利不朽的精神
公共藝術和公共精神的超越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