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策略研究

2017-05-13 01:18趙麗波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大學生

【摘要】本研究在傳統的印象管理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北京工業大學352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第一,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策略以積極主動策略為主,被動防御策略為輔;第二,高校在校學生的自我呈現策略在性別和是否為獨生子女等方面存在差異;第三,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原則同樣適用于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大學生會確定情境規則和自身要扮演的角色,在維護彼此面子的原則上展開微信朋友圈的人際互動。

【關鍵詞】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

一、研究緣起

自我呈現的現代研究起源于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人們在進行自我呈現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會進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人們試圖控制他人心目中關于自己的形象的過程(Leary & Kowalski, 1990)。自我呈現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我呈現的動機,二是自我呈現的建構(內容和策略)。根據Tedeschi(1981)的觀點,可以將自我呈現的策略分為兩大類:獲得性自我呈現策略和保護性自我呈現策略。以上所提及的自我呈現策略是研究人際關系的學者提出的,但是此后的研究認為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所使用的自我呈現策略可以被應用于網絡環境的信息傳播中。

近年來,國內社交網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網絡社交作為一種新型的人際互動方式,改變了傳統的人際社交模式,重新塑造著現實人際關系。相較于其他網絡社交媒介,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現實生活的社會關系網絡建立的熟人社交。因此,其中建立的個人形象將更直接地影響到現實生活中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種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的高融合度使得人們格外重視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形象。大學生是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主力軍,其正處于自我意識突出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他們已經認識到自身整體形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對他人的評價和看法非常敏感,既試圖通過存異來顯示自我,實現自我認同的同時,也希望與他人、與周圍環境達到一種平衡。微信朋友圈就像一個舞臺,大學生在這個舞臺中通過發布和參與朋友圈的互動,達到發展人際關系和構建自我認同的目的。

因此,本研究希望可以了解大學生群體在以“強關系”為主的網絡社區內自我呈現策略的特點,進一步發展傳統印象管理理論在網絡環境下的應用,為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策略提供參考。

二、研究設計

首先,依據印象管理理論,自我呈現行為策略有三種:呈現積極印象、控制消極印象、形成模糊印象(Fiske,1991),即主動積極性策略、模糊泛化性策略和被動防御性策略。積極主動策略是指自我呈現者很看重他人對其自我形象的看法,并主動表現出優秀的一面,試圖展示自身積極向上的形象,或者想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更出色;模糊泛化策略是指為了避免別人對社交中的自我產生刻板印象,個體傾向于模糊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不明確表明自身的特點和喜好;被動防御性策略是指盡可能控制社交網絡中的負面態度和行為,盡量控制負面情緒的表達。本研究根據理論架構并結合其他研究者在關于人際交往、社交網絡的研究中所編制的“自我呈現的策略”問卷,筆者編制了《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策略量表》(五分量表)。該量表三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大于0.7,表明該量表信效度良好。

其次,問卷還增加了調查對象的人口學變量和自我呈現的內容、動機變量。微信朋友圈發布內容包括“生活日志”、“情緒情感”、“態度觀點”和“信息轉發”;動機指的是大學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目的。根據自我呈現理論并結合微信使用實際,問卷內容包括記錄生活、情感宣泄、表達態度、獲取信息和維持、發展人際關系。

最后,本研究選取北京工業大學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52份,有效率為98%。調查數據利用SPSS19.0進行統計和分析。

三、調查結果

1、自我呈現策略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

首先,對高校在校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使用的積極主動策略、被動防御策略、模糊泛化策略和策略使用總分平均水平進行描述統計發現,高校在校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總體來看是綜合使用積極主動策略、被動防御策略、模糊泛化策略三種策略,但偏向于使用被動防御策略的。

表1自我呈現策略統計描述

接著,對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的三種策略(積極主動策略、被動防御策略、模糊泛化策略和策略使用總分),共計四個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進行均值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3可以發現:第一,男女大學生在被動防御策略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并且相較于男生,女生更喜歡用被動防御策略;第二,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模糊泛化策略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并且相較于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更喜歡使用模糊泛化策略。

2、自我呈現策略在動機上的差異比較

在這一部分,根據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的“內容”和“動機”兩個變量的平均水平,分成高分組和低分組,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自我呈現策略在自我呈現特點上的差異比較,結果如下所示:

從表4和表5中可以發現:第一,從呈現內容來說,積極主動策略在“生活日志”、“情緒情感”、“態度觀點”上差異顯著,在“信息轉發”維度上差異不顯著。經常在微信朋友圈進行自我呈現的學生、在微信朋友圈更多發“生活日志”、“情緒情感”、“態度觀點”內容的學生更喜歡使用積極主動的自我呈現策略。第二,從自我呈現的動機說,積極主動策略在“記錄生活”、“情感宣泄”和“人際交往”三個維度上得分顯著差異,在“表達態度”和“獲取信息”這兩個動機維度得分差異不顯著。這說明利用朋友圈為了“記錄生活”、“情感宣泄”和“人際交往”的學生更喜歡使用積極主動的自我呈現策略。第三,被動防御策略在“生活日志”這一呈現內容維度、“獲取信息”這一動機維度上得分顯著差異。這說明使用微信朋友圈過程中,偏向于發布“生活日志”內容、為了獲取有用信息的學生更多得會使用被動防御策略,避免在他人心中樹立自己不良的刻板印象。第四,模糊泛化策略在 “獲取信息”這一動機維度的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經常使用微信朋友圈、利用朋友圈主要為了獲取有用信息的學生更偏向于使用模糊泛化的自我呈現策略。第五,策略使用程度在“生活日志”這一呈現內容維度上的得分差異顯著。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經常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學生會依據不同的情境,綜合使用三種自我呈現策略。

四、分析與結論

1、大學生使用主動性自我呈現策略多余防御性自我呈現策略

從表1可以發現,高校在校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的策略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積極主動策略、被動防御策略和模糊泛化策略。從表3、表4可以發現,經常使用微信朋友圈進行自我呈現的學生,在微信朋友圈更多發布“生活日志”、“情緒情感”和“態度觀點”內容的學生,利用朋友圈為了“記錄生活”、“情感宣泄”和“人際交往”的學生更喜歡使用積極主動的自我呈現策略。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從使用動機上看,積極主動的自我呈現是高校學生在微信朋友圈進行自我呈現時的主要策略。這說明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是以積極主動策略為主,被動防御策略和模糊泛化策略為輔。并且,通過進一步的訪談發現,高校學生會依據不同的情境,綜合使用三種自我呈現策略,以達到自我呈現的目的。

自我呈現的主要動機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建構(創造、維持和調整)一個公開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另一個是使人際互動得以順利進行,獲得社會和物質獎勵。自我呈現不僅僅具有個人功能,同時具有人際功能。自我呈現的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境條件下保持兩種功能的實現和平衡。

那么,何時何地使用積極主動策略,而何時使用被動防御策略和模糊泛化策略以實現給別人形成自己期望的印象呢?Schlenker(1989)曾提出:成功的自我呈現通常要平衡兩方面的考慮:有利性(即盡可能呈現最有利的印象)和可信性(即保證你呈現的印象是可信的)。要讓別人接受自己呈現的印象,首先,你所呈現的內容必須與互動對象的價值相匹配,即是對方喜聞樂見的。但我們很多時候并不是很了解對方,這個時候,按照社會期望的方式呈現自己,就會給他人留下期望的印象。因此,積極主動策略就成為了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的主要策略。從可信性上來看,要使他人相信你的自我呈現,最經濟的方法就是呈現真實的自我信息,這也是絕大多是情況下我們采取的策略。但是,這兩類信息有時也會出現矛盾當個體呈現自認為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又有可能遭到對方的不信任,或被證偽時,就可能使用自設障礙,也就是被動防御策略,就是人們普遍希望在失敗面前找到借口。

2、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策略使用存在性別和身份差異

從表2可以發現,在微信朋友圈進行自我呈現時,相較于男生,女生更容易使用被動防御策略,表明女大學生更加注重負面信息對自身形象的影響。相較于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在微信朋友圈進行自我呈現的時更喜歡使用模糊泛化策略。通過進一步的訪談發現,獨生子女更喜歡彰顯自己的個性,而非獨生子女由于自身生活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以保持沉默來化解沖突的方法。在他們看來,很多爭論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在遇到自身不認同的事情時,為了維持關系,他們會選擇保持沉默的方式。戈夫曼認為在演出和觀眾之間存在著“表達性禮節”,交往者通常會維護彼此呈現的面子。當個體無法確定情境和自身的角色或者當發現想呈現的形象與情境、角色相矛盾時,個體就會選擇模糊泛化的策略,以保護自我在人際互動中不出錯。

3、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原則同樣適用于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

微信朋友圈的個體的自我呈現不是單向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時互動的。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演最后都會演化為一群人表演的狂歡,形成一個特定的、臨時性的網絡社區。個體在進行自我呈現時,需要同時考慮人際功能和自我功能。要使他人相信我們的自我呈現,除了要真實呈現之外,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這也是自我呈現本身的動機之一。而要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中與對方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是人際關系非常重要的潤滑劑。因此“自尊”和“替人著想”原則會引導我們以維護我們自己面子的方式行事,也會引導我們協助維護他人的面子。而這樣的原則與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互動情況是一致的。因此,在微信朋友圈的交往過程中,大學生必須確定與他人互動的情境和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要學會察覺、溝通他人的角色和計劃。善于綜合運用“討好”、“稱贊”、“懇求”、“以身作則”和“自我宣傳”等積極主動的印象管理策略和“事先聲明”、“自設障礙”、“合理化”和“道歉”等被動防御策略,在無法平衡自我和諧與人際和諧時,堅持尊重他人面子的原則,適時使用模糊泛化的策略。這樣,在進行朋友圈進行自我呈現時,才能增強自我呈現的有利性,實現自我呈現的目標。

總之,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進行自我呈現時,要想使他人相信你所呈現的信息,要權衡如下兩個方面:呈現真實自我信息(可信性)和維系互動或人際關系的信息(有利性),在有利性與可信性這兩者之間進行有效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Leary, M. R., & Kowalski, R. M.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 component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35.

[2] Fiske ST, Taylor SE. Social Cognition[J]. McGraw- Hill, Inc. 1991.

[3] Baumeister R F. A Self-presentational view of social phenomena[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2,91:3-26.

[4] Tedeschi J T, Schlenker B R, Bonoma T V. Cognitive dissonance: Private ratiocination or Public spectacl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1,26:185-195.

[5] Brown J D. The self[M]. Mc Graw-Hill, New York, 1998:160-189.

[6] 肖崇好. 自我監控概念的重構[J]. 潮州:心理科學進展, 2005,13(2):186-193.

【作者簡介】

趙麗波(1991—),男,漢族,山西陽泉人,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專業2014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人際交往和社會心理方面。

猜你喜歡
微信朋友圈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網站開發課程交互中朋友圈群體信任解決方案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讀
官員“微信朋友圈”緣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問題反思
社會學視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