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辯證法思想探微

2017-05-19 07:25孫曉凱白雪峰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現實價值老子

孫曉凱+白雪峰

【摘 要】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博大精深。作者探討了道家之祖老子及其思想來源,闡釋了何為老子之“道”?簡述了老子辯證法思想之矛盾觀:矛盾普遍存在的思想,矛盾對立轉化的思想,對事物成長規律的辯證思維。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對人們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更好的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 老子;辯證法思想;現實價值

“辯證法”一詞,是德國大哲學家萊布尼茲為陰陽五行八卦起的一個洋名字。他接觸了早年傳入歐洲的《道德經》后,被書中的思想深深吸引,繼承并創造性地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梢?,生活于兩千年多年前的老子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一、道家之祖老子及其思想來源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哲學的創始人。那么我們不禁會問:“老子為何人也?”。據太史公的《史記》記載:“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安徽渦陽)。老子自幼聰敏善思,后入周求學,學問日漸加深,名氣日漸遠播,慕名拜訪的仁絡繹不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大師孔子,孔子曾專門到周都拜訪老子,兩人討論了很多做人、為官的道理??鬃踊氐紧攪?,弟子們問他此次拜訪有何收獲時,孔子稱贊老子“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生活在春秋大變革的時代,社會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農業生產上,經濟有了巨大發展,封建的社會生產關系逐漸萌芽,商業也日趨活躍。政治上,王權衰微,諸侯混戰不斷,新型的地主階級取得了政權。老子通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深入觀察和認真反思,結合前人的理論成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哲學中的重要瑰寶,給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辯證法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傳世巨著《道德經》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二、何為老子之“道”?

老子的“道”主要體現在其關于事物的運動和變化的思想,《道德經》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敝钡浇裉?,這句話還常被人們用來營造一種玄幻、奇妙的氣氛。那么,何為老子之“道”?

“道”本意是指人走的道路,后引申具有規律之意。古代人們常用它來表示自然天象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如“天道”“人道”等。老子把“道”的作為其哲學的中心觀念,他的整個哲學體系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而展開的?!独献印窌兴霈F的“道”字,在不同的章節,不同的文句中“道”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老子在解釋“道”這一名字時的來源時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痹诂F實存在中,道既是“無”,又是“虛”,“虛”、“無”蘊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涵義。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正是老子學說的精華?!兜赖陆洝返谒氖略疲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是孕育了世間萬物的祖。陳鼓應先生的根據老子“道”的不同含義進行分類,主要歸為三類:一是實存意義的“道”;二是規律性的“道”;三是人生準則的“道”。

老子對人之“道”的哲學思想在當今社會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F實生活中的人們,在豐富多樣的物質世界中逐漸被人與人、人與物的各種關系所迷失自我,人的價值觀被不斷物化,人被物所異化的趨勢不斷加強。我們在不斷拷問和思考“人生價值是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等這些終結問題時,人們的心境總是不能保持平和,情緒不斷復雜,我們自己常被種種莫名的憂傷和傷感所左右。老子的“道”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一種洗滌浮躁后的內心平靜,迷茫后的一絲慰藉。老子的“道”可以理解為人們對精神自由的一種向往和追求,一種人們由此岸到達彼岸的橋梁和紐帶。這里的自由,就是我們在現實中心靈不受羈絆,無欲無求,天地的本性就是我的本性,萬物是我的朋友,我與天地萬物是聯系在一起的,真正達到上善若水的心靈境界。正是從這樣的世界觀出發,宋代大思想家張載發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生價值觀的宏愿。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老子的“道”簡單理解為一種人們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的追求。

三、老子辯證法思想之矛盾觀

1、矛盾普遍存在的思想

在老子看來,世間萬物都包含由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相依存?,F實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有無、難易、美丑、高下、長短、禍福、勝敗、強弱、榮辱、先后、大小、輕重等等,都是以相對的狀態而存在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意思是美和丑、善與惡都是對立存在的,一方的存在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由于人們不了解矛盾的雙方的關系,往往只看到矛盾一方的作用,而忽視矛盾另一方的作用。貪大求全、短期行為、急躁冒進等詞匯都是這一種錯誤思維的表現形式。人們在現實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功利思想日趨盛行,而忽視“無”的作用,這里的“無”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聽之任之,消極適應。這里的“無”是要求我們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要拋棄那些極端、奢侈、過度的措施。老子關于正確認識事物對立面的作用,發揮兩方面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2、矛盾對立轉化的思想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于矛盾轉化的思想,他認為事物矛盾雙方轉化是絕對的,一切事物都會朝著它的對立面轉化。事物只有在其相互否定的這種運動狀態下才會發展、質變。這都是因為任何事物不可避免要向其潛在的對立面轉化。老子的“反者道之動”的命題,指出了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是一種合乎規律的運動。他概括了許多當時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能向著他的對立面轉化,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曲則全,枉則直”“物壯則老”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老子關于“物極必反”的觀點對于我們今天正確把握發展的度,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指導意義。直到現在,仍然極少有部分人還盲目追求經濟指數增長,不顧一切的生產和開發,竭澤而漁,毀林造田,最后導致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透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我們既要了解事物的規律性,也要知道事物自身所應有的限度,并限制和禁止自己的行為,防止事物向反的方向發展,只有人類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才能夠持續發展。而這種觀念和意識,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經提出,這足以說明其超凡的智慧。

3、對事物生長規律的辯證思維

老子在認識到矛盾相互轉化的同時,還推測到矛盾轉化中的某些變化的過程,如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明了事物變化的過程中不僅有數量的變化,還包含著一個逐漸的質變過程,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做起注重量的變化。老子的這些看法都包含著相當合理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老子.道德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

[3] 張智彥.老子與中國文化[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4]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作者簡介】

孫曉凱(1990-),漢族,山西沁源人,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全球化問題研究.

白雪峰(1991-),漢族,山西太原人,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規律與經驗研究.

猜你喜歡
現實價值老子
漫畫
漫畫
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當代價值
盧卡奇物化理論對中國當代啟示
新媒體在高職生政治價值觀教育中的價值研究
低星級酒店員工晉升制度的優劣勢分析及對策研究
智者老子
尋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