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探析

2017-05-19 07:27丁原杰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存在主義薩特

【摘 要】 文章從核心問題、理論基礎以及主要內容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進行探討。認為,薩特哲學是探求人的意志、人的自由為核心的理論,認為人的存在先于本質,其理論深受笛卡爾和胡塞爾思想的影響,反映了西方社會追求克服人的異化、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愿望,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薩特本人還通過戲劇及其他的方式深挖、探尋人的自由這一永恒的主題,在當今世界,對我們進一步思考人的自由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薩特;存在主義;人的自由

存在主義是二十世紀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二十年代在德國正式形成,并迅速在法國、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流傳開來,五十到六十年代初成為西方世界最時髦的哲學,至今仍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流傳廣影響大的唯心哲學流派之一。薩特便是這種哲學的典型代表人物。

薩特比其他存在主義者更加突出地把人的問題作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論題,把人的存在即人的主觀心理意識作為哲學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因此,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可以稱為“人學”。他強調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聲稱存在主義是“唯一給人以尊嚴的理論”,是“唯一不把人還原為客體的理論”,是“一種使人的生活成為可能的學說,并主張每一真理,每一行動,都包含有人的背景和人的主觀性兩者在內?!盵1]八十年代,薩特的著作流傳到中國,迅速在年輕人當中形成一股“薩特熱”,這一時期,有很多學者開始研究薩特的思想,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與中國這片主要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土壤中很好地融合,對當時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形成、理論基礎和主要內容這些問題進行簡介和探究。

一、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

哲學是對人類根本問題的根本看法,同人類社會某一具體時期面臨各個層面的問題緊密相關,如物質生產實踐、階級斗爭、人類認識都密切聯系。薩特所處的年代,正是面對著西方資本主義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接連釀成兩次世界大戰。戰爭不僅摧毀了物質世界,而且給人們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嚴重的創傷。信仰缺失和道德淪喪比比皆是。人的自由、人的主體性何在?薩特試圖通過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去解決這一深層的問題。

薩特一生都在追問,人是環境的產物,還是自己的主人?對人的關注是其哲學的核心問題,薩特后期從事的文學、戲劇以及社會政治活動都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并試圖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深挖、剖析這一問題。因為人與其他一切事物有著本質的差別,人是主體性的存在,而其他事物是客體的存在,因此人的自由問題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的問題。人相對于人之外其他事物而言,人是積極能動的有意識的存在,因此人的自由問題可進一步表現為意識和物的關系問題。意識具有虛無的特性使其區別于物,因此人的自由問題也可呈現為虛無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正是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尋開始其理論研究的。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體系圍繞人的自由問題為核心發展其理論,他的兩部哲學著作《存在于虛無》和《辯證理性批判》形成了前期的現象學本體論和后期的歷史辯證法,奠定和進一步發展了他的個人自由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二、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

薩特關于人的自由這一核心問題研究上深受笛卡爾和胡塞爾思想的影響。笛卡爾是西方理性主義的開拓者,他運用理性主義的方法,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作為哲學的第一原理。薩特很推崇笛卡爾,認為三個世紀來,法國人一直是以“笛卡爾式的自由”生活著。[2]事實上,薩特是從非理性主義立場出發去繼承和解釋笛卡爾的“我思”哲學。

薩特深受胡塞爾的現象學中“意向性”結構啟發。薩特看到了現象學中的純粹意識,發現意識總是指向某一特定的對象,并且構建這一特定的對象。因此,意識的積極能動性被凸顯,這樣為研究意識和存在之間的關系打開了一個缺口。因此,胡塞爾現象學成為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體系的關鍵因素。

同時,基于戰爭給人們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嚴重的創傷,以及對現實境況的思考,薩特重新認知了人的自由這一核心問題。戰爭沖垮了薩特的“自我封閉”的生活方式,使他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對政治所采取的“不介入”的態度。在理論上薩特也卷進了戰后法國知識界出現的“黑格爾熱”和“馬克思熱”。他力圖把辯證的方法和現象學的方法調和起來,以理解他所要探討的論題。

三、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

薩特的哲學基礎就是關于意識的理論。他在研究人的自由這一核心問題時,直接立足于人的意識。這樣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承襲胡塞爾的現象學,因此他把這一理論稱為“現象學本體論”。

薩特跟胡塞爾理論不同之處在于,他認為自我是在意識的流變中構建起來的,甚至是一種神秘的涌現。由于意識具有“意向性”的結構,總是超越自身而指向對象,意識與對象不可分。薩特強調,對象并不存在于意識之內,而是超越意識,有其自己的獨立存在。因此,薩特承認,在意識之外有一個獨立的“自在的存在”,而意識則是“自為的存在”。

薩特認為,自在與自為在本性和結構上是根本不同的?!白栽诘拇嬖谑峭耆鋵嵉?、肯定的、超時間的、僵固不變的、絕對同一的,它只是存在著,無緣無故的,毫無目的,它的存在完全是偶然的;自為的存在是虛無的、否定的、生成變化的。由于自為把意識賦予自在的存在,世界才會變得紛繁復雜,成為一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統一體。薩特聲稱,自在和自為的聯系,正是通過自為(意識)本身造成的”。[3]因此,當我們說,自在的存在是指意識之外的物質世界、外部世界時,必須注意,自在的存在不等于外部世界中的具體事物,如桌子、椅子、書本、電腦等等。實際上,由于他把“自為”即意識當作世界的決定者,世界離不開意識,因此,這種看法依然沒有擺脫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

薩特進一步提出,意識具有虛無的特性,意識本身就是自由的。而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人的意識與人的存在是一個統一不可分的整體。他認為,人的存在先于本質,人是自由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獨一無二的作品。 “人被判定為自由的”。[4]人的存在先于本質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薩特把自由與意識的結構聯系起來,形成了他獨特的自由理論體系。

薩特認為,人在做抉擇時,去“規劃”自己的命運。人是價值的創造者,“我的自由是價值的唯一基礎”,“維持著價值存在的正是我”。[5]薩特認為,人面對、承擔自由選擇的情境無所不在,人的命運是一個又一個“選擇題”的集合。而且,薩特進一步指出,自己自由的選擇,自己來承擔責任,并且對其他人也要承擔責任。因此,我不僅在為自己做選擇,也在為人類做選擇,從這個意思上,自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這種“負擔”就是指人必須對自己自由的抉擇承擔責任。如果人是自由的造化,那么他同時因承擔責任而產生一種“負擔”。兩者與人的存在密不可分。在薩特看來,當一個人一味的去自由選擇,而不去承擔因責任感而帶來的“負擔”,他就是在自欺欺人。他認為,人們采取這種“自欺”的方式活在人世中,這即是薩特的自由理論的人生哲學。

薩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愿意志,因此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質有一種無形的沖突。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是互為主體的關系,只能是“主奴關系”。[6]由于人一輩子都在堅持自由意志和受他人影響之間痛苦地煎熬,薩特甚至說出了“地獄,就是他人”這句名言。[7]當然,薩特也承認,人與人之間也能形成 “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我們”的經驗。而實際上“我們”只是單個人的意識的集合,并不排除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關系。

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在進一步分析個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時,把目光轉向馬克思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本是兩種水火不容的哲學體系,但是,薩特片面地摘取馬克思著作中的某些論斷,把馬克思主義歪曲成為一種人道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關于人的觀念,斷然否定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以此建立他所謂的“歷史的人學”。

薩特認為,要建立“歷史的人學”,單靠現象學的方法即反省主觀意識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還必須運用馬克思的辯證法。他認為,個人的行動或實踐是歷史辯證過程的基礎和起點,個人的實踐構成歷史。實踐就是人為了自己的“需要”而作用于周圍的物質環境,與物打交道,使物為我所用。

薩特的歷史人學從形式上看似乎在向馬克思靠攏,實質上卻與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關鍵在于他并沒有從根本上放棄存在主義的立場,結果只是使他的理論更加矛盾和混亂。在考察個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時,他的立足點依然是個人,這一個人主要是指人的意識、人的主觀性。在他看來,不僅人的規定性、人的本質,而且社會歷史的發展都根源于人的意識。因此,他所謂的創造歷史的人依然是抽象的人,他所謂的歷史辯證法依然是歷史唯心主義。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可以歸結為一種以人的意識為本、以人的自由為核心的理論。反映了西方社會追求克服人的異化、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愿望,薩特的人的自由是一種抽象的、空洞的自由,并不是在辯證歷史唯物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的,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有其合理的內核,特別是對人的存在的理解和剖析,對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人的自由受其主觀意識的支配,但一味的追求“自由”反而會被“自由”所束縛,甚至是奴役。因此,我們應正確地理解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辯證地看待其思想,從而更加理性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思維認知。

【注 釋】

[1]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道主義、人性論研究資料》商務印書館,1965.164.168.

[2] 薩特.哲學文學論集.倫敦1955.168.

[3][5][6] 薩特.存在與虛無.袖珍英文譯本,第28、29頁,第785、787頁.第76、77頁.第321頁.

[4]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7] 薩特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03頁.

【參考文獻】

[1] (法)讓-保羅·薩特(Jean-PaulSartre)著,周煦良,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 人道主義.人性論研究資料[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3] (法)讓-保羅·薩特(Jean-PaulSartre)著.陳宣良譯,存在與虛無[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4] 柳鳴九主編.薩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1.

【作者簡介】

丁原杰(1989-)男,湖北黃岡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和發展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存在主義薩特
存在主義美學視野中的《罪與罰》
你自己選擇
你自己選擇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創作手法
論電影《筋疲力盡》中的藝術創新
伍迪?艾倫電影的存在主義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