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英文報道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2017-05-19 07:35侯可欣劉瑩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城市形象上海

侯可欣+劉瑩

【摘 要】 本文分析了《BBC》、《華盛頓郵報》等48份英文報道中關于上海城市的內容,綜合評述2010年至2016年間的重大英文媒體報道中所呈現的有關上海的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科技等城市形象。指出,一方面,西方媒體承認上海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對部分突發性事件和體制不足進行報道和抨擊。因此,要加強對外宣傳工作,增加世界人民對上海以及中國各大城市的全面客觀的了解,從而使世界各國更全面地了解發展變化中的中國,減少文化誤讀。

【關鍵詞】 城市形象;上海;英文報道

一、研究現狀

依據文獻來看,國內對上海的城市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追溯歷史并描述現狀。近年來,關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大討論已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都市審美與上海形象》[1]從都市形象審美的角度,從三個方面思考上海城市形象,包括中西方工業化城市特色的城市景觀、活躍多樣的城市文化、彰顯上海城市精神的市民形象和素質。

呂超在《海上異托邦·西方文化視野中的上海形象》中,[2]通過游記、小說、詩歌、影視作品等西方文學、文化的透鏡,陳述了西方人眼中的“異托邦”。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劃分為“小荷初露”、“容顏百變”、“明珠溢彩”。這三者之間具有變革和傳承的關系,講述了在西方人視角中,上海如何從一個西方人認為的臭名昭著的城市發展到一個繁榮文明的大都市的驚人之變。

還有部分從西方視角描述上海的著作,集中討論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上海的城市生活的影響。如《上海: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3]這部著作通過對珍貴的歷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當代杰出攝影師的作品的分析,既講述了現代上海如何由各種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又樹立了上海這一座偉大城市的形象,及上海城市形象的塑立。

二、研究對象

本文搜集了近六年來有關上海的英文報道,共計48篇。其中的熱門話題包括上海外灘踩踏事故(9篇)、上海迪士尼樂園(13篇)、上海自貿區(9篇)、上海的交通(13篇),以及上海的環境(4篇)。這些報道主要來源于BBC、華盛頓郵報、上海日報(英文報)官網。

三、研究結果

1、報道的主題傾向性

在搜集的48 篇文章中,直接涉及上海主題的報道為34篇,關于北京的12篇。大多數有關上海的報道中,有參照北京等大都市的對比。例如上海的磁懸浮列車與北京的交通比較,上海外灘踩踏事故與北京踩踏事故比較,上海世博與北京奧運比較。上海與北京相對比,主要基于大都市的相似性。而這兩個大都市也有不同的特點。一個是經濟中心,一個是政治中心。上海在科技以及經濟方面的關注更多,如上海磁懸浮列車的發展、上海自貿區的成立。

所搜集的48篇文章中,西方記者為報道視角的報道占所有收集篇目約60%,比如外灘踩踏事件中,中方報道4篇,約占44%。外媒報道有5篇,占56%。其中4篇是2015年1月1日報道的,約占44%,1篇為1月3日報道的,約占11%,1篇于1月5日報道約占11%,1篇在1月21日報道約占11%,另兩篇報道于1月17日,約占22%。大多是篇目集中發布于事發的第二天。自上海自貿區成立,BBC、華盛頓郵報便對自貿區的發展進行關注以及及時的報道,BBC在2014年1月、9月,2015年1月的報道,可見其對自貿區的關注以及對上海的關注。

2、報道的內容特點

(1)上海城市的社會形象。1987年陸家嘴發生踩踏事故時,有66人死亡。2015年的外灘踩踏事故中,有36人死亡。兩次踩踏重大事故,各大媒體的報道反映出,除了因為當時的人口密度大,政府對混亂的現場疏于管理。

如《新華日報》報道,“類似外灘踩踏事故的事件在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國并不少見,2014年9月,云南六名小學生在樓梯被封后發生的踩踏事故中死亡。2014年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踩踏事故中14人死亡10人受傷。2004年,37 人死于北京元宵節燈會的橋上踩踏事故中?!边@一報道總結了這些年來發生的踩踏事故,如北京踩踏事故與外灘踩踏事故,均發生在節假日。此類報道提示大家,節假日是人們的出游高峰,尤其在本地人以及外來人口眾多的上海,每逢節假日政府都應該加強對事故的防范,必須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

據《上海日報》報道,“踩踏事故中死亡的36人中有25位是女性,除了五人其余的都是25及25歲以下?!盉BC新聞報道則描述道,“事故中大多死亡的人都是學生,其中有25個女性?!庇纱丝梢?,中外媒體關注事故中受傷多數是女性以及年齡較小者。這在其他國家和城市的報道中也如此。比如,2012年11月19日,印度東部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發生一起踩踏事件,造成至少20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婦女兒童;2004年2月5日,北京市密云縣燈會踩踏事故造成37人死亡、37人受傷,其中大多為婦女兒童。

BBC報道,“一些官員,包括上海市委書記以及副書記面臨著責難,因為當晚他們在死傷事故發生地的附近用公共資金吃奢侈的晚餐?!边@樣的報道語言反映了社會現實,近年來政府對貪污腐敗的問題進行嚴格審查懲處,但地方官員腐敗的問題依舊存在。因此,此次事故嚴懲相關的官員,對相關領導給予了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

(2)上海城市的經濟形象。在外媒的眼中,上海的發展比起香港仍然落后?!吧虾3錆M生氣的購物街吸引著從香港和世界各地的游客。雖然上海的居民的人均收入在內地最高,但依舊低于香港的人均收入,上海人也依舊嫉妒著比它更富有的香港。薩森說,香港有上海沒有的金融復雜性的優勢。她稱香港為世界性的城市,它的金融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的創新更協調。在她看來,香港和紐約更接近,而上海更像是芝加哥—一個作為工業腹地大城市,金融業以及貿易服務為工業的發展打下基礎?!?/p>

近年來,上海不斷嘗試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自貿區為上海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促進了浦東地區的發展,上海的經濟中心有向浦東轉移的走勢。

2013年8月23日新華網報道,“商務部宣布國務院在周四批準基于保稅區的自貿區成立,這作為適應全球經濟、貿易發展的遠大進步是在利用一個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的戰略”,“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一位經濟研究者張友文說‘我們可以不再依靠特惠政策促進商業以及投資環境,而是應該采用非常有效透明的行政服務吸引投資”,上海在不斷地摸索經濟發展的道路,不斷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上海的服務業是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服務業發達是衡量城市發展程度的一個標準,上海用服務業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又用整體經濟的發展刺激服務完善。

2014年3月10日華盛頓郵報報道,“任何外國公司都不允許在中國交易所發售股票?!?014年4月9日華盛頓郵報報道,“上海自貿區仲裁法規在昨日發布,采用了一些解決糾紛的國際法規?!睂Ψ煞ㄒ庍M行完善,不僅僅是對自貿區的調整,也是自貿區已經在運行并且發展的標志。

2014年10月12日據CNN報道,“上海自貿區在放松資本管理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棘手問題上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痹谌珖踔潦侨澜绲年P注下,上海自貿區并沒有像規劃中那樣蓬勃發展,而是走了下坡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上海自貿區剛開始只是包括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但現在國家有計劃擴大其范圍,甚至是在別的省市建立自貿區。如果上海自貿區的經濟發展一直滯緩落后,那么國家也不會擴大其范圍;相反雖然經濟成果并不顯著,但是在服務業方面也取得一些進展,伴隨著經驗的積累以及政策的及時調整,總體的經濟走勢是向上的。

在外媒報道中,上海還是中國與世界相接的樞紐。2009年以來,上海綜合保稅區以功能創新為重點,著力推進經濟功能和商業模式創新突破,滿足跨國公司國際化運作需求,打造與國際接軌的貿易便利化環境。 2014年9月21日BBC新聞指出,“亞馬遜在上海的分公司與上海自貿區和上海信息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有這份協議,亞馬遜可以將來自全球各地的幾百萬個電子商務產品直接輸入中國?!?亞馬遜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國際貿易總部,把全球的商品,無論是美國的、歐洲的、亞太的,都可以進口到中國,同時,也可以將中國的商品賣到全球。產品直接輸入中國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既為亞馬遜上海分公司提供方便以及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也為中國直接購買海外商品提供了渠道。

本次搜集的材料中,關于上海自貿區的報道2013年占1篇,比例約為11%;2014年占5篇,約為55%;2015年占2篇,約為22%;2016年占1篇,約為11%,這體現了媒體對上海自貿區的關注度不斷減弱,除了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熱度的消失,也可以看出上海自貿區并未取得顯著成果。

(3)上海城市的科技形象。交通作為城市文明的一大衡量標準之一,是衡量上海發展速度和程度的一根標桿。2001年1月23日BBC報道,“德國鐵路磁懸浮列車公司與中國簽署合同,建設從上海到機場的未來高速線?!比L為29.863公里,西起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的龍陽路站,東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上海磁懸浮列車專線于2003年1月4日正式開始商業運營,全程只需8分鐘,是世界第一條商業運營的高架磁懸浮專線;2014年6月15日BBC報道,“到去年,鐵路交通第一次向東1000多英里駛向上海然后通過海路到達歐洲。但是現在行程從六周縮短到兩周,這些火車直接通向歐洲,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它們會在波蘭卸貨將其分配到其他地方?!鄙虾5慕煌ǘ鄻踊?,尤其體現在從上海到別的地區的交通更加方便快速。與國外合作促進交通的發展,可以使國際高新技術融入交通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飛速發展的交通也并非沒有弊端。

2007年1月22日BBC報道,“上海已經發展成為全球都市,它快速的成長產生污染、交通擁堵和居住環境擠迫?!薄吧虾YI車變得很貴,上海對私人車輛執照的數量有很嚴格的限制——現在,每年大約需要80000元?!薄吧虾S谐^1000條公交線,這些線路都由不同的私人公司運營,但是不同線路間的立交橋系統價格高而且容易讓人迷路?!薄俺鞘幸呀浗勾笮湍ν熊?,很多通勤的高速公路也禁止自行車通行。建設了180千米的專門的自行車道,尤其是在浦東新區,在這里自行車要與小型摩托車分離?!鄙虾煌ǖ墓芸?,既是處于對交通擁堵問題的改善,又是對城市環境的維護。改善交通問題以適應上海的高速發展,可以提高社會發展的效率,也可以維護交通安全。

(4)報道呈現的消極語義。2015年12月31日外灘的踩踏事件引起了全國的轟動,《上海日報》中“習近平總書記敦促要盡全力去救治那些在踩踏事故中受傷的人?!薄八械胤秸块T、必須從血的教訓中學習、深刻反省、立即(immediate)調查”等字眼,說明政府已經意識到事故本身以及其影響的嚴重性,并對其進行反思和盡力減輕后果。而BBC新聞報道則用“政府盡快(as soon as possible)找出踩踏的原因”,“立即”相較“盡快”,對時間的要求更加緊張,更能凸顯政府采取措施的急迫。外媒傾向于客觀的敘述,而中方則要凸顯政府積極補救的態度。

《華盛頓郵報》中寫道:“上海新年前一晚的踩踏事件造成36死49傷,這一事件成為了一個可能動搖政府領導力的政治性丑聞。過去的兩周,需要政府的答案的盛怒的民眾給了政府很大的壓力”,“據中國媒體報道,大約有700位警察在場,但是沒有對交通進行管制”。外媒認為中國政府既沒有嚴格的管控,也沒有給予人們合理詳細的解釋,不管事故的發生以及發生后的處理都是失敗的。事件的調查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而中方則用“事故仍在調查中”、“加大審查力度”搪塞,但是并沒有詳細的報道出事故發生的具體原因以及政府的具體失誤的地方。通過“政治性丑聞(scandal)”可得此次外灘踩踏事件被廣泛關注、流傳甚廣并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位昨日出院的姓張的女士因事故中受到驚嚇,暫時無法說話。她父親說,她一想起那天晚上發生的事就會不停的哭,但他還稱贊了醫院的工作人員幫助他的女兒康復?!薄渡虾H請蟆分刂v了事發后政府的善后工作以及社會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呈現的是政府可以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補救,將人們的視線轉移至積極的事件中安撫民眾,將事故本身負面影響淡化。而BBC新聞稱“環球時報將中國官方的回應描述為老套的說辭,很多網民都對此次新聞發布會不滿意。這表明一些政府官員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解釋此重大事件中,為的是保住上級官員以及避免自己陷入困境,卻忽視了民眾?!?

外媒直接報道政府事后工作的缺陷,“被調查副市長周博說上海已經向受害者家屬致以很深的歉意,并稱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報道以事發負責人的口吻陳述,使得報道更具客觀性?!巴耆眱勺值拇朕o強調了事故是因政府的疏漏而造成,事件對政治有極其負面的影響?!渡虾H請蟆酚谩敖f人出現、大量的人、成千上萬的人聚集”等描述不斷強調人多擁擠,弱化政府的疏漏以及其他的原因。外媒評價中國政府低效以及對事故解釋不清晰。針對突發性事故,外媒側重偏向負面的報道,而中方則弱化消極的一面。

四、啟示

討論西方媒介眼中的城市形象,有助于了解中國文化在西方視野中的呈現,以及中國文化經過西方文化的折射后,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媒介報道在城市形象的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中國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有關上海和上海人的消息報道在西方媒體報道中頻頻出現,這主要源于上海近年來在經濟和文化發展中所體現的成績。西方媒介涉及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現象的報道與中國的主流媒體在具體的描述立場和細節方面相比,有著西方媒體報道的獨特的視角和理解,但對于大多數客觀事實的關注與描述,中方和西方的報道仍然是相似的。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全球化促進了上海與全世界各國的緊密聯系,上海的國際化戰略日趨成熟,也引起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關注。在西方,人們主要通過BBC等西方媒體了解上海,媒介的宣傳建構了對于一個城市以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方面的綜合形象。上海的城市形象不僅和國內的城市形成相互影響的作用,也對國際城市形成相互參照的作用。從搜集的材料顯示,一方面,西方媒體承認上海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對部分突發性事件和體制不足的報道進行抨擊。除了正面報道和負面描述,還有一部分報道沒有明顯的傾向,難以將其絕對地歸類為正面、負面或者中性,實事求是地報道也逐漸增多。

從列舉的各類熱點報道來看,西方媒介對上海的觀察,著眼于能體現折射上海大都市形象的經濟和文化主題,比如自貿區、迪士尼樂園等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年來的大多數報道都側重于對上海新發展的報道,來肯定上海各方面的成績。各種有關西方媒介對上海發展現狀的報道既包含了作為主體自我的西方世界對自我的認可,也表達了西方媒介對上海發展現狀的贊嘆與驚訝,這些報道使上海文化在國際媒介視域下主要保持了一種前進的形象,而這種前進的形象也是被放置在與隱性的西方發達國家相類比、相競爭的大背景中建立起來的。在本次搜集的材料中,這種正面展現占據了近年來新聞報道的主流。另一方面,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事故發生后,媒介對上海城市管理、政府管理也持否定觀點的報道,比如對上海踩踏事件的報道。當西方媒介的報道者帶著特定的觀察視角檢視上海的文化發展時,可能產生了略帶偏差的描述。

不論西方媒介的描述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都無法去阻止他們作為傳播媒介從西方的文化觀點將上海作為一個相異的文化體系來看。從文化傳播來看,無論是正面的呈現還是對社會不足的影射,都是相對于描述對象而言的“他者”的表述,上海在西方媒介視域下的城市形象主要取決于西方媒介宣傳的角度和力度。

中國文化主張以和為貴,鼓勵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磨合、交融的過程中,不斷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相互接納,也伴隨著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想象。本文的分析已經顯示,西方媒介眼中的上海在展示中國城市形象的過程中主要是正面的、積極的、有助于宣傳中國形象。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國的外語報刊有必要加強對外宣傳工作,增加世界人民對上海以及中國各大城市的全面客觀的了解,從而使世界各國更全面地了解發展變化中的中國,減少文化誤讀。

【注 釋】

[1] 陳超南.都市審美與上海形象[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2] 呂超.海上異托邦·西方文化視野中的上海形象[M].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3] 劉香成,凱倫·史密斯.上海: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作者簡介】

侯可欣,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英語專業本科生.

猜你喜歡
城市形象上海
新媒體傳播下地鐵廣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構
蒙古族傳統紋樣對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義
微電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與傳播策略研究
微電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與傳播策略研究
歡樂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民營企業100強
2014上海服務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我國城市形象營銷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