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設備終端大屏化設計研究

2017-05-30 10:48蔡文睿王金廣
工業設計 2017年4期
關鍵詞:人機交互易用性

蔡文睿 王金廣

摘 要:本文對智能移動設備屏幕尺度的發展趨勢和人性化使用方式進行研究,通過人機分析發現用戶使用大屏手機在操作和攜帶等方面的缺陷,運用工業設計的理論方法結合創新設計實踐項目嘗試解決手機大屏化趨勢下的易用性問題。

關鍵詞:大屏手機;人機交互;易用性

1發展趨勢

由互聯網消費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度,消費者對4.5寸以下的機型關注比例僅10%左右,也就意味著近九成的消費者更關注大屏幕手機。而在2012年10月,屏幕尺寸4.5寸以上的手機在智能手機中所占比例僅10%左右,而三年后,智能手機的平均屏幕尺寸已達到5.14英寸,手機大屏化的趨勢,在給用戶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的同時也伴隨著對交互方式的挑戰(圖1、圖2)。

2014年9月,隨著屏幕尺寸為4.7寸的iphone6與5.5寸iphone6plus的發布,一向追求完美的蘋果公司在屏幕尺寸與最適合人手的交互問題上向手機的大屏化做出了妥協。在此之前,蘋果堅稱iphone4所用的3.5寸屏幕是交互體驗最好的黃金比例。而蘋果CEO庫克也曾解釋過,大多數用戶在使用配備4寸屏幕的iphone5仍能夠擁有較好的單手操控體驗,這個尺寸是在手機便攜性與易用性能夠達到的最好的平衡點,并提出屏幕過大勢必會造成ppi的下降和影響顏色效果,而這一理由在9.7寸的ipad的面前,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再從銷量上看,iphone6的空前熱賣,也足以證明消費者對于大屏幕尺寸的偏好。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看出,大屏手機仍將是未來的趨勢,手機屏幕與平板電腦屏幕之間的界限也將越來越模糊。然而,這種趨勢不應該影響到人機交互原有的和諧性、操作的安全性,需要新一代的人—手機(平板電腦)交互方式,有效地利用人類多種感官通道,豐富手機的交互手段。但問題在于,人手并不會隨著屏幕的變大而變大,過大的屏幕勢必會影響移動電子設備的便攜性與易用性,那么移動電子設備的大屏化趨勢必然會與其合理舒適的交互方式產生一組新的矛盾(圖3、圖4)。

2解決與應對

為解決上述問題。大體的思路方向有3種:

2.1輔助產品的開發

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設計一系列的延伸產品,包括推出能夠適配不同型號手機,輔助用戶在大屏移動設備方面獲得更好用戶體驗的功能性配件,為大屏移動設備用戶提供更為便捷、巧妙以及安全的使用方式,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交互專家Kristoffersen表示用戶在運動過程中使用手機時,往往使用大拇指進行交互,而其余的四指則更多地用于手機的固定。

在對移動終端(以iphone為例)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

上圖綠色區域表示人在單手操作手機時(以右手為慣用手),可以輕易觸及的屏幕范圍;黃色區域相對綠色區在使用時稍有些困難,但依舊屬于正常的控制范圍;而紅色區域則代表著單手控制的盲區,需要調整手勢才能觸及,這也是手機大屏化所產生的交互障礙。

人單手操作手機時一般有兩種不同的習慣。如上圖所示,圖5這種抓握方式的優點在于可控面積較大,只有頂端小部分的紅色區域不易操作。而其缺點也比較明顯,由于缺少了小拇指在手機下方提供支持,容易在操作過程中滑落手機。而圖6所示方式較圖5抓握的穩定性雖有提高,但明顯在屏幕頂部多出了一大塊不可控區域。

因此針對圖5中手與手機的固定問題和手機屏幕的可控范圍間存在的一些列關系,嘗試設計一款輔助產品解決該問題。

首先對現在使用最廣的手機保護套進行適度創新設計。傳統意義上的創新是顛覆性的破舊立新,而適度創新是對創新范圍的較大拓展,只要有市場并向好的方面改善或改進的,都是創新。改良后的手機殼如圖7所示,通過在手機外殼的背面設計一個類似指環的裝置,使用戶在單手操作手機時能夠利用指環將手指與手機固定,既可自由操控大屏手機,又不易滑落。而市面上現有的產品中,只是在手機殼背面鑲嵌金屬指環,而沒有考慮到美觀及放置、攜帶等問題。本設計將指環嵌置于手機外殼內,需使用時如圖8所示,將兩條指環帶從手機殼上拔出通過兩端的連接結構連接成指環,在無需使用時則將其安放回原處,不影響手機的整體外觀及平放。

2.2交互方式的升級

交互設計是指創建新的用戶體驗,增強和擴充人們工作、通訊以及交互的方式。隨著手機屏幕尺寸的逐漸加大,人手掌控手機的難度越來越高。一些新的使用方式將逐漸代替人手觸碰點擊不易完成的動作,如聲控系統、瞳孔識別技術、吹氣、搖一搖等等。

作為大屏手機領域的先驅,三星GalaxyNote系列(圖9)在大屏手機領域的市場開拓方面有著巨大的貢獻,但如果說涉及到大屏化界面、交互方式創新等用戶體驗的問題時,它唯一的進步可能就是那支觸控筆了。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三星用戶幾乎從來都沒使用過它。其在交互中的存在感實在是微乎其微,沒有多少用戶愿意將一支筆在使用的時候費力的拔出,用完后在插進去,這個操作的工作量對于現在的習慣于快速反應的用戶們來說實在太不人性化了。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認為用戶操作產品時符合用戶概念模型,滿足用戶需求,則會給用戶和產品本身帶來雙贏。

相比之下,蘋果公司在大屏交互方面的創新則更為人性化。iPhonep6lus的正式發布,宣告了一直號稱3.5寸屏幕是交互黃金尺寸的蘋果公司向大屏化做出了符合時代需求的妥協,當然,向來講究細節的ios肯定不滿足于單純的屏幕尺寸的拉伸。在iphone6中,雙擊Home鍵之后可以發現,屏幕頂部的內容會向下推至較為舒適的操作區,方便用戶操作。盡管這個設計看上去極為取巧,但在實際的應用上依舊存在感不高,畢竟操作區以外的大塊黑色屏幕,嚴重影響了用戶的視覺體驗。其中許多設計依舊是在無奈地妥協之后的結果,在設計上有所提升但是細節上仍存在大量不足。而除iPhone以外,還有大量種類繁多的安卓系統的手機,它們相比ios蘋果更加熱衷于硬件的攀比,毫無疑問的,更大更清晰的屏幕在這場快速升級的硬件大戰中首當其沖。雖然手機屏幕的尺寸是在瞬間得到了升級,但其相應的UI和交互設計依舊存在諸多缺陷,軟件相比硬件的升級仍然有滯后。

用戶體驗專家LukeWroblewski,對于大屏手機交互上出現的這類新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將最高頻的交互點移動到屏幕下方,并根據交互點的重要性,由下往上排布。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用戶的交互難度,將大屏手機的操作盲區產生的操作困難降低不少。這也是未來UI設計的一個重要趨勢。

由于大屏幕手機界面中最難操作的區域主要集中于屏幕頂部,因此之前在小屏手機中位于頂部且能夠輕易實現交互。例如安卓系統中,通知欄的功能在大屏化趨勢下,由頂部下拉通知欄這個交互動作已經難以單手操作完成。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如今智能手機的應用界面基本穩定在上中下三個板塊。分別是頂部的顯示信號電量等基本信息的信息欄,中間的內容區域及底部的操作按鈕。其中很多功能并未隨著手機屏幕尺寸的擴大而進行相應的改進。例如ios原來的短信界面,在小屏幕時代,我們可以輕易單手用大拇指點擊到界面中所有的短信,而隨著屏幕的擴大,我們發現最上方的一兩條短信條目,在單手操作時已經不再能夠用大拇指點到。如果界面設計的下拉操作可以在原基礎上將頂部的信息拉至屏幕中部的位置,停下而不是回彈回去,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通過改變材料、色彩、結構或功能可以獲得一個新的產品概念設計,那么一個新的交互設計概念則往往需要從重新確定參與者、定位行為動機、規劃行為過程、謀求新的手段、營造新的場景和環境等角度來入手。

因此,為了適應大屏手機帶來的操作變化,觸控的操作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盡量將操作區域安放在手機中下方的可控范圍內,而屏幕頂部等盲區的操作項目將逐步被取代或進行操作轉換。

2.3界面設計風格的變革

近年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用戶體驗越來越受到重視。用戶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UED),受到了IT界和設計界的關注。它包含了產品設計、服務活動與環境等多個因素的綜合性設計,其中每項因素都考慮到個人或群體需要、愿望、信念、經驗、知識等。用戶不再被動等待設計,而是直接參與并影響設計,以保證產品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塑造良好的用戶體驗。

手機屏幕增大的同時,隨之增大的還有我們獲取信息的手機界面,使其承載更多內容:游戲、閱讀、播放視頻。但界面并非只是單純的將以前小屏幕中的內容拉伸鋪滿如今的大屏,而這意味著我們在一幅頁面中能夠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大,由于不用像小屏幕手機點擊放大頁面內容,所以信息的獲取將更加便捷。因此,手機界面的設計也將出現新的趨勢和變化:

(1)未來手機界面的設計趨勢將會是,充分利用大尺寸屏幕所提供的更大可視化空間,加上近年來快速發展的AR、VR等技術,創造一種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2)簡化界面的板式結構,去除多余的視覺修飾,盡量突顯重點,增大字體間距及行高度,規范統一字體。

(3)允許界面的大量留白,是用戶更好的獲取信息重點,從而提高信息的讀取效率。

(4)將一些無需點擊和操作的內容盡可能的安排在操作盲區,例如:左上角常用語放置應用軟件的logo。

(5)更多的界面動態將會被應用,板式雖趨向扁平化與簡約風格,但由于大屏提供的沉浸式效果,并不影響動態效果上的華麗。

3結語

在未來,移動終端設備也許采用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OLED柔性屏幕(圖10)等科技手段,都應該圍繞人性化設計,以提升用戶體驗的愉悅性、易用性為出發點,從新產品創新設計的認知、本能、反思以及需求痛點上進行系統考量和迭代更新。

參考文獻:

[1]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2015-2016中國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Z].2016.

[2]董占勛,許若楠,顧振宇.眼動交互在大屏手機操作中的應用趨勢[J].包裝工程,2015,37(24):57-60,69.

[3]王金廣.論產品適度創新設計[J].裝飾,2007,50(08):52-53.

[4]劉曉暉JenniferPeerce,YvonneSharp,HelenShape交互設計一一超越人機交互[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本文系基金2013年全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311845046

猜你喜歡
人機交互易用性
政務軟件易用性評測探究
老年人家電產品易用性設計研究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網站易用性評價調查問卷
身份認同對網絡購物行為的影響
某型柴油機虛擬維修系統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九江城市交通事故模擬系統設計
人機交互課程創新實驗
多點噪聲遠程自動采集系統設計
讀者消費俱樂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