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修復技藝類“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2017-06-03 07:20劉守柔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非遺技藝文物

俞 蕙,劉守柔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上海 200433)

傳統修復技藝類“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俞 蕙,劉守柔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上海 200433)

以“裝裱修復技藝”“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古陶瓷修復技藝”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為重點,對我國修復技藝類“非遺”項目的名錄建設、技藝保護、技藝傳承、非遺成果等進行全面總結,并提出修復技藝類“非遺”項目保護傳承所需的指導思想與路徑。同時,回顧了我國修復人才培養的歷程與現狀,并重點探討當前國內院校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修復;技藝保護

修復技藝類“非遺”項目是我國各類“非遺”種類中的特殊門類,涉及書畫、古籍、青銅、陶瓷、古建等物質文化遺產,是以“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修復對象的傳統技藝。截至2016年,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裝裱修復技藝”“古陶瓷修復技藝”“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古代鐘表修復技藝”“古建筑修復技藝”5項傳統技藝。而在我國各省級非遺名錄中,數量最多的修復技藝依次為書畫古籍修復、青銅器修復、古陶瓷修復。雖然各門類修復技藝不盡相同,但由于修復對象主要為文物,技藝因而具有諸多共有屬性,其保護傳承也面臨相似難題與挑戰。因此,本文將以裝裱修復(書畫古籍修復)、青銅器修復、古陶瓷修復3大門類的修復技藝為重點,研究探討修復技藝類“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1 修復技藝的起源與演變

修復技藝源于古人對殘損物件的修補與復原,比如:古陶瓷修復技藝中“鋦補”源于日用陶瓷器修補;青銅器修復脫胎于新銅器修補。這些技藝大多是由陶工、金屬匠人在器物制造生產過程中逐步發展出的技藝,目的主要是為了舊物的再利用[1]。

當古人開始有意識進行收藏、鑒賞古董或美術品的時候,修復技藝就從普通物件擴展到古物美術品的修復,所以古董買賣收藏就成為推動修復技藝發展的主要動力。尤其是近代中國,古玩業非常興盛,古董商為謀取暴利,找人修復收購到的破碎文物,如青銅器修復始于銅器匠人,后出現專修古代銅器的古銅鋪,在清初到民國時期,形成北京派、西安派、蘇州派、濰坊派等流派[2-3]。賈文忠認為“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自古至今源遠流長,但形成一個行業是從1840年以至20世紀20年代由于古董交易的活躍,古玩文物修復逐漸發展形成了一種行業,轉為古玩商修復古董,到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4]。

20世紀上半葉,我國開始現代意義的文物保護工作,政府對古物進行管理保護,建立國有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后,技術高超的修復技藝傳人脫離古玩行業,進入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工作,將昔日的“古董修復”轉化為“文物修復”。而且,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不斷發展與更新,主要依賴匠人經驗的傳統修復技藝,逐步轉化調整,以滿足現代文物保護工作的要求??萍歼M步也不斷影響修復技藝,現代高分子材料、機械化工具設備、現代分析儀器等有助于提升修復工作的效率和精準度,修復環節中科學技術應用的比重越來越大??梢哉f,修復技藝發展之路就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不斷交匯融合、碰撞摩擦的過程。

修復技藝的保護傳承關系到我國珍貴文物的長久保存,依賴高超的修復技藝,我們可以恢復殘損文物的昔日風貌,讓后人能夠研究欣賞全人類共有的古代遺珍。修復技藝的應用并不限于“文物”,也可用在日用品、工藝美術品等“非文物”領域。比如:新書畫的裝裱、陶瓷器的“鋦補”、金屬工藝品復制等。同時,修復技藝“非遺”項目凝結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例如:手工操作方式、自制專用工具、特殊修復技術,均需全面研究整理,并加以“靜態”的保存或“活態”傳承。

2 保護傳承情況

2.1 名錄建設

現已列入我國各級名錄的修復技藝中,“裝裱修復技藝”“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古陶瓷修復技藝”3項門類的數量最大(表1~表3)。

表1 裝裱修復技藝

表2 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

表3 古陶瓷修復技藝

從國家級名錄情況來看,項目承擔單位包括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等類型,但大部分代表性傳承人來自博物館、圖書館等專業機構,例如:上海博物館蔣道銀,故宮博物院王有亮、徐建華,國家圖書館杜偉生,蘇州博物館范廣疇。

2.2 技藝保護

除各級政府對于“非遺”項目專用經費和傳承人津貼補助外,項目承擔單位仍然肩負修復技藝保護傳承的主要職責,尤其是我國各級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筆者通過2016年對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的實地調研了解到,修復技藝的師徒傳承、技藝整理、研習帶教等“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都與各單位日常修復工作緊密結合。

(1)故宮博物院(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故宮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繼承的是南方的“蘇裱”。解放后經中央批準,張耀選、楊文彬等南方修復高手調入故宮博物院從事古舊書畫修復,并將蘇裱的精湛技藝傳入故宮。目前故宮書畫修復組實行師徒制,師傅帶教徒弟,邊工作邊學習技藝。為解決專業梯隊斷檔問題,組內近年招收八九位新人,現已達到19人的工作團隊,人員規模在全國屈指可數。故宮博物院配備全國領先的現代檢測分析儀器,服務文物修復工作,且能提供充足經費用于訂購仿古綾子、宋錦等傳統裝裱修復材料。

故宮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源于京派古銅修補技藝。第一代傳人為清光緒年間古銅匠人“歪嘴于”,第二代傳人張泰恩“古銅張”。目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有亮為第五代傳人,有30多年的修復經驗,師從著名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他在接受調研時表示:故宮青銅器修復采用師徒制,技藝傳承主要體現在日常的修復工作中。修復技術是按照老師傅的做法,修復后要“看不出來”,但是技術與材料也會不斷提升,比如已開始采用3D打印技術用于青銅復制。

(2)蘇州博物館(蘇州書畫裝裱修復技藝)。2008年,蘇州博物館成立書畫裝裱修復工作室,聘請范廣疇擔任工作室技術指導。范廣疇于1956年參加工作,在蘇州第一裱畫生產合作小組拜蘇裱名家謝根寶為師,學習蘇裱技藝。他退休后受聘蘇州博物館,負責培養修復人才、傳承蘇裱技藝、整理蘇裱技藝歷史資料、修復蘇州博物館館藏破損古書畫[5]。

筆者采訪了解到:傳承人范廣疇年事已高,但是帶徒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已經培養了2位徒弟。目前工作室人員、場地、設備與國家級或省級博物館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不過正在加緊建設,爭取購置一批文物檢測分析儀器。由于種種原因,近年相關部門沒有持續下撥專項保護經費,技藝傳承主要依賴館內日常文物修復的運營。不過傳承人團隊積極利用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蘇裱技藝研究會的平臺,集結國內知名蘇裱修復名家,定期交流,舉行巡展推廣蘇裱技藝,取得了很好反響。

(3)上海博物館(古陶瓷修復技藝)。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修復技藝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蔣道銀1973年調入上海博物館,次年起從事古陶瓷修復工作,1992年被聘為副研究員、古陶瓷修復高級工藝師。他退休后開設古陶瓷修復中心,2012年起擔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傳授古陶瓷修復技藝。他注重技術材料研究與修復工作的總結,所著《古陶瓷修復技藝》收錄了他在上海博物館任職期間修復的重要作品。目前上海博物館楊蘊、卜衛民已經獲批上海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總之,博物館能夠提供穩定的工作崗位、運行經費、科研設備與場地,日常的修復工作就是不斷磨練造就修復技藝的過程,也為修復技藝的活態發展創造條件。事實證明,在專業領域受到普遍贊譽的修復技藝傳承人多為我國文博或圖書館系統培養的人才。

2.3 技藝傳承

新中國成立前,修復技藝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業,依靠子承父業、師徒相傳這類較單一的傳承方式。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公私合營以及新中國文化事業建設的需要,修復藝人脫離古董行、裝裱行,進入博物館、圖書館、國營裝裱廠等單位工作,技藝不再是個人或家庭私有的秘技,而是通過單位內部師徒制進行傳播,傳承生態產生非常大的轉變。改革開放后,技藝傳承出現多種形式并存的情況,包括館內帶徒、在職培訓、院校教育、社會培訓等。

(1)館內帶徒。單位內部的師徒制一直是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可以視作舊時手工技藝傳承的延續。如:故宮博物館書畫裝裱修復有四代傳人,代表性傳承人徐建華的直接師承關系:第一代楊文彬,第二代徐建華,第三代楊澤華,第四代周建翔、時倩,已形成較穩定的老中青三代傳承人隊伍;上海博物館古陶瓷修復技藝第一代姚鴻發,第二代胡漸宜,第三代傳人蔣道銀,第四代傳人楊蘊??傮w而言,館內帶徒培養的人數相對較少,大多受到文物修復崗位編制的限制。

(2)在職培訓。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單位受文物局、文化部委托,不定期舉辦行業內在職人員的文物修復培訓,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20世紀70年代,國家文物局曾委托故宮舉辦文物修復培訓班,由青銅修復大師趙振茂主講。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文物局委托上海博物館承辦陶瓷修復技術培訓班。20世紀60年代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為北京圖書館)先后舉辦兩期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培養了趙嘉福、潘美娣等古籍修復名家。1989—2006年,培訓古籍修復人員100余名。2007年啟動的“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近10年的工作中,開設多期修復專業培訓班,在全國范圍集中培養了大批古籍修復專業人才[6-7]。

在職培訓雖然不定期,但授課教師都是當時專業領域的頂尖大師,他們將京派青銅修復、蘇裱、上海古陶瓷修復等傳統技藝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對于各項修復技藝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3)院校教育。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已經成為修復技藝傳承的重要基地。以上海古陶瓷修復人才的高校培養為例:1984年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復旦大學建立文博學院。胡漸宜、蔣道銀等古陶瓷修復專家受邀到復旦大學講課,并安排學生去上海博物館參觀或開展短期實習。1993年起,復旦大學開設“古陶瓷修復”課程,胡、蔣兩位先生又到校進行專題講座。2008年,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借助上海博物館專業力量,開設文物修復專業。2013年,蔣道銀被聘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學科帶頭人。2017年3月,該校設立全國第一所文物修復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二級學院)。

高等院校培養的修復技藝接班人具有顯著優勢,學生不僅要掌握文物修復技能,也要學習現代文物保護理論,注重現代科技在修復技藝中的應用,從而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對文物修復人才的需要。傳承人也可憑借高校的科研教學資源,開展系統的技藝整理與研究工作,并承擔社會培訓或者校外委托的修復任務。

(4)社會培訓。2004—2011年,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技術委員會舉辦了3期全國古青銅器鑒賞與修復培訓班、5期全國古陶瓷修復技術培訓班,授課老師包括賈文忠、賈文熙等青銅修復專家,王勉、于愛平等古陶瓷修復專家[8]。學員不限于文博系統的專業人員,還包括各行各業的文物愛好者,對修復技藝的傳播推廣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2.4 技藝成果

近年修復技藝的“非遺”成果是一系列基于博物館修復工作的出版物、專題講座、展覽展示、紀錄片、媒體采訪等,內容豐富多樣,涉及高難度的珍貴文物修復實例。過去兩年里,以故宮修復技藝為主的紀錄片、電影、展覽引起全國范圍的話題討論,極大地推動修復技藝的社會影響力。全民“科普”帶來的支持和贊賞,無疑是推動“非遺”保護的最大助力。

出版物方面,《治畫記憶:蘇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范廣疇談藝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汪學軍》《古陶瓷修復技藝》《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等由代表性傳承人編著或口述記錄的成果陸續出版;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先后舉辦了十四屆“全國文物修復技術研討會”,出版系列研討會論文集《文物修復研究》(1~7期)。

展覽方面, 2012年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妙筆神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與裝裱修復技藝展”、2015年舉辦了“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特展”。

紀錄片方面,2016年央視九套播放《我在故宮修文物》,年底上映同名電影,均受到觀眾熱烈追捧。2015年,央視十套“探索發現”《手藝》第五季之“古瓷迎新”、央視《國寶檔案》“妙手回春”系列。

總體而言,修復技藝類“非遺”成果不再局限于專業系統內的論文、專著或學術講座,而是擴大到展覽、紀錄片、電影等宣傳形式,對普通觀眾進行展示與傳播,讓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傳統修復技藝,傳播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知識,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修復技藝保護發展的指導思想與路徑

隨著文物保護修復理念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修復技藝正經歷著巨大變革。哪些技藝需要繼承,哪些需要革新,如何確定標準來指導和實現修復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呢?

3.1 修復技藝保護傳承的目的是科學保護文物

在當代文物保護的理念下,文物修復必須在不損害文物前提下,恢復破損文物的本來面貌。也就是說修復技藝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文化遺產(文物)的持久保護與有效利用。在受訪時,所有傳承人都強調技藝發展必須滿足文物保護要求。蔣道銀認為古陶瓷技藝“最核心的價值就是科學保護文物,要符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可還原性等原則,但不排斥先進材料,要尊重傳統工藝,關鍵還是科學保護”。蘇州博物館文保部姚瑤表示“蘇裱注重如何保護文物,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不會一成不變,改革是為了方便工作,為了保護文物?!?/p>

因此,傳統修復技藝的價值取向或指導思想不可以違背現代文物保護的理念,技藝的保護傳承要有所揚棄:不適應現代文物保護要求的技術不允許繼續用在文物上。比如,古籍修復中,舊時對書頁的缺失部分,修復師會在修補完全后,再進行補字補欄,而現在為符合可識別原則,通常免去這一操作;過去瓷器修復曾采用“截口”等破壞性操作,現已經棄用。

3.2 修復技藝保護傳承要基于技藝的全面發掘與整理

對傳統修復技藝必須要有全面充分的研究,一是為了區分哪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繼續用于文物,哪些是違背文物保護原則的技術,在保護傳承中要有所揚棄;二是在修復技藝不斷吸收新科技、新材料的同時,也注意整理技藝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蘊含傳統文化或古人智慧的“非遺”價值。

(1)傳統修復材料和工具。以書畫裝裱修復為例,該技藝保護關鍵問題之一是傳統修復裝裱材料的缺失。舊時修復師常會收藏一些裝裱替換下的古紙或絹綾等用于修復,但隨著修復數量與種類的增加,對高級修復用料的需求更大,而使用舊法制作的廠商卻越來越少。據筆者調查了解: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都在安徽、浙江等材料原產地,訂購古法制造的宣紙、竹紙、織錦等材料。同時,傳統修復技藝里的一些特殊工具也亟待保護,例如:棕刷、裱板、調刀、鏨刀等,趁手工具老師傅可使用二三十年,現在已不易購買或被現代工具取代,使用效果差強人意。

(2)“非主流”修復技藝派別。目前進入國家級名錄的修復技藝傳播最廣泛、傳承人群最多,如“蘇裱”“京派”古銅修復等。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單位舉辦專業培訓,這類集中式的培訓擴大了主流技藝的傳播范圍,同時也使各地修復技術的派別性減弱[9]。但在省市級名錄中,還有一些具地域特色的修復技藝派別,如 安徽省的“南派”青銅修復技藝[10]、遼寧撫順“鋦瓷技藝”[11]、山東威?!皞鹘y鋦藝”[12]、四川省的“蜀裱”。對這批技藝進行及時保護整理,可增強各項修復技藝門類的豐富性。

(3)傳統工藝的科學化。技藝傳承人有豐富的經驗和精湛技術,但卻不一定說得清技藝的價值內涵、技藝運用的內在原理,傳統師徒制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過多依賴人的經驗,缺乏準確性和精準度。所以,修復技藝必須要進行科學研究,對于代表性、典型性的修復技藝要全面掌握,而對那些僅有文獻記載或曾使用但已被淘汰的方法也應整理并進行解釋說明,比如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瓷器粘補、燒補技法,舊時常采用的磨口、鑲釦等。這些操作不再適用于文物,但是仍然可以用于非文物的修復;再者,傳統工藝也可作為修復的歷史資料進行保留整理,對傳統技法的了解,有助于準確評估文物上的古舊修復痕跡,便于制訂安全、有效、合理的保護修復方案。

(4)傳統技藝的衍生發展。當前,許多傳統技藝成為激發藝術創作或設計的靈感來源,人們更加關注對傳統技藝的藝術價值與審美情趣的發掘。以“鋦瓷”為例,該技術需要在瓷器上鉆孔而具有破壞性,不能用于文物,但卻可以繼續應用在非文物上。采用不同尺寸、材質、花樣的鋦釘修補,能夠形成別致有趣的藝術效果,這是傳統修復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的衍生應用[11]。像這類已經與現代文物修復理念有悖的修復技藝,應該重視衍生發掘特色的工藝手法,創造出體現中華文化的造型之美,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煥發新的生機。

4 修復技藝人才培養

4.1 人才培養歷程及現狀

我國的修復技藝具有很明確的行業屬性,大部分技藝傳承人來自于文博圖書館等機構,這些單位的實際需求保證了文物修復技藝的外部生存條件。尤其是我國社會經濟整體水平提高后,文物藝術品市場活躍,對于修復技藝的需求持續上升。這與很多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缺乏市場需求,后繼無人的情況非常不同。從事修復的隊伍雖然規模小,高等級人才稀缺,但技藝一直持續發展,未曾中斷。

蔣道銀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都來自博物館等研究收藏機構,由當年頂尖修復大師指導培養,并通過參與、主持館藏重大修復項目,逐步成長為現在文物修復界的佼佼者。目前代表性傳承人都達到退休年齡,他們有的被原單位返聘,有的被高?;蛳嚓P研究機構聘用,繼續開展技藝傳承工作。中層年齡的文物修復專家主要經館內培養或在職培訓,大部分在國家級或省級博物館圖書館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我國沒有專門培養文物修復的教育機構。

20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利用高校資源對考古領隊、文物保管所所長和博物館館長進行輪訓。1993年,國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采取“館校結合”的形式,培養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文物鑒定、古建維修等專業的4批碩士研究生[13]。在館校結合辦學的過程中,高校文物修復相關課程得到一定發展。但是,文物修復基本上納入各高校的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科技等專業培養內。

2005年起,上海、北京、南京、西安等地的院校相繼設立文物修復相關專業,如“文物鑒定與修復”“文物修復與保護”“古籍保護與修復”,形成高職、大專、本科、碩士等各層次的院校學歷培養體系。高職院校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高職3年文物修復與保護)、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高職3年文物鑒定與修復)、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高職5年文物修復與保護);大專院校如:陜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大專3年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古建筑保護與修復、古代彩塑造型與修復);本科院校如: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本科4年繪畫、雕塑專業文物修復方向)、北京聯合大學(本科4年歷史學<文化遺產>,2015年開設文化遺產與修復試點班)、南京藝術大學(本科4年美術學<文物鑒賞與修復>);專業碩士研究生如:復旦大學(專碩2年,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古籍保護與修復方向>)、中山大學(專碩2年,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古籍修復與保護方向>)。

據統計,全國有文物修復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超過25所[13]。古籍、陶瓷、書畫、青銅、古建等各項修復技藝都開始通過院校培養的模式進行傳承。

4.2 院校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根據近年的辦學情況,不難發現文物修復專業的院校培養尚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學校師資配備缺乏,目前很多學校已經具備較好的硬件條件,也聘請修復技藝傳承人進行授課,但由于傳承人主要在博物館圖書館工作,只能兼任教師,退休專家往往年事已高,課外實訓帶教所需的教師力量相對薄弱。2015年,北京聯合大學韓建業就指出:文物修復方面的師資匱乏,導致實驗室利用率低?!皩W院編制內的老師沒有人會文物修復技術,所以教實驗課的老師都是學院外聘的專業人士,他們或來自博物館,或來自民間非遺傳承人,聘請費用高,時間更是有限”。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沒有管理員的維護,既無法確保實驗室在課下的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練習[14]。

其次,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不高,“據不完全統計,文物遺產保護類相關專業的在校生規模逾17 000人,其中本科級以上學歷教育學生規模占34.9%,年畢業學生人數達4 000余人。但是由于編制、待遇、地域等問題,對口就業率不超過25%,能夠從事文物修復的學生少之又少”[13]。目前博物館等單位招聘要求通常為碩士及以上學歷,須經過公務員統一招考。如果無法進入各級專業機構,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也不具備獨立創業條件。

最后,文物修復技藝的科學研究不足,在綜合性高校,“文物修復”教研是在“文物保護科技”或“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學科下開展,不屬于該學科的核心研究領域。而大多數藝術類院?;蚋呗毚髮V饕越虒W為主,缺乏開展文物保護修復的研究條件和科研人員??蒲型度氩蛔?,將會阻礙修復技藝的更新發展,還可能傳播、延續那些有悖于文物保護要求的操作技術,危害文物安全。

總之,一流技藝傳承人才的培養勢必要在國家研究機構里實現。院校的人才培養僅有3~5年的時間,只能為修復人才打下基礎。而撫育一流人才,必須要踏入修復工作崗位,經前輩大師的悉心指導和言傳身教,并參與重要的修復項目,積累豐富的經驗,才能成就頂尖的修復水平。

5 結束語

修復技藝在傳承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與提升,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文物的持久保存與有效利用,因此要在現代文物保護修復理念的指導下,對傳統技藝進行全面整理與研究,提煉傳統技藝承載的科學、歷史、藝術的內涵價值?!熬A”部分加以繼承和延用,“揚棄”部分進行保存或用于非文物。要注重修復技藝現代化以適應當代文物修復工作的同時,還要保存傳統技藝“原汁原味”的面貌,既有“活態”發展與傳承,也有“靜態”整理與保存。

傳承模式方面,院校培養能夠保障修復技藝傳承人數的一定基數,但是高端人才培養還是要依賴高等院校與一流博物館、圖書館的通力合作。采用合適的“館校聯合”方式,更好地將高校學歷教育與師徒制培養結合起來,這或許可以成為日后培養優秀后備力量的有效途徑。

[1]俞蕙,張學津.中國傳統古陶瓷修復技藝探源[C]//文化遺產研究集刊(6).上海:復旦大學,2013.

[2]霍海峻,王五勝,李化元.京派古銅器修復技術百年發展脈絡概述[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4):78-86.

[3]韋江勝.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技術流派及工藝特點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2):94-97.

[4]賈文忠.無形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J].中國博物館,2002(4): 64-67.

[5]蘇州博物館.治畫記憶:蘇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范廣疇談藝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128-131.

[6]莊秀芬.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5):18-24.

[7]杜偉生.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60年[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9):59-63.

[8]朱安俊.淺談博物館文物保護和修復人才的培養[M]//文物修復研究2015—2016.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614-616.

[9]周華,舒光,強顧軍.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申遺現狀與保護傳承對策[J].藝術教育,2015(11) :36-37.

[10]潛偉,何偉俊,梁宏剛.“蘇州派”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傳統技術的調查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2): 66-71.

[11]徐美慧.由技到藝的民間傳統鋦瓷藝術[D].沈陽:沈陽大學,2015.

[12]楊巍,孫明進,寒江釣,等.當“鋦”者耿海勝:山東“非遺”傳承人耿海勝的鋦瓷藝術[J].茶道,2016(7):68-75.

[13]張曉彤.萬古傳人百年樹人:淺談文物修復人才現狀及教育[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122-125.

[14]杜小端.文物修復需要“科班”[N].光明日報,2015-02-25(10).

A Study on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rafts of Restoration Listed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U Hui, LIU Shourou
(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Focusing on three crafts of restoration: paper mounting and restoration, bronze restoration and reproduction, and ancient ceramic resto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 of restoration listed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present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needed to conserve and inherit these crafts. Meanwhi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raining modes for conservator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the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storation;conservation of crafts

K854.3

A

俞蕙(1979-),女,高級實驗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陶瓷修復。E- mail:huiyu@fudan.edu.cn.

上海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2015H05)

猜你喜歡
非遺技藝文物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文物的棲息之地
琉璃燈工技藝的魅力與傳承
鄭慶章 把“弄虎”技藝傳回大陸
文物的逝去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文物失竊
文物掉包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