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涉縣嶺底村傳統村落與民居研究

2017-06-03 07:20周宇洋李鑫玉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冀南涉縣院落

周宇洋,李鑫玉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河北涉縣嶺底村傳統村落與民居研究

周宇洋,李鑫玉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冀南地區傳統村落眾多,且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文章以邯鄲市涉縣關防鄉嶺底村為例,基于實地調研所獲得的數據,從區域環境、聚落形態、民居建造3個方面初步分析嶺底古村落的選址布局及古民居的營造特點,旨在為冀南地區傳統村落及民居的保護和發展奠定基礎。

冀南地區;嶺底村;傳統村落;民居

冀南地區包括河北省邯鄲市和邢臺市,該地區保留了眾多傳統村落,并且這些村落在近代發展時大多延續了明清時代的建筑風格,空間格局及民居大院均具有鮮明的特點。邯鄲市涉縣是晉煤外運的主要通道和地區重要的樞紐之一,素有“秦晉之要沖,燕趙之名邑”之稱,“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涉縣總的特點[1]。涉縣關防鄉嶺底村是一個典型的冀南傳統村落,于2008年被確定為第二批河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對嶺底村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冀南地區傳統村落及民居的特點。

1 區域環境

涉縣位于邯鄲市西部,河北省西南部,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東與武安市、磁縣相接;西與山西省黎城縣、平順縣相連;南與河南省安陽、林州市隔河相望;北與山西省左權縣接壤(圖1)。嶺底村位于涉縣關防鄉,地處太行山脈南端余脈,東與磁縣相接,西距關防鄉政府駐地7.5 km,西北距涉縣縣城35 km,東北距邯鄲市區97 km,北距石家莊市260 km(圖2)。

圖1 涉縣區位圖

圖2 嶺底村區位圖

1.1 地形地貌

涉縣是邯鄲市唯一的全山區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地形復雜,峰巒疊嶂,山脈間河谷交錯縱橫,平均海拔約為1 000 m。嶺底村所屬的關防鄉,位于涉縣東南角,與磁縣相連,屬于低山區,大多為荒山,僅在山脈切割的谷底有小塊耕地。嶺底村坐落在鳳凰嶺山腳下的山間谷地之中,境內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460~520 m之間,平均海拔500 m,村內有東西向古河道為村莊汛期泄洪渠道,村西206縣道西連關防鄉政府駐地及涉縣縣城,東抵武安、峰峰礦區及邯鄲市等地,西起206縣道的村內對外交通主干道,向東連接磁縣轄區。

嶺底村所屬的涉縣境內大面積荒山不能用于耕作,耕地緊張,為緩解生活壓力,自元代開始人們就開始平整荒山建造梯田,持續建設延續至20世紀70年代,總面積21萬畝(1畝=666.67 m2),“涉縣梯田”獨具特色,幾乎是目前中國僅存的北方深山區大規模梯田[2]。

1.2 氣候環境

嶺底村所處的涉縣地區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洞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干冷同季,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潮濕,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3 ℃,全年無霜期190天,年日照2 600 h。

氣候條件對山地民居形制的影響較大,如建筑材料的選擇、建筑技術的運用、構造做法的安排以及平面空間布局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氣候條件的制約,體現在建筑措施上,可包括防寒、隔熱、采光、防水、防沙等方面[1]。

1.3 人文歷史

涉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眾多的文化思想,保留了大量的歷史古跡。據商道古碑記載:東漢末年形成涉縣至磁縣古道,途經嶺底、關防,與涉林古道相接,達涉縣城,由此可見,東漢時嶺底村即存在,明洪武年間由于中原人口銳減,明政府頒詔遷山西民于中原,正式設立嶺底行政村,因此《涉縣志》記載道:嶺底古村始建于明初,至今已經有600余年歷史,原屬于河南彰德府管轄,清朝末民國初劃歸河北省涉縣管轄,因地處鳳凰嶺山腳下而得名。

嶺底村居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與石共生,整個村子表現出北方山區倚石而造的自然形態(圖3)。石頭被用來筑屋造房、刻石雕花、開墾土地、修筑梯田、制造器具、鋪路修橋。人們利用石頭修路建房所形成的古村落街巷形態,具有明清時期的獨特韻味,石頭的淳樸厚重和石雕的精湛技藝,讓人領略到嶺底傳統村落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圖3 嶺底村實景圖

2 聚落形態

嶺底古村落歷經600余年的歲月更迭,由于交通不便及經濟發展問題,整體格局保存完好,街巷布局、街巷尺度、道路骨架依如舊時,街巷名稱沿用至今,空間格局變化較小,歷史建筑數量較大,民居形態特色明顯,內外空間變化豐富。

2.1 選址布局

嶺底村的選址遵循風水理論,古人通常選擇背山靠水、山環水聚之地作為居所,背山可獲取充足光照,同時遮擋北風,避寒保暖;靠水便于引水和灌溉,人們將規劃與自然相結合,建筑與環境相協調,印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嶺底村選址于鳳凰山麓的河谷之地,正是上述思想的體現。

嶺底村總體布局合理,利用了山、水、林的自然格局,村莊內許多古建筑保存較為完整,石頭院落依坡就勢,參差錯落,構建了古村的基礎風貌。村落中有3個相對完整的大院,以河為界,趙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分居于河的南北兩側,位于河北的郝家大院在村莊西北部與趙家大院和李家大院遙望,3個大院互成犄角之勢,形成以3大院為中心的三角形村落形態。

受地形限制,村內古河道呈平緩的“V”字型,自東向西流過村莊,由于連年干旱,現在的河道已干涸,成為季節性的泄洪渠。村莊沿河道兩岸呈帶狀延伸,村莊主路也與河道平行,形成村莊近似三角形的總體格局(圖4)。

圖4 嶺底村平面圖

2.2 民居形態

嶺底村院落大致分為四合院和三門兩進兩甩袖兩種格局,是典型的冀南民居院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其中三門兩進兩甩袖的建筑布局最具當地特色,李家大院、趙家大院和郝家大院均為這種院落格局,并且院落與院落之間互相連通。房屋對藝術造型尤為重視,根據使用要求、平面形式及用料情況分別加以處理,運用藝術手法,遵循民間傳統,體量均衡,虛實對比,造型活潑,細部裝飾大都集中在墻頂、檐口及門窗上,種類多變,藝術造詣較高。

民居整體色彩以暖灰色為主,淡青色磚石和淡米色磚縫渾然一體,沒有分割感,由于村落位于山區,地形變化較大,村莊的布局充分與自然地貌相結合,院落沿地形起伏靈活布置,坡地山體在地形高差上的變化增加了可視感,空間層次豐富,基于中國傳統色彩觀念——“五色學說”的色彩選擇,使建筑和環境相協調,質樸的暖灰色與大自然形成補色對比,色彩意向和諧,同時印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3 歷史要素

嶺底村古代建筑及遺址眾多,包括鳳凰嶺的廟宇、趙家祠堂以及古橋、古券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嶺底村有4處古券,分別為位于村南的龍券、位于趙家街的門券、位于趙家大院以東水池南側古券和村莊西部郝家大院以東古券。其中以龍券(圖5)規模最大,且保存相對完好。龍券又稱李家券,位于嶺南路中部,處于村中心通向李家大院的路口附近,上層為青石結構,下層為石拱結構,拱券上部刻有“屏藩燕冀”4字,道路由石拱下通過,上層屋頂為雙坡結構,為村中的3座寺廟,由左至右當地人分別稱為福爺廟、奶奶廟和老爺廟。寺廟門外,砌石欄桿,上雕刻精美的浮雕圖案,展現了古代匠人的精美工藝和村莊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

此外,嶺底村還有多座古橋,其中以村西嶺底橋最為古老,始建年代不詳,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村內有大小古池5個和石砌水井1處,均為清朝建造,部分仍在使用。這些歷史環境要素無不向人們展示著嶺底村的歷史文化積淀。

圖5 龍券

3 民居建造

嶺底村有3處保留較為完整的大院空間,對該地區民居及院落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村內建筑具有冀南地區傳統民居的典型特征:磚木結構,雙坡硬山,兩層樓閣,裝飾精美,合院布局。

3.1 傳統大院

趙家大院位于嶺底村古河道以北,村莊中部,始建于明初,共有42處宅院,目前保留相對完整的約30處,宅院建筑均以土、木、石、灰磚、灰瓦構筑,雙坡硬山,磚墻或石墻,多為二層,裝飾構件精美,采用典型的“兩甩袖”單體平面四合院布局,配有祠堂、驛站、書院、會館等建筑,布局結構優美,建造工藝水平高,其觀賞研究價值很大。雖歷經多代,但未造成大的破壞,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趙家大院隨坡建房,依據地形設門互通院落,布局巧妙,并排各院落之間均有小門互通,前后排院落之間利用地形的高低錯落,在前排院落主房建筑的二層均設計一小門與后排院落互通,形成院中套院,院院互通的獨特格局(圖6)。

圖6 趙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嶺底村古河道以南,嶺南路以西,處于村莊的南部地帶,始建于明初,目前保存較為完整院落有6處。李家大院建筑獨特,從院落結構上可分為三進兩院和三面樓四合院;從單座院落結構上可分為前院、后院,前院會客,后院屬于生活區。建筑造型精美,屬石、土、木結構,能夠代表一定地域內歷史建筑的典型特色和建筑水平。

郝家大院位于嶺底村古河道以北,位于村落北部地帶,始建于明初,保存較為完整院落有3處。郝家大院房屋建筑獨特,小門小窗,大院精裝,防盜防御,安靜清祥,布局合理,尺度宜人,建筑結構為石、土、木,二層樓房,屋檐造型精美,五脊六獸,寓意吉祥之宅,人丁興旺。傳承有染坊造紙工藝,作為郝家成家立業之所長。

3.2 因地制宜

嶺底村是以明清民居為主的保留完整的太行山區古村落,古民居既有個性,又不失共性,形成了靈活多樣而又統一的冀南山區典型的古建風格。建筑受周圍環境影響,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磚、土等,基礎部分選用石材,建筑屋頂主要采用疊梁式木構架支撐,屋面多使用當地燒制的筒瓦,墻體大多為本地自產的青石壘砌,砌筑方法有干砌和漿砌兩種。木材因其豎置具有良好的耐壓性和橫向具有優良的抗撓曲性成為傳統民居常用的材料,符合于房屋結構的營建,又易加工成各式各樣的木構件,因此,在嶺底村民居中木材是常見的結構體系。

民居發展的源泉來自于勞動人民勤勞的雙手和智慧。人們為了節省開支,自己建房,從而尋求方便使用、廉價易取的材料營建房屋,這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實踐創造,為當地民居的發展帶來了生機與動力。

3.3 裝飾特色

嶺底村建筑精美,受當地自然環境影響,村莊房屋均采用小門小窗的形式,宅門用黑色雙開木板門,門設門墩,多為方形,講究的多飾以吉祥花飾。門檐上覆灰瓦,配以獸吻,整個門頭處成為裝飾的重點(圖7)。正房大門亦多為雙扇,呈矩形,比宅門略窄。門頭上不像宅門那樣裝飾華麗,只是用磚做出門檐裝飾。窗成矩形或拱形,多為花格窗,紋樣以方形為主。

圖7 門頭裝飾

嶺底村民居建筑多利用當地磚制材料制作,精雕細刻。 雕飾常用于建筑主要入口的邊框、門窗框、屋脊、山墻、建筑的邊角處等重點部位。人們采用象形、會意、諧音、借喻、比擬等手法,創造出豐富的裝飾造型、圖案及雕飾題材,憑借藝術語言來寄托對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這些圖案和造型豐富而又洗練,樸實而又高雅,使人百看不厭、玩味無窮。古民居院落的雕飾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內容取材于地方民間傳說和風水民俗等,并將實用功能和藝術性巧妙結合,展示了嶺底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圖8)。

圖8 石雕

4 結束語

嶺底村整體格局保存完好,依托自然地理形勢,分布建筑院落,規劃街巷空間,尺度適宜,松緊有度,片石鋪地,溝渠通流,體現人地協調思想,是冀南地區典型的傳統村落之一。民居采用合院布局,中軸對稱,依禮法,重風水,多為磚木結構,雙坡硬山,雙層樓閣,裝飾精美。村落地處太行山群山環抱之中,從選址到建設都充分體現了村民對中國傳統居住理念的認識和理解,既具有北方合院民居的一般特點,又有冀南地區合院民居的獨特特征,是研究冀南地區民居的典型范例。

[1]李燕.涉縣劉家寨傳統聚落與民居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2:7- 10.

[2]邢佳.邯鄲西部山區傳統村落空間解析[D]. 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6:9- 13.

[3]賈夢萍.邯鄲傳統民居大院的空間形態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6:44- 48.

[4]張宏.邯鄲民居建筑裝飾藝術[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3:13- 14.

[5]劉立鈞,丁春雨,謝空.太行山南部民居建筑特色探究[J].山西建筑,2009(29):7- 8.

[6]申玲.文化產業化建設背景下文化遺產傳承的空間策略[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18-22.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esidence in Lingdi Village

ZHOU Yuyang, LI Xinyu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Hebei area with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Based on field survey data, this paper takes Lingdi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studies its lo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houses from three aspects: regional environment,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ce construction, which is meaningful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esidence in southern Hebei area.

Southern Hebei area;Lingdi village;traditional village;residence

TU241.5

A

周宇洋(1993-),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建筑設計理論及方法。E- mail:591824950@qq.com.

猜你喜歡
冀南涉縣院落
八一作品
享譽桑梓的人民功臣——冀南抗戰基層干部龍全貴檔案資料研究
涉縣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發展現狀研究
冀南地區蘋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涉縣“差評被拘”是法治中國的反面典型
院落里的黃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涉縣花椒常見幾種蟲害及防控技術
院落·中國
冀南軍區的六次精簡整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