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年間南宋臨安太廟大殿建擴考

2017-06-03 07:20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太廟大殿臨安

王 奇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紹興年間南宋臨安太廟大殿建擴考

王 奇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史料記載,南宋王朝進駐臨安后不久便著手營建太廟。紹興年間,其太廟大殿有過3次大的建造活動,分別是紹興五年(1135年)的初建,紹興十年(1140年)的擴建和紹興十六年(1146年)的重建。自臨安太廟遺址被發現以來,很多學者都開始對其進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建筑布局。文章則以臨安太廟大殿為主體,擬從史料古籍中尋找線索,參考神主室與殿身體量的數量關系,梳理出紹興年間臨安太廟大殿的營建過程,呈現出每次建造活動后大殿殿身的體量變化。

紹興年間;臨安太廟大殿;歷史文獻;建設活動;殿身體量

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及多數皇室成員。同年,徽宗之子趙構于應天府即位,續宋之國脈,史稱南宋。南宋建國之初,國情不穩,經常變換“根據地”,至紹興八年(1138年)才正式定都于臨安?!皣笫?,在祀在戎”①《左傳》.成公十三年。。紹興年初期,即便國勢動蕩,內虛外戰,統治者仍不忘祭祀祖先,在臨安修建太廟以安奉祖先神主;紹興年中后期,局勢稍穩,又不斷地對其增修擴建,以視對宗廟之重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城,不久臨安城發生火災,南宋王朝百余年來精心修建的臨安都城宮室付之一炬,臨安太廟也隨之焚毀。

1995年,考古人員于紫陽山東麓發現南宋臨安太廟遺址,經過3年2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太廟的東圍墻遺址、建筑基址及其他附屬設施遺跡。此次考古發現,響徹中外,多數專家學者便對太廟的建筑布局展開相關研究。翻閱史料文獻,關于臨安太廟大殿的記載也較為詳細。因此本文擬對太廟大殿在紹興年間初建和擴建的建設活動加以研究,參考史料,分條敘述。

1紹興五年(1135年)始建臨安太廟大殿

建炎年間,南宋王朝迫于金兵追剿,自北至南不斷變動行在②行在,專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稘h書 .武帝紀》:“諭三老孝弟以為民師,舉獨行之君子,徵詣行在所”。顏師古注:“天子或在京師,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所耳,不得亦謂京師為行在也”。。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隨即高宗皇帝駐蹕于此,臨安始為行在。紹興初,有臣僚提議在臨安城內修建太廟安奉祖宗帝后神主。有關南宋臨安太廟最初建造的年代,多個歷史文獻均有記載,但卻不太一致,對于初建太廟大殿的面闊的記載也有出入。文章通過梳理以下史料,給予考究。

其中一種記載為,臨安太廟建于紹興四年(1134年),其正殿面闊七間,分成十三個室,神主室十一,東西夾室各一,未給出具體的尺度。

《建炎以來的朝野雜記》③(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8.卷二:“今太廟,紹興四年創?!弥?,江端友為禮官,請建太廟正殿七楹④楹,本作柱也,七楹則是六間。但在宋代,楹又作“間”解,七楹即七間。后晉開運二年(945年)所編《舊唐書》記載“太廟大殿十一室、二十三間、十一架”;宋嘉祐五年(1060年)所編《新唐書》則記載為“故廟十一室,二十三楹,楹十一梁,垣墉廣袤稱之”。,分為十三室?!?/p>

《夢梁錄》⑤(宋)吳自牧著. 夢梁錄[M].欽定四庫全書本。卷八:“太廟在瑞石山,紹興間建正殿七楹十三室,二車十駕款謁禮后,又幸建康,改為圣祖殿,復奉神主還杭,仍復奉安于此?!?/p>

《咸淳臨安志》⑥(宋)潛說友纂修.咸淳臨安志[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卷三:“在瑞石山之左。紹興四年詔守臣梁汝嘉造,用太常少卿江端友之請也。正殿七楹分十三室(祖宗室十一,夾室二)?!?/p>

據史料記載,紹興四年(1134年),徽、欽二帝尚俘在金國,均未逝世。神主未迎至臨安前,南宋王朝在溫州太廟供奉的神主則為九世十室。據北宋歷代皇帝神主祔廟時太廟室數和殿身間數的變化可知,每當帝王祔廟,廟中神主若無祧遷,而廟室增加時,才會隨即增建太廟大殿間數(表1)。即是說,太廟大殿增建都是發生在帝王駕崩之后,而祔廟之前。此時朝廷若在臨安新修太廟,按照其一直奉行的合祖宗規制,應當是修建十室藏匿神主。算上夾室,太廟大殿至多分為十二室,而不應是文獻記載的七楹十三室。因此,紹興四年建太廟,正殿七楹十三室,其記載的可靠性有待考量。

表1 北宋年間汴京太廟室數與殿身間數對應表⑦表1內容是參考《宋史》和《宋會要輯稿》中記載的有關帝王神主升祔、祧遷的內容繪制。

另一類可見于史料文獻的記載是,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詔令臨安府修蓋瓦屋十間,權充太廟。

《皇宋中興兩朝生政》⑨(宋)佚名著.皇宋中興兩朝圣政[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卷十七:“(紹興五年二月十五日)戊寅,命祠部員外郎張銖奉太廟神主自海道至臨安府……己丑,詔臨安府修蓋瓦屋十間權充太廟?!?/p>

《中興禮書》⑩清徐松輯.《中興禮書》三百卷。卷九十五:“(紹興五年二月)十五日,詔依,令臨安府修蓋瓦屋一十間,權充太廟奉安?!?/p>

據《中興禮書》的記載,“(紹興)十年正月八日,知臨安府張澄言:……本府今相度于太廟殿兩次間各添展一間,各闊二丈一尺,通本殿身共七間”。由此可以看出,紹興五年(1135年)修建的太廟大殿,殿身面闊為五間。那么,“瓦屋十間”這個量詞該作何種解釋,便不好知曉。

有學者認為此處詔令修建的瓦屋十間是整個太廟內的建筑間數,其中包含太廟大殿五間?劉未.南宋太廟廟址考[J].江漢考古,2016(2):98-103.、其他附屬房屋五間??墒鞘崂硎妨衔墨I和參考此時在溫州供奉的帝王神主數量,也可另作他解:朝廷詔令修建的面闊十間的大殿分十室以供奉帝后神主,隨即有人諫言勸告莫要過于大興土木,后朝廷便又詔令梁汝嘉隨宜修建了面闊五間的太廟大殿,待移蹕日交付臨安府使用。紹興五年(1135年)修建的大殿應和汴京的形制不同,并沒有劃分神主室。史料證據梳理如下。

紹興三年(1133年)十月二十七日,江端友以“天子之居,豈可無宗廟社稷?!抖Y》曰:‘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今宮室略備矣,宗廟豈可簡而不修”?《宋會要輯稿》禮一五 .緣廟裁制。,請建太廟于宮門內,又言“務令近古質素,不必華飾,約用屋五十間,不過費萬余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一。??梢娙羰切滦尢珡R,其所有房屋的間數當不止十間。同年十二月朝廷予以回復,同意了他的提議,詔修建殿宇奉迎神御。而在宋朝,奉迎祖宗神御的殿宇為景靈宮,而非太廟。直到紹興五年(1135年),朝廷才奉迎祖宗神主至行在,并修建太廟。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一:“(紹興年三年十二月)癸巳,詔修蓋殿宇,迎奉祖宗神御赴行在,用祠部員外郎兼權太常少卿江端友議也。先是端友建言,太廟典禮三事,大略以為宗廟社稷者?!衽R安宮室略備矣,欲乞行宮門內修創太廟。務令近古質素,不必華飾,約用屋五十間……至是吏部侍郎陳與義、太常少卿唐恕、禮部員外郎郭孝友等言:國家自渡江以來講武修備,期于恢復,蓋恐不常厥居,故因府治殘破之余而居之,而宗廟神主則往溫州奉安,意可見矣?!ǘ擞呀ㄕ?,在十月戊申,今聯書之)”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四日,江端友有乞于臨安行宮門內修建太廟的建議被重新提起,擬命時在溫州任祠部員外郎的張銖奉神主至臨安,并讓臨安府簡單修整同文館權且用來充當太廟。十二日,尚書省降下指揮執行。二月十五日,奉命雅飾同文館的梁汝嘉奏言,同文館“材植細小,間加窄狹”,且“累以兵馬安泊踐穢,非崇奉所”?《宋會要輯稿》禮一五 .緣廟裁制。,前一日又踏勘過南省倉空地,“若以蓋造太廟,委是穩便”?《中興禮書》卷九十五 .修蓋太廟別廟,南宋禮部太常寺注,沈炳垣校注版。,請求在此新建太廟。當日,朝廷批復,令其修蓋瓦屋十間,權充太廟。這里命梁建造的瓦屋十間,結合當時神主的數量和上文的“約用屋五十間”來看,應是單指太廟大殿,面闊十間,每間為一室。建筑體量宏大。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五:“(紹興五年二月四日)戊寅,命祠部員外郎兼權太常少卿張銖奉太廟神主自海道至臨安府,命本府雅飾同文館安奉,其景靈宮神御祭享事,命溫州通判權管?!薄吨信d禮書》卷九十五:“(紹興)五年二月十二日,尚書省剳子。已降指揮,差張銖奉迎太廟神主前來行在。仍委梁汝嘉雅飾同文館權充太廟奉安?!?/p>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五:“(紹興五年二月十五日)己丑,……詔命臨安府修蓋瓦屋十間權充太廟,用守臣梁汝嘉奏也?!?/p>

既而,侍御史張致遠和張絢均前來進言,若是先建明堂,再修太廟,會讓將士臣民覺得朝廷有定都臨安之意,無意收復中原,更者此疑若傳播開來,會令天下人心渙散,則復興大業談之無望。后二日,朝廷聽取此二人之諫言,遂又復詔命梁汝嘉修造時,勿要大興土木,隨宜為之。且又補充道,等到移蹕之日歸之臨安府使用?《皇宋中興兩朝生政》卷十七 .高宗皇帝十七。。結合紹興十年批復擴建太廟的剳子,可以知道,紹興五年(1135年),梁汝嘉接到隨宜修建太廟的詔命后,奉旨執行,建造的太廟大殿,通面闊七丈二尺(約今23.04 m)?按一宋尺合今約32cm計算得出,下同。、通進深三丈一尺(約今9.92 m),殿身面闊五間,進深間數不詳(圖1)。

圖1 紹興五年初建太廟大殿平立面推想圖

2 紹興十年(1140年)擴建太廟大殿

紹興八年(1138年),高宗皇帝由建康回浙西,并就此定都于臨安。此時高宗北進之心減淡,支持秦檜等人提出的對金議和政策,同年便初次與金達成息戰議和意向。此后,戰事稍歇,南宋朝廷用于戰備的人力和物資消耗減少,國家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國庫也漸充盈。對外局勢已較為穩定,且王朝都城已定,之前為行在時而在臨安隨宜修建的一些宮室和宗廟建筑自然也就不能滿足封建統治者禮制上的需要,各類新建和擴建的事宜也提上議程。紹興十年(1140年)正月,太常少卿蘇攜等人以“今太廟殿室東西止闊七丈二尺,南北止深三丈一尺,比之建康府所修殿,東西少五丈二尺,南北深少二丈九尺”?《中興禮書》第九十五卷 .吉禮九十五 .修蓋太廟、別廟。,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布置時、袷大禮用的祭器,請求朝廷擴增太廟殿室。南宋朝廷隨即詔命臨安府相度措置。接到圣旨后,臨安府官員踏勘太廟,給出了加建措施,乞求禮部太常寺討論,若是例禮例合,便可擇日增修。

《中興禮書》卷九十五:“本府今相度于太廟殿兩次間各添展一間,各闊二丈一尺,通本殿身共七間。及于殿身前檐五間,各添插一椽,高一丈五尺。并于殿后將新添二間與舊殿屋五間共七間,各更添插兩椽,通闊一十二丈四尺,深六丈。其后面兩稍間轉角高與舊屋難以一平,微顯兩重檐槽,用護縫板纏釘接殿椽,遮影造作,即依得建康府太廟殿室地步丈尺?!t依?!?/p>

同年七月,禮部太常寺下令臨安府添展。前文多個文獻中都曾提及,最早修建的臨安太廟大殿面闊七間,由此看來當是指紹興十年增展后的面貌。此時的大殿,通面闊十二丈四尺(約今39.68 m),通進深六丈(約今19.2 m),面闊七間,進深間數不詳。具體到每間的寬度,史料文獻中提到一個數字“二丈一尺”。這個“二丈一尺”卻不甚明確,若看作是另增建的兩個次間各闊如此,則增加的寬度和增建前的七丈二尺相加起來是十一丈四尺,和記載的通面闊少一丈。因此,可以認為是增添后的每個次間均寬二丈一尺,原來的次間各被拓寬了五尺。殿身面闊方向,引文中提到,在大殿前面(即南面)中間五間增加一椽,后面(即北面)七間添加兩椽,則前面拓寬的寬度應要比后面要小,南面增加的五間與次間齊平比殿身要短,北面增加的七間與殿身山墻齊平(圖2)。

圖2 紹興十年擴建太廟大殿平立面推想圖

3 紹興十六年(1146年)重建太廟大殿

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又舉兵南下,宋軍在節節勝利的優勢下和金國達成書面停戰和議。此后幾年,朝廷陸續修建了太社太稷、皇后廟、圜丘、景靈宮、內中神御殿等祭祀類建筑群,建設活動達到了南宋建國以來的一個高峰。據多個史料文獻記載?詳見《建炎以來的朝野雜記》卷二 .今太廟;《建炎以來的系年要錄》卷一百五十五;《夢梁錄》卷八 .太廟;《咸淳臨安志》卷三 .今太廟;《宋會要輯稿》禮十五 .緣廟裁制;《中興禮書》卷九十五 .修建太廟、別廟;《宋史》本紀第三十?高宗七。,紹興十六年(1146年),南宋臨安太廟大殿進行過增建,其理由和紹興十年(1140年)的類似,都為禮器倍增而殿室窄狹。

《宋會要輯稿》?(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禮十五記載:“(紹興)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禮部、太常寺言:給事中段拂奏,乞厘正郊廟祭器之數,依政和六年已行舊制?!壖榔骷仍霰队谂f數,其正廟七間,通設祖宗神主?原文為“其正廟七間,通九間,祖宗神主,地步窄狹”,考之《中興禮書》相關記載,遂改為“正廟七間,通設祖宗神主,地步窄狹”。,地步窄狹。今相視(西向墻內有地一十余丈),欲從西增建六間,通一十三間,為十一室,東西兩間為夾室?!?/p>

同年四月,朝廷令兩浙轉運司按太常寺所給建議添修。隨后,兩浙轉運副使吳坰實地踏勘太廟后,認為太廟舊殿,“經隔累年,揍插不齊,難任久遠”?《中興禮書》卷九十五 .修建太廟、別廟。,遂又奏乞禮部太常寺準予“增添修新木,直建一十三間”。禮部太常寺收到其剳子后,準予增加木料,重新創修太廟大殿,同時,參考北宋汴京太廟的廟制,令其同殿異室修蓋,每室內作祏室,以安放祖宗帝后神主。

從文獻記載而知,紹興十六年(1346年),令兩浙轉運司奉旨重新剏蓋臨安太廟大殿。新的大殿面闊十三間,分十三室,每間為一室。中十一間為正室,安放接受不祧之主和親祖的神主,東西兩間作夾室以安放毀廟之主及部分祭器。紹興十年(1140年),新殿殿身通面闊已達十二丈四尺,今又向西增了六間,文中說及“西墻內有地十余丈”,則其殿身通面闊當在二十丈左右。換算成今日尺度,殿身寬度在60 m以上,蔚為壯觀。太廟新大殿的進深,在《中興禮書》里有記載,為南北七丈,較之紹興十年(1140年)的殿身,又擴了一丈整,通進深合今約22.4 m。殿身面闊和進深比接近三比一。

4 小結

通過對史料文獻的梳理考辯,紹興年間南宋臨安太廟大殿分別有過3次大的建造活動。其始建年份在紹興五年(1135年)。據咸淳年間由潛說友所繪制的《皇城圖》及1995年的考古發現,臨安太廟位置在南宋臨安城皇城外北面瑞石山之左(東側),御街之西,雖和以往多數都城的太廟在皇城內東南邊位置相差較遠,其相對位置卻也符合“左祖”之制。王朝初期,諸室草創。初次建造的太廟大殿,殿身僅面闊五間,通面闊七丈二尺(約今23.04 m),通進深三丈一尺(約今9.92 m),內部不分室安奉神主。這次建造的大殿,與面闊十八間的北宋汴京太廟大殿相比,實在粗儉。紹興十年(1140年),朝廷初次對舊殿殿身進行拓寬。擴建工程的內容是在兩次間處各新建一間,增寬現有的2個次間,同時也增接前后屋檐,拓寬進深。此次擴建之后,新殿面闊至七間,通面闊十二丈四尺(約今39.68 m),通進深六丈(約今19.2 m)。紹興年間,太廟大殿最后一次的增建活動是在紹興十六年(1146年),此次原本僅打算從西增六楹,然則因材料使用年久,不能堪用,最后添木原址重建。此次擴寬重建后的太廟大殿,面闊十三間,通面闊約二十丈,通進深七丈(約今22.4 m)。殿內分室安奉祖宗帝后神主,正室十一室,每室一間,各設祏室,東西兩間為夾室。此后,南宋臨安太廟大殿體量基本定型,直至紹定四年(1231年)大火毀廟前?紹定四年(1231年)臨安大火毀掉包括太廟的大部分建筑物,后期太廟重建,是否按原貌不可知,古此處給出此時間段,并不代表后期太廟體量有很大變化。,均無太大變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Main Palace of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in Shaoxing Years in Lin'an

WANG Q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Historical record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tart to construct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soon after arriving in Lin'an. In Shaoxing years, the main palace of temple has had three major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Shaoxing five years(1135), the Extension of Shaoxing ten years(1140)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haoxing sixteen years(1146).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site of this temple, many scholars have begun to study it, mainly in its architectural layou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alace of the templeas the main body, intends to look for clues from the ancient books of history, refe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oms placed the ancestral tablets and the body size of the Main Palace, sort out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showing the body size change after each construction activity in Shaoxing years.

Shaoxingyears;the main palace of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in Lin'an;historical documents;construction activities;thebody size of the main palace

TU-092

A

王奇(1991-),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遺產保護。E- mail:303772373@qq.com.

⑧正東向。宋朝太廟祖先神主室,由西向東,依世排開。始祖神主居西側第一室,坐西面東,其余按父昭子穆,兄弟同世,按次分配正室。昭室神主坐北面南,穆室神主坐南面北。神宗熙寧五年之前太廟未定始祖,是以太廟只分昭穆。熙寧五年,僖祖定為始祖,調其神主坐西面東安放,是謂之“正東向”。

猜你喜歡
太廟大殿臨安
太廟歷史文化展設計圖、非洲木雕展設計圖
完璧歸趙
太廟禮樂文化的傳承價值
故宮三大殿之火
故宮三大殿探秘
我校臨安校區簡介
松濤吟唱的詩行
浙江臨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啟示
臨安37噸電鍍污泥傾倒者被查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