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武陵山區慶陽壩涼亭古街田野調查

2017-06-03 07:20范霄鵬郭亞男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慶陽古街涼亭

范霄鵬,郭亞男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鄂西武陵山區慶陽壩涼亭古街田野調查

范霄鵬,郭亞男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慶陽壩涼亭街產生于清朝末年,是在川鹽經濟與邊貿發展的帶動下而形成,將吊腳樓、風雨街的形式融合一體,創造了商業街與民居生活完美結合的新形式。涼亭街被封存在鄂西深山之中,延續了具有百年歷史的老街格局及民眾的原始生活狀態,可視為地域傳統和文化研究的一座歷史博物館。涼亭街的產生揭示了民居聚落形成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在建筑形式、裝飾手法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其經濟、政治的發展均影響到其居民的生活方式,從而影響到該地區的聚落建造與最終產生的整體布局形式。

慶陽壩;涼亭街;吊腳樓

鄂西恩施市沿國道209線向南,行至土家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椒園鎮,轉向西北行12 km狹窄村道至慶陽壩村。慶陽壩村地處武陵山余脈,四周高山環繞,地勢險峻,壩內地勢平坦開闊、溪流匯集,資源豐裕,適宜生產耕種,山體夾峙的谷地平壩邊,木屋成排、商街綿延、遮天覆地。涼亭古街被譽為“土家商街的活化石”,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具有古代遺風的土家街市,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此時有了最早的貿易活動,到清朝時才產生涼亭古街的雛形,清朝末期逐漸興盛,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商業集市。涼亭古街不僅是繁盛的商貿聚集地,還是當時著名的“鹽花古道”必經之地,在歷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至抗戰時期涼亭古街依然擁有著帶動整個巴蜀地區貿易發展的重要影響力(圖1)。

圖1 涼亭古街局部鳥瞰圖

1 區域脈絡

1.1 因地勢結構產生歷史

椒園鎮慶陽壩所在的鄂西宣恩縣地區,處武陵山余脈的群山之中,區內山嶺蒼莽、溪流縱橫,并有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壩等地貌類型,慶陽壩便是處于這樣高山圍繞的平坦開闊之地。由于武陵山地的阻隔,鄂西、湘西以及巴蜀的貨運交通需依靠穿越山嶺的陸路古道加以聯接,而慶陽壩正處于川、鄂、湘三省邊貿要道地帶(圖2),所以必須通過慶陽壩這一要地,才能完成三省各地物產之間的互補交易。

圖2 武陵山區區劃圖

正因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慶陽壩的發展興盛成為必然趨勢,繁榮的商貿集市、聞名的“鹽花古道”均是順應此種地勢環境而發展形成。其早期歷史源于宋朝,“以鹽易粟”是產生于此最早的商貿活動。清雍正因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懷柔”政策,地處交通要塞的慶陽壩成為古官驛站。至乾隆年間,慶陽壩涼亭古街有了最初的雛形,涼亭街上商販川流不息、騾馬成群,土家族、侗族、苗族的手工業者、醫學世家大肆發展,官宦世家、商業旺族的數量在此地更有增加。作為邊貿集市的涼亭古街,包含了衣食住行、“三十六行”各種商業店鋪,應有盡有、盛極一時。除此之外,慶陽壩又是“鹽花古道”的必經要地(圖3),承擔著“川鹽銷楚”的運輸職能,同時又承擔著將湖南的棉花運輸到恩施、四川的職責,商人、力夫、騾群馬幫絡繹不絕,因此又稱“騾馬大道”。慶陽壩在貿易往來中成為出入湘、鄂、渝、黔的重要交通樞紐,掌握著四地的經濟命脈。

圖3 鹽花古道路線圖

1.2 因地理資源形成聚居

慶陽壩逐漸發展成為鄂西南地區的重要商貿集鎮和古道第一隘口,一方面因其地處“鹽花古道”的要沖;另一方面慶陽壩扼守宣恩縣覃氏施南土司轄區的邊界隘口且距其管轄中心最為接近。宣恩于乾隆元年(1736年)建縣,上溯百年,宣恩縣為土司統治區域,“其時六土司分據,以施南為大”。鼎盛時期,覃氏施南土司下轄4個安撫司、8個長官司,轄地橫跨現恩施、利川、咸豐、宣恩4個縣市,部分邊緣地區還延伸到鶴峰和建始。歷代施南土司主宰轄域內一切,獨霸一方,“以鹽易粟”、朝貢、趕集,是當時的交易形式,當時的宣恩雖經濟并不繁榮,且文化十分落后,但作為最為接近土司管轄中心的重要隘口,慶陽壩的發展仍是深受其影響的。

慶陽壩周邊由5條東西走向的丘陵山脈蜿蜒環繞,圍合形成相對寬敞的橢圓狀山間盆地,兩條溪流貫穿其間,一條由北向南,一條由西折向南,在山麓平壩前匯合成老寨溪,為聚居人群提供了生產生活用水(圖4)。老寨溪連接慶陽壩與水田壩,呈葫蘆狀,水田壩即施南土司遺址,與涼亭古街一衣帶水,涼亭街即沿河建屋,依水布街(圖5)。

圖4 提供慶陽壩用水的老寨溪

圖5 沿河建屋的涼亭街

1.3 因天然優勢造就繁榮

慶陽壩所處地理位置雖占據著區域商道的隘口,但實際上是由一條源自土皇坪的小溪沖擊而成的,因此周邊形成了開闊的河谷平壩,為慶陽壩提供了豐富的農田資源。加之慶陽壩處鄂西地區武陵山區余脈,屬亞熱帶大陸性夏熱潮濕氣候區,霧多濕重、降雨量大。在土地開闊肥沃、降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的豐沛水資源條件下,形成了有利于稻米、煙葉和茶葉等生長的農業耕作環境(圖6)。

圖6 適于耕作的自然環境

世代聚居于此的土家族、苗族和侗族均擅長農業耕作,形成了亦農亦商的生產生活狀況,也為商貿集鎮的繁榮提供了資源保障和支撐基礎。涼亭古街作為依托于慶陽壩的集貿中心,不僅是驛站式的“服務經濟”,更是將當地盛產的“宜紅茶”源源不斷的運往各地,打造出了屬于當地的名茶品牌;民國初期,釀酒業有所發展,私人開槽房釀酒者增多,現曾氏老宅吊腳樓下曾為釀酒廠廠址;糧食加工業也因當地豐厚的農作物產量有長足發展,以人、畜、水為動力,驅動木礱、石碾和石磨。

2 長街村落

2.1 空間格局

武陵山區地勢險峻,少有平地供聚落大面積連續建造,因此自古以來形成了“大分散小集聚”的村落分布狀況。慶陽壩地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其具有相對開闊的山間盆地以及繁榮的商業需求,該地區同時呈現出主體高度集中和少數民居零散分布的村落樣貌。

老街依著山麓等高線并順溪流而建,形成貫通村落的骨架結構,老街總長約500 m,總寬約20 m,背山面水而建,由兩條街道交錯排列,以街面、巷道和橋梁垂直貫通連接,主街上延伸出十多條巷道。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三街十二巷”的交通結構,三街是指呈“品”字型分布的三條街道;十二巷則是指房屋與房屋之間的狹窄通道[1]。整條街首尾相連、一氣貫通,構成了壩、街、溪順暢并行,巷道垂直貫通連接的空間格局(圖7)。

圖7 涼亭古街平面空間格局

2.2 村落空間

村落順應慶陽壩的選址地形而建,地形因素是涼亭古街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圖8)。整條老街為涼亭式,兩側為木質瓦房,間隔5 m相對而立,沿山地一側建干欄木樓,臨溪流一側建吊腳樓,兩側民居建筑的地板與墻面全由木材建造,體態通透輕盈,出檐深遠并覆蓋了整條街道空間,建構起遮蔽風雨和暴曬的內部商業街市。

圖8 順應地形的村落空間

古道長街兩側的兩層木構民居建筑融合了吊腳樓與風雨樓的特色,一層為主要的使用功能,有商業店鋪、客棧貨棧和餐飲飯館等;二層多作為居住空間,也有不設維護結構,穿斗式的屋架裸露在外,只由一個大屋檐遮蔽風雨,形成良好的通風條件。主街兩旁的民居建筑對立,出挑大屋檐的搭接,形成了既為通道也為商市的古道長街,造就了土家村落中的獨特空間樣式。

2.3 長街空間

長街兩側的穿斗式木構架民居多為清代所建,由不同高度的民居建筑以及單層穿心架相互層疊而形成橫跨街面空間的屋面覆蓋,全部建筑均為民間自發建設,自主建造,因此從整體看來細節手法變化豐富、形態自由(圖9)。左右銜接的屋檐形式各異,陽光透過并非完全封閉搭接的屋頂形成了有趣的光影空間(圖10),同時長街上也產生了蓋頂干街與不蓋頂濕街的空間變化。

長街臨河處建有多座可供休息與通行的橋梁,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涼亭橋,涼亭街即因此橋而得名。涼亭橋原名為太平橋,由涼亭街紳士余澤汪領首修建,后因慶陽壩發洪水沖毀,光緒二十一年季冬,當地居民集資重修為涼亭橋。長街地面中間有貫通街道的長條石板,既有利于貨物的運輸,也有利于街道的排水,從街道空間和街道設施上反映出當年土家陸路商業興盛的狀況。同時因涼亭街兩次房屋均為木質結構,長街空間考慮了防火問題,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條通到河邊或旁邊街道的巷子,被當地人稱為“火巷”,如同現代建筑中的消防通道,充分體現了民眾在建造上的智慧。

圖9 高低錯落的屋面覆蓋

圖10 涼亭街內豐富的光影空間

3 民居建造

3.1 自然產生之“形”

由于武陵山區林木資源豐沛,民居建筑普遍為穿斗木架建構,五柱四騎到八柱七騎不等,多為三開間格局,依選址地形取平,建造2~3層的干欄木樓街屋,坡屋面上鋪冷攤瓦,以減輕荷載,柱下設石質柱礎,以阻隔濕氣(圖11)。建筑在屋檐下設置當地特有的排水系統,即將樹干對半切開,中間挖空形成水筧,將處理后的水筧傾斜角度,逐個連接,以此自然地將雨水引到吊腳樓旁的老寨溪。

慶陽壩長街兩側的干欄木樓根據地形情況,選取適應的建筑形式,其坡屋面多為長短組合的方式,以適應高低不同的地形,并且覆蓋街道商業空間的需要。建筑臨街一側多采取“燕子樓”形式,而背水一側多采用吊腳樓形式,“燕子樓”與吊腳樓相似又有所不同,在沿街的商鋪或入口的堂屋處也做成兩層通高,可達9 m以上,頂部鋪玻璃亮瓦,室內空間寬闊明朗。燕子樓前高后低,與吊腳樓組合起來更顯錯落有致,是涼亭街的一大景觀(圖12)。

圖11 以木材為主要建造材料的民居

圖12 錯落有致的建筑景觀

3.2 空間造就之“變”

為適應商業的需要,慶陽壩民居建筑沿街底層層高較大,且空間較為開敞。一層檐梁部分伸出,以木梁連接跨街空間,形成過街樓,底層空間高大,板壁只裝下半段,上半段做成柜窗,便于買賣交易;二層多為住房,空間層高略低,堂屋二樓的臨街面仍考慮其裝飾造型設計,多做成兩扇開合式木門。房屋背側做成“拖檐”,稍低于臨街面,作廚房用。民居建筑臨溪流處利用地形下傾的高差,可做出豐富的空間處理,在木質地坪下多做儲藏、牲畜圈舍等功能空間(圖13、圖14)。

圖13 木質地坪以下空間處理

圖14 地形高差產生空間處理

涼亭街房屋建筑和街巷通道網絡體現著隨意、自由和四通八達,民居之間布滿細密的小巷,連接商街和溪流。街面上排布石砌排水溝,蓋青石板,每隔一段便設置內空的“柱”,連接水筧與排水溝,形成科學完善的排水系統。

3.3 建構形成之“美”

民間建造取材的便捷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武陵山區豐富的林木資源對建筑形式產生了一定影響,慶陽壩傳統的干欄木屋在墻體部分多為木板,樓板和上下樓梯均為木質鋪設,部分建筑的山墻采用土坯或磚砌,以保護木質結構免受風雨侵蝕。外部造型和室內空間構造均呈現出自然和諧的比例關系,房頂、屋身、柱基等各個部位結構穩定、建造嚴謹。另外,灶臺等生活設施也利用可便捷獲取的土木材料加以建構(圖15)。

涼亭古街成就了一種獨特的建造形式,干欄式建筑中融合了商業街、風雨街、吊腳樓等諸多樣式,既適應巴蜀地區潮濕多雨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當時邊貿經濟的發展需求,同時將濃郁的土家建筑風格融入其中,別具特色[2]。但隨著民國后商道的衰落(圖16),慶陽壩的傳統民居也逐漸衰落并被改建,長街中出現了新建的二層混凝土瓷磚飾面建筑。

圖15 以土木材料為主的建構形式

圖16 傳統民居的衰落

4 結束語

涼亭街有著上百年的建筑歷史,是鄂西地區獨特的古民居建筑群,建筑形式以干欄式結構為雛形,又變化出多種建筑形式相互融合,整條老街建筑形式變化多樣,層疊錯落。武陵山區地勢險峻,鮮有適于建造的平地空間,慶陽壩是深山之中自然形成的一塊盆地,同時有老寨溪穿越而過,具有較好的建造與生活條件[3];同時該地區又占據著“鹽花大道”的第一隘口,隨著后期發展邊貿集市在該地逐漸成型,如此兩種條件的結合,促成了涼亭古街的形成,也產生了現在古街上所能夠看到的多種形式相融合的古老民居建筑。鄰水的吊腳樓形式、面街的風雨樓形式、穿插于商業街中的燕子樓形式、經過改造形成商業店鋪的干欄式,充分體現了古民居建筑高度適應地形與生活需要的特點,各種建筑形式的改造與結合是集合了民間智慧的產物,對現代建筑來說具有很高的學習借鑒價值[4]。

[1]王威.鄂西古集鎮空間變遷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33- 34.

[2]阮儀三,趙逵,丁援.湖北恩施州慶陽壩涼亭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J].城市規劃,2008(9):56- 57.

[3]陳綱倫,顏利克.鄂西干欄民居空間形態研究[J].建筑學報,1999(9):46- 50.

[4]丁衛國,黃若天.土家商貿古鎮慶陽壩[J].民族畫報,2015(3):30- 33.

The Pavilion Old Street Fieldwork of Qingyang Dam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of Western Hubei

FAN Xiaopeng, GUO Yan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 Qingyang dam Pavilion street came into being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formed with Sichuan salt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rade, integrate stilted building with wind and rain street, creates a new form of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ife. Pavilion street was sealed in western hubei mountainous areas, inherited the one hundred -year-old street pattern and people's original state of lif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useum of regional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studies. Pavilion street shaped reveal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formation of folk houses, on the basis of architectural form and adornment gimmick conforming to nature,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ll affect th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region and the final allover layout form, then affect the way of life of residents.

Qingyang dam;pavilion street;stilted building

TU241.5

A

范霄鵬(1964-)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城鄉規劃學。E- mail:anebony@vip.sina.com.

郭亞男(1990-)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E- mail:627998540@qq.com.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傳統民居聚落基礎設施完善與使用功能拓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12BAJ14B03)

猜你喜歡
慶陽古街涼亭
我愛朝陽的小涼亭
Our Best Friend
西津渡古街憶舊
古街新韻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皆故事
甘肅慶陽西峰區:吃上“產業飯”摘掉“貧困帽”
涼亭
慶陽文化推廣綜合設計說明
外福來的葛藤涼亭
首屆“古街杯”網絡楹聯大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