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印媒介藝術的實驗教學初探

2017-06-06 05:47權弘毅
上海視覺 2017年2期
關鍵詞:版畫媒介語言

權弘毅

版畫藝術的發展,到了20世紀后期開始與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空間藝術等具有當代性的藝術方式相融合,它除了體現版畫自身特征以外,還能夠有效地體現了作品的觸覺、聽覺、嗅覺。同時,版畫制作過程中,藝術家對媒介物性的體驗和制作時間的壓縮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藝術方式相融合提供了基礎,并能夠提升新的美學價值。而這種在美學上的提升對版畫藝術的原有“僵化”的美學標準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在教學上,教育者對版畫的多元表達以及版畫藝術的延展方式上認識也在逐漸提高。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學生在嘗試版畫跨界藝術的創作,但是在整個固有的教學模式下,這些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跨界創作不能夠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學體系。

然而在國外,版畫教學已經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涵蓋了版畫的相關的知識,有效地拓寬了版畫藝術的教學,并建立了新的教學模式。例如,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大學版畫系的課程中除版畫專業的常規性課程之外還設置了《圖像研究》《打印媒體》《藝術家的書(書籍裝幀)》等課程。這樣的多元課程對學生的藝術視野的拓寬,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因此,我們要改變在版畫藝術教學中,版畫藝術的自身制約性對目前教學模式的影響。并建立新的教學體系。同時,研究如何更好的發揮版畫這一媒介的性質,進而提高學生的版畫視覺圖像辨別的能力,如何更好的發揮版畫的獨有特征,來體現教學的多樣性這都是當前版畫教學須重視的問題。

圖1 《石庫門》 木刻 學生作品

一、版畫藝術的現狀與教學中的”瓶頸”

目前,版畫專業教學模式通常分版畫的技法學習和創作兩個部分。其宗旨是要培養學生的版畫技能和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版畫藝術視野。

我們的教學重點是將版畫的“教”與“學”融合到一起,從而較好地體現版畫本體語言。

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我們一般采取模塊化和階梯式的方式。模塊化學習是把版畫以版種分類,學習其制作、印刷的技術技巧。而階梯式方法學習主要是將學習內容初級到高級的階梯式的內容,使學生能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深入學習。比如,在低年級的教學模式基本遵循傳統版畫規律,按版種版畫傳統技術為基礎進行教學,而在高年級教學上既要熟練掌握版畫技術又要把版畫技術運用于創作,從而在教學上技術掌握與版畫的創造性表達并重。

這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首先是基于版畫技術的熟練掌握。從而形成的“技術技能”的培養先于“藝術思維”的培養的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是基于對精湛的技術的學習和發揮。這樣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呆板,沒有生命力,不生動等。在藝術創作中“技術”是“藝術”的一個補充。同樣在教學上,技術的學習是思維表達的基礎。因此,版畫專業的一名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學習中,低年級專業基礎的熟練掌握,到高年級的創作都是應在“技術”與“藝術”的互為構建的關系中完成的。

而目前延續以往的版畫教學模式的原因在于我們的版畫教學模式還沒有能足夠地適應對當今藝術環境的改變,同時,在版畫教學上缺乏開放性,對其發展缺乏準確的判斷。因此,就形成了當前版畫教學上的瓶頸:

1、在版畫教學中,缺少現當代藝術理論的講授,尤其是現當代版畫藝術理論的梳理和圖像學、傳播學對當代版畫理論的影響方面。這與版畫藝術發展更多的重視技術實踐有關。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對現當代藝術理論的核心精髓進行研究,并形成體系。

2、版畫藝術的傳統教學中缺乏感性轉換的教育。從藝術發展角度看一件版畫作品的創作往往是,藝術家對事物的認識與對它的感性通過某種形式轉化表達出來是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和提升生活閱歷、社會洞察力和視覺經驗,進而把生活感悟轉換成新的視覺形態。

3、在技術能力培養上已加大了力度,而在視覺思維的培養上缺乏高度。這是因為版畫是通過制作和印刷技術表達作者的意圖。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強化版畫的制作和印刷過程,而往往忽略對教學中的靈活性和知識面的拓寬。這樣會將技術模式和多樣性思維對立起來。

4、教學方法單一化,教條化。由于“版”的材料特性以及版畫制作程序的規定性,會使教學以既定模式教學進行,而不能夠尋求其他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5、由于思維模式的不變,會使教學上創新意識不夠,同時也缺乏教學資源的多元整合利用。

我們在版畫專業里開設了思維開發的課程,對學生的自由思維開發是有一定的影響,但對版畫的自由創作還是有點距離,原因是沒有把“版畫”當做思想傳播的媒介,版畫創作依然延續傳統的制作和印刷工序,教學上也沒有太多的指導方法。

我們不難發現,在版畫的本體語言建設為主的理念下,版畫教學的基本導向仍然是技術學習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限的創作,因而在學生的創造性發揮上顯得比較單薄。

二、“版畫”名稱轉換的積極意義

版畫是技術和藝術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從版畫沿革的角度看,復制版畫到創作版畫直至現今的版畫語言的拓展,都體現了版畫在不同時期的文化視角和時代精神。如何準確把握版畫的基本概念,系統掌握版畫的自身藝術規律以及表達方式,是當前版畫藝術發展的關鍵點。

圖2 凹凸概念版畫 鄧愛國

人們通常認為的版畫的概念是:“它是一種刻在‘版’上而創作出來的畫”,對于“版”的解釋是“凡木析為片者謂之‘版’”。[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往這種對“版畫”的認識是根據材料屬性來認識的,如:銅版、石版、木版、絲網版、綜合版(材料的綜合)等,因而它的學習、研究、教學都基于它的技術特征研究為依據的,這樣的材料屬性和技術依據使版畫藝術具有了間接性的藝術特性。而這樣的理解對版畫形態的多樣化方面和版畫邊界的拓展上帶來了局限。

但是,事實上這種具有間接性特征的版畫作品的形成又是通過“轉印”實現的。因此,“轉印”特性是版畫獨有的特性。它是版畫與生俱有的形式特性的表現。同時,它更加容易自由地表達。因此,“放大”版畫的轉印特性能夠體現當代版畫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當代精神。

從“放大”“轉印”的特性來看:

強化“轉印”特性,有利于版畫技術技巧的發揮,能夠更好的發揮使版畫本體語言;強化“轉印”特性,有利于顯現版畫媒材的特性,能夠更好的表現版畫形態;強化“轉印”特性,有利于發揮版畫藝術的意圖;強化“轉印”特性,有利于打破版種之間的界限,有利于打破版畫的邊界;強化“轉印”特性,有利于突破技術局限,能夠拓寬學生的版畫思維。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版畫”的名稱所帶來的認識上的不足和它的藝術表現上的局限性,我們突出“轉印”特性的“轉印媒介藝術”,這一名稱可能比較符合今后版畫藝術的的發展。

特別是目前在版畫領域里已出現了關于版畫語言拓展的新理念。同時,在“版畫”框架下新的理念的發展又帶來不少爭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認為“轉印媒介藝術”更加能夠體現版畫的技術特點、本體語言的發揮,更加重要的是能夠包容語言拓展的內涵。在一定意義上,“轉印媒介藝術”的提出能夠更好地梳理當前版畫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也能夠為版畫新理念提供必要的基礎。

同時在版畫藝術的教學上,采取2+2教學模式。即:低年級的基礎訓練(造型基礎+專業基礎)+高年級的創作(專業創作+創作實驗)?;A教學,主要強調造型原理以及精湛的技術技巧的研究和表現,從而形成獨特的“注重造型功底和重技術”現象。

在高年級的教學中,實現轉印媒介藝術的教學特點。教學研究的重點在熟練掌握技術的基礎上拓寬教學思路,整合多元教學的資源來體現教學效果的多樣化。這是新的教學模式要適應新的藝術語境的轉變和教學的多元環境。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夠體現學生對新的藝術領域的表現欲望,也能夠拓寬學生自身的藝術視野。

三、轉印媒介藝術的特征與實驗教學條件

轉印媒介藝術的“間接性”特征是,藝術家在創作時,畫面的形成是通過媒介物的“轉印”而獲得。這是一種藝術家思維的間接性的表現方式?!伴g接性”特征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它打破了畫面存在的唯一性。畫面中的痕跡來自于同一個轉印的媒介物。因此,具有了復數性特征。因為它的復數性表現(形象的重合)能夠放大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心靈感受。也就是說,某一視覺圖像的重疊或重復排列一定程度上打破人們的視覺習慣,能夠帶來不同的視覺沖擊力。正如徐冰所說:“藝術中的復數性具有與生命律動相吻合的審美因素 ”。[2]

同時,“圖像時代”的來臨,在一定意義上轉印媒介藝術的“圖像傳播”更加凸顯 出來。由“轉印”特性而生成的圖像不同于原有的“復制版畫”和“創作版畫”,因而它的語言邊界上更加趨于實驗性和前瞻性。我們要看到“轉印”特性的“放大”而產生的意義更加能夠體現跨界融合的特點和新的空間觀。同時,其美學價值上具有了別的藝術種類不具有的獨特性。

如果我們關注轉印媒介藝術和實驗教學的關系,就會發現“轉印”的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特點能夠給實驗教學帶來表現基礎。這在原來的“重技術”的教學中是不會太關注的。同時也不可能把轉印媒介藝術的“轉印”特點專門拿出來研究。但在轉印媒介藝術的學習中恰恰是關注“轉印”的特性,由此獲得媒介材料、空間表達、語言延展方面的知識來擴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在教學過程中對“轉印”特性的學習和訓練是作為學生掌握轉印媒介藝術的方法,能夠改變習慣性思維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和動手能力,也能夠改變觀眾的觀看方式,形成與觀眾交流思想的一種方式。

轉印媒介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實驗教學的條件:

1、不同技術的疊合運用——改變技術語言的單一性;

2、跨界綜合性表現手段——拓寬原有版畫的邊界;

3、媒介材料的整合運用——藝術語言多元化

4、掌握新理念——拓寬開放性的藝術思路;

5、打破了表現空間——作品展示多樣化。

四、轉印媒介藝術的實驗教學

目前國內各大院校的版畫系年輕的教師在教學崗位的第一線發揮他們的能量。因此,在教學上除技術的掌握和機器的操控等傳統知識外,還注入了實驗性、觀念和先鋒意識。

圖3 《一堆報紙》 絲印 學生作品

圖4 《佛》 絲印 學生作品

1、轉印媒介藝術的實驗教學理念思考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轉印媒介藝術教學中一直有這樣的爭論:在教學中“技術能力的培養為先,還是藝術創作思維拓寬為核心”。實際上,學生能力培養中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問題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在教學中堅持原有的教學方式,學生就會在技術能力表達上有突出的表現,而在藝術的創造力上顯得弱些,反之亦然。在教學中的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獨立存在,在轉印媒介藝術教學中,應該把拓寬教學思路,強化教學新理念成為教學的重要部分。具體體現在轉印媒介藝術的理念轉換:

(1)教學模式上采用更加開放性的措施。

轉印媒介藝術教學中的教育者、教學內容、學生之間的關系中,學生的學習采取更加主動性。對于教育者來講,教學方面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提出適應于當代精神的新的教學理念。其實,教學模式的轉變并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全盤否定,教學新理念轉換也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學思路,而是發展和拓展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使轉印媒介藝術的教學帶來新的生命力。

(2)改進現有的專業課設置。

要增加與轉印媒介藝術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程分配上,必修課程主要體現基礎性特點,而在選修課中凸顯轉印媒介藝術的外延特征。另外,鼓勵學生跨專業,跨系科選修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既需要在專業技術上掌握深厚的基礎,又要在更加廣闊的知識領域中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擴充自身的藝術視野。因此,在現有的專業基礎課程基礎上設置多門轉印媒介藝術的延伸課程,把當今最新的轉印媒介藝術走向和新理念、新手段、新材料教給學生,使學生盡可能在轉印媒介藝術的先鋒領域中嶄露頭角,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在教學上避免方法的單一性,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國際性的多元交流與多學科間互補發展與合作,呈現出學科間交叉融合發展趨勢。面對這種開放性的教學環境,轉印媒介藝術的教學結構需要重組,教學方法應該走向多元化。教學的多元化體現在針對每一課程的不同特點與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如果在轉印媒介藝術的技術教學上教師的作用是言傳身教和探索既定的藝術規律,那么在轉印媒介的藝術外延課程中,在藝術創作中打開學生的思維,從不同的視角解析教學內容。

2、轉印媒介藝術的實驗教學內容

(1)轉印媒介藝術的語言形態的轉換

轉印媒介藝術作品的形成既有技術方面的要素,也有制作工序操作方面的內容。既有語態方面的深刻理解,也有觀念拓展方面的研究內容。這對于學生來說既要熟練掌握技術和深刻了解語言形態,也要關注對語言形態的再造型而形成的新的形態變化。也就是說,這是轉印媒介藝術的新形態的認識過程。

圖5 語言解構和重構實現

圖6 轉印媒介藝術 邱志杰

圖7 轉印媒介藝術 KIMIYO MISHIMA

如圖5所示,與以往傳統的表現不同,轉印媒介藝術的新形態是通過語言解構和重構實現的。在教學上,深度挖掘轉印媒介藝術的獨特語言,這是實驗性表現的基礎。并形成可視化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對學生來說,這也是新的造型觀的形成過程。教學的重點在于:并不把原來的技術技巧更加強化或在掌握制作過程上加大力量,而是學生在熟練掌握轉印媒介藝術的原理基礎上,發揮多維思維延伸和拓展轉印媒介藝術的獨有語言來體現美學價值的最大化。但這并不是對原有版畫教學的否定,而恰恰是發展了原有版畫的不足。這對學生重新解讀轉印媒介藝術和積累新的經驗產生更深遠的意義。

語言拓展是一種轉印媒介藝術的可視化表現。如平、凹、凸、漏語言的放大,可觸感化。但是,語言拓展使原有的轉印媒介藝術的邊界變得模糊。這對轉印媒介藝術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學生從學習轉印媒介藝術的基礎知識到再識轉印媒介藝術的語言拓展需要一個思維變化的過程。這樣的思維轉變是通過不斷地實踐練習和與新知識的碰撞中逐漸認識的。重要的是,學習轉印媒介藝術的方法,從單一到多方面的認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潛力。

(2)轉印媒介藝術的材料轉換

“媒介是作為審美活動的主題的藝術家與外界實在世界溝通與對語的橋梁”。[3]也就是說一件作品誕生是與媒材和藝術家的創造性思維是分不開的。因此如何運用媒材的特點是一件作品能夠很好地表達意圖的主要因素。

在媒材運用的規定性與它的運用規律決定了轉印媒介藝術表達方式。因為每一個媒材具有它獨有的屬性和表現性、差異性,在轉印媒介藝術的表達方式中,它的獨特性能夠滲透到藝術家的表達感知中,從而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作品。銅版、石版、木版、絲網版和綜合版是我們能夠識別的普遍的版畫種類。是以材料的差異性分類的版畫版種。在表現形式上不同的版種具有不同的表現特性。相比較而言,轉印媒介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更多的關注材料語言表現意義和突出作品的觀念性、前瞻性、當代性的表達,需要放大材料所具有的本質特性來表達作者的意圖。如圖8所示。

圖8 版畫與轉印媒介藝術的材料運用比較

圖9 轉印媒介藝術 MINEO GOTO

在教學中材料的實驗性探究是認識和研究轉印媒介藝術的重要方式。以往學生在制作畫面時通常不怎么關注媒材的屬性特點,只是把媒材當成制作畫面的媒介物。而在轉印媒介藝術的教學中,學生對媒材的認識學習是通過轉印媒介藝術的逐步訓練過程中通過對材料的實驗和多重運用來體驗和感悟,從而把媒材的“物”性美感發揮到極點。

(3)轉印媒介藝術的空間轉換

空間在轉印媒介藝術中是一種綜合性的因素。實際上,對轉印媒介藝術的空間應該從兩個方面認識。一方面是,作品畫面的空間。學生通過版面的處理形成一定的層次關系之后,印在專用紙的媒介上,形成平面的二維空間。另一方面,是作品的展示空間。也就是學生做好作品后展示作品的場所。一般情況下,在學生的習慣性思維中,展館的墻體是主要展示作品的地方。通常是作品展示在展館的墻壁上,讓觀眾欣賞。但是由于新的藝術理念的興起,新的轉印媒介藝術理念的建立,使轉印媒介藝術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使得以往的單一的作品展現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作者的意圖。因此,進一步的空間的延展是轉印媒介藝術的作品展示方式的必然趨勢。

這就說明,在轉印媒介藝術的教學中,通過實驗教學、新的理論建設和實踐訓練,可以有效地建構轉印媒介藝術新的空間表現形式,并且強化對空間的新認識,能夠多角度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結語:

教學之所以與培養藝術創新能力有密切關系,是社會發展新形式的要求,也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現代教育形式的要求。轉印媒介藝術自身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實驗性”對于轉印媒介藝術教學既是一種知識的傳授,同時也為教學多元的可能性提出了某種線索。轉印媒介藝術對實驗性教學更好地體現了學生對本專業的深刻認識,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夠鍛煉學生的解決難題的能力,能夠提高對轉印媒介藝術的興趣。

學生有了對轉印媒介藝術的興趣才會尋求針對轉印媒介藝術的實驗性創作方法。也就能夠主動地探尋未知的藝術領域。

猜你喜歡
版畫媒介語言
版畫作品選登
語言是刀
逐風騎行——擦色刻版畫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拓印版畫是這樣做出來的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我有我語言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