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2017-06-13 13:20吳蘭
科學與財富 2017年16期
關鍵詞:設置院校人才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高職學校辦學特點的深入分析,提出應針對高職學校的辦學特點進行課程改革,以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外向型、復合型、實用型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目標。

[關鍵詞]:高職教育 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從產生之日起,一直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不同時代學校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進入21世紀,我國高校要推進教育現代化,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必須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關鍵的一環。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及產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各行各業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人才類型的要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單一,致使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短缺成了當前經濟建設中的突出矛盾。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解決人才結構失衡的矛盾,黨和政府提出了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但是,在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初期,沒有統一規范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目錄,而是更多地強調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實踐,在專業設置方面擺脫傳統高等??平逃幢究茖W科模式設置專業的做法,強調面向社會經濟生產服務第一線設置專業,把專業設置的決定權更多地交給了學校。學校通過企業調查、市場分析、成立專業委員會等改革措施,努力使開辦的專業面向市場。這些舉措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至20世紀 90年代后期,已使學校的專業設置越來越貼近市場、面向需求。然而,由于專業設置權在學校,也出現了專業設置特別是專業名稱的混亂和專業內涵的不明確。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社會職業變化頻繁、迅速,各地區如何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指導,如何面向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支柱產業,培養地方急需的人才而修訂專業目錄;專業設置如何做到與時俱進,地區院校專業如何布點、統籌安排,有待我們去研究,各高職院校如何在國家、地方頒布的專業目錄指導下,進行專業設置與調整,打造符合院校特色的專業群,還有待我們去探索。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根據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際需要,培養既有大學層次的專業知識,又有很強實踐能力的實用型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從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來看,介于技能型和智力型之間的人才,即技能--智能型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廣,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產品加工和技術服務的智能化要求不斷加大,迫切需要既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實際操作經驗的人才,即智能人才,這類人才畢業后就能"上崗"、"頂崗"。要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從起步到發展,特別是跨入新世紀以來,課程改革已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傳統的課程設置的弊端已嚴重阻礙了高職學校自身的發展。深化和加快高職專業的課程設置改革是當前高職教學改革迫切需要弄清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二、高職學校原有課程存在的弊端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在教學方面的問題集中表現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程內容不夠系統,同一專業內的專業課課程內容前后重復現象比較突出;公共基礎課內容常年不變,明顯滯后于時代的步伐;技能訓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實踐性教學比例明顯偏低;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和公共基礎課的關系不明顯;教學方式方法僵化,現代化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充分運用;考試考核方法不適應高職教育教學要求,缺乏靈活性??傊?,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比、與高速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相比,現有高等職業教育尚未形成適應市場需要、獨具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學術型的課程價值取向,忽視課程本身的創新價值,課程目標缺乏對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明確要求與具體規定。

(二)"內容深、負擔重、學習難"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編制分化過細,單一的學科課程,門類多,課時長。

(三)沒有處理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者關系,忽視了不同地區的不平衡性和各校的特殊性,忽視學生在課程開發中應有的權力、責任與創造性。

(四)對教師、學生、課程教材的關系把握不當。課程內容脫離學生生活現實,不注重教師的課程開發核心主體的地位與作用,更不注重學生作為課程主人的地位和課程開發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三、高職學校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看高職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2000年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歸納了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高職高專不同類型院校都要按照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協作攻關,各創特色。

(二)從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看高職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我國加入WTO,國際教育交流日益頻繁,中外合作辦學方興未艾。教育部門和有關院校在開展國際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經過對比權衡,國內高職院校在辦學模式、教學內容、課程比例、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單一呆板、陳舊滯后、缺乏系統、忽視實踐性教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凸現出來。與飛速發展且日趨開放的市場經濟對高素質外向型、實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相比,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明顯處于滯后狀態。按照國際慣例和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教育應該是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同步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適度超前發展,唯此才能充分發揮教育對經濟建設的助推作用和對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持作用,才能實現與國際教育接軌,也才能實現在國際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中的平等對話。為此,高職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何淑玲"多媒體教學的點滴體會"《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第6 期

2 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 石偉平 徐國慶

3 我國職業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基本情況 《職教論壇》2007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吳蘭,女,重慶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經濟與管理

猜你喜歡
設置院校人才
人才云
中隊崗位該如何設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本刊欄目設置說明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地鐵出入段線轉換軌設置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