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的宜居城市建設

2017-06-14 22:49高尚濤楊穎潘越張權春子
前線 2017年3期
關鍵詞:宜居城市哥本哈根海綿城市

高尚濤+楊穎+潘越+張權春子

[摘要] 哥本哈根通過智能化的雨水管理系統,將雨水儲存到精心構建的“海綿體”設施中,或排放到其他安全區域,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損失、儲存和利用淡水資源并優化城市生活環境;綠色交通建設主要是建設完善的騎行基礎設施、出臺全方位服務于騎行的政策和塑造騎行文化。建議北京借鑒哥本哈根經驗,進一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大騎行推廣力度,全面構建集排水、蓄水、綠化、休閑于一體的城市生態系統,打造人性化的自行車交通體系。

[關鍵詞] 哥本哈根; 北京; 宜居城市; 海綿城市; 騎行城市

[中圖分類號] C912.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7)03-0079-05

2016年9月,美國《大都會雜志》發布2016 世界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名列榜首?!洞蠖紩s志》給出的評選理由是:哥本哈根城市建設突出了三個“優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都市設計理念:一是優先發展自行車交通基礎設施,打造綠色交通;二是優先構建集排水與綠化為一體的氣候區工程,建設海綿城市;三是優先發展城市步行道,將公園和休閑熱點貫穿起來,提高公眾舒適度。1以上三點也是哥本哈根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思路,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主要方面,即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和綠色交通建設,將城市功能與公眾舒適度密切結合起來。因此,本文主要從海綿城市建設和騎行城市建設兩個方面,集中介紹哥本哈根建設宜居城市的做法和經驗。

未雨綢繆 打造海綿城市

哥本哈根建成宜居城市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在應對氣候異常變化過程中提出的海綿城市建設。所謂海綿城市建設,就是將城市低洼地區開挖成大大小小的雨水貯存空間(海綿體),用于吸儲汛期雨水、防止內澇,干旱時期則可以利用海綿體內的蓄水供市民使用?!昂>d體”建設不拘一格,可以充分利用河、湖等自然水系,也可以建造綠地、暗渠、可滲透路面等人工設施。

哥本哈根一向多雨,市政府對雨水和內澇的治理也從未停止,但收效不大。2010年至2011年,哥本哈根連續遭遇3場暴雨,均導致嚴重內澇。2011年7月2日的特大暴雨甚至將市中心區域大部分街道和地下空間淹沒,居民房屋和財產損失高達10億歐元以上。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分析預測,哥本哈根高強度降雨的發生頻率會越來越高,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未來一百年間哥本哈根由暴雨造成的損失將達到2011年的3倍以上。但是,單靠修修補補的治理方式顯然已無法奏效。

于是,哥本哈根市政府決定通過創新設計,提出全面的氣候應對策略,制定以建設海綿城市為主的綜合治理目標。哥本哈根建設海綿城市治理內澇的基本思路,不是傳統的盲目拓寬和改造現有地下排水管道,而是通過智能化的雨水管理系統,將雨水儲存到“海綿體”設施中,或排放到其他安全區域,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損失、儲存和利用淡水資源并優化城市生活環境。

哥本哈根地下海綿體和排水系統的建設。 地下海綿體和排水系統是建設海綿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構建遵循以下原則:在優化雨水管理、降低洪澇風險的同時,加強雨水資源利用、促進綠色宜居城市建設、保持城市水資源平衡。

一是通過修建透水路面減少路面積水。許多城市的路面是瀝青的、不透水的地面,喪失了儲水和下滲功能,增加了地表徑流力度。據此,他們修建適合行人或車輛通行的透水路面加強地面的調水功能。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將滲水磚應用于路面或地下停車場,在滲水磚下面開挖蓄水池和導水渠。在大型地下停車場的路面下方鋪一層膜,通過管道將徑流引入地下儲水井。在城市主要街道,建立吸收雨水的“氣候街道”,用滲水地磚替換瀝青,地磚下面設置礪石組成的蓄水層。這樣雨水就可以滲透到地下水含水層,遇到極端暴雨情況,大量雨水會滯留在地面下的蓄水層。

二是設立雨水和廢水相互獨立的排放系統,實現水道分離。哥本哈根不鋪設專門的雨水管道,城市雨水更多利用各種可持續的城市排水系統在路面地表進行處理。本地市民選用自家的場地處理雨水,相關成本由政府進行補償;或者通過地面將雨水引流至附近的公共區域,由本地水務部門進行處理。

三是大量建設蓄水池(海綿體),延緩雨水流失。由于公共下水道系統容量不足,哥本哈根在地表修建幾何形的滲水坑或是下滲坑,然后在其表面用多孔材料包裹,再用土層和植被將其覆蓋,這樣可以讓雨水更好地下滲。通過設置多個地下滲水坑,將雨水收納起來,滲水坑飽和后,雨水仍可通過地下排水管道,匯集至更大的蓄水池或者河渠湖海,有效降低下水道溢流和積水洪澇風險。有些蓄水池直接建立在廣場和公園空地,下雨時用作雨水收納,晴天則可以用作網球場和羽毛球場等休閑娛樂區域。此外,道路延展帶也被建成蓄水池。道路延展帶由上下兩段系統構成,上段用于收集落葉和沙礫,下段用于蓄水。雨水要滲過第一層的特殊土壤,以黏附或阻滯其中的有機或無機養分,然后滲入地下含水層。在極端暴雨情況下,雨水會首先通過支路排入地下的下滲溝,隨后再排入下水道。

哥本哈根市政府還計劃將市內湖泊建成地表蓄水池。最新規劃是通過降低圣喬治湖的水位,將其轉變為兼具蓄水功能的海濱公園。這樣,就會為城市增加收集雨水的龐大空間,同時提升了城市的觀光休閑價值。

哥本哈根地上海綿體建設——綠化屋頂。綠化屋頂是哥本哈根的一種重要蓄水海綿體,其建造原理一般是在樓頂鋪設防水膜和根障層,再在上面覆蓋一層生長基質,在生長基質上種植綠色植被。同時,還要建立配套的排水和灌溉系統。綠化屋頂具有儲存、延滯、轉移以及蒸發雨水的功能,可以實現對雨水的轉移和利用。實際上,哥本哈根市政府早在2008年就開始鼓勵市民在屋頂建造綠化屋頂以收集雨水,然后集中處理。2010年,哥本哈根通過了強制性的屋頂綠化政策,要求市內所有建筑物的平頂必須建設綠化屋頂,以配合實現2025年建成無碳城市的目標。

綠化屋頂建設在城市的中央商務區先行先試,效果明顯。中央商務區人口稠密,車流量大,空地少,高層建筑多,很難在地面完成雨水收集工作。通過綠化屋頂轉移雨水,一方面可以利用建筑外層管道將雨水導流入地面的雨水花園、滲水坑和地下排水管道,將屋頂與地面完美融合到一起;另一方面可以建成屋頂綠化帶和屋頂生態圈,優化城市環境。屋頂綠化區域具有冷凝和蒸發作用,既能自動調節溫度、減少人口稠密區的“熱島效應”,又能降低空調使用、減少碳排放。

與綠化屋頂相配套,哥本哈根還建立了智能雨水收集系統。屋頂的雨水經收集后通過排水系統轉移至附近區域的地下集水池保存起來。這些雨水可用于灌溉辦公樓接待大廳及樓頂和停車場頂部的綠化區域。為保障綠化屋頂的灌溉,屋頂配備了自動澆水系統。這種做法好處很多,可以在充分利用雨水的同時,減少雨水徑流量、降低下水道的排水壓力。

哥本哈根的暴雨管理計劃。在綜合前期治理經驗和充分研究醞釀的基礎上,哥本哈根于2013年正式推出氣候調試計劃,作為該市未來30年防范暴雨的全面規劃。該計劃擬投資13億歐元,力爭將30%至40%的暴雨水量分流或合流至排水系統,保護哥本哈根免受百年一遇量級的暴雨事件影響。該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繪制城市洪水地圖。根據機載掃描技術收集來的地形數據,精確分析出哪里將發生水災以及暴雨后雨水會流向哪些地表區域。根據這個地圖,哥本哈根市政府制定了計劃,詳細描述了水災風險、經濟風險、敏感區域以及暴雨損害時的重點保護地區。二是利用數學模型,對暴雨帶來的水災風險進行動態分析。模型基于統計數據,分析水災的經濟影響以及可能采取的干預措施,以此避免或減少對基礎設施、供水、衛生和建筑的負面影響。模型還可以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優化行動框架、評估未來100年的風險。三是制定一個與城市開發相結合的集成水資源解決方案,建設所謂的海綿城市。根據規劃,整個哥本哈根市分為8個區域,針對各區域的不同集水區進行具象化規劃,包括滲水、儲水、導流、排澇、綠化和休閑空間建設等。具體而言,在低洼易受攻擊區域的上游建設蓄留街道,把大量的雨水蓄留起來;把次要街道區域改造為綠色街道,建成可以蓄留雨水的洼地和透水路面(綠色街道可以滲入雨水,有利于排除積水和補給地下含水層的水量);公共活動空間建成中央滯留區域,這是該暴雨管理規劃的核心要素;在道路中央的綠帶中創建大容量雨水蓄留空間,雨水能夠從周邊的房屋和街道流向該綠色空間,在暴雨時形成“城市河流”;一些公園和廣場同時作為泄洪場地,而在常規降雨和干燥季節則充當市民們的休閑娛樂空間;在一些由于地形條件制約而無法對雨水進行處理的區域,建設直徑為3米的大型地下暴雨坑道。在人口密集、空間稀缺的都市里,這些多用途的空間在99%的時間里會作為游樂和休閑場所。

路權優先 建設騎行城市

從2008年至2011年,哥本哈根連續四年被國際自行車聯盟評為“自行車之城”。2011年,哥本哈根居民中選擇自行車出行的人口占比達50%,騎行距離達120萬公里,幾乎是通過地鐵出行距離的兩倍。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自行車的數量(56萬)比市民的數量(52萬)還多。在世界最繁忙的自行車道——哥本哈根的路易斯女王橋,每天有3.6萬個騎行者通過。丹麥議會的工作人員中,有63%的人選擇每天使用自行車上下班。哥本哈根成為“騎行城市”的直接結果,是減少了道路擁堵和尾氣污染,顯著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水平。

人性化的自行車路網建設和全方位的優惠政策。哥本哈根建設“騎行城市”的政策取向,是讓騎行變得更加安全、便捷和更有吸引力,以便讓居民從主觀上自愿選擇騎行、在客觀上達到治堵和環保的目的。因此,哥本哈根市政府要求城市規劃團隊對汽車、自行車、行人以及公共交通進行統籌規劃,并給予自行車優先發展的權利,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色交通模式。

在哥本哈根的交通設計中,自行車道被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給予重點考慮。城市規劃團隊將自行車道設計成兩種,一種是獨立設置的專屬自行車道,一種是與汽車伴行的路側自行車道。專屬自行車道包括在機動車單行道上設置自行車雙向通道、跨越鐵軌和河流等的自行車通道以及天橋、地道等自行車道。從2011年開始,哥本哈根還建立了多條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自行車高速公路”,在城市郊區的大型居民區與市中心之間建立起直達線路,方便了居民通過騎行進出城市。哥本哈根的路側自行車道也非常發達,總長度超過350公里,是該市自行車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當局通過在路側自行車道進行路面抬高處理和加裝物理隔斷等方式,有效防止了機動車占道,保障了自行車路權,同時大大加強了騎行的安全性。

哥本哈根在打造高速便捷的自行車交通網絡的同時,在道路管理上也向自行車道傾斜。例如,冬季下雪時,市政府要求自行車道的掃雪工作要優先于一般的汽車車道,這一舉措保證了80%的哥本哈根騎行者在雪天仍可堅持使用自行車出行。哥本哈根還設計了專門的自行車紅綠燈,保證騎行者享受道路優先權,通常是給予自行車至少4秒的信號優先(或者在公交優先路口給予自行車同樣優先權)。早高峰時段,只要騎行者保持和大多數人一致的速度(20km/h),從郊區到市中心就可以一路綠燈(晚高峰時段則是從市中心到郊區一路綠燈)。此外,哥本哈根自2010年起允許乘客免費將自行車帶上地鐵和火車,并在地鐵站和換乘點配備大規模的自行車停放設施和維修設施。在這種全方位服務設計下,騎車出行已成為哥本哈根最經濟、最健康、最快捷的出行方式。

為確保自行車道基礎設施及其配套服務設施的健康持續發展,哥本哈根還對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2010年以來,哥本哈根市政府對自行車設施的直接投資每年平均為1250萬美元,丹麥王國政府的財政支持大約每年為250萬美元。2014年,政府對自行車設施的總投入約為4100萬美元??傮w上看,哥本哈根每年用于自行車設施的投資約占其城市道路基礎設施總投資的三分之一左右。

騎行文化的塑造。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全方位的政策配套是哥本哈根建設騎行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還不是全部。對于丹麥這樣的發達國家而言,騎行是一種極易被替代的出行方式。只要人們仍將通勤快慢與駕駛汽車聯系起來,推廣騎行就不會很容易。因此,改變大眾對移動能力的認識也是一項重要工作?;谶@一原因,政府必須使公眾相信,騎行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發展騎行會對公民和社會帶來巨大效益,這就需要塑造一種騎行文化。幾十年來,哥本哈根市政府注重塑造騎行文化,造就了今天的騎行城市。

騎行在哥本哈根是有傳統的。從19世紀80年代起,哥本哈根居民就騎自行車上班。到20世紀上半葉,哥本哈根已成為不折不扣的騎行城市,各個階層的人都選擇自行車作為主流代步工具,自行車甚至成為一些職業的標配。20世紀60年代,私家車成為新生活的象征,汽車成為哥本哈根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汽車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空氣污染、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等嚴重問題,于是,哥本哈根居民又開始懷念過去的騎行生活。政府抓住時機,積極宣揚和培育騎行文化、復興騎行傳統。哥本哈根市政府主要通過三個方面推動騎行文化建設:讓在城市中騎行成為可能,保障騎行者的效率與安全,讓騎行運動富有魅力。

騎行運動的魅力主要從騎行帶來自由、騎行帶來健康、騎行減少污染和擁堵等方面提煉和凝聚。自行車賦予人們更多的行動自由,使人們可以離開城市的狹窄空間,進入郊區呼吸新鮮空氣;同時,騎行可以作為一種便捷運動和鍛煉身體的方式,幫助人們舒展肢體,增強身體活力,對外展示精力充沛的形象。因此,哥本哈根將騎行與自由、健康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聯系在一起。杜絕污染和擁堵的“無車日”也受到騎行愛好者的歡迎。在政府引導下,騎行愛好者大力呼吁建設“無車城市”。他們組織居民投票,支持建設一個干凈和無車的首都。他們開展大型品牌宣傳活動,把騎行者的正面形象刊登在廣告牌和互聯網上,邀請騎行者參與新自行車項目。在這種有意識的營銷活動推動下,騎行理念再次風靡哥本哈根,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騎行文化。其結果就是騎行者群體日益龐大,哥本哈根向著更加清潔和更加健康的宜居城市不斷發展。

哥本哈根經驗對北京的啟示

一是進一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構建集排水、蓄水、綠化、休閑于一體的城市生態系統。北京從2006年就開始著力推進“集雨型綠地”建設、打造可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海綿型城市”,并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園博園、頤和園、北京植物園、月壇公園等多個公園建成雨水收集系統,在居住區和道路橋區等的綠地內建成滲透井、滲水邊溝和蓄水溝等設施,取得了一定的集雨調水效果。借鑒哥本哈根建設海綿城市的經驗,建議北京市將“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導向構建集排水治澇、蓄水用水、綠化休閑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生態系統。具體而言,建議在大型商務區和居民區推廣綠色屋頂建設;在城市街道修建滲水路面和下層蓄水溝池;在交通要道修建中凹側凸且可滲蓄水的泄洪通道;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區修建地下蓄水設施;在大型體育中心、公共廣場和公園修建多功能蓄水娛樂中心。收集雨水的項目應有針對性地分區域建設,將雨水管理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項目中。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排水治澇的目的,還可以利用雨水維護城市水資源的總體平衡,大幅優化城市生態環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和諧宜居之都。

二是進一步加大騎行推廣力度、打造人性化的自行車交通體系。北京也曾是著名的騎行城市,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自行車作為出行工具逐漸被私人汽車取代,由此帶來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問題也開始困擾北京。為解決上述問題,北京提出了低排放和大公交的交通發展思路,自行車出行作為這一發展思路的一部分得到推廣。于是,北京市出臺了公租自行車交通方案,并鼓勵民間資本推動騎行發展。這種做法有了一定效果,但還有潛力可挖。建議繼續加大租用自行車的投放數量,開辟更多的租還站點,尤其是增加交通樞紐、重要商務區、居民小區、學校、醫院和商場等公共場所的自行車站點。在加大公租自行車投放數量的同時,進一步鼓勵、支持和規范民間資本營運的共享單車投放市場。進一步構建和優化自行車路網結構。目前,北京市自行車道的規劃和標識取得了很大進展,有效推動了騎行人數的增長。建議在堅持既有做法基礎上,進一步增多和貫通自行車道,建立貫穿北京的自行車路網。為保障騎行安全,建議全面增加自行車道的隔離保護設施,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時提高自行車通行效率。借鑒哥本哈根為騎行者“開綠燈”的模式,提高自行車出行效率,鼓勵更多人選擇騎車出行。打造積極向上的騎行文化,全民開展“騎行健康”“騎行時尚”“騎行環?!钡尿T行文化營造和宣傳活動,組織群眾性的“無車日”騎行活動,促使積極向上的騎行理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The City Of Copenhagen:Cloudburst Management Plan 2012[R].The City Of Copenhagen:Technical and Administration,2012,10.

[2]Novotny V,Brown P.Eds.Cities of the Future[M].London:IWA Publishing,2007.

[3]袁媛.基于城市內澇防治的海綿城市建設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16.

[4]徐艷文.哥本哈根的騎行風潮[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2(11).

(作者簡介:高尚濤,外交學院副教授、中東研究中心主任;楊穎、潘越、張權春子,外交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高 斌

猜你喜歡
宜居城市哥本哈根海綿城市
2022年熱門宜居城市長沙名列第一
宜春吟
北上廣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劇院建筑設計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劇院
哥本哈根自行車數量超汽車
“海綿城市”理念下,構建低影響雨水開發系統的研究綜述
丹麥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記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 蘇州逆襲排內地第一
中國為何要建“海綿城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