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國渠:疲秦之計造就萬世之功

2017-06-15 09:21李瓏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5期
關鍵詞:水利工程

李瓏

【摘 要】 《鄭國渠》一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鄭國渠這一偉大工程的歷史。鄭國渠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兩千年來一直與都江堰、靈渠齊名。鄭國渠首開引涇灌溉的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具有深遠的影響。秦朝以后,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均在此基礎上繼續完善其水利設施。民國年間,經過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的多年努力,建成了以現代水利技術為手段的涇惠渠。書中對鄭國渠的科學和文化價值做了研究,使讀者體會其寶貴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 水利工程;鄭國渠;圖書述評

一、水利史上的經典

間諜與水利工程師作為兩種職業,絕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然而,戰國末期的鄭國卻確實兼有這兩種身份。那么,歷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戰國末期,在秦國強大的攻勢下,東方諸國,其勢危如壘卵,而韓國更是首當其沖。鄭國受韓國派遣,以水工的身份來到秦國,承擔修建引涇灌渠工程。派水工幫助秦國興建水利,是韓國精心謀劃的“疲秦之計”。自從秦兵攻戰滎陽之后,韓國危在旦夕,無法與秦抗衡,于是就想用引誘秦國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辦法,使其將人力財物都用于水利工程,勞民傷財,以至精疲力竭,最后自動放棄吞并六國的計劃,這樣韓國不動一兵一卒可退卻秦國數十萬大軍。鄭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受命來到秦國。

《史記》對這段歷史有明確的記載與描述?!妒酚洝ず忧分杏涊d:“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因此,為了保證灌溉用的水源,鄭國采用了獨特的“橫絕”技術,不僅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濁峪河等河流,讓河水流入鄭國渠,也使得河流下游的大片良田得到灌溉改善。鄭國渠巧妙地連通涇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歸之于水,就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設計也可謂巧奪天工。

鄭國渠橫絕石川河工程圖

本是疲秦之計,但令韓國始料不及的是,支持秦國順利統一六國的正是鄭國渠的建成。關中地區糧食產量大增均源于鄭國渠的出現,這使關中干旱的平原瞬時成為了沃野良田的天府之國,可謂是“疲秦之計造就萬世之功”。因此,鄭國渠與都江堰、靈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對后世引涇灌溉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根據史料顯示,自從秦朝以后,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均是在這里繼續完善其水利設施。當然這種農業投入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鄭國渠地處黃土高原,屬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區,應當說,所處的自然條件相對都江堰困難許多,但它卻是中國歷史上漢、唐兩個最強盛朝代的執政基礎,是其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的命脈,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顯赫。唐代以后,都城東移、北上,關中地區仍是西北地區的經濟中心,鄭國渠的建設仍在十分復雜的條件下傳承,其衍生的文化仍是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把鄭國渠作為水利史上的經典是很恰當的。

二、風采獨特的水科學和水文化

在黃土高原獨特的環境中,鄭國渠運行了兩千多年,克服了種種困難,為人類的生息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并為后世留下了風采獨特的水科學和水文化。

秦代用水工鄭國率眾開鑿鄭國渠,以涇水為源,由于涇水含有大量泥沙,灌溉時既可補充作物需水,又補充養分,改良了灌區內的鹽堿地,使農作物產量提高到每畝一鐘。據《史記·河渠書》載:“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蔽鳚h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增建新渠,引涇水東行,注于渭水。干渠長二百里,灌溉面積四千五百余頃。此后灌區稱鄭白渠?!稘h書·溝洫志》記載當年廣泛流傳的一首民謠:“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边M一步說明,不管是鄭國渠,還是白渠,引用含有機與無機肥分的泥沙以改進農田土質的渾水灌溉,明顯提高了農田的產量,流經黃土高原的河流或黃土高原山區雨洪,含泥沙量大,顆粒細,肥分多,引灌時澄渾排清以肥田,即以造田為主,這是與清水灌溉,以水分浸潤為主所不同的一種灌溉形式。鄭國渠所采用的渾水利用對后世影響很大。

大量的碑刻文獻現存于引涇渠首,此外還有許多歷代的故渠,因此,鄭國渠遺址歷來享有中國水利史“天然博物館”的盛譽,也堪稱蘊藏豐富的中國水利斷代史博物館。目前,鄭國渠渠首遺址已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名錄。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遺成功,成為陜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三、近代水利從這里起步

陜西關中在1929年的時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連續三年的時間,農村六料莊稼顆粒無收,關中一帶餓殍遍野,甚是凄慘。引涇灌溉工程,能急解燃眉之急。在此關鍵時刻,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挺身而出,臨危受命,在時局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與各方愛國人士,延請外國專家和友好人士,規劃設計,籌措資金,一起創造條件,堅持不懈,把祖先創建維護了兩千多年已衰敗的龍洞渠(鄭國渠的清代延續)以全新的面貌重建,毅然決然地挑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筑涇惠渠的千秋重任。1930年12月,在他親自主持下此渠破土動工,歷時近兩年完成。1932年6月完工后放水灌田,引水量達16立方米/秒,涇惠渠可灌溉方圓60萬畝的土地良田,至今仍然造福著當地的百姓。涇惠渠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現代水利灌溉工程。這是一項西方先進科技與中國水利經典工程相結合的成功實踐,在近代水利事業中影響重大。

從鄭國渠到白公渠到鄭白渠再到近代的涇惠渠,2260年的時間里,六代引涇灌溉工程,見證了關中水利與關中興衰的緊密聯系。歷代,關于鄭國渠及其后續的論文及著作不少,其中,元代李好文的《涇渠圖說》、清代王太岳的《涇渠志》、蔣湘南的《后涇渠志》以及現代涇惠渠志編寫組的《涇惠渠志》影響為大,各有長處,各有特點。

蔣超教授編著的《鄭國渠》是根據對工程現場的勘察,盡可能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查訪有關人員后,經整理分析而成稿,重點對下述問題進行了認真地闡釋:一是理清從鄭國渠到涇惠渠的發展脈絡;二是重點研究了涇惠渠的建設過程,對李儀祉及其建設團隊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研究,充分肯定了華洋義賑會對涇惠渠建設的貢獻;三是通過對建設團隊成員遺留的文件、檔案、照片的深入發掘、研究,理清工程的建設思路,并對后續工作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部長陳雷以及中國水利學會原秘書長、《中國水利史典》專家委員會主任鄭連弟分別為《鄭國渠》作序,《鄭國渠》一書的顧問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佩成。筆者相信,無論是專門從事水利史研究的專業人員還是對中國水利史文化和古代水利工程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都能在這本書中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瑞平.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及其命名談南水北調工程的命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4.

【作者簡介】

李 瓏,男,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理工圖書中心主任,編輯,主要從事出版研究.

猜你喜歡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
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新方式研究
水利工程快速施工研究
水利工程招投標的特點與投標策略
關于水利工程管理及養護問題的研究
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
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
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
淺談如何加強水利工程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