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互聯網時代記者職業身份的幾點思考

2017-06-15 09:59劉冬玲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5期
關鍵詞:記者互聯網時代

【摘 要】 互聯網時代,新聞行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意義上記者的職業身份也隨之面臨著各種困惑:記者社會地位的下降,記者工作任務的改變,記者個人與新聞組織之間的矛盾,記者的中立態度。重新對記者的職業身份進行定位,應從三個方面著手:準確認識記者的職業權利,積極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運用專業知識,創作優質內容,提高職業自信;緊跟潮流,學習新媒體運營的專業知識。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記者;職業身份

一、傳統意義上記者的職業身份

1、記者的職業身份定位發展歷程

記者的職業身份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初的記者收入較低,也沒有社會地位。到了20世紀初期,新聞行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各類專業新聞機構不斷地開建,高等學府開設專業課程,新聞行業才開始建立專業的職業準則,記者也開始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職能。此后記者的職業定位在一系列活動影響之下,愈發清晰完善。一方面新聞行業培養出了不少“明星記者”,他們的成功給所有普通記者樹立了榜樣,也讓其他記者在他們身上學到了更專業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新聞行業也提倡開展公共新聞運動,不斷擴大新聞行業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賦予了記者更多的職業職能。[1]

2、記者的職業職能定位

權利職能,新聞機構可以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因此記者擁有話語權和一定的公權力。新聞記者的話語權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法律賦予每一個公民的自由發言權,新聞記者與其他人一樣,擁有自由發言的權利。[2]另一層體現在記者的話語權有特定的意義,記者需要真實地反映上層社會發生的事件與言論,同時也需要關注下層的人民群眾,幫助下層人民群眾發表意見,相當于連接與維系上下層社會的媒介。記者作為社會職業的一種,也有自己的具體工作,記者最主要的工作是生產和傳播新聞信息,具體流程為有計劃地搜集新聞信息,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編輯整理,通過多種渠道發布信息并促進消息的傳播。

二、互聯網時代記者職業定位的困惑

1、互聯網時代新聞環境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傳播新聞的載體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電視媒體和紙媒,微博、微信、各類網絡論壇都成為了新聞信息傳播的載體,從而降低了信息發布的門檻。[3]同時,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新聞內容的生產者,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產生新聞,一條新聞產生之后的短時間之內,會相繼產生大量與新聞信息有關的信息,身處現場的人民群眾甚至可以通過網絡直播新聞信息,新聞的及時性極大提高。另外,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的留存性也得到了增強,很多過時的信息也能夠被再次傳播,重新引起人民群眾的關注。

2、記者職業定位的困惑

(1)對記者的社會地位下降產生困惑。傳統媒體時代,記者一方面能夠協助政府宣傳政策、傳播文化價值、開啟民智,另一方面也能夠代表廣大的人民群眾監督政府權力的使用,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具備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因此記者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屬于比較受人尊敬的職業。而到了互聯網時代,記者對于新聞信息缺乏控制能力,記者不再是信息的生產和傳播的來源,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這極大地削弱了記者的社會地位。[4]社會地位的變化,使記者對自己的職業身份產生了困惑。

(2)對記者的工作任務改變產生困惑。在工作任務方面,傳統媒體時代記者的工作目的明確,采集信息、編輯處理信息、發布傳播信息三者都是工作重點。而到了互聯網時代,由于人人都能參與新聞信息的生產,記者收集信息的能力被相對弱化,而事件的編輯處理成為了記者最重要的工作,記者需要針對事件做出更加專業深入的分析,從而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的新聞信息。同時,由于互聯網時代新聞信息的互動性極大增強,記者的工作流程中有多了一個環節,即運營所屬媒體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工作范圍較之以前變得更廣。工作內容的變化使記者對自己的職業身份產生了困惑。

(3)對記者個人與新聞組織之間的矛盾產生困惑。傳統媒體時代,記者的工作往往依附于所在的新聞機構,因此要受到所在的新聞機構管理規則的限制。[5]而到了互聯網時代,記者個人的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不斷增長的專業能力與新聞機構的管理規則之間逐漸有了矛盾,從而令不少記者選擇獨立。美國的一位記者準備了很長時間的新聞策劃稿,因為涉及一些其他問題而被新聞機構取消發布,他對此心懷不甘,于是將新聞發布在了自己的博客中,誰知這篇獨立的新聞稿居然獲得了巨大的訪問量,超過之前該記者在新聞機構下所發的任何新聞訪問量,由此該記者便開始了自由記者之路。如今像該記者一樣的自媒體工作者層出不窮,個人價值的實現與新聞機構的矛盾也讓記者產生了職業身份困惑。

(4)對記者的中立態度變化產生困惑。傳統媒體時代,記者占據主導權,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讀者的新聞喜好。而互聯網時代,記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反轉。讀者的喜好由讀者自己決定,可以去自由選擇接受什么樣的信息,而記者則需要故意去迎合讀者的喜好[6]。在此過程中,新聞信息的權威性正在日益下降,有些記者在生產信息的過程中,為了得到更多的閱讀量,甚至故意制造虛假不良信息,沒有良好的監督意識,傳播無意義的新聞信息,記者的職業道德素養也隨之下降。

三、對于重新找回記者職業身份定位的一點建議

記者之所以出現對職業身份感到困惑,原因在于互聯網使新聞傳播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大多數記者選擇迎合新環境,導致被環境變化所主導,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了重新找回記者的職業定位,首先,應該重新審視傳統媒體時代記者身份的各項職能,明白記者身份具備的權力,發揮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認真傳遞民聲,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其次,記者應該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有自信,新聞信息始終是內容輸出的形式,記者都受過專業的訓練,要對自己有信心,利用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創作更加優質的內容。同時記者也不能忘記學習新媒體運營的專業知識,緊跟時代潮流,讓自己的工作與時俱進。

四、小結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記者作為一種職業,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職業體系。但是互聯網的誕生對新聞傳播環境造成了重大影響,發生了多項改變,傳統的記者職業職能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因此導致記者產生了職業身份定位的困惑。但是記者不能就此迷失,一方面堅守傳統媒體時代的職業職能并不斷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努力學習新時代的先進技術,兩者相互結合,才能更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傳媒環境,從而對記者職業形成全新的、更加全面的定位。

【參考文獻】

[1] 石朕.“互聯網+”時代記者如何找準定位[J].青年記者,2016(14)52.

[2] 金軍,陳峻俊.互聯網時代記者的角色功能[J].新聞前哨,2013(06)66+72.

[3] 楊敏.淺析互聯網時代對新聞編輯記者的影響[J].山西青年,2016(18)246.

[4] 楊雄信.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研究[D].廣西大學,2013.

[5] 唐金龍.新媒體時代,記者要擁抱互聯網[J].青年記者,2015(33)48.

[6] 達倉.新媒體語境下記者職業角色定位與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6(02)152.

【作者簡介】

劉冬玲,寧夏人,大專學歷,畢業于寧夏大學,助理記者,研究方向:記者相關業務.

猜你喜歡
記者互聯網時代
新聞記者采訪提問及傾聽技巧
電視編導與記者的區別
淺析媒體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淺議互聯網時代
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分析及闡述
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信息化教育變革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