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探析

2017-06-15 11:31馬曉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5期
關鍵詞:中學生影響因素

馬曉

【摘 要】 本文在闡述中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概念、判斷標準與分類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中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以期對癥下藥,做好問題行為矯正工作。

【關鍵詞】 中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影響因素

一、中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概述

1、概念界定

國內外學者,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和理論研究,從不同角度,解釋說明了“課堂問題行為”這一概念內涵。

林格倫認為是,給課堂制造麻煩的行為。[1]

邵瑞珍認為是,學生違背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導致人際交往、學習方面出現困難的行為。[2]

馬彥宏認為是,學生影響自己學習的行為,這些行為還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其他同學的學以及課堂教學質量。[3]

李志認為是,學生在課堂上違背課堂教學目的,影響自己、他人學習的行為。[4]

綜上,本人認為“課堂問題行為”指學生違反課堂公共準則,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不利于自身及他人發展的行為。

2、判斷標準

學者多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來衡量學生行為是否是課堂問題行為。

從“定性”的層面,以是否影響課堂秩序、是否對教師的教及其他同學的學有影響作為判斷標準。

教師本人對課堂行為的理解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判斷。同樣的課堂行為,不同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產生不同的判斷。[5]

從“定量”的層面,要考慮:①頻率——該行為經常發生嗎;②強度——該行為對自身及他人的影響到了哪種程度;③持續時間——該行為能維持多久。[6]

有些行為,比如傳紙條,對同學影響不大,如果偶然在課堂中出現一次,可能事出有因,不需認定為課堂問題行為;有些行為,雖然說危害不大,比如學生轉筆,如果發生頻率高,一節課轉了40次,那么教師就得重視,這可能就是一種嚴重的問題行為。

綜合來說,要判斷學生的行為是否屬于課堂問題行為,首先要“定性”,要判斷是否違反課堂公共準則,是否對教學有負面影響。其次要“定量”,要看該行為發生的頻率是否過高、強度是否過大及持續時間是否過長。

3、分類

中外學者對課堂問題行為的分類結果如表1。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受學生自身因素與外部因素共同制約。

1、自身因素

(1)心理學角度。①得不到認同。一些后進生,成績方面不能得到老師和班級同學的認可,只能借助一些課堂問題行為來吸引大家的注意。[8]②逃避挫折。學生如果遭遇一些變故,心態會發生變化,可能會心情低落,往往會為了逃避挫折、緩解低落情緒而故意違反課堂紀律。③凸顯自我意識。學生會因為成長,自我意識逐漸萌發,而反對教師過多限制,喜歡在公共場所張揚個性,以顯示自己的自我意識。④學生性格。一些內向的學生,易表現出退縮不參與、抵抗的行為,如拒絕參與集體討論;而外向的學生,易產生進擊行為,如課堂大聲喧嘩。

(2)生理學角度。①生理疾病。比如,“多動癥”,這類學生神經系統功能存在障礙,易出現課堂動作較多、情緒變化快、集中精力時間短等問題行為。②學生性別。男同學比女同學的課堂問題行為多一些,而且,男同學問題行為多屬于外向型,有攻擊性,比如說閑話,女同學問題行為多屬于內向型,比如看小說。③生理疲勞。中學生作業多,睡眠時間短,無暇鍛煉,易出現疲勞,課堂易睡覺。

2、外部因素

(1)學校角度。①課程內容。如學生不喜歡某一節課程內容,或是認為某一課程對考試“無用”,易出現走神等問題行為。另外,課程編排的不合理也會引發課堂問題行為,語文、外語這類文科性質的科目,應與數學、物理這類理科性質的科目交叉排課。②課堂管理。比如,教師對學生不公平,以成績優劣、有沒有給自己好處為標準來評價處理學生問題,易使學生抵觸,導致課堂問題行為出現。[9]教師嚴苛課堂管理,看見問題就加以指責,甚至體罰,學生容易畏懼,心中懷恨,進而導致攻擊性行為出現。有的教師對學生約束很弱,放縱他們,課堂問題行為也會多發。[10]③教師因素。有的教師受職稱晉級、工資等個人利益的驅使,教學中始終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學生的成績上,高分數成為學生追求的唯一目標,何談學習樂趣。有的教師教學觀念不更新,方法單一,課堂枯燥,效率低,這也會使學生煩悶,導致問題行為。教師因家庭問題、同事問題,產生情緒,而不能及時調節,這些異化的情緒肯定會影響到課堂教學,導致問題行為。④學校環境。主要指硬件環境,包括學校設備、文化氛圍、教學風格及師生穿著等。如果學校設備齊全、文化底蘊深厚、教師引導好,那么學生也會感受到這種良好的氣氛,課堂問題行為也會減少。相反,如果學校設備不全,學風焦躁,學生也易低落,易出現問題行為。⑤學校體制。學校普遍存在著分班現象,一般按成績分為實驗班和普通班。實驗班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普通班安排教學經驗欠缺的老師。實驗班的同學,就強者愈強,而普通班的同學,就弱者愈弱,感覺自己被拋棄了,傷了自尊,易自暴自棄,出現問題行為。

(2)家庭角度。單親家庭、離異家庭子女,缺乏母愛(或父愛),受到較少管教,認知水平、道德品德易畸形發展,課堂中易出現錯誤行為,如心情郁悶、性格內向、行為怪異,也有可能表現為易沖動、經常打架等。家庭貧窮、父母觀念落后,不支持學生,易引發學生厭學。

(3)社會角度。若學生經常接觸有暴力情節的影視作品,他們也易表現出攻擊型問題行為。若學生經常聽到“讀書無用論”、大學生就業難,也易導致厭學行為。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早期程度輕,不易顯現,易被忽視。若能加強對于課堂問題行為的認識,及早發現學生問題行為,適時開展預防性的指導和幫助,有助于降低各類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 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3] 馬宏彥.中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查與思考明[J].普教研究,1993(3).

[4] 李志.課堂問題行為及控制[J].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版),1997(4).

[5] 孫璐.葉珊.課堂問題行為心理分析及應對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10).

[6] 劉麗群.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仁[J].教學與管理,2000(8).

[7] 孫煌明.試談兒童問題行為[J].南京師院學報,1982(2).

[8] 顧援.課堂管理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2).

[9] 魏亞琴.從控制、懲罰到激勵、引導——談課堂管理理念的更新.遼寧教育研究,2004(03).

[10] 宋秋前.課堂管理問題問診與矯治.教學與管理,2002(34).

【作者簡介】

馬 曉,男,寶雞文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中學生影響因素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歡迎來到《中學生博覽》大型團購會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