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配合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臨床觀察

2017-06-19 15:05龔陽陵
上海針灸雜志 2017年6期
關鍵詞:生物反饋源性盆底

龔陽陵

?

針刺配合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臨床觀察

龔陽陵

(荊州市中醫醫院,荊州 434000)

目的 觀察針刺配合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90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生物反饋組與聯合組,每組30例,每組患者在常規膀胱康復訓練基礎上分別結合單純針刺療法、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療法及二者聯合治療。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LUTS評分、因排尿障礙而影響的生存質量評分及排尿記錄評定,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治療4星期后,3組患者LUTS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殘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數均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0.05),且聯合組較針刺組及生物反饋組下降更顯著(<0.05);治療后3組患者最大排尿量均較治療前有明顯增加(<0.05),且聯合組較其他兩組提高更顯著(<0.05)。結論 針刺配合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療法能顯著改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并改善其生存質量,臨床療效較針刺組及生物反饋組更具優勢。

針刺;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LUTS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殘余尿量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和/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而導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礙,進而產生一系列下尿路癥狀及并發癥的疾病總稱,尿不暢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由于泌尿系統中上下尿路的互通性,因下尿路排尿障礙誘發的膀胱輸尿管反流常常導致上尿路功能受損,甚至產生腎盂腎炎、腎積水、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脊髓性病變都會影響下尿路排尿功能,而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礙誘發的腎功能衰竭則成為截癱患者晚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因此,改善脊髓損傷患者排尿功能對患者的預后及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我院針灸康復科自2014年起采用針刺配合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并與單純針刺和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治療相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針灸康復科收治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100例,經過篩查選取其中符合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的病例共90例,將以上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刺組、生物反饋組及聯合組,每組30例。3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11年美國脊柱損傷協會(ASIA)制定的《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3]執行。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②脊髓休克期結束;③經尿動力學檢查符合神經源性膀胱診斷;④年齡18~70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接受治療方案,服從本研究安排者。

1.4 排除標準

①伴有嚴重的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②既往有膀胱造瘺術、尿道括約肌切開術等相關手術史;③合并有嚴重的原發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精神病患者,有血友病及出血傾向的患者;④不能堅持本研究治療方案者。

2 治療方法

所有入組患者均要求進行基礎膀胱康復鍛煉,具體操作方法如下。①間歇導尿術。要求患者定時飲水,嚴格限制液體攝入量,以每日少于2000 mL為宜。間歇導尿頻次,兩次導尿術間可排尿100 mL以上,膀胱殘余尿300 mL以上,每6 h導尿1次;自排尿200 mL以上,殘余尿200 mL以上,每8 h導尿1次;殘余尿100~200 mL時,每日導尿1~2次;當殘余尿<100 mL或為膀胱容量20%以下時,即達到膀胱功能平衡,停止導尿。②膀胱功能訓練。有兩種方法,其一,激發排尿技術,在患者小腹周圍恥骨上區輕輕叩擊或擠壓膀胱,或拍打大腿內側,或輕扯陰毛、撓腳心、聽流水聲等誘發膀胱反射性收縮,激發排尿反應;其二,手法排尿術,包括Crede手壓法、Valsalva屏氣法和恥骨上叩擊法等促進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恢復。膀胱功能訓練每日1次,每星期治療7次。

2.1 針刺組

采用基礎膀胱康復訓練聯合針刺療法治療。

囑患者針刺治療前排空膀胱,取仰臥位,取中極、關元、氣海、水分、足三里(雙)、太溪(雙)。采用0.30 mm×40 mm或0.30 mm×50 mm毫針,中極、關元、氣海、水分垂直向皮膚進針,進針深度0.8~1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太溪穴直刺0.5~1寸。以上穴位均于針刺得氣后行捻轉補法,每次留針30 min。每日針刺1次。

2.2 生物反饋組

在基礎膀胱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盆底肌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

使用荷蘭Enraf Myomed 632 X型生物反饋治療儀進行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該項治療由專人操作?;颊呷“肱P位,將直腸刺激探頭插入肛門內約5~6 cm。首次治療時首先對患者盆底肌纖維的收縮、控制能力進行評測,同時治療師指導患者參照治療儀屏幕顯示的盆底肌電值圖形變化進行準確的盆底肌收縮和放松運動,即凱格爾運動,然后選擇針對性的訓練模式。采用低頻(10 Hz)脈沖,脈寬400 ms,刺激波形為單極波,刺激時間8 s,間隔10 s,訓練時長每組900 s,共2組。治療期間由電腦自動記錄患者每次運動完成量,并據此調整下一次的電刺激強度。盆底肌生物反饋電刺激每日1次。

2.3 聯合組

在基礎膀胱康復治療訓練基礎上聯合針刺療法及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療法,每種治療方案具體操作方法及治療頻次均同上。

以上各組均以1星期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3 治療效果

3.1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國際下尿路功能癥狀(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評分、因排尿障礙而影響的生存質量評分進行療效評定。并采用排尿記錄表詳細記錄所有患者從治療前3 d至治療結束后3 d每天的排尿次數、最大排尿量。并使用床邊彩超進行膀胱容量、殘余尿量檢查。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用配對檢驗。以<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由表2可知,3組患者治療前LUTS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殘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數及最大排尿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治療4星期后,3組患者LUTS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殘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數均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0.05),且聯合組較針刺組及生物反饋組下降更顯著(<0.05);治療后3組患者最大排尿量均較治療前有明顯增加(<0.05),且聯合組較其他兩組提高更顯著(<0.05)。由此可知,以上3組治療方案均能顯著提高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并改善其生存質量,且聯合組治療方案較針刺組及生物反饋組更具優勢。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數據比較 (±s)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數據比較 (±s)

項目針刺組生物反饋組聯合組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 LUTS評分(分)35.53±3.4823.63±6.841)36.62±3.3924.32±7.381)35.84±3.5415.63±8.011)2) 生存質量評分(分)4.69±0.812.55±1.421)4.74±0.762.49±1.391)4.80±0.851.68±1.401)2) 平均排尿次數(次/d)18.54±1.0212.58±2.681)16.97±0.9212.19±2.541)17.55±0.988.25±1.941)2) 最大排尿量(mL/次)150.68±52.24263.27±48.511)154.27±49.58270.84±50.261)155.59±51.67350.57±60.851)2) 殘余尿量(mL)163.72±65.2595.62±42.391)158.64±70.5192.43±46.681)161.83±65.2765.28±51.261)2)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0.05;與針刺組、生物反饋組比較2)<0.05

4 討論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脊髓損傷的年發生率約為15~40例/100萬[4],而作為脊髓損傷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神經源性膀胱發生于絕大多數脊髓損傷患者。近年來,隨著脊髓損傷患者的日益增多,排尿功能障礙患者的數量也呈遞增趨勢,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逐漸成為醫學領域的一個熱門及難點課題?,F代醫學對于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手段主要是通過降低膀胱內壓、增加膀胱容量,以實現低壓儲尿和低壓排尿,恢復膀胱排尿功能,改善排尿狀況,進而達到保護腎功能,降低腎功能衰竭的發生概率[5-6],而各種形式的膀胱康復訓練則成為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7-9]。

電子生物反饋療法是一種結合了康復醫學、神經生理學、物理醫學等多種學科而綜合形成的一項新技術,其通過提供即時、動態的肌電生物反饋信號,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0-11]。在神經源性膀胱治療過程中,置于陰道或直腸內的生物反饋探頭具備治療和檢測雙重作用,可以傳遞不同強度的生物電刺激,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經,使盆底肌肉收縮強度和彈性增強,改善膀胱功能狀態。研究表明,電刺激療法對于延緩肌肉萎縮進程,減少肌重丟失,縮短肌細胞電活動及自發性肌肉收縮活動出現的時間,加速神經軸突再生速度、縮短肌肉失神經支配時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促進意義[12]。同時該探頭具備檢測盆底肌肉電信號活動的作用。治療儀將收集的肌電信號經過特定程序處理并采用模擬的聲音或視覺信號反饋給患者和治療者,實現人機交互,使治療者可通過反饋的信息找到正確的鍛煉方法,并指導患者參照這些信號訓練,使患者能更快更準確地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縮和舒張,顯著提高盆底肌最大收縮力及盆底肌持續收縮時間,可以有效減緩盆底脫垂的發展進程,從而提高療效[13]。

我科采用現代康復技術與傳統經絡理論相結合的治療理念,在此基礎上聯合針刺療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針灸可以顯著改善膀胱功能和神經源性膀胱的下尿路癥狀,且針灸治療時間越早,膀胱平衡功能恢復越好[14]。神經源性膀胱屬中醫學“小便不禁”范疇,病變部位在腎與膀胱。概以腎陽虛衰、氣化固攝失常為其病機[15-16]。中極乃膀胱募穴,針之可調節膀胱的氣化功能,使小便通利;關元、氣海為任脈要穴,為人體元氣之根本,可補腎壯陽,使膀胱固攝有權,鼓舞膀胱的開闔有度。太溪乃腎經原穴,乃少陰腎經經氣之本源、根源,針之可激發周身元氣,配合足三里穴,可收健脾養腎、培補先天與后天之功效,促進疾病康復。以上諸穴配伍應用,能起到補腎氣、通膀胱等作用,共收標本兼治之療效[17-18]。

本研究中采用針刺療法聯合盆底肌電子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協同現代神經康復與傳統中醫學理論,經過4星期的治療,使得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均有了顯著改善,較單一療法具有顯著優勢。但本研究中病例數量有限,評分標準也均以患者主觀評價為主,且未能進行后期回訪,可能存在一定的數據偏倚,以上問題均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李凝,吳艷,朱毅,等.SCI后神經源性膀胱針灸康復治療現狀及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10,8(4):490-491, 504.

[2] 廖利民.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現狀和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3):201-205.

[3] 美國脊髓損傷協會,國際脊髓損傷學會,李建軍,等.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2011年修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0):963-971.

[4] Wyndaele M, Wyndaele JJ.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y of spinal cord injury: what learns a worldwide literature survey?[J]., 2006,44 (9):523-529.

[5] 張玉海.膀胱排尿功能障礙[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145.

[6] 廖利民.神經泌尿學現狀與前景[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4,25(9):646-648.

[7] 王曉翠,陳兆修.糖尿病合并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2,6(5):693.

[8] 徐燕忠.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2,6(22):3400.

[9] 肖玲,周海燕,劉麗秀,等.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4,2(5):175-176.

[10] 龔光清,王桂芹,王杰,等.電子生物反饋療法在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24):2964.

[11] 杜紅霞,侯麗.AM800電子生物反饋治療結合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康復的影響[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9):4334-4335.

[12] 蔣東生,車興旺,范連彬,等.生物反饋技術結合膀胱功能訓練治療脊髓損傷患者排尿障礙[J].臨床醫學, 2012,32(8):54-56.

[13] 施海燕,郝又國,陸偉偉.脊髓損傷的康復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2012,27(1):44-46.

[14] 陳躍來,鐘晨,宗蕾,等.針刺調節膀胱功能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6(1):33- 34.

[15] 楊茜,蔡永生.針刺聯合濟生腎氣丸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 35(10):1210-1212.

[16] 劉高,孫善斌.神經源性膀胱中醫臨床治療概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7):1045-1047.

[17] 岑鈺,尹平,侯文光,等.針刺對神經源性膀胱儲尿功能影響的穴位特異性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46 (6):10-19.

[18] 孫國杰.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 275-276.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Acupuncture plus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Treatm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43400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treatment for the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 Ninety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cupuncture, biofeedback and combination groups, 30 cases each. Every group of patients received acupuncture,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treatment or a combination of two treatments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bladd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LUTS sco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ere recorded and the bladder diary was kep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Result The LUTS score,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and the mean voiding frequenc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four weeks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0.05) and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than in the acupuncture and biofeedback groups (<0.05). Maximum voided volum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0.05) and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plus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bladder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Its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superior to that of acupuncture or biofeedback.

Acupuncture;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genic bladder; LUTS score; Quality of life score; Residual urine volume

1005-0957(2017)06-0731-04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6.0731

2016-12-20

龔陽陵(1982—),男,主治醫師

猜你喜歡
生物反饋源性盆底
盆底肌生物電刺激在產婦盆底肌松弛護理中的應用
盆底儀在陰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療中的應用
兩種盆底修復系統在盆底重建手術治療中的效果比較
后溪穴治療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進展
老年焦慮癥應用生物反饋治療的效果觀察
腦電生物反饋聯合米氮平治療焦慮障礙的臨床對照研究
雄激素源性禿發家系調查
健康教育對治療空氣源性接觸性皮炎的干預作用
盆底三維超聲在盆底器官脫垂女性中的應用效果
60例閾下抑郁人群在腦電生物反饋干預后的轉歸及P3b的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