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什庫教堂與東郊民巷

2017-06-21 01:02王軼丞
理論觀察 2017年5期
關鍵詞:義和團晚清

王軼丞

摘 要:義和團運動是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也是針對在華西方人,包括傳教士、基督徒在內的大規模排外事件。1990年,義和團圍攻了外國人集中的東郊民巷使館區和西什庫大教堂,結局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而告終。這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一次英勇斗爭,但同樣,也突出體現了晚清中國普遍的仇教和排外立場。本文梳理了晚清排外運動的發展歷程、原因及影響,并提出了進一步的思考。

關鍵詞:義和團;晚清;排外

中圖分類號:K25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5 — 0085 — 03

一、庚子事變發生的過程

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各帝國主義國家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侵略步伐,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1990年,即清光緒二十六年夏,義和團運動開始興起于華北鄉村,并迅速發展蔓延至京津地區。在進入北京城后,義和團成員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不斷地焚燒教堂、打殺教民。此時,在北京的外國人主要被圍困在三個地區——東交民巷使館區、美國美以美會(衛理公會)教堂和西什庫天主教堂(北堂)〔1〕。在短短幾天之內,美以美會教堂,天主堂東堂、南堂、西堂相繼遭焚毀,教堂內的避難者全部轉移到了更安全的東交民巷使館區。6月15日起,義和團開始圍攻使館,而此時的西什庫教堂,作為北京天主教的總堂,也成為這場起義中拳民進攻的焦點〔2〕。在當時的義和團營中曾有順口溜道“吃面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在義和團圍攻教堂的初期,清政府仍有意控制局勢,并未下決心對義和團實行全面招撫,隨著事件發展,清朝宣布對外開展后,清軍也加入了進攻,主要實施遠程炮轟。

這場戰斗持續了兩個多月,以八國聯軍一路燒殺搶掠,進入北京為結束。晚清朝廷對待義和團的態度從最先的不明確立場,到戰爭期間的默認和利用,最終被逼歸于武力鎮壓。1900年8月,清政府發下諭旨,正式命令對義和團加以剿除,1901年,八國聯軍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

二、晚清排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晚清的守舊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滲透時所產生的一種抗拒性回應。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一次次入侵所導致的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激起了中國人愛國救亡的決心,也使守舊派排外的思想泛起而形成了強大的守舊勢力。他們固守傳統文化教條,反對學習西方,反對改革的政治,主要有“反洋務”、“反維新”和“滅洋排外”三個階段,從反對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到反對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直至義和團時期對所有在華西方人、事、物的盲目排外,演出了一場民族悲劇。

(一)反洋務運動階段

鴉片戰爭中,以林則徐為首的開明人士開始開眼看世界,而一些守舊人士則開始了近代針對學習西方進步行動的首番攻擊。他們認為“夷之伎倆,全在恫嚇以取虛聲”〔3〕,“姑無論四夷同一氣類,雖日為蠻觸爭,而萬不可為中國用也”〔4〕。于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少數先進分子要求學習西方的舉措被淹沒在國人沉睡的美夢中。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洋務派走上歷史的前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以學習西方的物質技術為主。然而,洋務運動時期的頑固的封建守舊派強調世道人心是挽救國家衰退的關鍵。以倭仁為代表的守舊官僚群體借助反對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對洋務運動中每一項學習西方的變革舉措都強烈反對,拒不承認西方有任何值得中國效法之處,對洋務事業的推進產生了極大的阻礙作用。

(二)反維新階段

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要求更張政治制度,來挽救民族危亡,他們變革的力度比洋務派大得多,守舊派勢力也更激烈地抨擊。他們認為,要正人心則需“修明孔、孟、程、朱《四書》、《五經》、《小學》、《性禮》諸書,植為根底,使人熟知小弟中心、禮義廉恥、綱常倫紀、名教氣節以明體”〔5〕。守舊派的這一立場既包含著維護自身階級權益的政治目的,也有著固守傳統文化、反對文化變革的深刻內涵。

(三)滅洋排外階段

義和團運動時期的清政府守舊派在戊戌政變后紛紛上臺,逐步取得朝政實權,形成獨掌朝綱的局面,將其守舊主張落實于實際當中。他們對內強調效法祖制、整肅綱紀、加強思想教化,對外堅持強硬的外交政策,作為擺脫當時國家困境的基本方向。長久以來積累的對外國侵略的仇恨和對當局軟弱外交政策的不滿,在他們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后找到了一個可以發泄的突破口。他們對近代以來洋務派的妥協對外政策進行抨擊,卻不幸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制造了歷史的悲劇。守舊派采取盲目的排外政策,利用正在興起的義和團運動及其反帝排外情緒,試圖利用民心,與洋人決一勝負,已達到滅洋排外的目的。

三、庚子事件中籠統排外現象發生的原因

庚子事件開始,中國從統治階級到義和團的主體農民階級均將籠統排外主義的“滅洋”作為斗爭目標,對國內與洋人有關的一切人、事、物不加區別一律打擊。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籠統排外是由帝國主義的侵略激起的

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對中國的侵略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的掠奪,還包含了強勢的文化侵略。中國基督教徒從傳入途徑開始就牢牢掌控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勢力之下,因此當時的中國基督教會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性質,是西方列強文化侵略的一部分。一些傳教士以傳教之名欺壓百姓、胡作非為,很多教徒背靠教會勢力四處作惡,各地針對教會的暴力案件頻發?!叭虢讨?,良莠不齊,其奉教安分者,固屬不少,而倚教師為護符,欺壓鄉里者,亦復所在皆是”?!?〕因此,以農民階級為主力的義和團將教堂、教士和依附于洋人的中國教民作為反抗的主要對象。

(二)籠統排外出于小生產者保護自身利益的本能

從農民的角度來說,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破壞了農民階級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的封建自然經濟,使得小農業、小手工業者失去生計,數以百萬計的下層民眾被拋出了正常生活的軌道。鐵路開筑鋪建、沿線通信設施的建設和礦山開采,侵占了大量農田,摧毀了大量民房,使農民們被迫遷離世代居住的家園;外國的洋貨輸入,破壞了封建自然經濟,小農業、小手工業者破產;修建鐵路和開通航道,使水路運輸萎縮,水手、纖夫失去生計淪為流民, “大溝拳民王洛要即王老耀,……初為河北水手,……自鐵路成,水手不得作,遂恨鐵路欲拆之”?!?〕

農民不懂得造成這一變化的真正原因,而是認定是鐵路、輪船、電訊等西方科學技術進入中國后,才使他們流離失所,生活悲慘,他們很自然地把自身的悲慘遭遇歸于外來入侵的洋人,認為趕跑了洋人,災難也就消除了。因此,農民把與西方經濟文化有聯系的人與物,均當作打擊的對象,當然,其中也有打擊帝國主義的目標,但由于農民自身的局限性,大部分只是排外情緒支配下的盲目破壞。

(三)排外主義符合地主階級封建頑固派的政治要求

一方面,戊戌政變后,地主階級封建頑固派政治危機加深,要保持對社會控制權的唯一出路在于引導社會輿論一致排外。這樣,由頑固派官僚正式命名的義和團恰當其時地被引入政治紛爭。對于西方外來文明的排斥情緒使兩個對立的階級找到了共同語言。義和團運動中喊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是當時中國農民階級提出的斗爭綱領,它與農民階級屬性是一致的,同樣,這一口號也反映著地主階級的政治要求。西太后在義和團運動中表示 “該團實皆忠心于國之人,如與以上等軍械,好為操演,即可成為有用勁旅,以之抵御洋人,頗為有用”?!?〕可見,地主階級封建頑固派操縱并支持了義和團運動的方向。

另一方面,深受儒家“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9〕觀點的影響,使中華民族存在一種在民族和文化上優于其他的思想。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仍然堅持尊己卑人的天朝大國的自我中心說,陷入深深地自我封閉之中。他們把異于封建道統的西方文化當作異端邪說,并逐步發展為一種非理性的排外心態。他們利用自己在社會輿論中的主導地位,將封建文化當作反洋教的思想武器,將愛國自衛轉變為排斥、攻擊西方文明的社會心態。在封建頑固派的煽動下,義和團的籠統排外愈演愈烈。封建頑固派盲目排外的一系列荒誕主張,均由義和團實現了。

四、關于晚清排外運動的思考

(一)晚清排外運動的影響

1.給八國聯軍侵華制造了借口

義和團及晚清政府盲目排外、攻擊教會的暴力行為,為列強提供了借口,實際加速了列強入侵的步伐,導致中國被帝國主義諸國更進一步瓜分,中國陷入一片混亂,統治階級的勢力也被削弱。同時,俄日兩國趁火打劫,在中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在東北瘋狂擴展勢力范圍。俄國侵占了東北部分地區;日本也借由義和團運動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將魔爪伸向了中國東北地區。

2.晚清的盲目排外運動客觀上阻礙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資產階級此時已經登上歷史舞臺,是進步的、革命的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斗爭矛頭直指腐朽賣國的清王朝,而義和團所堅持的排外思想卻排斥當時最先進的民族精英和政治綱領。義和團運動拒絕先進階級參加,缺少科學指導思想,因此輕易地被晚清政府利用,作為維護當權階級政治利益的棋子。他們錯把洋人等同于帝國主義,一切與洋人有關的人與物都必須除之而后快。從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的口號可以看出,晚清的農民階級把“扶清”當作根本目的,把“滅洋”當作實現手段,在一次次斗爭中,反帝愛國自衛斗爭已經轉變為盲目排外的行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完全無法將斗爭矛頭對準帝國主義,也就難以真正打擊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

3.盲目排外運動阻礙了文化交流和學習

晚清的盲目排外活動使中國長期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使晚清中國作繭自縛,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同外部世界的正常交往,阻礙了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步伐,隔絕了中西文化交流,是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原因之一。

(二)對于晚清排外運動的幾點反思

1.必須深刻反思義和團籠統排外主義的歷史教訓

誠然,在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條件下,義和團運動是保衛祖國獨立,維護農民階級自身生存權利的抵抗行動,但運動過程中的盲目排外主義卻從事實上阻礙了中國民族自衛和近代化進程。因此,對于義和團運動進行評價時,不能以狹義的國家和民族主義來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不能以愛國或賣國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拔遑\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無產階級反帝愛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瞿秋白發表了《義和團運動之意義與五四運動之前提》,鮮明地指出了五卅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具有完全不同的歷史前提和背景,駁斥了日本帝國主義分子對五卅運動繼承義和團的盲目排外主義地指責和污蔑??v觀歷史,任何反對歷史進步的個人或者政治派別幾乎都可以在以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當作自己反對歷史進步的幌子,以掩飾其維護自身階級利益的政治企圖。庚子事變應該給予我們的深刻教訓是,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民族危機中的排外心理,在這種心理地引導下,并不能走出一條排解危機地道路,反而會造成更深的危機和社會動亂。

2.關于于文化交流的思考

晚清義和團盲目反教會的史實說明,西方人以武力為后盾,強迫輸入基督教和西方文化不僅無法實現文化輸入地目的,反而助長了民眾反對外來文化的情緒。面對洋教的強勢輸入,人們的情緒由憎恨列強侵略轉而變為排斥基督教,由排斥基督教轉而變為全面排斥西方文化,最終導致義和團運動全面排外的發生。晚清的盲目排外思想和一系列活動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扭曲了中西文化正常交流的橋梁,也延緩了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進步伐。這讓我們不由想到,各種文化的交流與對話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任何強制性的、以武力作為后盾來推行自己的價值觀、文化觀和政治理念的行為,其結果都只會適得其反。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愈加顯現,一體化的迅速擴張必然會喚醒不同文化的的根源認同感。強制性地推行文化輸入,不僅難以達到目的,更會導致文明沖突,給各國、各民族、各文化間的對話和交流帶來嚴重的傷害;而只有當文化交流回歸理性時,才能走向真正的對話,實現真正的了解。

〔參 考 文 獻〕

〔1〕郭道平.庚子事變的書寫與記憶〔D〕.北京.2011.

〔2〕戴海斌.庚子圍攻西什庫教堂(北堂)史實再考〔J〕.北京歷史文化研究,2012.

〔3〕梁廷楠.夷氛聞記(序)〔M〕.北京:中華書局,1997:04.

〔4〕梁廷楠.夷氛聞記(卷5)〔M〕.北京:中華書局,1997:172.

〔5〕文仲恭侍御嚴劾康有為折.翼教叢編:30.

〔6〕張玉田.應當全面看待義和團運動——談義和團的籠統排外主義〔J〕.遼寧大學學報.1979.

〔7〕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第一冊)〔M〕.459.

〔8〕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第一冊)〔M〕.124.

〔9〕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0〕黃慶林.義和團運動時期清政府守舊派思想研究〔D〕.北京.2006.

〔11〕張立勝.試論晚清守舊官僚群體的歷史特征——以部分中央官僚群體為例〔J〕.德州學院學報,2010,(10).

〔12〕章之駿.對扶清滅洋口號之我見〔J〕.上海金融學報,1994,(03).

〔13〕杜伶.論庚子事變和義和團反維新之實質〔J〕.江西大學學報,1998,(04).

〔14〕顏炳罡.文化侵略與文化守衛〔J〕.求是學刊,2003,(11).

〔15〕徐瀅.義和團籠統排外現象分析〔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4).

〔16〕張宇權.晚清保守思想的成因及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J〕.廈門大學學報,2003,(05).

〔責任編輯:張 港〕

猜你喜歡
義和團晚清
庚子粵督李鴻章“不奉詔”考辨
義和團之古典愛國主義辨析
晚清師范教育發展的制度變遷分析
論晚清民間戲曲中的“皇權隱退”
有情總被無情惱
從《歷史三調》談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三種歷史研究法
廊坊義和團運動歷史探究
近代民教沖突中的中國人
義和團怎樣害死了民族英雄聶士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